下书看 > 山水行记 > 第545章 羽檄交驰日夕闻

山水行记 第545章 羽檄交驰日夕闻

    崔判官让刘百禽杀人!

    刘百禽别看自称口技王,可要是让他亲自动手杀人,他还真不敢。

    刘百禽这小脑瓜,怎么能听懂崔判官的暗示?他哆哆嗦嗦捡起地上的叉子,四顾茫然,一时懵了,不知如何是好。

    胖头孙一个劲地用下巴颏给他示意,叫他拿叉子叉了鬼兵,这肥下巴颏都快扬上天了。

    刘百禽傻傻地抬头看着胖头孙下巴颏扬上的地方,那不是落灰的房梁么?旁边的比丘尼此刻也睁开了眼睛,看了看刘百禽,然后又叹了口气,继续合眼念经。

    见过笨的,没见过这么笨的!

    这种事,迟了恐有变,万一崔判官改了主意可就糟了。胖头孙不管三七二十一,看着刘百禽手里拿着叉子,走到他后边,趁其不备上去就是一扁踹。

    胖头孙这一脚的力度、准头正好。只见毫无准备的刘百禽,像是一发炮弹一样,直不楞登地就向面前的鬼兵刺去,噗嗤一声,叉子叉进了鬼兵的心脏!

    人给穿成了透心凉,鬼兵立刻倒地身亡!

    刘百禽压在了倒地的鬼兵身上,浑身是血,足足愣了十几个呼吸才反应过来,松开手起身大声喊道:“不好啦!杀人啦!胖头孙杀人啦!”

    崔判官皱了皱眉,看了刘百禽一眼,淡淡道:“喊什么喊?这不是解决了?”

    “你们酆都这厨子,倒是令人刮目相看啊!”坐在一旁的比丘尼睁开眼睛,“去敦煌做全素宴时,我本以为就是一厨子,谁曾想,还挺有劲的。”

    胖头孙摸了摸自己圆滚滚的肚子,笑道:“小姐姐见笑,见笑啦!我天天围着灶台抡大勺能没劲嘛!别看我胖,我肥肉里边可全是腱子肉呢!”

    “叫谁小姐姐呢!”比丘尼把眼斜向一边。这死胖子,太油腻!

    “宗主!宗主!大事不好了!又死人啦!”只见一名鬼兵,匆匆跑进天子殿,上气不接下气。

    “死人不在这呢么!”崔判官一指地上尸体,“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不是!不是!”这新来的鬼兵只瞟了一眼地上的尸体,便继续说道:“七爷来信了,是鸡毛信!”

    鸡毛信,源自秦汉时代的羽檄,又叫羽书。《汉书》中“吾以羽檄征天下兵”,和唐代诗人杜甫《秋兴八首其四》诗“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驰”,里边的羽檄和羽书,都是指的鸡毛信。

    纸张尚未出现前,人们以木简为书,长两寸,谓“檄”。对十万火急、需要快速传递的公文、信件,就在上面粘上鸡毛,表示信件的投送应如鸡疾走一样迅速。

    这就是鸡毛信的由来。

    宋、元时期,朝廷创建过投递鸡毛信的驿站急递铺,也叫急脚递,日行可达四五百里。

    朝廷的鸡毛信,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炫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

    不过,为什么紧急的信要粘鸡毛呢?怎么不是鹅毛、鸭毛、猫毛、狗毛?

    因为古人对鸡评价有五德:“带冠为文,足搏距为武,敌在前敢斗为勇,见食相呼为仁,守夜不失为信。”

    传递机要信件应如鸡司晨啼明,即使风雨雷雹也不失时。

    当然了,我更认为这是鸡毛比鸟羽获得起来更容易的原因。

    白无常邮寄的信封上,粘着三根鸡毛,这是酆都对信件内容严重程度标识的最高等级,表示有重要人物死了!

    崔判官缓缓撕开信封,展开信件,是白无常的笔迹。信上内容简单概括:陕西流寇,除了张献忠,在红石峡聚义,被洪承畴设伏,一网打尽,全歼毙命。

    全歼毙命,意思是,一个活口都没有,包括高闯王、李自成、王嘉胤等人。

    崔判官把信传给众人,包括敦煌来的比丘尼。

    李自成、李过和胖头孙怎么说也是旧相识,胖头孙一看这内容,立刻脑袋嗡嗡直响,愣愣地坐在地上,一言不发,缓不过来神儿。

    刚杀了人的刘百禽也跟胖头孙差不多,浑身是血地和胖头孙靠在一起,回忆着和高闯王、立功一功两兄弟的过往。

    只有客位上的比丘尼,不喜不悲。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这边背靠背坐在地上的胖头孙和刘百禽还没回过神儿,只见又跑进来一鬼兵,气喘吁吁报道:“宗主不好了!”

    “又怎么了?”崔判官眉头就没松开过。

    “又,又,又死人了!”

    后进来的鬼兵手里也拿了一封白无常邮寄的鸡毛信,上粘三根鸡毛。

    看来,两封鸡毛信是脚前脚后寄出来的。

    王维《老将行》有诗云:“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