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女友穿越到东晋 第392章 事必躬亲
热门推荐:
精灵:我所幻想之世界
少女的亡灵之路
震惊:我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扛把子
造物主之柱
我是虚构史学家
权力巅峰:美人如玉
流放怀孕父不详,边关深山盖大房
开局无限强化,英雄兵种全神级
高武:无限顿悟的我,横推星空
“吾不去医馆,没得诊金,不去,不去!”
张凭没理会,跟儿子抬着他,直奔医馆。
“小民拜见……”
“不必多礼,先治伤。”
吴郡的医馆,大多认识这位郡守大人。
每逢流疫大行,张凭就会来买药材。
虽然大多时候,他拿不出现款,要挂在郡府的帐上。
不过, 郡里年底合完账,会来清一次。
再说这也是做善事,陆家也同意这样做。
一来二去,医馆没有不认识这位寒门郡守的。
“先挂账,下月一并结了。”
“家里等米下锅,布还在手里,哦呦!”
看着病榻上的男人抱着两匹粗布连连叹气。
张凭从他手里接过粗布。
“换几斗米?按市价。”
“能换两斗。”
“儿,送家里去,称两斗白米来。”
面对父亲的要求,他犹豫着不敢上前。
张凭是吴郡太守,官秩中二千石,另有日俸三斛,和朝廷派发的杂给。
家里人口不多,按说日子过的不差。
可他这个官做得是清如白水。
坐在堂上他是一郡之长。
出了郡府,便和寻常百姓无二。
那些俸禄,都让他贴到郡里的大事小情上了。
儿子连个小吏都不是,以代人执笔为业。
白米他都没得吃,绝对不肯换。
“速去!”
在父亲的坚持下,他抱上粗布,回了家。
“多谢老兄。”
药师拿来伤药,介绍说。
“这位可不是老兄,这位是郡守大人。”
“初春施药的张大人?”
“正是。”
“哎呦,勿说是布,命还欠着三条咧!”
男人懊悔的直敲脑壳。
没有张凭设置药棚。
开春的大疫,就把他们一家三口的命都夺去了。
“这大恩,如何还得哦!”
药师处理着伤口,张凭劝住男人。
“今日倒有事相求。”
“只要吾做得,听大人吩咐。”
张凭询问了,刚才他在车底下听到的对话。
“卖米的是贾元,北府派他来,买了米在当地卖,孔方全收不往外卖,卖光了再买,又借米给他。”
孔方,这个名字,张凭很熟。
是顾家手下的商户。
贾元,没听过,但是能接北府的差事。
应该是在谢家手下
至于,这生意属实怪异。
粗布换白米。
赔本买卖会有人做?
“勿远走,拄上拐,养上个把月,行动如常。”
药师拿竹板夹住了伤腿,叮嘱了几句,就退下了。
“如此,你拿米回家去,之后,入夜到东门等候。”
“小人明白。”
正巧,儿子挑着白米到了医馆。
“儿,送他回去。”
“小民一定到。”
他拄着拐杖,慢慢走远了。
“王谢两家相斗,苦了众生。”
张凭感叹了世事,朝郡府走去。
“该速去禀报家主。”
药师瞧了一眼,确认了张凭的去向。
赶紧上板落锁。
直奔陆家去了。
“虚张声势,准是虚张声势。”
王国宝到了馆驿,来不及换衣服,直接坐到了案前。
“准备纸笔。”
随从各自忙去。
王国宝独自思忖起来。
这就是虚张声势!
谢家大量出米,让人以为北府不缺粮。
北伐一事,耗费甚巨。
朝堂内外不愿相助,却又不敢明面上反对。
筹齐粮饷,要他们做个顺水人情。
谢安再递上几句话,就能说服他们。
陈郡谢氏的人情,可是价值不菲。
吴郡的米价低,又是江南士族实控。
王家无力干预。
不如将计就计。
运来白米让他收。
看是谢家的钱多,还是王家的米多。
比其他,王家不一定能相抗。
若是比家产,太原王氏难逢敌手。
张凭没理会,跟儿子抬着他,直奔医馆。
“小民拜见……”
“不必多礼,先治伤。”
吴郡的医馆,大多认识这位郡守大人。
每逢流疫大行,张凭就会来买药材。
虽然大多时候,他拿不出现款,要挂在郡府的帐上。
不过, 郡里年底合完账,会来清一次。
再说这也是做善事,陆家也同意这样做。
一来二去,医馆没有不认识这位寒门郡守的。
“先挂账,下月一并结了。”
“家里等米下锅,布还在手里,哦呦!”
看着病榻上的男人抱着两匹粗布连连叹气。
张凭从他手里接过粗布。
“换几斗米?按市价。”
“能换两斗。”
“儿,送家里去,称两斗白米来。”
面对父亲的要求,他犹豫着不敢上前。
张凭是吴郡太守,官秩中二千石,另有日俸三斛,和朝廷派发的杂给。
家里人口不多,按说日子过的不差。
可他这个官做得是清如白水。
坐在堂上他是一郡之长。
出了郡府,便和寻常百姓无二。
那些俸禄,都让他贴到郡里的大事小情上了。
儿子连个小吏都不是,以代人执笔为业。
白米他都没得吃,绝对不肯换。
“速去!”
在父亲的坚持下,他抱上粗布,回了家。
“多谢老兄。”
药师拿来伤药,介绍说。
“这位可不是老兄,这位是郡守大人。”
“初春施药的张大人?”
“正是。”
“哎呦,勿说是布,命还欠着三条咧!”
男人懊悔的直敲脑壳。
没有张凭设置药棚。
开春的大疫,就把他们一家三口的命都夺去了。
“这大恩,如何还得哦!”
药师处理着伤口,张凭劝住男人。
“今日倒有事相求。”
“只要吾做得,听大人吩咐。”
张凭询问了,刚才他在车底下听到的对话。
“卖米的是贾元,北府派他来,买了米在当地卖,孔方全收不往外卖,卖光了再买,又借米给他。”
孔方,这个名字,张凭很熟。
是顾家手下的商户。
贾元,没听过,但是能接北府的差事。
应该是在谢家手下
至于,这生意属实怪异。
粗布换白米。
赔本买卖会有人做?
“勿远走,拄上拐,养上个把月,行动如常。”
药师拿竹板夹住了伤腿,叮嘱了几句,就退下了。
“如此,你拿米回家去,之后,入夜到东门等候。”
“小人明白。”
正巧,儿子挑着白米到了医馆。
“儿,送他回去。”
“小民一定到。”
他拄着拐杖,慢慢走远了。
“王谢两家相斗,苦了众生。”
张凭感叹了世事,朝郡府走去。
“该速去禀报家主。”
药师瞧了一眼,确认了张凭的去向。
赶紧上板落锁。
直奔陆家去了。
“虚张声势,准是虚张声势。”
王国宝到了馆驿,来不及换衣服,直接坐到了案前。
“准备纸笔。”
随从各自忙去。
王国宝独自思忖起来。
这就是虚张声势!
谢家大量出米,让人以为北府不缺粮。
北伐一事,耗费甚巨。
朝堂内外不愿相助,却又不敢明面上反对。
筹齐粮饷,要他们做个顺水人情。
谢安再递上几句话,就能说服他们。
陈郡谢氏的人情,可是价值不菲。
吴郡的米价低,又是江南士族实控。
王家无力干预。
不如将计就计。
运来白米让他收。
看是谢家的钱多,还是王家的米多。
比其他,王家不一定能相抗。
若是比家产,太原王氏难逢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