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 第678章 林毅的阴谋(二)
一旁的林毅接过话茬:“咖啡是吧。”于得水一拍脑袋:“对,对!就是咖啡!”
林毅沉思片刻,坚定道:“好,我知道这些留过学的人平时都喜欢吃什么,我想办法弄回来,顺便再弄一些餐具回来。”
于得水有些疑惑:“餐具?”
林毅耐心解释:“就是一些刀叉之类的西餐用具,方便他们用餐。”
林毅接着问于得水:“于处长,除了这些还缺什么?”
于得水翻开手中的记录本,眉头紧蹙:“是这样的,我们的基地从成立以来到现在人数增加了三倍,后续还有大批科研人员入驻。现在最棘手的是水有点缺乏,这已经成了制约后勤保障的大难题。”
林毅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语气带着疑惑:“缺水?不对啊,我记得我给提供了两套打井设备么,抽水泵我不是也给你们提供了么?没打出水么?”
于得水叹了口气说道:“水井是打了不少,而且打的大多数水井都打出水来了,但随着用水需求激增,水泵数量远远不够。
更麻烦的是,去一些偏远地区执行警戒和考察任务的部队,连基本的运水工具都短缺,现在他们只能用随身的水壶携带一些水,后勤保障小队再用一些水囊装些备用水,根本撑不了长时间任务。”
林毅沉思片刻,开口说道:“这样,我给你们弄一批运水车、净水器,一批储水工具。再给你们提供一批封装水作为储备。”
于得水露出惊讶神色:“封装水?” 林毅点点头,补充道:“对 就是用瓶子装的和桶装的,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能保证一年内水都不会出问题。”
于得水脸上终于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那就太好了,这批物资到位后,用水难题就能缓解一大半!”
跟于主任谈完后,林毅快步回到宿舍,简单收拾了下就直接回到了穆卡拉的库房中。林毅看了下自己库房里面的物资,成袋的大米堆得像小山,铁皮罐头整齐排列,泡沫网格里的鸡蛋泛着光泽,这些物资的储备相当充足。
可一想到这回要的还有很多物资是他库房中没有的,他拧紧了眉头,转身出了仓库钻进车里,朝着批发市场疾驰而去。
“林老板!这么晚了,什么风把你吹来了?”刚踏进国内张兴强的批发店,熟悉的乡音就传了过来。
张兴强叼着烟,满脸笑意地迎上来。林毅没多寒暄,直接掏出清单递过去:“张老板,这些货你看下能不能搞定,明天天亮前必须到货。”
张兴强接过清单,眼睛瞬间瞪大:“好家伙!这么多货?这对我来说可不是小单啊!”林毅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只要质量过关,价钱好说,我绝不墨迹。”
张兴强咧嘴笑道:“就冲你这份爽快,我马上联系供货商,肯定给你按时办妥!”
事实上,林毅手中的大批量物资大多从国内或其他国家直接采购,走集装箱运输与正规报关流程。
但有时候碰上急需的货品或对于林毅来说不值得折腾的小批量订单,他更倾向于交给穆卡拉当地的国内批发商处理。这类订单在林毅的供应链版图中不过是“九牛一毛”——比如几箱应急药品、数十套维修工具,或是百来台机械,放在他日均数千吨的物资量里几乎不值一提。
可落在穆卡拉的批发商眼里,这些订单却是实打实的“香饽饽”。以张兴强为例,林毅随手甩出的一张包含二十台大功率抽水泵以及零配件的清单,就能抵得上他小店半个月的流水;
更别提林毅从不压价、款到即付的爽快作风,比之当地采购商动辄三个月的账期,简直是雪中送炭。
也正因如此,每当林毅的越野车停在他批发店门口,张兴强总会笑出满脸褶子——这位大客户指尖夹着的不是订单,而是真金白银堆出的“生存机会”。
何况林毅更愿意直接把订单甩给张老板 —— 让这位中间商替自己跑腿采买,远比亲自穿梭于穆卡拉的各种供货商之间高效得多。
对他而言,时间才是最昂贵的成本:亲自询价、比价、调货的工夫,足够他在八路军这边或者国内搞定一笔更大的生意。
与其把精力耗在寻找一些规模不大的物资上,不如让张老板利用本地人脉快速整合资源 —— 对方赚个差价,自己节省时间,各取所需的买卖远比亲力亲为划算。
张老板自然也深谙此道。每次接过林毅的订单,他都清楚这看似 “随手甩来” 的小生意,实则是对方对自己 “地头蛇” 能力的认可。
就像今晚,当林毅把写着滤水器、水泵、牛排、餐具、桶装水、瓶装水、储水罐等物资的清单推过来时,他眼里闪过的不仅是利润,更是一种被纳入 “大玩家” 供应链的微妙荣耀。毕竟在穆卡拉,能给这位出手阔绰的大客户当中间商,相当于在动荡的市场里攥住了一张难得的 “安全牌”。
事情果然如林毅预期般顺利,凌晨两点林毅的电话便响了起来:“林老板,物资全备齐了!已经按您吩咐送到物资仓库,一样不少!”
林毅赶到仓库时,只见仓库门口的一排货车正敞开后厢,桶装水、瓶装水、冷冻牛排、滤水器等物资码放得整整齐齐。他快速查验了货品质量,确认无误后,便爽快地将货款转给了张老板。
待卸完货张老板的货车驶离,林毅便带着这些物资直接回到了基地仓库内,然后又跑了一趟把仓库内准备的货物也运了回来。
第二天破晓时分,天边刚泛起鱼肚白,苏参谋长就紧急调派了一个装备精良的连队,护送林毅去往大同。
其实以林毅的身手和经验,独自去大同也不是难事,但八路军上下对这位关键人物的安危高度重视。
林毅沉思片刻,坚定道:“好,我知道这些留过学的人平时都喜欢吃什么,我想办法弄回来,顺便再弄一些餐具回来。”
于得水有些疑惑:“餐具?”
林毅耐心解释:“就是一些刀叉之类的西餐用具,方便他们用餐。”
林毅接着问于得水:“于处长,除了这些还缺什么?”
于得水翻开手中的记录本,眉头紧蹙:“是这样的,我们的基地从成立以来到现在人数增加了三倍,后续还有大批科研人员入驻。现在最棘手的是水有点缺乏,这已经成了制约后勤保障的大难题。”
林毅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语气带着疑惑:“缺水?不对啊,我记得我给提供了两套打井设备么,抽水泵我不是也给你们提供了么?没打出水么?”
于得水叹了口气说道:“水井是打了不少,而且打的大多数水井都打出水来了,但随着用水需求激增,水泵数量远远不够。
更麻烦的是,去一些偏远地区执行警戒和考察任务的部队,连基本的运水工具都短缺,现在他们只能用随身的水壶携带一些水,后勤保障小队再用一些水囊装些备用水,根本撑不了长时间任务。”
林毅沉思片刻,开口说道:“这样,我给你们弄一批运水车、净水器,一批储水工具。再给你们提供一批封装水作为储备。”
于得水露出惊讶神色:“封装水?” 林毅点点头,补充道:“对 就是用瓶子装的和桶装的,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能保证一年内水都不会出问题。”
于得水脸上终于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那就太好了,这批物资到位后,用水难题就能缓解一大半!”
跟于主任谈完后,林毅快步回到宿舍,简单收拾了下就直接回到了穆卡拉的库房中。林毅看了下自己库房里面的物资,成袋的大米堆得像小山,铁皮罐头整齐排列,泡沫网格里的鸡蛋泛着光泽,这些物资的储备相当充足。
可一想到这回要的还有很多物资是他库房中没有的,他拧紧了眉头,转身出了仓库钻进车里,朝着批发市场疾驰而去。
“林老板!这么晚了,什么风把你吹来了?”刚踏进国内张兴强的批发店,熟悉的乡音就传了过来。
张兴强叼着烟,满脸笑意地迎上来。林毅没多寒暄,直接掏出清单递过去:“张老板,这些货你看下能不能搞定,明天天亮前必须到货。”
张兴强接过清单,眼睛瞬间瞪大:“好家伙!这么多货?这对我来说可不是小单啊!”林毅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只要质量过关,价钱好说,我绝不墨迹。”
张兴强咧嘴笑道:“就冲你这份爽快,我马上联系供货商,肯定给你按时办妥!”
事实上,林毅手中的大批量物资大多从国内或其他国家直接采购,走集装箱运输与正规报关流程。
但有时候碰上急需的货品或对于林毅来说不值得折腾的小批量订单,他更倾向于交给穆卡拉当地的国内批发商处理。这类订单在林毅的供应链版图中不过是“九牛一毛”——比如几箱应急药品、数十套维修工具,或是百来台机械,放在他日均数千吨的物资量里几乎不值一提。
可落在穆卡拉的批发商眼里,这些订单却是实打实的“香饽饽”。以张兴强为例,林毅随手甩出的一张包含二十台大功率抽水泵以及零配件的清单,就能抵得上他小店半个月的流水;
更别提林毅从不压价、款到即付的爽快作风,比之当地采购商动辄三个月的账期,简直是雪中送炭。
也正因如此,每当林毅的越野车停在他批发店门口,张兴强总会笑出满脸褶子——这位大客户指尖夹着的不是订单,而是真金白银堆出的“生存机会”。
何况林毅更愿意直接把订单甩给张老板 —— 让这位中间商替自己跑腿采买,远比亲自穿梭于穆卡拉的各种供货商之间高效得多。
对他而言,时间才是最昂贵的成本:亲自询价、比价、调货的工夫,足够他在八路军这边或者国内搞定一笔更大的生意。
与其把精力耗在寻找一些规模不大的物资上,不如让张老板利用本地人脉快速整合资源 —— 对方赚个差价,自己节省时间,各取所需的买卖远比亲力亲为划算。
张老板自然也深谙此道。每次接过林毅的订单,他都清楚这看似 “随手甩来” 的小生意,实则是对方对自己 “地头蛇” 能力的认可。
就像今晚,当林毅把写着滤水器、水泵、牛排、餐具、桶装水、瓶装水、储水罐等物资的清单推过来时,他眼里闪过的不仅是利润,更是一种被纳入 “大玩家” 供应链的微妙荣耀。毕竟在穆卡拉,能给这位出手阔绰的大客户当中间商,相当于在动荡的市场里攥住了一张难得的 “安全牌”。
事情果然如林毅预期般顺利,凌晨两点林毅的电话便响了起来:“林老板,物资全备齐了!已经按您吩咐送到物资仓库,一样不少!”
林毅赶到仓库时,只见仓库门口的一排货车正敞开后厢,桶装水、瓶装水、冷冻牛排、滤水器等物资码放得整整齐齐。他快速查验了货品质量,确认无误后,便爽快地将货款转给了张老板。
待卸完货张老板的货车驶离,林毅便带着这些物资直接回到了基地仓库内,然后又跑了一趟把仓库内准备的货物也运了回来。
第二天破晓时分,天边刚泛起鱼肚白,苏参谋长就紧急调派了一个装备精良的连队,护送林毅去往大同。
其实以林毅的身手和经验,独自去大同也不是难事,但八路军上下对这位关键人物的安危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