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在抗日卖军火 > 第707章 跟日本人的生意达成

我在抗日卖军火 第707章 跟日本人的生意达成

    酒过三巡,林毅面色绯红,端着酒杯开始大吹特吹:“我还吃过正宗的日式火锅,那汤底用昆布木鱼花熬煮,鲜香得很!还有寿司,软糯米饭裹着大块鱼肉……”

    话音未落,松本太郎就忍不住笑出声:“林先生,正宗寿喜烧哪是用昆布汤底?得用砂糖、味醂和酱油调配。您说的寿司吃法,倒像是自创的黑暗料理。”

    满屋子警卫憋笑憋得满脸通红,林毅僵在原地,手中的筷子 “啪嗒” 掉进碗里,溅起的汤汁正巧洒在松本太郎的军靴上。老谋深算的松本太郎慢悠悠擦着靴子,挑眉调侃:“林桑的料理见识,果然别具一格啊。” 饭店内爆发出一阵哄笑。

    第二天清晨,晨曦初露,伊藤浩二与古闲健便带着随从神色匆匆地赶到樱花饭店,与德川仁展开了紧张的谈判。

    谈判室内气氛凝重,双方你来我往,言辞交锋激烈。从讨价还价到细节磋商,针锋相对的争执声不时传出。

    经过整整一上午的唇枪舌剑后,双方终于达成协议。第四师团将为德川仁提供十万支新式九九式步枪、4000 挺九九式轻机枪、1000 挺 92 式重机枪、120 门 92 式步兵炮,同时搭配 500 万发子弹与 2 万发 92 式步兵炮炮弹,以此换取德川仁手中的 28 万支盘尼西林。

    在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武器序列里,三八式步枪是广为人知的存在,而与其同属一个技术脉络的九九式步枪却少有人详细了解。以至于很多人把日本的九九式步枪认作中正式步枪,因为两者的长度基本一致。

    三八式步枪定型于 1905 年(日本明治三十八年),因其枪机上方设有防尘盖,被中国军民形象地称为 “三八大盖”。该枪全长 1280 毫米,口径 6.5 毫米,枪身连同三零式刺刀可达 1.7 米左右,弹仓容量 5 发,有效射程约 460 米。

    其设计特点是弹道稳定、射击精度高,适合日军强调的精准射击战术。从 1906 年到 1945 年,三八式步枪的产量约 350 万支,占同期日本步 \/ 骑枪总产量 640 万支的一半以上。

    它几乎是侵华战争中日军的标准配置,从关东军到派遣华中、华南的各师团均大量装备,甚至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也作为主力武器使用。此外,该枪还出口至中国、俄罗斯等 6 个国家约 100 万支,中国军队曾大量仿造并使用。

    九九式步枪则是 1939 年(日本纪元 2599 年)定型的改进型武器,以三八式为基础研发,口径改为 7.7x58 毫米。其弹头设计更短,命中目标后易产生翻滚,杀伤力比 6.5 毫米口径的三八式更强。

    全枪长 1258 毫米,后期衍生出短步枪等型号,枪机结构沿用旋转后拉式,并借鉴了英国李?恩菲尔德步枪的开膛待击系统,部分早期型号还配备钢丝单脚架和对空射击标尺。九九式步枪总产量超过 260 万支,主要装备日军在东南亚及太平洋战场的部队 —— 这些区域的作战环境更复杂,7.7 毫米弹药的停止作用更适应对抗美军等装备更精良的对手。

    而在中国大陆战场,九九式的装备量相对较少,日军更多依赖三八式步枪。二战结束后,国共双方军队均缴获过部分九九式,国民党军曾将其改为 7.92 毫米口径,机匣上刻有 “改七九” 字样以适配国产弹药。

    日军使用的轻机枪方面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凭借 “歪把子” 的绰号广为人知,而与之一脉相承的九六式、九九式轻机枪同样在战场上扮演重要角色。但是九六式和九九式轻机枪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定型于 1922 年,因其枪托向右弯曲便于贴腮射击,被中国军民形象地称为 “歪把子”。该枪全长 1100 毫米,采用 6.5x50 毫米口径,独特的弹斗供弹设计可容纳 6 个 5 发弹夹,共 30 发子弹,理论射速 500 发 \/ 分钟。

    设计初衷是与三八式步枪通用弹药,但弹斗结构复杂,易受尘土干扰卡壳,且需专用润滑油维护,导致可靠性极差。

    从 1923 年到 1941 年,其产量约 2.8 万挺,主要装备日军早期常设师团与中国驻屯军,在 “九一八事变” 至全面侵华战争初期投入使用,后因性能缺陷逐渐被九六式取代,仅留存于二线部队或伪满军队。

    九六式轻机枪于 1936 年定型,借鉴英国布伦式轻机枪设计,改用 30 发弧形弹匣供弹,彻底解决供弹问题。枪长 1181 毫米,沿用 6.5 毫米口径,理论射速提升至 600 发 \/ 分钟,枪管加装散热片、枪口配置喇叭形消焰器,甚至可装配刺刀。轻机枪上挂刺刀,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脑洞。

    九六式轻机枪总产量约 10 万挺,在 1937 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迅速成为主力,广泛装备侵华日军各师团、独立混成旅团,每个步兵中队通常配备 4 至 6 挺,是华北、华中战场的主要压制火力。

    不过在东南亚战场,面对装备精良的对手,6.5 毫米弹药威力不足的问题凸显,逐渐被九九式取代。

    九九式轻机枪定型于 1939 年,是九六式的升级型号,口径改为杀伤力更强的 7.7x58 毫米,采用同样 30 发弹匣供弹,理论射速 700 发 \/ 分钟,有效射程增至 800 米。

    外观与九六式相似,但取消刺刀座,改用圆柱形消焰器,并增设防空射击标尺。总产量约 14 万挺,1941 年后成为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的核心装备,主要配备精锐师团与关东军、南方军一线部队,每个步兵中队装备 6 至 8 挺,用于对抗美军等强敌。

    在中国大陆,九九式仅装备 1941 年后进驻的关东军及部分新编师团,而华北、华中日军仍以九六式为主。其实在很多二战日军的照片中,日军扛着跟捷克式Zb-26机枪外观类似的机枪就是九六式或者九九式轻机枪,而不是日军使用缴获的捷克式Zb-26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