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 第352章 问心路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第352章 问心路

    “大人。”锦衣卫千户看着略显空荡的院子。“用不用再调遣一部分锦衣卫?”

    “或者通知谢墨白他们那一队。”

    “毕竟是咱锦衣卫年后的第一次大动作。”

    “不用!”老六摇头拒绝了,很自信的说道。“有些人你哪怕告诉他,今日晚上要杀他的头。”

    “你信不信?他不仅不会跑,还会像往常一样,一如既往的该做什么,还是继续做什么。”

    “还请指挥使解惑。”

    “不懂了吧!”

    “咱告诉你,有些人他代表的就是他自己,出了事儿,他自然而然首先想到的也是自己。”

    “但是呢,有些人他代表的就不是他自己,他代表了一群人。你给他时间跑,再或者哪怕是你同他挑明了告诉他,让他跑!”

    “他一样不会跑。”

    千户闻言浑身一震,他隐约有些猜测。

    抱拳行礼,就急匆匆的离开了。

    锦衣卫指挥使老六嘴角带笑。

    “还算你聪明。”

    巨鹿山下。

    有着陶谦的介绍,朱文宝对这些老夫子们也有了浅显的认识。

    所以,自己逐一回礼,也是应该的。

    小半个时辰,这礼终于结束了。

    朱文宝也明白了为何非要礼部官员前来。

    放眼望去,这胡子白花花的老者就不下一百多位。

    听着那又臭又长的名头。

    朱文宝首先想到的是,陶谦是做了多少功课才能记得下来?

    其次才想到,难怪有些声音反对寒门世子入朝为官。

    一个萝卜一个坑,少了谁的谁会高兴。

    不过,在陶谦的介绍中,除了四大书院的洞主或者院长,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有几人竟然还曾官至布政使,或者六部之首。

    如今却辞官做学问?这种人,在朱文宝心中,非一般人能比及也。

    不正是荣华富贵一场梦,盖世英雄也有无常,还不如弃了浮华,从心做学问。

    而其中又以盖念让朱文宝记忆犹新。

    介绍完毕,陶谦自然而然负责引领众人进入巨鹿书院。

    而那山脚下的异象真就没人提及。

    行进的路上,以朱文宝为首。

    一圈胡子白花花的人,围拢在朱文宝一丈外。

    虽然没有阿谀奉承,但与这些老夫子说起话来,朱文宝唯一的感觉就是累。

    知乎者也,都是寻常的,引经论典才是朱文宝头疼的。

    本来朱文宝还以为会像小说中那样,见识到一些狗血的爱情事件,或者是身背主角光环,脚踩累累踏脚石的学子逆袭之路,又或者是常跪于巨鹿山门口求学的寒门士子。

    此间,不但没有见到。

    反而因为自己的身份,始终被人守护在中间。

    别说学子了,就连那些老学究老夫子们,也只有极个别德高望重的,能陪在了一丈内。

    当然也有少部分或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性子,或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品格。

    在见完礼后,陆陆续续的离开了。

    经过詹徽在一旁的提醒,朱文宝终于想起了正事。

    “陶大人。”

    “下官在。”

    “来参加文坛交流会的学子,已有多少人了?”

    “回楚王,按照登记造册的数字,共有七千六百一十三人,其中各大学府的学子,共计五千三百二十九人,”

    后面陶谦特意强调的数字,朱文宝明白,通俗的讲这些学子都有根脚!

    至于剩下的那一千多人则就是寒门世子或者自学成才。

    本来朱文宝还有心问一问白鹤书院来了多少人,但是考虑到现在这么多人跟着自己。

    自己乃是楚王又是负责人,在单独拎出白鹤书院,难免不被有心之人做个文章,想了想也就放弃了。

    “这些学子的衣食住行安排的怎么样?”

    “这一点还请楚王放心,所有的衣食住行皆由河南道负责,同时为保障文坛交流会期间的安全,河南道更是调遣五千守卫军驻扎在山脚下。”

    “出行前,太子就说过,陶大人办事儿心细如发,现在看来确实是如此。”

    “有陶大人在,本王也就放心了。”

    “太子的称赞,臣愧不敢当。”

    “这些学子都是大明未来的中流砥柱,心细一些,乃是下官职责所在。”

    一个臣和下官的自称,朱文宝笑了。

    随后。

    詹徽和陶谦细心的商量着文坛交流会的事宜,朱文宝在一旁不时的出言几句。

    此时他们三人代表的是大明朝堂,必须的尽可能的把文坛交流会做的完善。

    反观跟在三人身后的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夫子,此时此刻,却相互间传递着一张纸。

    这是是詹徽让人抄写下的楚王的诗词,特意交给了这些老夫子们。

    楚王不提,难道你们就不应该提一提?

    异象,你们都眼瞎了吗?

    詹徽是想以此诗来震慑这些老夫子,尤其是他们头顶上浩然正气给谁看呢?

    微妙的变化不影响行进的脚步。

    沿着蜿蜒的上山阶梯,一步一步的向着巨鹿书院而去。

    陶谦有着为官之人的圆滑,文坛交流会事宜结束。

    这一路上都是由他在介绍巨鹿书院,巨鹿书院的院长则是不时的补充一两句。

    陶谦如此殷勤,朱文宝略微一琢磨也对,他对老大称臣了,加之水患一事是太子主抓。

    陶谦虽然从南直隶换到了河南,可南直隶是归到了中央,他依旧是一省布政使,换位一思考,总比下马的原河南布政使强吧。

    “楚王从山脚下来到这平顶,此条路名曰问心路。”

    “问心路?”

    “是的,楚王说起这问心路还有一典故。”

    朱文宝听到典故二字,内心匪夷了一句,又是典故?

    上一次詹徽说了一个半截典故,闹出了一波刺杀。

    如今陶谦你又说出一典故,可别出事了!

    陶谦话语没停。

    “取自,巨鹿学院学院创始者米老夫子四句言。”

    “哦?哪四句?”

    “纵凌万倾横波斩,立欲斩而斩不绝 。”

    “望兮天乎暮华索,穷目索之索不清。”

    “米老夫子是想告诉世人,人的心路复杂,所以在进入巨鹿学院之前,必须先坚定自己的内心。”

    朱文宝扭头往回望去。

    问心路蜿蜒曲折的台阶,宛如一本厚重的书籍,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

    每一个石阶,又都承载着来往学子的脚步,诉说着永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