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 第33章 有人找事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第33章 有人找事

    初一,朱文宝早早的就起床了。

    今天有一件大事要做。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而且拜年还有一种说法,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物,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出来,挨家挨户地蚕食人群。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在门口,然后关上大门,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兽吃掉。

    作为岁首朝贺,古已有之,秦汉以来,乃大盛。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谓正旦,……洁祀祖祢,进酒降神毕,……子妇曾孙各上椒柏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官府僚属亦往来拜贺。

    至南北朝时期,则“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此拜贺。

    而到如今,拜年在大明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其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

    当然最最不能少的是红包啦。

    朱文宝作为大明最小的龙子,稚嫩可爱的脸庞,清脆甜美的拜年词,无不在诉说红包快快到我碗里来。

    时至中午,朱文宝收红包收到了手软。

    谁知道到了母后上官静这里出了岔子。

    “宝宝,收到红包开不开心?”

    “开心!”

    “来,先放到娘这里,母后替你保管,等你长大了。为你娶媳妇用。”

    “啊???!!!母后今年你这么直接了吗。”

    就就这样,刚在手中捂热乎,朱文宝的红包又又又又被收走了。

    朱文宝的脸如同现在老天爷的脸。

    上午晴空万里,阳光充足,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给足了人们拜年穿街走巷的时间。

    下午说变就变。

    鹅毛大雪不要钱似的下,颇有瑞雪兆丰年的派头,顶多也就一刻钟时间外面已经银装素裹。

    而且据钦天监说,这雪一时半会停不了。

    朱文宝中午脱掉的小氅,下午又拾了起来。

    可是下一秒,手上的动作却停止了。

    而上官静,也是惊诧的愣住身子,从来都从容不迫的眼神里,露出些迷惑。

    “咚!”

    “咚!”

    “咚!”

    下雪的天气本就寂静,如今又传来鼓声音,后宫中朱文宝都听见了。

    他眺望远方,鼓声传来的方向,正是紫禁城的承天门。

    “哪里来的鼓声?”

    没等到母后的回答,却看见母后轻轻松写意的脸上已经布满了凝重。

    “这不是鼓,是阙!”上官静凝重的目光似是看透了宫外,有人正一下一下努力的叩阙。

    那是当今皇上朱土安在登记称帝后,为百姓在皇宫门口立的一口阙,设专人值守。

    一口立了二十几年未曾想响过的阙,如今在大明新年,大年初一这一天轰然炸响!

    这一响,敲没了官员去年一年的功绩,虚假弥漫;这一响,粉碎了皇上天下安宁的美梦,苍白残酷;这一响,揭开了大明的遮羞布,赤裸无情;

    大明所有县、州,府皆有衙门,衙门前立的鼓,不是打鸣用的,而是为百姓鸣冤。

    宫门口的阙则是皇上给百姓最后的一道保障。

    击鼓明阙这是多大的冤屈。

    要知道一个县衙里,倘若有人击鼔鸣冤,七品知县都不问缘由先打三十个板子。

    而这里是皇城啊。

    上官静仿佛看到了人头滚滚!

    手下意识的揽过来了朱文宝。

    就在这时,传旨小太监扯着鸡鸭嗓子。

    “皇上有旨……喧文亲王随撵。”

    皇宫门口。

    冰天雪地里。

    走来一位头发散乱,骨瘦如柴,毫无生气可言的老妪。

    今日值守的是侯毅,正在和几个部下吹牛逼,准备下职后一起喝喝酒。

    九品高手的直觉,让他瞬间目光如炬,在暖房中瞧见祖孙两个向着宫门走来,看其衣着大冬天里穿的破烂不堪,以为是讨食的。

    自从负责皇宫安全后,什么样的人没见过,

    正准备叫人拿着衣服和食物,赶紧打发走。

    明锐的听见。

    老妪嘴中一直喃喃的自语。

    “孙儿,敲!用力的敲。”

    “这是咱们唯一给你爹娘叔伯报仇的机会了。”

    五六岁的孩童,抿了抿干裂的嘴唇,冻疮遍布全身的躯体,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阙!

    侯毅头皮瞬间发麻,他明白了这对祖孙要做什么,侯毅身体绷直,这天要变了!

    但作为禁卫的职责。

    大手一挥。

    “出!”

    禁军从皇宫侧门鱼贯而出,拱卫此地!就连衣服和食物也被侯毅无声放。

    冷?不在这一时半会了。

    禁军站定,鼓声起!

    五六岁孩童用尽了全身力气。

    “咚!”

    “咚!”

    “咚!”

    皇宫正门。

    玉辇升平,紫极遥临,金舆不动;龙车宛转,黄扉长启,翠盖犹飞。

    大明皇帝朱土安,摆足了架子,三十二人抬得轿子,这是他第二次做。

    第一次坐是登基皇位巡游,第二次就是这一次了。

    架子不是摆给鸣冤人看的,是给整个大明和大明官员看的,他认真了,他怒了!

    这就是你们口中的百姓安居乐业,大明的天下歌舞升平!

    太子朱文奎、二皇子朱文志等九位皇子依次步行紧随在轿子四周。

    他们如同大明的九根柱石,顶起了大明的天。

    老妪浑身越来越颤抖,天家啊,是大明的天家。

    自己一草民竟然真的能见到天家,内心激动同时又多么希望是假的,是一场梦。

    自己亦然享受孙儿孙女玩乐于膝下,儿子早出晚归养家糊口,儿媳妇忙里忙外操持家务。

    梦碎了,支离破碎。

    都是被杀千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