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 第79章 大明龙旗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第79章 大明龙旗

    吃过热乎的饭。

    众人继续赶路。

    在距离淮阳城二十里处。

    前方忽然传出一阵嘈杂。

    禁军百户上前一步,拦下众人。

    “来者何人!”

    “臣,淮阳知县李旺虎。”

    “臣,淮阳县丞王达。”

    “参见太子殿下。”

    经过禁军通报后,方知是淮阳官场的人来了。

    太子朱文奎转头对说道:“侯毅,把钦差旗和大明龙旗立起来!”

    “是!”侯毅应了一声,随后将御赐的旗,组装好。

    两队人举着大明龙旗和钦差旗。

    太子落后五步,跟在身后。

    雨中,数十位淮阳官员,在知县带领下,直接跪在泥水里。

    看着,代表天子的钦差旗,代表大明的龙旗。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然后,又看到了落后五步的太子朱文奎。

    “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

    映入朱文宝和太子朱文奎眼帘的是。

    匆忙打理的发丝,干红的眼睛怕是连日来一直熬夜,满是污垢的指甲泡的发白的手掌。

    官靴换成了草鞋,官袍被划破了一道又一道。

    怎么一个惨字写得。

    太子朱文奎,眉眼挑了挑。

    这是在做样子?还是真是如此?不得而知。

    太子朱文奎,语气平淡。

    “都起来了吧。”

    “谢,太子!”

    淮阳的官员在知县的带领下,退到一旁,静候。

    太子朱文奎,楚王朱文宝并未与之过多交流。

    淮阳可以说是古色古香的老城。

    较为有名的是淮阳太昊陵,占地八百余亩,坐落在龙湖岸边,红墙碧瓦,庄严肃穆。

    可以说是历史文化悠久了。

    可就是这么一座古城。

    因为一场水患,失去了色彩。

    淮阳城外。

    全是密密麻麻排队,站在雨中等待粥棚放粥的百姓。

    他们衣着破烂,眼神无光。

    不久前,他们还是这片土地最勤劳的人儿,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精心打理自己的田地。

    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水患,打破了他们的安宁。

    屋没了,牲畜没了,田也没了。

    除了家人,在这一刻他们失去了所有。

    队伍继续前进。

    禁军和淮阳的当地官兵,生怕灾民冲撞了太子。

    紧握刀枪,怒目而视。

    而等待放粥的灾民,也看到了衣着华丽的队伍。

    他们瞄了一眼,又重新盯向了粥棚。

    百姓或者说是灾民之中能识字的有几个。

    就在这时。

    一位八九岁的孩童,脱离排队的人群。

    周围禁军握在刀柄上手,差点拔出利器。

    只见孩童“扑通”跪在雨中。

    “各位大老爷,行行好,行行好。”孩童边磕头边说。“我爹在堤坝劳作上还没下来,我娘发了高烧,又要照顾弟弟,无暇分身。能不能多给我一口吃食。”

    “谢谢!谢谢各位大老爷!谢谢各位大老爷。”

    孩童的话语似是锤,一字一句捶在心间。

    人群中明显出现了散乱。

    这时灾民中读过书,识过字的人,眼睛睁大,不敢置信。

    “这,这是,龙旗!咱大明的龙旗!”

    “皇上来救咱们了,皇上心里有咱们!”

    朱文宝,当机立断。

    拿过龙旗,跳上车架!

    高声喊道。

    “大明太子朱文奎,奉皇上之命,前来赈灾消患!”

    太子朱文奎走出来。

    “孤,乃是大明太子,朱文奎!”

    灾民们反应了过来。

    呼啦啦一片,跪在雨中。

    “太子千岁。”

    太子朱文奎领队,快步走在灾民中,亲自搀扶起灾民。

    朱文宝则是大步流星的走向粥棚,他内心中一直劝诫自己,自己是楚王,是受宠的楚王。

    母亲是皇后,老大是太子,自己只要遵守官场“规矩”“礼仪”,便可以无忧无虑生活,享受不一样的大明。

    可是真当看到灾民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不是用嘴说说,读读。

    灾民的无助和无法应对而感到惶惑不安的眼神。

    只有亲身见证,才能亲身体会。

    粥棚。

    朱文宝拧着眉。

    “一日放粥几次?”

    “回楚王,一次。”

    “呵!你倒是实诚。”

    “可知,大明律?”朱文宝的声音越来越阴沉,顺手拿起了筷子。“赈济灾民的粥可是要立筷子而不倒!”

    朱文宝说完,筷子落入熬粥的锅。

    筷子漂浮在上面。

    “楚王。臣自知是死罪。”县丞王达,言语间满是诚恳。“臣是好运,做父母官,做到了自己的家乡。臣不敢说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可是城里城外的百姓,臣能喊上半数。”

    “可是水患来的太突然,太凶猛,一瞬间而至。”王达瞅向知县李旺虎,像是下定了决心。“知县大人深谋远虑,第一日放粥时就说过,粥可放,仓可开,但粥不可稠,仓不可见底,且一日只放两次。”

    “臣当时就恼了,咱出身,生于淮阳,长于淮阳,岂能拿淮阳百姓当儿戏,臣不得被戳脊梁骨。”

    “臣私自下令,开仓放粮,按大明律执行施粥。”王达将私自二字咬的很重。“事实证明臣错了,灾民越聚越多,仓内粮食肉眼可见的下降。最后,是知县带人统筹全城百姓的粮食,依旧填不饱灾民的肚子。”

    “明日,若不减掉堤上的供应,怕是这粥棚只剩下热水了。”王达惨笑一声。“臣不怕死,但请楚王先留臣之残躯,待到水患消除,臣愿以死谢罪。”

    “城内粮铺呢?”

    “涨价翻倍者,斩之;平价降价者,购之!亦是杯水车薪。”

    朱文宝又指指雨中排队的灾民。

    “回楚王,城里一根能用的木头都没了,都送去堤上了,”

    朱文宝深深看了一眼县丞王达,他的小动作也看在了眼里。

    走上去拍了拍王达的肩膀。

    “本王不会听你一面之词,不过属实,本王亲自向你赔罪。”

    王达显然不适应朱文宝这种亲近的方式,不过心系百姓的他,未放在心上。

    就在这时,一声呼喊传来。

    “不好啦!!!洪水又涨了!!!”

    知县李旺虎,县丞王达脸色一变。

    纷纷告罪。

    “还有把子力气的随我上堤!”

    二人喊完,领头向着堤坝跑去。

    太子朱文奎,在这一刻。

    也彰显出他身为太子的果断。

    “楚王朱文宝,吏部尚书李飘摇,领太医院救治灾民,锦衣卫负责联络后方粮食,加快速度。”

    “侯毅带领禁军。”

    “随孤上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