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参政皇后 > 第221章 有些事,只有发生了,才会有迹可循

参政皇后 第221章 有些事,只有发生了,才会有迹可循

    然而目光落在沈攸宁的眉眼上时,心中却一惊。

    她不是第一次见沈攸宁了,但从来不曾这样近距离相处过,以往远远瞧着只觉得她生了一张姣好的面容,如今近了竟然觉得她的眉眼十分眼熟。

    媛儿和她的眉眼之间竟有几分相似!

    她紧了紧圈住女儿的手,心如擂鼓,她似乎知晓了媛儿为何会这样受皇上的宠爱,也明白了今日有何不同。

    她又害怕又惶恐,害怕自此她和媛儿会失去皇帝的恩宠,惶恐的是自己或许知道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秘辛。

    皇上他……竟然喜欢那位早已嫁入永宁侯府的顺和郡主!

    那可是金月大长公主的女儿啊!

    金月大长公主那时可是支持当时的太子殿下的!

    她强自镇定,转眸看向皇帝,声音有些颤抖,“皇上,今日是太后娘娘的寿辰,不宜闹大,不如臣妾带着媛儿回宫,今日过去再行处罚,如何?”

    到底是自己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女儿,如今在她母妃怀里哭的上气不接下气,皇帝也生出了些许心疼之意,便颔首示意,准了。

    安昭仪忙在女儿耳边哄了几句,让她跟着自己走。

    “朕如此处理,贺兰公主可还觉得委屈?”

    两人还没走出去,就听到了皇帝的话,安昭仪身形一顿,脸上爬上了一丝喜色。

    贺兰是锦祈皇族的姓!

    难怪!

    难怪皇上这次会这样处理此事,前些日子她也听说了贺兰大殿下请求燕朔寻找她妹妹之事。

    锦祈停战来使,使臣就意味着两国邦交的关键,贺兰公主跟着皇兄来使,却在燕朔境内走失……

    所以,皇上才会这样看中这个公主?

    或许,皇上是因此才会这样对待媛儿!

    方才一切都是她的凭空猜想,当不得真,当不得真!

    这样想着 ,她便揽着女儿离开。

    今日媛儿行事着实有失分寸,她需得好好教导一番才是。

    安昭仪母女离去后,皇帝便也没有理由再在此处待着,便带着几人回去宴席。

    已经回到宴席的贺兰云柯,在看到跟在皇帝身后的贺兰月牙时,眼中划过一道精光,他忙起身,装作一副十分焦急的模样。

    “王妹!”贺兰云柯冲到贺兰月牙身边,打量着她的全身上下,“你怎么能独自脱离队伍?你可知我有多担心你?”

    贺兰月牙一脸做错事的模样,“王兄……”

    贺兰云柯做出一副非常疼爱小妹的模样,温柔询问她的经历。

    贺兰月牙怕多说多错,把沈攸宁教她说过的话说了一遍,就再也不接这个话题。

    贺兰云柯也不是真的关心她去哪儿了,不过是个做个样子,他心思活络起来,看向皇帝。

    “燕朔皇,联姻之事,可还作数?”贺兰云柯笑问。

    皇帝颔首,“自然。”

    虽说有苑家和老四镇压在边境,但燕朔如今的现状不适合大动干戈。

    旱灾刚刚平息,国库不算充盈,百姓也需要休养生息。

    “将哪位公主嫁给小王,燕朔皇可是想好了?”

    贺兰云柯故意再度提起联姻之事,他要顾竹衣没有成功,那么三公主还是五公主,就必须要有一个结果。

    “大皇子初到燕朔,想来还会在燕朔待一段时间,今日是朕母后的生辰,联姻之事,我们之后再谈。”皇帝却完全不接他的话,把事情往后面挪。

    “贺兰殿下,联姻是两国邦交之要事,今日是我朝太后的生辰宴,不合适。”容臻开口堵住了还想说话的贺兰云柯。

    贺兰云柯也知道今日再想提这件事就不合适了,他此时毕竟是在别人的地盘上,也不能太过分。

    众人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生辰宴开始,礼部唱礼,百官祝贺。

    这场寿宴办地很仔细,直到众人献完礼,太后发话开宴时,皇后和赫连贵妃都松了口气。

    除了容媛在今日闹出了些小乱子以外,今日还算顺利。

    沈攸宁坐在沈玉辰身旁,目光时不时落在昭义王和安王的身上。

    依照她和容臻的猜测,今日的寿宴是赫连贵妃协助皇后一同操办的,她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唯一有可能在寿宴上发难的就只剩下这两个人。

    沈攸宁沉思,她一直都想不明白一件事。

    安王的背后空无一人,即便他韬光养晦积蓄了些力量,对比起其他皇子来说,太过弱势。

    尤其拐卖案这个案子,是从十多年前就开始拉柳家入局,他那时不过是个几岁的孩童,怎么会有这样的心思?

    退一步来说,即便太子不是容臻,在背靠周家的容礼和举全族之力支撑的容钰,以及有苑家作为后盾又有军功在身的四爷之间……那个位置怎么也落不到他身上才是。

    她眼神复杂,她不明白,安王在这其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沈玉辰见她有些心不在焉,出声关切地问道,“怎么了?”

    沈攸宁摇摇头,“没什么,只是有些不好的预感。”

    她话刚落地,阵阵鼓声便穿越过宫门传入大殿之中,那鼓声一下重一下轻,敲着敲着越来越急越来越重。

    在鼓声传来的那一刻,整个大殿便瞬间静默,鸦雀无声。

    皇帝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凝神看着殿外,他问道,“是朕听错了吗?”

    无人敢应。

    这是登闻鼓。

    是宫门外的登闻鼓。

    是几十年不曾响起过的登闻鼓。

    却在此时响起!

    这和京兆府外的登闻鼓不同,敲响宫门外的登闻鼓,便等同于在告诉整个燕朔皇朝,有人在皇帝治下期间遭受到了难以平复的欺辱和压迫。

    但自当今圣上登基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励精图治,这些百官都看在眼里,所以此时才不敢应声。

    容礼起身,“父皇,您没有听错,确实是有人敲响了登闻鼓。”

    皇帝闻言,看向太后,“母后,看来今日的生辰宴只能到此结束了。”

    太后颔首,她很清楚宫门外的登闻鼓被敲响代表着什么。

    皇帝带着百官朝着宫门外而去,沈攸宁和顾竹衣也跟在后面。

    见沈攸宁脸色凝重,顾竹衣问道,“脸色怎么这么难看?不管发生什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我和容臻商议过,但最后的结果变动或许是很大,我和他都没有把握。”

    顾竹衣思索一瞬,“这个世界上,只要是人做的事,就一定会留下线索,只是这个线索或许埋得太深了,不好找。”

    沈攸宁敛眸,拳头微微握紧。

    顾竹衣知道她心思沉,总是会自己盘算,拍了拍她的肩膀,“放轻松,有些事,只有发生了,才会有迹可循。”

    见她一派风轻云淡,似乎发生什么事都难不倒她的模样,沈攸宁无奈笑笑,感慨了一句,“我若是能像你一般就好了。”

    容赋一直都跟在顾竹衣身旁,安静地听着两人都对话,没有刻意打断和插话。

    此时却开口道,“阿宁,你永远成为不了她。”

    她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两人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沈攸宁端庄持重,她习惯衡量利弊再行事,做一件事要把这件事彻底掌控在手中才会安心。

    而顾竹衣不一样,她随心所欲,却又细心周全,几乎不在意外界的任何看法,行事自成一派风格。

    沈攸宁也没有反驳容赋的话,毕竟他说的是对的。

    随着众人越来越靠近宫门,鼓声却渐渐变弱,似乎是敲鼓人的体力不支。

    百官便更加好奇这个敲响登闻鼓之人的身份,也猜测着他的身份。

    直到他们真正地看到了敲鼓之人,众人噤声,就连皇帝都哑然不语。

    那是一对老夫妇。

    什么样的老夫妇能让他们如此沉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