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正德帝 第367章 嚼舌根
热门推荐:
名柯:同期都以为我是小可怜
【血之希望】
苍凉晚出行,神鬼退避
鼙鼓揭天破宋来
反派,我的师尊是女帝
开局召唤袁天罡,我竟是幕后黑手
别人都是训练家,就你是剑修?
穿越大唐,开局搬空国公府!
女仆团太强,还要我这魔王干什么
传奉官,正德年间仅次于宪宗年间的一大政治特色,皇帝提拔官员不随铨选,全凭心意。其实不少大臣例如那些年纪大,品阶低的文臣武将其实并不是特别抗拒皇帝中旨任用。
因为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位居高位,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例如张璁、桂萼,就是如此。
朱厚照的沉默一方面是对待自己肆意破坏铨选心有顾忌,一方面是走至如今,就担心一步错,步步错。所以为了稳妥起见,听从毛纪的建议。
只是这般好吗?
答案是好,或者也不好。
片刻后朱厚照屏退左右,又取出那个盒子,从盒子里拿出一封奏本,是南京守备兼中府佥书,魏国公徐鹏举的密奏,密奏中徐鹏举保举南京后军都督府署都督佥事杭雄的奏本。
原来,因为杨一清从三边总督调入京师提督京营后,宁夏镇总兵被免,目前是谷大用和许泰在陕西管着军镇,但是许泰担任宁夏总兵也是权宜之计,于是朱厚照就询问了徐鹏举,徐鹏举就保举了杭雄。
杭雄世袭绥德卫总旗。成化年间,杭雄承荫总旗,清水川克敌,升百户。
弘治年间,在杨圪塔、甜水河、马道、黑山九墩、走马梁,数斩虏酋。数先登,积首功,五迁至指挥使。
正德七年,守备西宁。
正德九年经尚书杨一清推荐,升为延绥游击将军,随都御史彭泽经略哈密。
正德十一年,与副将安国击败来犯的蒙古小王子于岢岚,赐蟒衣一袭,升为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正德十三年,改任参将,连升为都督同知,统率边兵操练于西内。正德巡幸宣府、大同,杭雄为皇帝的扈从。正德嘉奖其忠诚,当即授前将军印,拜大同总兵官,加右都督。
正德十六年,在杨廷和操作下,许多传奉官被裁减,杭雄也在其中,发配南京去了。
可是当朱厚照了解杭雄本人年龄时,有些犹豫了,因为此人如今已经六十六岁了,年纪太大了。
纠结之下,朱厚照又将奏本放回了匣子中。
随手又取一本奏本,是守备凤阳太监王德乞更换敕书,兼管凤、庐、淮阳、徐、滁、和地方事。
朱厚照看完后,便在奏本上批复:可。
不一会儿刘全忠进来道:“主子爷,礼部尚书何孟春请求觐见。”
朱厚照放下笔道:“传。”
不一会儿何孟春便进宫觐见。
朱厚照问道:“何事?”
何孟春道:“乞奏陛下,细川氏送书朝廷,乞拨给钱粮、兵器,以全合约。”
朱厚照闻言笑道:“急什么?再说朝廷也没钱。”
何孟春知道朱厚照想赖账,但没想到这么早赖账。于是道:“启奏陛下,如此大动干戈,却只换回一张无用的废纸,朝廷内外知道,恐损伤朝廷威名,陛下圣明。”
朱厚照笑道:“回信,钱粮可以出,只是怎么运过去?这是其一。其二,运过去之后,他们如何接收?这些不说清楚,我怎么办?其三嘛,北边外患未决,我也腾不出手来。”
何孟春便道:“陛下深谋远虑,臣所不及。”
朱厚照闻言心中暗道:“算了吧,马屁精,这点常识我知道,你们不知道,无非是想看着我摔跟头罢了。”
心中腹诽完,朱厚照调整一下坐姿接着道:“我只要一个名头。日后好师出有名,南边还有倭寇未平,我怎么会傻乎乎的搞这一套出来?”
何孟春点点头,表示认可。
原先朱厚照很急,北面鞑靼,西面哈密,南边两广、云南多有造反,东南倭乱。都他妈事儿多,而且这两年光景也不大好,不是旱,就是涝。
没见天天奏报,鞑虏犯边。
但是现在自己不怎么急了,急什么?慢慢来也不是不可,日后给你们留点家底霍霍就算了。
念及此朱厚照道:“洪武十三年太祖高皇帝差官前往日本宣读圣谕,却不曾想日本国王甚是无礼,竟然做了一封颇有挑衅意味的回信,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还说还是什么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口气甚是狂妄,只是朕不傻,如今国力上不及洪武、永乐,我如何渡海远征?只不过是为了干涉日本国内事罢了。”
何孟春此时方才明白,怪不得合约里有条款:“日本国约束武士,不得侵扰大明海疆。”
“大明承认日本国王之合法地位,并予以维护。”
“原来是更有索取,相互保暖。”何孟春如是想,“这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何孟春也想不出个一二三,便道:“今日方知陛下之意。”
朱厚照笑道:“不说这个了。”
何孟春见皇帝似乎有赶人的意思,便道:“启奏陛下,臣还有一言。”
朱厚照便道:“但说无妨。”
何孟春道:“臣乞陛下迎太后还宫。”
朱厚照闻言道:“我还以为有什么事,仁寿宫修缮后,朕自当亲迎。”
何孟春接着劝道:“陛下仁孝之心臣等知之,然太后久久未还禁内,总归不妥,时间长了难免有议论,岂不是让皇室蒙羞?宫内宫室颇多,打扫一处,使太后暂移他宫,皇帝陛下、皇后殿下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也方便些。”
朱厚照闻言手抚额头,道:“我自还宫日日差人请安奉承,太后还没说什么,你们倒生了疑惑,竟不知何意。平时外朝不大管我的家事,我因担心太后烦闷,便请太后移西内休养,又让皇后令京中外命妇多去问安,解闷。这些个你们都想不起来了?我猜有些大臣就好比那背后爱嚼舌根的婆子们,总是对他人家事说三道四,说长道短。必定他们要摆弄我家事,弄这巧宗儿呢。”
何孟春见皇帝长篇大论的解释心中更加笃定皇帝心里有鬼,于是道:“陛下切勿生气,总归外臣不是。”
朱厚照笑道:“是了,是了,今儿个倒是你提醒了。我也不能说他们是不是,的确是我做的太欠妥,我看这些人也不大知足,钱也赚够了,好事、好名声都让他们弄了去,我白得一个不孝子的名声出来,张鹤龄、张延龄还有孝心,知道我和太后的不易,捐了些钱财来,夏勋、夏助、江彬这些个人也都有,他们怎么不捐一些钱来?再说他们几家的钱容易也不能花到我跟前,你不行回头出了宫告诉他们,他们只管送什么来,我就收什么,反正我有主意。”
何孟春心中不免心生埋怨:“我也不是为你好,反倒着这样挤兑我?我图什么?还不是你做的不对,你做的出来,还不让别人说了?”但是嘴上却道:“陛下息怒。”
因为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位居高位,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例如张璁、桂萼,就是如此。
朱厚照的沉默一方面是对待自己肆意破坏铨选心有顾忌,一方面是走至如今,就担心一步错,步步错。所以为了稳妥起见,听从毛纪的建议。
只是这般好吗?
答案是好,或者也不好。
片刻后朱厚照屏退左右,又取出那个盒子,从盒子里拿出一封奏本,是南京守备兼中府佥书,魏国公徐鹏举的密奏,密奏中徐鹏举保举南京后军都督府署都督佥事杭雄的奏本。
原来,因为杨一清从三边总督调入京师提督京营后,宁夏镇总兵被免,目前是谷大用和许泰在陕西管着军镇,但是许泰担任宁夏总兵也是权宜之计,于是朱厚照就询问了徐鹏举,徐鹏举就保举了杭雄。
杭雄世袭绥德卫总旗。成化年间,杭雄承荫总旗,清水川克敌,升百户。
弘治年间,在杨圪塔、甜水河、马道、黑山九墩、走马梁,数斩虏酋。数先登,积首功,五迁至指挥使。
正德七年,守备西宁。
正德九年经尚书杨一清推荐,升为延绥游击将军,随都御史彭泽经略哈密。
正德十一年,与副将安国击败来犯的蒙古小王子于岢岚,赐蟒衣一袭,升为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正德十三年,改任参将,连升为都督同知,统率边兵操练于西内。正德巡幸宣府、大同,杭雄为皇帝的扈从。正德嘉奖其忠诚,当即授前将军印,拜大同总兵官,加右都督。
正德十六年,在杨廷和操作下,许多传奉官被裁减,杭雄也在其中,发配南京去了。
可是当朱厚照了解杭雄本人年龄时,有些犹豫了,因为此人如今已经六十六岁了,年纪太大了。
纠结之下,朱厚照又将奏本放回了匣子中。
随手又取一本奏本,是守备凤阳太监王德乞更换敕书,兼管凤、庐、淮阳、徐、滁、和地方事。
朱厚照看完后,便在奏本上批复:可。
不一会儿刘全忠进来道:“主子爷,礼部尚书何孟春请求觐见。”
朱厚照放下笔道:“传。”
不一会儿何孟春便进宫觐见。
朱厚照问道:“何事?”
何孟春道:“乞奏陛下,细川氏送书朝廷,乞拨给钱粮、兵器,以全合约。”
朱厚照闻言笑道:“急什么?再说朝廷也没钱。”
何孟春知道朱厚照想赖账,但没想到这么早赖账。于是道:“启奏陛下,如此大动干戈,却只换回一张无用的废纸,朝廷内外知道,恐损伤朝廷威名,陛下圣明。”
朱厚照笑道:“回信,钱粮可以出,只是怎么运过去?这是其一。其二,运过去之后,他们如何接收?这些不说清楚,我怎么办?其三嘛,北边外患未决,我也腾不出手来。”
何孟春便道:“陛下深谋远虑,臣所不及。”
朱厚照闻言心中暗道:“算了吧,马屁精,这点常识我知道,你们不知道,无非是想看着我摔跟头罢了。”
心中腹诽完,朱厚照调整一下坐姿接着道:“我只要一个名头。日后好师出有名,南边还有倭寇未平,我怎么会傻乎乎的搞这一套出来?”
何孟春点点头,表示认可。
原先朱厚照很急,北面鞑靼,西面哈密,南边两广、云南多有造反,东南倭乱。都他妈事儿多,而且这两年光景也不大好,不是旱,就是涝。
没见天天奏报,鞑虏犯边。
但是现在自己不怎么急了,急什么?慢慢来也不是不可,日后给你们留点家底霍霍就算了。
念及此朱厚照道:“洪武十三年太祖高皇帝差官前往日本宣读圣谕,却不曾想日本国王甚是无礼,竟然做了一封颇有挑衅意味的回信,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还说还是什么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口气甚是狂妄,只是朕不傻,如今国力上不及洪武、永乐,我如何渡海远征?只不过是为了干涉日本国内事罢了。”
何孟春此时方才明白,怪不得合约里有条款:“日本国约束武士,不得侵扰大明海疆。”
“大明承认日本国王之合法地位,并予以维护。”
“原来是更有索取,相互保暖。”何孟春如是想,“这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何孟春也想不出个一二三,便道:“今日方知陛下之意。”
朱厚照笑道:“不说这个了。”
何孟春见皇帝似乎有赶人的意思,便道:“启奏陛下,臣还有一言。”
朱厚照便道:“但说无妨。”
何孟春道:“臣乞陛下迎太后还宫。”
朱厚照闻言道:“我还以为有什么事,仁寿宫修缮后,朕自当亲迎。”
何孟春接着劝道:“陛下仁孝之心臣等知之,然太后久久未还禁内,总归不妥,时间长了难免有议论,岂不是让皇室蒙羞?宫内宫室颇多,打扫一处,使太后暂移他宫,皇帝陛下、皇后殿下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也方便些。”
朱厚照闻言手抚额头,道:“我自还宫日日差人请安奉承,太后还没说什么,你们倒生了疑惑,竟不知何意。平时外朝不大管我的家事,我因担心太后烦闷,便请太后移西内休养,又让皇后令京中外命妇多去问安,解闷。这些个你们都想不起来了?我猜有些大臣就好比那背后爱嚼舌根的婆子们,总是对他人家事说三道四,说长道短。必定他们要摆弄我家事,弄这巧宗儿呢。”
何孟春见皇帝长篇大论的解释心中更加笃定皇帝心里有鬼,于是道:“陛下切勿生气,总归外臣不是。”
朱厚照笑道:“是了,是了,今儿个倒是你提醒了。我也不能说他们是不是,的确是我做的太欠妥,我看这些人也不大知足,钱也赚够了,好事、好名声都让他们弄了去,我白得一个不孝子的名声出来,张鹤龄、张延龄还有孝心,知道我和太后的不易,捐了些钱财来,夏勋、夏助、江彬这些个人也都有,他们怎么不捐一些钱来?再说他们几家的钱容易也不能花到我跟前,你不行回头出了宫告诉他们,他们只管送什么来,我就收什么,反正我有主意。”
何孟春心中不免心生埋怨:“我也不是为你好,反倒着这样挤兑我?我图什么?还不是你做的不对,你做的出来,还不让别人说了?”但是嘴上却道:“陛下息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