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睡前小故事 老槐树与蝉鸣
热门推荐:
末日法典
大佬直播抓鬼,又癫又厉害
盲眼神捕的江湖武侠世界
女尊国的男人八百个心眼子
柳色逢时
钓系美人一笑,在场都被撩成翘嘴
刺客与书生
摆烂后,满级大佬成了团宠真千金
丹武全才:我真不是大佬!
村东头的老槐树又开花了。
王奶奶踮着脚往树上望,雪白的槐米缀满枝头,像落了场不肯化的雪。她扶着树干叹口气,树皮上深浅不一的疤痕里,还嵌着几十年前儿子用小刀刻下的“王建军七岁”。那时槐树叶正密,阳光透过缝隙在地上蹦跳,像撒了把碎金子,儿子举着网兜追蝴蝶,网沿上的红绸子晃得她眼睛发暖。
“奶奶,槐米能吃吗?”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拽着她衣角,鼻尖上还沾着玩泥巴时蹭的土。王奶奶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堆成朵菊花:“能啊,奶奶给你蒸槐花馍馍,甜津津的。”她颤巍巍从布兜里摸出个竹篮,竹篾边沿磨得发亮,是老头子生前编的,编完最后一根篾条那天,他说“咱孙女以后提着这篮子,能装一筐子欢喜”。可孙女才三岁,老头子就走了,埋在槐树底下,说是“以后年年给她们母女俩遮阴”。
晌午的蝉鸣突然响起来,像炸开串鞭炮。小女孩蹲在槐树下看蚂蚁搬家,凉鞋上沾了槐花瓣。王奶奶往铁锅里添水,白胖的面团在竹篦上排好队,撒把新鲜槐米上去,蒸汽腾起来时,恍惚看见三十年前的自己——也是这样的灶台,也是这样的蒸汽,只不过那时锅里蒸的是红薯干,儿子趴在灶台边偷吃,被她轻轻拍了下手背,小家伙却举着红薯干笑,露出缺了颗门牙的嘴。
“奶奶,馍馍熟了吗?”小女孩的鼻尖贴着玻璃门,哈出的气在玻璃上画了团雾。王奶奶掀开锅盖,热气裹着槐花香涌出来,小女孩伸手要拿,被她轻轻挡住:“烫呢,慢些。”竹筷夹起个馍馍,雪白的面团里嵌着星星点点的白,像落了场细雪。小女孩咬了口,腮帮子鼓得像小仓鼠:“奶奶做的馍馍,比幼儿园阿姨的好吃!”
傍晚的风裹着槐花香溜进院子。王奶奶坐在槐树下的石磨上,看小女孩追着一只花蝴蝶跑,网兜上的红绸子又晃起来,像团跳动的火苗。石磨边沿还留着老头子当年刻的记号,“三斗米换半袋盐”,字迹早被岁月磨得浅了,可每次摸上去,指尖还是能感觉到凹凸的纹路,像在摸老头子粗糙的手掌。
蝉鸣忽然低了些,远处传来拖拉机的突突声。王奶奶望着村口的方向,那里曾有个穿军装的身影挥手,说“妈,我过年就回来”。可过年的雪下了一场又一场,军装换成了骨灰盒,盒子上的照片里,儿子还穿着二十岁的军装,笑得跟当年偷红薯干时一样。她把骨灰盒埋在槐树下,跟老头子作伴,从此每年槐花开,她都觉得是两个人在天上撒花。
“奶奶,你看!”小女孩举着网兜跑过来,网里躺着只翠绿的蝉,翅膀透明得像玻璃。王奶奶伸手摸了摸蝉翼,凉丝丝的,跟儿子小时候攥在手里的那只一模一样。那时他总说:“奶奶,等我长大了,给你盖间大房子,让你天天坐在槐树下吃槐花馍馍。”可大房子没盖成,槐树却越长越高,枝桠都探到了王奶奶的窗台上,每到夜里,风声穿过树叶,像有人在轻轻说话。
月亮爬上槐树枝头时,小女孩趴在石磨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吃剩的槐花馍馍。王奶奶把旧外套盖在她身上,指尖划过孩子红扑扑的小脸,忽然想起老头子临终前说的话:“这辈子最知足的,就是看着咱孙女生下来,像你年轻时的模样。”槐花瓣落在石磨上,落在孩子的凉鞋上,落在王奶奶斑白的头发上,远处的蝉鸣又响起来,混着夜风里的槐花香,把时光泡得软软的。
她抬头望了望树冠,月光透过枝叶洒在地上,像撒了把碎银子。老槐树的影子裹着她和孩子,像裹着整个夏天的温柔。锅里还有几个没吃完的槐花馍馍,明天早上热一热,配上新泡的槐米茶,该是很好的味道。蝉在树上叫了一声又一声,她忽然觉得,有些东西从来没走,就像这棵老槐树,年年开花,年年把香气塞进日子的缝隙里,让孤单的人,也能摸到岁月的温度。
远处传来狗吠声,王奶奶轻轻拍了拍孩子的背,石磨在夜风里发出轻微的吱呀声,跟记忆里老头子推磨时的声音,一模一样。槐花瓣又落了几片,落在她脚边,像谁轻轻落下的一个吻,带着那年夏天的蝉鸣,和永远不会凉的,人间烟火气。
王奶奶踮着脚往树上望,雪白的槐米缀满枝头,像落了场不肯化的雪。她扶着树干叹口气,树皮上深浅不一的疤痕里,还嵌着几十年前儿子用小刀刻下的“王建军七岁”。那时槐树叶正密,阳光透过缝隙在地上蹦跳,像撒了把碎金子,儿子举着网兜追蝴蝶,网沿上的红绸子晃得她眼睛发暖。
“奶奶,槐米能吃吗?”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拽着她衣角,鼻尖上还沾着玩泥巴时蹭的土。王奶奶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堆成朵菊花:“能啊,奶奶给你蒸槐花馍馍,甜津津的。”她颤巍巍从布兜里摸出个竹篮,竹篾边沿磨得发亮,是老头子生前编的,编完最后一根篾条那天,他说“咱孙女以后提着这篮子,能装一筐子欢喜”。可孙女才三岁,老头子就走了,埋在槐树底下,说是“以后年年给她们母女俩遮阴”。
晌午的蝉鸣突然响起来,像炸开串鞭炮。小女孩蹲在槐树下看蚂蚁搬家,凉鞋上沾了槐花瓣。王奶奶往铁锅里添水,白胖的面团在竹篦上排好队,撒把新鲜槐米上去,蒸汽腾起来时,恍惚看见三十年前的自己——也是这样的灶台,也是这样的蒸汽,只不过那时锅里蒸的是红薯干,儿子趴在灶台边偷吃,被她轻轻拍了下手背,小家伙却举着红薯干笑,露出缺了颗门牙的嘴。
“奶奶,馍馍熟了吗?”小女孩的鼻尖贴着玻璃门,哈出的气在玻璃上画了团雾。王奶奶掀开锅盖,热气裹着槐花香涌出来,小女孩伸手要拿,被她轻轻挡住:“烫呢,慢些。”竹筷夹起个馍馍,雪白的面团里嵌着星星点点的白,像落了场细雪。小女孩咬了口,腮帮子鼓得像小仓鼠:“奶奶做的馍馍,比幼儿园阿姨的好吃!”
傍晚的风裹着槐花香溜进院子。王奶奶坐在槐树下的石磨上,看小女孩追着一只花蝴蝶跑,网兜上的红绸子又晃起来,像团跳动的火苗。石磨边沿还留着老头子当年刻的记号,“三斗米换半袋盐”,字迹早被岁月磨得浅了,可每次摸上去,指尖还是能感觉到凹凸的纹路,像在摸老头子粗糙的手掌。
蝉鸣忽然低了些,远处传来拖拉机的突突声。王奶奶望着村口的方向,那里曾有个穿军装的身影挥手,说“妈,我过年就回来”。可过年的雪下了一场又一场,军装换成了骨灰盒,盒子上的照片里,儿子还穿着二十岁的军装,笑得跟当年偷红薯干时一样。她把骨灰盒埋在槐树下,跟老头子作伴,从此每年槐花开,她都觉得是两个人在天上撒花。
“奶奶,你看!”小女孩举着网兜跑过来,网里躺着只翠绿的蝉,翅膀透明得像玻璃。王奶奶伸手摸了摸蝉翼,凉丝丝的,跟儿子小时候攥在手里的那只一模一样。那时他总说:“奶奶,等我长大了,给你盖间大房子,让你天天坐在槐树下吃槐花馍馍。”可大房子没盖成,槐树却越长越高,枝桠都探到了王奶奶的窗台上,每到夜里,风声穿过树叶,像有人在轻轻说话。
月亮爬上槐树枝头时,小女孩趴在石磨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吃剩的槐花馍馍。王奶奶把旧外套盖在她身上,指尖划过孩子红扑扑的小脸,忽然想起老头子临终前说的话:“这辈子最知足的,就是看着咱孙女生下来,像你年轻时的模样。”槐花瓣落在石磨上,落在孩子的凉鞋上,落在王奶奶斑白的头发上,远处的蝉鸣又响起来,混着夜风里的槐花香,把时光泡得软软的。
她抬头望了望树冠,月光透过枝叶洒在地上,像撒了把碎银子。老槐树的影子裹着她和孩子,像裹着整个夏天的温柔。锅里还有几个没吃完的槐花馍馍,明天早上热一热,配上新泡的槐米茶,该是很好的味道。蝉在树上叫了一声又一声,她忽然觉得,有些东西从来没走,就像这棵老槐树,年年开花,年年把香气塞进日子的缝隙里,让孤单的人,也能摸到岁月的温度。
远处传来狗吠声,王奶奶轻轻拍了拍孩子的背,石磨在夜风里发出轻微的吱呀声,跟记忆里老头子推磨时的声音,一模一样。槐花瓣又落了几片,落在她脚边,像谁轻轻落下的一个吻,带着那年夏天的蝉鸣,和永远不会凉的,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