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半神之殇 > 第一卷后记

半神之殇 第一卷后记

    晚上好,唐十翼

    今天是番茄陪你的第 133天,努力加油码字吧

    -

    133天写了100多万字,平均下来每天7630字,中间出差还断更了十几天。

    本来大纲里还有一场在宁达院子里张哲翰暴打宁用潜的戏,看看100万字数到了,也就懒得再写。

    第一卷收在这里,也算留些回味。还有不少坑没填,只好留待下一卷。

    年关迫近,工作忙碌起来,还有各种应酬,第二卷只能见缝插针写。

    按初始的计划,100万字一卷,第一卷的题目是《九鼎》,第二卷的题目是《半神》,第三卷的题目是《天梯》。大致上是按“生存-奋斗-升华”的轨迹进行的。

    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名利,只是为写而写,把想到的东西以故事的方式抒发出来。

    只要有人读,我就会继续写。

    -

    对我而言,码字不是负担,而是一件有趣的事。

    我是拍纪录片的,去的地方多,读的书多,见的人多,写的东西也多。

    长期的写作生涯,造就了超乎常人的码字速度,如果不是杂务缠身,日更一两万字对我来说是非常轻松的事。

    但写作的要义其实不在写,而在想。只要想明白了,码出来根本就不是问题。如果没想明白,必然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小说要讲故事,故事源于思想,思想才是形而上的“道”,而所谓文笔、写作技巧,都是形而下的“器”。

    “器”属于手熟为能的东西,只要稍微努力,谁都能做到。“道”就不一定了,需要积累、灵感和天赋。

    归纳起来一句话,写小说拼的是思想,而不是文笔。

    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写科幻,但无论是起点还是番茄,编辑都把它归类到了游戏。

    之所以说是科幻,是因为我想用科学去解读那些不可思议的现象,包括异能、仙佛、神话和历史。

    我是一个儒生,儒生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不信鬼神,是天生的无神论者,不相信科学之外的任何事情。

    爱因斯坦说,当科学发展到尽头,发现神已经在那等了几千年。

    科学家相信神,于是我也信了。只不过我信的“神”,归根结底还是人。

    我们讲的终究还是人的故事。

    这本书里没有神,只有人,即便是“半神”也还是人。

    是人就一定会有人的思想、人的感情和人的七情六欲。

    如果没有了思想、感情和七情六欲,也就没有了故事,没有了乐趣,就像冷冰冰的代码。

    有人说,宇宙就是一段代码。

    你、我、他、她、它,全都是设计好的代码运行的结果。

    所以每个人的所作所为、前世今生,都是注定了的。

    就像你现在正在手机电脑上按下一个键,不会出现其他的结果。

    问题是,这段代码是谁写出来的?

    上帝?佛祖?还是安拉?

    都是,又都不是。

    -

    相对于外星人,我更相信多维空间。

    嘿,外星人,出来一个聊聊呗。

    没人答应。

    高维空间和低维空间的无法交流的,就好比我们无法和蚂蚁说话。

    所以书中的幻界其实还不能算高维空间,而仅仅是“路上”。

    所以我们说的故事其实是“路上”的故事,路的尽头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知道的人都在上面看着我们,就像我们看忙忙碌碌的蚂蚁。

    人是很渺小的,没那么神,在大自然面前,人和蝼蚁没什么区别。

    “神仙”不是修来的,如果真的有的话,那也一定是大自然把你选出来的。

    “物竞天择”这句话某种意义上是对的,关键就在那个“择”字。

    人与蝼蚁,都在“天择”之下竞争,生与死都是“天”的“择”。

    你相信蚂蚁发呆能成仙吗?蚂蚁不能,你同样也不能。

    这就是佛祖参悟的“众生平等”,耶稣参悟的“人生而自由”。

    本质上说的,都是“你和蚂蚁没什么区别”。

    -

    世界上最早的考古发现是埃尔卡斯蒂略洞穴(cave of El castillo),年龄超过 40,800 岁(约公元前 38,000 年),地点在西班牙坎塔布里亚 puento Viesgo 的 monte castillo 。

    1976年,玛丽·利基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莱托里地区大约400万年前沉积下来的火山灰层中发现了显然是两足直立行走的人科成员的足迹,其中有成人的足迹,也有小孩的相对比较短而宽的足迹。这是最早的人类足迹。

    人类存在也就四百万年,而地球已经存在45亿年。

    人类的历史还不到地球的千分之一。也就是说,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上,有1000次以上的机会诞生至少不低于人类文明的文明,一定会有高于现有人类文明的文明形态存在,以某种方式积淀和传承下来,至少以我们现在的认知,还搞不清楚传承的方式而已。

    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近百年来人类的科技和文明进步速度超过了以往400万年?

    换个说法:为什么人类的进步会集中在最近一百年这不到万分之一的时间?

    变化是突然发生的。

    不可能是“进化”,进化需要漫长无比的时间。

    也不可能是“学习”,学习同样需要很长的时间,还需要有足够的学习对象。

    只能是“传承”,就像突然捡到一本秘籍,人类瞬间变得异常强大。

    究竟是捡到秘籍还是有人在这个时候把秘籍给了你?秘籍是哪儿来的?为什么现在才给你?

    这就是“神佚物”的理论基础。

    神佚物说到底也只是工具,是积淀了“传承”的工具,人之所以能够站在生物链的顶端,就是因为人能使用工具。

    所以如果有“异能”、“技能”或“神通”存在的话,一定是“工具”赋予的,而不是人本身“修炼”出来的。

    以上观点散见于书中的故事,这里特意拎出来说一下,以正视听。

    每一本书都有一个底层逻辑,这是在动手之前就想清楚了的。

    -

    这本书本质上是一部实验性作品。你可能已经发现,一段时间写作风格会有所不同。

    我每天的日课中必须要做的事就是阅读经典,有所得就会诉诸笔端。

    比如读了莫言有所感悟,就会不自觉地用他的方法去写一两章。读了希区柯克,或许又会用他的方式去讲下一个故事。

    这种方法有点像书法创作中的临帖,今天临了王铎,写出来的作品就自然而然会有些怪力乱神,明天临了王羲之,笔下就一定会妩媚多姿。

    其实这种方法也源自王铎,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一日临帖,一日应索”。即便晚年成了大家,也依然如故,持之以恒。

    书中一定会有谬误错漏和不尽人意之处,请在阅读过程中不吝指出,在全书完结之前都可以改。

    信笔所之,想到哪写到哪。

    想说的说完了,就此打住。

    感谢您的陪伴,接下来会越写越好的。

    -

    唐十翼。

    2024年1月23日,成都,府南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