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苏辰安的科举之路 > 第451章 回京面圣

苏辰安的科举之路 第451章 回京面圣

    苏辰安垂眸望着他奶布满老年斑的手,指腹摩挲着她掌心粗粝的老茧。

    三年时光在眼前人身上刻下更深的痕迹,佝偻的脊背比记忆中又矮了半头,白发间隐约可见新生的银丝。

    他喉头泛起咸涩,想起离家那日他奶塞进行囊的油纸包,里面是晒得酥脆的柿饼,咬一口甜得能沁出蜜来。

    \"走,咱们回家吧,孙儿给您和阿爷带了野山参。\"

    他搀着两位老人往马车上走去,青石板上的车轮声噔噔作响。

    刚到自家巷口,就见自家门外站着一队人马。明黄缎面的圣旨卷轴在为首太监手中熠熠生辉。

    \"苏大人辛苦了!\"

    尖细嗓音划破凝滞的空气,那太监踩着碎步上前,蟒袍玉带在阳光下流光溢彩。

    \"陛下听闻苏大人凯旋,特命咱家携旨相迎。还请大人稍作休整,即刻随咱家入宫面圣。\"

    苏辰安的手微微收紧,她奶布满皱纹的手正悄悄往他袖中塞着温热的帕子。

    他转身看向特意来接他的兄弟们,眼中闪过一丝无奈和歉意。

    苏宝成已大笑着扯开他沾满风尘的披风:\"快去吧!师兄,我家炖了当归老鸭汤,等你回来烫壶好酒!\"

    说着用力一拍他后背,将他往马边推搡。

    \"且慢!\"

    张明轩按住他肩头,从袖中掏出方素帕仔细擦拭他染着尘土的面庞。

    \"刑部近日有桩密室悬案,卷宗我都备好了,正好等你指点迷津。\"

    素来少言的苏辰远默默将装满换洗衣物的包袱挂在马鞍上。

    喉结滚动半晌才憋出句:\"院里的梨花酿埋了三年,就等你开坛。\"

    又看了一眼家人,知道,什么事情都比不过去见皇上重要。

    只能给大家回了一个抱有歉意的眼神。

    苏辰安稍微进屋里面稍微洗漱了一番,穿上崭新的朝服,告别家人,妻子。

    御书房的龙涎香混着墨香,苏辰安刚跨过门槛,就被一双手稳稳扶住。

    抬头正对上李璟烨含笑的眼睛——这位年轻的帝王眼角已有了细纹,可眸中光芒比三年前更为锐利。

    \"师弟,好久不见,就不用搞这么多虚礼了,你可是我大成的大功臣。\"

    苏辰安在几分坚持之下还是行了一个礼节,毕竟君臣有别,该做到位的还是要做到位。

    总不好落人口舌,不然无端让人参一本他岂不是很冤枉。

    被皇上带到坐席之上坐下,看着满桌子的美味佳肴。

    苏辰安喉头微动。

    桌上十二道菜,竟全是自己爱吃的口味。

    那壶清酿更是味道熟——正是先帝赐给萧太傅,又被太傅埋在东宫梅树下的\"雪里春\"。

    他们两人喝着,恩师的酒,两人之间那种许久不见的生疏感仿佛都淡去了一般。

    \"沧澜三年,朕的师弟给了天下一个惊喜。\"

    李璟烨执壶斟酒,琥珀色的酒液在白玉杯中荡漾。

    \"水泥堤坝经住了三次大汛,稻鱼共生让两岸增产五成...\"

    他突然从案头抽出本奏折,\"连崔家都上了《请设格物学堂疏》。\"

    苏辰安接过奏折时指尖微颤。这哪是寻常奏本?

    分明是世家递来的降书!崔家在文中不仅主动献出祖传《河防要术》,还请求将崔氏祠堂改为技工学堂。

    \"臣不过顺势而为。\"苏辰安轻抚杯沿,\"若无陛下在朝中压制世家...\"

    \"朕可没教你把秘方公之于众。\"

    李璟烨突然大笑,指着西墙悬挂的《江山堪舆图》,\"知道朕为何急着召你?\"

    图上新描的红线纵横交错,正是以沧澜为枢纽的水利网,\"朕要这红网,十年内覆盖九州!\"

    酒过三巡,李璟烨忽然击掌。

    侍立在侧的太监总管捧出个紫檀匣子,掀开竟是枚羊脂玉印章——\"文渊阁参议\"五个篆字在烛火下流转着血色纹路。

    \"三年前离京时,朕说过什么?\"帝王指尖轻叩案几。

    \"内阁之位,虚席以待。\"

    他忽然倾身,\"知道杨阁老昨日在朝会上说什么?''安澜伯不入阁,老夫辞官归田''!\"

    苏辰安握杯的手一紧。杨阁老可是三朝元老,当年连萧太傅都受过他的刁难。如今竟...

    \"别这副表情。\"

    李璟烨笑着展开卷轴,\"看看这个。\"绢本上密密麻麻全是签名,六部尚书、督察院左右都御史...甚至连向来中立的钦天监正都署了名。

    \"安澜伯...\"苏辰安摩挲着圣旨上的爵位称号,突然被帝王接下来的话震住。

    \"朕的嫡长子已开蒙。\"

    李璟烨从多宝阁取下一方砚台——正是当年萧太傅赠予太子的出师礼。

    \"太傅之位永远是你的。\"他轻抚砚上\"明月照心\"的铭文,\"等稷儿满五岁...\"

    窗外骤雨初歇,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正照在砚台墨池中未干的残墨上。

    苏辰安忽然明白,为何案上备的是双人笔墨——帝王早料到他会有治水新策要当场呈报。

    \"启禀陛下。\"

    苏辰安从怀中取出三卷图纸,\"这是臣设想的全国水利工程...\"

    他顿了顿,指向其中朱笔勾勒的节点,\"此处需打通秦岭隧道,恐怕...\"

    \"恐怕要动用火器营?\"

    李璟烨接得流畅,竟从袖中抖出份兵部调令,\"朕已命神机营研制开山火雷。\"

    他忽然压低声音,\"听说师弟夫人怀的是双胎?朕的私库里有两柄和田玉长命锁...\"

    当苏辰安告退时,暮色已笼罩宫墙。

    李璟烨执意送到殿外,在汉白玉阶上忽然驻足:\"知道朕最欣慰什么?\"

    他指向苏辰安腰间晃动的银鱼符,\"不是你治水的功绩,而是...\"

    夜风送来帝王未尽之语:\"...你始终是那个为老农扶犁的少年。\"

    宫门外,等着接人的苏宝成差点惊掉下巴——自家兄弟不仅捧着内阁参议的印信,身后还跟着两队抬赏赐的太监。

    最夸张的是那株三尺高的红珊瑚,据说是番邦进贡的镇国之宝。

    \"师兄...\"苏辰安回头望了眼渐暗的宫门,忽然轻笑出声。

    三年前离京时,李璟烨在城楼上喊的正是这声\"师弟\"。

    如今尘埃落定,他们终究没有辜负萧太傅那杯毒酒。

    张明轩突然捅了捅他:\"快看!\"顺着他手指方向,皇城角楼忽然亮起灯火,隐约可见个小身影凭栏远眺——正是刚满三岁的太子李稷。

    孩子手中举着的,赫然是苏辰安当年留在东宫的《格物启蒙》。

    夜风送来清脆的童声:\"太傅...早点回来教稷儿治水...\"

    “好家伙,果然是太子,皇家的孩童,这才几岁,都这么气度非凡了。”

    苏宝成没忍住开口,其实这还算是委婉的,他想说的其实是。

    这么小的孩子,就要受这种酷刑了吗!果然不愧是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