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世开荒称帝 第120章 麦收
热门推荐:
人在一千光年外,我是宇宙佣兵!
病娇青梅心机太深了,根本跑不掉
摊牌了我真是封号斗罗
军王龙首(九五之尊)
【柯南】东京犯罪教授
都市修真二十载,我于人间已无敌
云飞修仙记
悟性逆天,在现实世界创造五雷法
独步紫寒
六月的热风卷着尘土,扑在华夏城水泥砖瓦筑成的宫墙上,发出簌簌声响。华夏城还带着新建的气息,水泥路面在阳光照射下亮着银灰色的亮光。市集里,能听到商贩们吆喝着新收的应季粮食,比如豌豆、胡豆等,孩童追逐打闹的笑声混在热风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农业部的官署里,赵永村把手里的竹简重重拍在案几上,竹片边缘的毛刺扎进掌心,他却浑然不觉。
“陈司长,你自己看看!” 他指着竹简上的字,声音因连日奔波而嘶哑,“官田的麦子已黄透了穗,农官报上来,至少缺三千个劳力。再拖几日,赶上连阴雨,今年的税粮就要打水漂了!”
陈林之刚从城外的工坊回来,官服下摆还沾着泥点,看了看满脸急迫的赵永村,并未对他的无礼和以下犯上表达不满。他拿起竹简仔细看了看,指尖划过 “洛水沿岸”“邙山脚下” 等字样,眉头拧成个疙瘩:“新朝初立,百姓刚从战乱和流离里喘过气,谁家没有自己的农田要收?强行征调怕是不妥。”
“这事早就和你说过,你迟迟不解决,那你说怎么办?” 赵永村猛地站起身,案几上的陶碗被带倒,清水泼在绘制着华夏城舆图的麻布上,晕开一小片深色,“官田是王室粮仓的根本,王子殿下三日前还过问收成。你我都是从逃荒时期过来的,难道忘了粮荒时易子而食的惨状?”
陈林之沉默片刻,忽然眼睛一亮:“有了!去年修建华夏城时,不是招募了上万流民吗?如今工程告一段落,修建缓缓也无伤大雅,正好让他们去收麦。官府管饭,再按收割数量给些酬劳,既能解燃眉之急,也能安抚流民。”
“这主意可行!” 赵永村紧锁的眉头舒展了些,“还有那些轻罪刑徒,按新律可赎刑,让他们去官田劳作抵罪,一举两得。”
“再让大王抽调闲暇的兵力配合,还有家里农闲之人,就跟去年一样,大家共同合力收割。”
“早这样不就好了。”赵永村不满的说道。
“说的容易,你以为我不想吗?这不皇城修建才刚告一段落吗。”
“行了,事不宜迟,咱们还是快去找大王定夺吧。”
两人匆匆整理好说辞,快步走向位于中心的王宫。
太子宅院,王子陈胜正坐在庭院里查看农器。他穿着素色的麻布深衣,腰间系着简单的玉带,见两人进来,放下手里的曲辕犁模型:“看你们急急忙忙的,可是麦收出了岔子?”
赵永村躬身行礼,将竹简呈上:“启禀殿下,官田收割劳力不足,臣与陈司长商议,拟从流民、刑徒、闲农、军队中招募人手,由官府统一调度,保障颗粒归仓。”
陈胜接过竹简,目光扫过上面的内容,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庭院里的梧桐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一下又一下,像是在催促着什么。
“民为邦本,食为民天。” 陈胜忽然开口,声音沉稳有力,“准了。让户部拨出粮草,确保参与收割的人能吃饱。告诉他们,好好干活,朝廷不会亏待出力的百姓。”陈胜说完就开始拟旨,书写好后又检查了一遍,吹了吹墨迹,最后盖上大印,交到了陈林之的手里,“去办吧。”
“是”陈林之连忙躬身接过圣旨。
赵永村与陈林之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释然。走出王宫时,夕阳正将华夏城的城墙染成金红色,远处的田野里,已经有农户趁着暮色在抢收麦子,镰刀挥动的身影在麦浪中起起伏伏,像是在大地的琴键上弹奏着丰收的序曲。
六月的毒日头刚爬过东边的邙山,里正李老实已经攥着那道黄绸封边的公文,在村口老槐树下喊哑了嗓子。
“朝廷有令, 三日内,十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无论军民匠户,只要闲置的,尽数上麦场!” 他将公文拍在石碾上,墨迹未干的朱砂印在日头下泛着刺目的光,“信使昨夜赶来传信,说是御麦田那边已经开镰,需要招募大量劳力,全国都在动员,咱们这也不例外。”
槐树下的人群炸开了锅。王二柱的娘踮着小脚往前挤,手里还攥着刚纳了一半的鞋底:“俺家柱儿前日去河工上还没回,这可咋整?”
“朝廷早算着了!” 李老实扯开粗布短打,露出黝黑脊背上纵横的汗碱,“只让闲农前往,官府管饭,一天两合麦!”
“那还说啥,大伙赶紧回家拾缀拾缀,半个时辰后来这里集合就出发吧。”一个年长的老者说道。
“黄叔说得对,家里能抽开身的都快去收拾一下,自己农活没干完的也赶紧去干,早点干完了也好抽身。”一个光着膀子的大汉大声说道。
“行了,大家快动起来吧。”里正李老实一锤定音说道,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
来黄田的土路上,扬起一阵黄尘。二十多个衣衫褴褛的汉子被差役押着走来,每人手里都攥着把豁了口的镰刀,他们前往的麦地正好和李老实村负责的同一个地方。走在最前头的后生约莫二十岁,左额一道疤从眉骨延伸到下颌,他抬头看了眼漫无边际的金黄麦浪,喉结滚了滚,那是三个月没见过饱饭的饿相。
“见过钟大人,这是永乐城新来的奴隶” 领头的差役把名册递给这片黄田负责人钟亮,“官府验过身做过登记了,没疫病。就交给你安排了,麦子收完后送回户部进行,户部会重新安排的。对了,用工的过程中记得做好考核打分。”
“见过刘队,放心吧,规矩都懂,不会出纰漏的,劳烦你了。”钟亮拱手说道。
“那行,那我就先走了,那边还有队伍要送呢。”刘队也是拱手说完后转身带着差役离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日头升到头顶时,麦田里已经插满了人影。本地农户大多穿着草鞋,裤脚卷到膝盖,镰刀耍得又快又稳;奴隶们显然很久没干过这活,也有可能是长期没吃饱饭体力不足的原因,亦或者本身就想偷懒,割得慢不说,时不时有人被麦芒扎得龇牙咧嘴。张二柱的娘负责做吃食,把刚烙好的麦饼揣在蓝布帕子里,沿着田埂挨个儿送,到了那疤脸后生跟前,见他手心磨出了血泡,忍不住叹了口气:“慢点割,别跟自个儿较劲。”
后生接过饼子没说话,三口两口吞进肚里,忽然往地上啐了口麦糠:“俺们洛城的麦子,比这早黄半个月。”
这话让周围的人都停了手。李老实年纪大了,蹲在田埂上抽旱烟休息一下,烟锅子在鞋底上磕了磕:“去年洛城和月城打仗,你们那边怕是被波及颗粒无收,所以才沦落为奴隶的吧?”
后生猛地攥紧镰刀,指节泛白,显然被说到了心病上。钟亮见气氛不对,笑着打圆场说道:“别瞪了,李老实说话就是直,没有恶意,好好割麦。昨儿华夏城的信使来报,宫里的贵人都要去观麦呢,割得好,说不定赏你们块御前麦做的饼。”
“真的吗?御前麦饼老头我倒不稀罕,只要能远远的见见大王和王子就心满意足了”李老实兴奋地说道。
“是啊,哈哈哈哈”其他人也高兴地附和着。
日头西斜时,第一车麦子运进了村口的打谷场。赶车的老汉甩了甩鞭子,鞭梢在空中炸出脆响。场边新搭的草棚里,两个衙役正往本子上记账:“张家庄,麦三十石,劳力二十七人……”
疤脸后生背着半篓麦穗经过草棚,忽然停下脚步,他看见桌上衙役书写的本子,十分好奇,以前从未见过,那薄薄的一张不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还有那像木棍一样的笔,蘸上黑色的液体就能写出字来。
“还愣着?” 李老实拍了拍他的肩膀,“今晚有新麦粥喝,管够。”
后生没有搭话,只是把背上的麦穗卸得更稳了些。远处的麦田里,割麦人的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像无数只弯腰的虾米,在翻滚的金浪里起伏。风过时,麦芒摩擦的沙沙声里,混着不知谁家媳妇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在暮色里荡出老远。
打谷场的火把亮起来时,李老实数着新收的麦子,忽然想起开春时县太爷说的话:“这麦子,是龙椅的根基,也是百姓的命。” 他摸了摸怀里的公文,黄绸封边被汗水浸得发潮,上面 “全国劳力,悉听调遣” 八个字,在火光里仿佛活了过来。
类似的一幕幕收麦景象,在华夏朝各处农间地头上映着。
农业部的官署里,赵永村把手里的竹简重重拍在案几上,竹片边缘的毛刺扎进掌心,他却浑然不觉。
“陈司长,你自己看看!” 他指着竹简上的字,声音因连日奔波而嘶哑,“官田的麦子已黄透了穗,农官报上来,至少缺三千个劳力。再拖几日,赶上连阴雨,今年的税粮就要打水漂了!”
陈林之刚从城外的工坊回来,官服下摆还沾着泥点,看了看满脸急迫的赵永村,并未对他的无礼和以下犯上表达不满。他拿起竹简仔细看了看,指尖划过 “洛水沿岸”“邙山脚下” 等字样,眉头拧成个疙瘩:“新朝初立,百姓刚从战乱和流离里喘过气,谁家没有自己的农田要收?强行征调怕是不妥。”
“这事早就和你说过,你迟迟不解决,那你说怎么办?” 赵永村猛地站起身,案几上的陶碗被带倒,清水泼在绘制着华夏城舆图的麻布上,晕开一小片深色,“官田是王室粮仓的根本,王子殿下三日前还过问收成。你我都是从逃荒时期过来的,难道忘了粮荒时易子而食的惨状?”
陈林之沉默片刻,忽然眼睛一亮:“有了!去年修建华夏城时,不是招募了上万流民吗?如今工程告一段落,修建缓缓也无伤大雅,正好让他们去收麦。官府管饭,再按收割数量给些酬劳,既能解燃眉之急,也能安抚流民。”
“这主意可行!” 赵永村紧锁的眉头舒展了些,“还有那些轻罪刑徒,按新律可赎刑,让他们去官田劳作抵罪,一举两得。”
“再让大王抽调闲暇的兵力配合,还有家里农闲之人,就跟去年一样,大家共同合力收割。”
“早这样不就好了。”赵永村不满的说道。
“说的容易,你以为我不想吗?这不皇城修建才刚告一段落吗。”
“行了,事不宜迟,咱们还是快去找大王定夺吧。”
两人匆匆整理好说辞,快步走向位于中心的王宫。
太子宅院,王子陈胜正坐在庭院里查看农器。他穿着素色的麻布深衣,腰间系着简单的玉带,见两人进来,放下手里的曲辕犁模型:“看你们急急忙忙的,可是麦收出了岔子?”
赵永村躬身行礼,将竹简呈上:“启禀殿下,官田收割劳力不足,臣与陈司长商议,拟从流民、刑徒、闲农、军队中招募人手,由官府统一调度,保障颗粒归仓。”
陈胜接过竹简,目光扫过上面的内容,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庭院里的梧桐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一下又一下,像是在催促着什么。
“民为邦本,食为民天。” 陈胜忽然开口,声音沉稳有力,“准了。让户部拨出粮草,确保参与收割的人能吃饱。告诉他们,好好干活,朝廷不会亏待出力的百姓。”陈胜说完就开始拟旨,书写好后又检查了一遍,吹了吹墨迹,最后盖上大印,交到了陈林之的手里,“去办吧。”
“是”陈林之连忙躬身接过圣旨。
赵永村与陈林之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释然。走出王宫时,夕阳正将华夏城的城墙染成金红色,远处的田野里,已经有农户趁着暮色在抢收麦子,镰刀挥动的身影在麦浪中起起伏伏,像是在大地的琴键上弹奏着丰收的序曲。
六月的毒日头刚爬过东边的邙山,里正李老实已经攥着那道黄绸封边的公文,在村口老槐树下喊哑了嗓子。
“朝廷有令, 三日内,十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无论军民匠户,只要闲置的,尽数上麦场!” 他将公文拍在石碾上,墨迹未干的朱砂印在日头下泛着刺目的光,“信使昨夜赶来传信,说是御麦田那边已经开镰,需要招募大量劳力,全国都在动员,咱们这也不例外。”
槐树下的人群炸开了锅。王二柱的娘踮着小脚往前挤,手里还攥着刚纳了一半的鞋底:“俺家柱儿前日去河工上还没回,这可咋整?”
“朝廷早算着了!” 李老实扯开粗布短打,露出黝黑脊背上纵横的汗碱,“只让闲农前往,官府管饭,一天两合麦!”
“那还说啥,大伙赶紧回家拾缀拾缀,半个时辰后来这里集合就出发吧。”一个年长的老者说道。
“黄叔说得对,家里能抽开身的都快去收拾一下,自己农活没干完的也赶紧去干,早点干完了也好抽身。”一个光着膀子的大汉大声说道。
“行了,大家快动起来吧。”里正李老实一锤定音说道,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
来黄田的土路上,扬起一阵黄尘。二十多个衣衫褴褛的汉子被差役押着走来,每人手里都攥着把豁了口的镰刀,他们前往的麦地正好和李老实村负责的同一个地方。走在最前头的后生约莫二十岁,左额一道疤从眉骨延伸到下颌,他抬头看了眼漫无边际的金黄麦浪,喉结滚了滚,那是三个月没见过饱饭的饿相。
“见过钟大人,这是永乐城新来的奴隶” 领头的差役把名册递给这片黄田负责人钟亮,“官府验过身做过登记了,没疫病。就交给你安排了,麦子收完后送回户部进行,户部会重新安排的。对了,用工的过程中记得做好考核打分。”
“见过刘队,放心吧,规矩都懂,不会出纰漏的,劳烦你了。”钟亮拱手说道。
“那行,那我就先走了,那边还有队伍要送呢。”刘队也是拱手说完后转身带着差役离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日头升到头顶时,麦田里已经插满了人影。本地农户大多穿着草鞋,裤脚卷到膝盖,镰刀耍得又快又稳;奴隶们显然很久没干过这活,也有可能是长期没吃饱饭体力不足的原因,亦或者本身就想偷懒,割得慢不说,时不时有人被麦芒扎得龇牙咧嘴。张二柱的娘负责做吃食,把刚烙好的麦饼揣在蓝布帕子里,沿着田埂挨个儿送,到了那疤脸后生跟前,见他手心磨出了血泡,忍不住叹了口气:“慢点割,别跟自个儿较劲。”
后生接过饼子没说话,三口两口吞进肚里,忽然往地上啐了口麦糠:“俺们洛城的麦子,比这早黄半个月。”
这话让周围的人都停了手。李老实年纪大了,蹲在田埂上抽旱烟休息一下,烟锅子在鞋底上磕了磕:“去年洛城和月城打仗,你们那边怕是被波及颗粒无收,所以才沦落为奴隶的吧?”
后生猛地攥紧镰刀,指节泛白,显然被说到了心病上。钟亮见气氛不对,笑着打圆场说道:“别瞪了,李老实说话就是直,没有恶意,好好割麦。昨儿华夏城的信使来报,宫里的贵人都要去观麦呢,割得好,说不定赏你们块御前麦做的饼。”
“真的吗?御前麦饼老头我倒不稀罕,只要能远远的见见大王和王子就心满意足了”李老实兴奋地说道。
“是啊,哈哈哈哈”其他人也高兴地附和着。
日头西斜时,第一车麦子运进了村口的打谷场。赶车的老汉甩了甩鞭子,鞭梢在空中炸出脆响。场边新搭的草棚里,两个衙役正往本子上记账:“张家庄,麦三十石,劳力二十七人……”
疤脸后生背着半篓麦穗经过草棚,忽然停下脚步,他看见桌上衙役书写的本子,十分好奇,以前从未见过,那薄薄的一张不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还有那像木棍一样的笔,蘸上黑色的液体就能写出字来。
“还愣着?” 李老实拍了拍他的肩膀,“今晚有新麦粥喝,管够。”
后生没有搭话,只是把背上的麦穗卸得更稳了些。远处的麦田里,割麦人的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像无数只弯腰的虾米,在翻滚的金浪里起伏。风过时,麦芒摩擦的沙沙声里,混着不知谁家媳妇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在暮色里荡出老远。
打谷场的火把亮起来时,李老实数着新收的麦子,忽然想起开春时县太爷说的话:“这麦子,是龙椅的根基,也是百姓的命。” 他摸了摸怀里的公文,黄绸封边被汗水浸得发潮,上面 “全国劳力,悉听调遣” 八个字,在火光里仿佛活了过来。
类似的一幕幕收麦景象,在华夏朝各处农间地头上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