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楚兵 > 第474章 洛阳秋雨

楚兵 第474章 洛阳秋雨

    第 474 章 洛阳秋雨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封建时代,每到秋收,就是一场人间惨剧。

    多番剥削下,往往百姓耕种一年,收者寥寥无几。

    可大楚立国百年后,迎来了中兴皇帝。

    时代变了,上位者励精图治,埋头苦干,结果是不会骗人的。

    圣武元年,皇帝亲自耕种,大兴水利,刮起了耕地风暴,这为农业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上一个如此实干的皇帝,还是汉朝文景时期,那次历史,该是中原民族最强大的创业。

    圣武二年,耕税大改,实行摊丁入亩,所收粮食大幅增加。

    如此双政策之下,两年成果,让河洛四个大仓,陷入了粮满为患的状态。

    如果说圣昌皇帝二十年,河洛最多有效收上五成耕地的粮食,

    那么到了圣武二年,至少是九成以上。

    耕地扩大,农产提升,税收合理,河洛今年迎来大丰收,

    谷仓漏米,粮食税赋是圣昌皇帝时期的六倍。

    光洛阳附近粮仓,足足堆满了二百二十万石粮草。

    无数年迈的老粮官,眼泪汪汪,止不住的磕头。

    他们望着那跟山一样的粮食,高呼圣君盛世。

    有周云跟崔中书等人把控,楚国的大战略当然不会停,

    随着粮食大规模就位,河洛无数偏僻的山林,出现了黑烟。

    修兵刃,铸良甲,集国力,灭四方,建安军的目光已经盯上了北方三国。

    可一片欣欣向荣的大楚,却也出现了一点小摩擦。

    赵王周云的改革,固然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也得罪了无数老旧势力。

    朝堂上的口舌之争从未停过,‘大兴教化’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如此复杂情况下,圣武皇帝不得不在有些事情上,迁就了项楚带头的宗族权贵。

    以赵王周云为首的新锐改革集团,跟以项槐为首的老派守旧势力,矛盾日渐尖锐。

    这些事情,使河洛圣武改革,蒙上了一层阴影。

    ------------

    洛阳九月,些许秋雨,打断了秋粮的节奏,

    这让古亭庄一带,粮食收的慢了很多。

    刘家原!

    此乃一户老兵卒开枝散叶后,形成的小村庄。

    此刻,泥泞的官道上,

    七八个庄稼汉子,一人一台独轮车,推着十几石税粮,前往古亭军营交税。

    远方,旗帜飘扬,一匹匹快马奔腾而过,那轰鸣之声,宛如钢铁洪流。

    此等雄兵,看得刘家庄人羡慕不已,

    这就是大楚最精锐的玄武军骑兵?果然厉害的很啊。

    秋雨散天晴,犬狗啸田埂,农家走泥路,骑兵过原上,

    洛阳玄武军驻地,古亭庄一带,和平孕育了繁荣,这份繁荣宁静而安详。

    长长的刘家队伍,行至老桥树下,一个个甩开了独轮车。

    这里有个小亭子,几个庄稼汉累了,停下歇歇脚,喝点水。

    某一刻,一个话痨汉子为了显摆存在感,他担忧的道,“咱这么点粮食合适吗?别特么被那小毛孩骗了。”

    “对啊,村头,咱看见赵老爷交税,那是三十几车,咱村去年还跟他们交的一样多呢。”

    老村头见被大伙质疑,扫视一圈,大小眼斜瞅了一下,

    缓缓收起烟杆,连拍两个蠢货的脑袋。

    “老头是癔症了,还是年老昏了?这事不是板上钉钉,老头敢说吗?”

    说完,老村头还不解气,一脚踹在话痨汉子腿上,警告道。

    “人家可是粮官,不是小毛孩。得罪了官老爷,没这好事了,村里打死你个算球。”

    官道小亭,刘家村人歇息片刻,嘀嘀咕咕的上路了。

    他们目的地是玄武军驻地,听说粮仓放不下了,先放军营。

    刘家这些农人活了几十年,还是第一次碰到这种交粮交不上的怪事。

    独轮车有三辆新的,那车轴跟龙骨都是清一色生产,个顶个的好。

    话痨推车走在最前面,他喜欢占便宜,先到自然是先交粮。

    走过小桥,走过小田道,他们踏上了玄武军大营官道。

    一路上,到处是跟他们一样的农户,有的用牛车、有的是推车、还有的干脆就背着。

    话痨一上大道,看见茫茫多的人,立马就急了,

    他对着田埂上的刘家人大吼道,“快,快来,别特么今天又交不了。”

    说完,话痨也不管田梗焦急的村民了。

    他俯下身子推车,脚步加快,迅速挤进前方大规模送粮队。

    “嗡!!”

    “嗡!!”

    “嗡!!”

    一声声苍凉的军号,在远方宏大的军寨中响起。

    前方人流拥挤,看不见的地方,马蹄如雷,大地震颤。

    刘家村里的人渐渐跟上来了,但已经车马难行,他们只能踮着脚观看。

    “军营已满,粮税直接去洛阳码头,粮税减半。”

    “军营已满,粮税直接去洛阳码头,粮税减半。”

    奔腾的骑兵,铁甲响动,一路高声呼喊玄武将军的命令。

    随着声音飘荡,几里大道上,先后响起一阵喧闹,

    不少村民情绪激动,骂得可难听了。

    有些倒霉的村落,都是踩点交不上,这令村民心里难受。

    可古亭庄毕竟是官军,叫嚣两句也就算了,实质行动还是不敢的。

    虽然圣武皇帝的兵好说话,但那也是杀人的兵,村民还是拎得清。

    随着玄武军的号令,道路上,无数村民渐渐散去。

    刘家村的队伍,在他们来的田埂路上,开了个小会。

    人走背字的时候,喝水都塞牙缝。

    尽管话痨极力反抗,但是毫无作用。

    他话唠因为车好,在老村头的带领下,跟另外两个兄弟,一起前往洛阳码头交粮。

    临走前,村里人将吃食、水、还有一些干草给了他们。

    从古亭去洛阳,独轮车要走一天一夜,必然是要在路歇息的。

    村里人住不起客栈,那只能找个墙角,用干草对付对付。

    华夏农人,祖祖辈辈,一直传承着一股实在劲。

    老村头跟三个后生,面色带着苦丧,但就是一路没有停。

    他们走过泥泞的官道,看过奔腾的洛水,还瞧了瞧洛阳豪族的马车。

    那里面的楚女,霓裳羽衣,白白净净,就像天上的仙女。

    话痨一路探起脑袋看,不禁羡慕的吹牛,回去就得把黄脸婆休了,他刘家子,就得配这样的女人。

    就这么磕磕绊绊,四人一路缓缓前行。

    终于,第二天傍晚,巍峨的洛阳城出现了。

    东起高句丽,西至中亚,北到勒尔浑河,南抵交州,数万里疆土的商人,汇聚在洛阳。

    如此庞大的盛况,运河的繁忙可想而知。

    再壮观的诗词,来描绘此刻洛阳的鼎盛,也显的苍白。

    十几里城郭,货船连绵不绝,人群川流不息,车驾拥堵,道路难行。

    洛阳城外,刘家村几人推着独轮车,驻足良久,看的目瞪口呆。

    “我的乖乖,这人比田里的稻草还多啊。”

    “妈的,十几里码头,怎么交粮哦?狗日的也不说清楚。”

    三辆独轮车,四个农夫,他们蓬头垢面,农衣带着补丁,

    就似蚂蚁一般,跟着大规模人群缓缓前进。

    上了白门桥后,四个农人不禁惭愧起来,他们与身边楚人格格不入,仿佛活在两个世界。

    老村头好面子,打包票说没问题,他走南闯北,什么没见过。

    一路上,老头问这个问那个,可洛阳里衣着干净的楚人,大多都是挥挥手,嫌弃的走开。

    某一刻,老村头看见前方有对带孩子的夫妻。

    这对夫妻和颜悦色,有说有笑,应该是大善人。

    他没有犹豫,卷起烟杆,笑眯眯的靠了过去。

    “两位官人,这古亭的粮食怎么交啊?老朽刚来,不怎么清楚。”

    老头这是没经验的表现,不是每个洛阳人,都知道粮食该交去哪里的。

    但有的时候,傻人就是有傻运,他还真就问对人了。

    阿流斯之上,赵王周云将小定儿抱给贞丫头,

    现在贞娘子已经暴走,她认为周云偏心,肯定私下教了安儿。

    故这段时间,只要赵王空闲,她就会带着定儿黏上来。

    白天粘着教学,晚上粘着别的事情。

    至于孩子的天资问题?世上那个母亲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差?

    “老农家,古亭山庄已经满粮了,你们不用交了。”

    这是今日早朝的最新决定,上午才下发的。

    乾政殿里,崔右相综合思虑后,定下了新方案,如今修粮仓的钱还赶不上粮食的钱。

    洛阳粮满,粮食都快跌到地板价了。

    大楚怎么算都不划算,干脆剩下的十几万石粮食不要了,

    打个欠据,一把火烧了,省的交了粮食的村庄不平衡。

    周云的话,令几个农人面面相觑,几乎不敢相信。

    官家不要粮了?这特么头回听见。

    可现在官家不要粮食,也是个大麻烦,难道还要推回去,那不得成傻子吗?

    白门桥前,赵王旗帜连绵,

    几十名武川铁骑,警惕的盯着几个农家汉子。

    周云策马而来,俯下身子,掏出一些粮食后,对着老村头露出了笑意,他指点道。

    “你们这粮食不错,没掺沙子,拿去酒街坊,直接卖了。”

    人流涌动的二十二坊长街,老村头千恩万谢,带着三条汉子,推着粮食,前往那个高耸的龙木码头。

    柳树下,一路人挤人,行至半路时,他们看见前方有两座巨楼。

    那巨楼巍峨,足足有八九丈之高,就跟小山一样。

    某一刻,青砖长街忽然出现骚动,不少楚人急急忙忙的赶去左侧五层高楼。

    “比武了,比武了!项盖连胜三十五场,赵王大将上官定方上了。”

    “快啊,快去押钱,这项盖太厉害了。”

    “不一定吧,传闻上官定方一人杀光蜀王府,要不押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