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宁古塔 第七百章 不安份的杨敏君
会议不欢而散。
无粮无银,宣军如一条死狗般,只能苟延残喘。
相比于宣军的士气低落,生活艰难,古郡以北的百姓,却是个个满面春风,笑声不断。
贾平安有意放出的言论,在战争初期,还是起了不小的作用。
离间了豪绅与当地百姓的关系。
在你死还是我死的问题上,几乎不用怎么犹豫就可以做出选择。
跟着,古郡面对着宣军的猛攻,不动如山,更加坚定了百姓们站在贾平安这一边的决心。
再然后,百姓们担心的,没有物资这一项,随着各种物品层出不穷的出现,也成为了泡沫。
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家终于开始正视眼前的生活,开始感叹,自己生活的改变原因在哪里了。
有一个睿智的秦王,自然是最主要的。
没有秦王,他们不可能像现在这般,有自己的田地、有工可上,可以去买衣物甚至是去买肉食。
可除此之外,没有了豪绅的压迫,同样也是主要原因。
往年,风调雨顺之下,百姓的日子一旦好了一些,这些豪绅们就会站出来,联系当地的官府,给他们加租、加劳役。
那好不容易靠老天赏饭赚来的一点小钱钱,也会因为各种物价的上涨,而变得大幅度贬值。
秦王却是不同,所治之地,物价十分的稳定。
只要有银子、有票证,就可以买到价值平稳的任何东西。
就单说粮食吧,从开战之初一直到现在,就没有涨过,有一些勤劳的百姓,都可以一天吃上三顿饭哩。
尤其是古郡附近的百姓,他们在愿意付出体力劳动的情况下,帮着大军抬物资上城楼,收入都不算是低,有的家庭因此还隔三岔五地能吃上一顿肉。
放在以前,这可是想都不敢去想的事情。
对百姓而言,什么思想教育、什么谣言非议都不可靠,真正能过上好日子才是最真实的。
谁让他们的生活条件更好,谁就是对的,就愿意跟谁走。
通过外界的压力,来缓解内部的矛盾,达到上下一心的效果,终于起了作用。
贾诩看到了这些,对贾平安佩服的是五体投地。
他却不知道,秦王对此早有思想准备。历史之中,有很多领导者都选择过用这样的式来解决内部问题,从而达到全国一心大发展的结果。
总之吧,秦地一切都步入了正轨,只等开春之后,粮种入地,百姓的心就会更向秦王。
“除了必要的守城军队,其它人休息一下吧。一根弦也不好绷得太紧,要学会劳逸结合。”
“家在附近的士兵,给他们假期,家不在的,也准他们三天假在城里好好逛逛,但要注意纪律。”
“有功之人做成匾额亲自派人送到家中,要敲锣打鼓,弄得阵势大一些,让所有人都看到。”贾平安叫来了一众将领,做出如下的吩咐。
“诺。”众将先是一头的雾水,现在士兵们已经习惯了天天训练,突然间放大假是几个意思。
也有聪明的将领,从中听出了一些东西。这是应该要打大仗前的放松。
只是贾平安没有具体去说,大家谁都没有问。有些事情,应该让你知道的时候,自然就会告诉你。
的确,贾平安是准备要打大仗。
防守从不是他的性格。
事实上,守古郡的同时,贾平安非是没有可以主动出击的机会,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为的就是等待着更好的机会。
现在来看,时机已经到了。
据投降的宣军所说,现在他们连饭都吃不饱,军心士气不能说是低,而是根本就没有。
这个时候,若是秦军主动出击的话,很大可能会一举而入。
只是贾平安认为还不够。
现在出击,固然能胜,但还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不如再等上一阵,对方无钱无粮,每过一天,宣军的情况只会更加的糟糕,对付起来就会更加容易。
自然,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贾平安还需要借过年来做一些事情。
等自己这一边,军心士气更盛,过完年再出击也不晚。只需要在春耕之前搞定一切便没有问题。
众将离开,不久后,军营中就传来了一阵阵欢呼的声音。
军人也是人,还是一群血气方刚的小伙子。
天天训练诚然可以锻炼他们的体魄和作战能力,但天天训练,也是乏味的。
人生需要调剂。
很多士兵,进了军伍,不是在打仗就是在训练,还没有好好出去看一看呢。
借着过年,让大家出去见识见识,至少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的都是谁,又做了哪些贡献。
早就准备好的各种匾额被抬了出来。
上写着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和三等功四类。
三等功,敲锣打鼓、身带红花,二十名战友陪同,荣归故里。
二等功,同样的敲锣打鼓等待遇,五十人陪同。
一等功,一样的待遇,多了一项当地官员迎接,百人陪同。
特等功,与一等功差距就是,由五百人相送,再多一项净街。
主打的就是一个声势浩大。
要的就是更多人可以看到。
要所有人羡慕、崇拜英雄,然后带着期望,最终人人想要成为了英雄,可以成为英雄。
至于其它家不在古郡的,像是之前的大夏军、齐军和大统军投降过来的俘虏,现在成产了立下了军功的秦军,那人人身带大红花上街,就是溜达,主打一个展示。
若是想要购物,凭军功一律可以打六折。
若是再进一步,与当地女子看对了眼,两情相悦之下,可以上报军部,安排他们举办集体婚礼。
届时,秦王妃林婉儿会亲自出场,为他们证婚。
人活一世,先要考虑填饱肚子的问题,跟着要追求的就是名与利。
贾平安就是要借这些人做榜样,来刺激更多的百姓,将他们心底里的那股欲望给激发出来。
不要怕百姓有想法,只要心动了,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发挥出更多的价值,做更多的贡献。
如此,轰轰烈烈的英雄归家、上街活动正式开始。
但凡被评得军功者,那无不是光彩耀人,骑马或是走路出现在大街上的时候,把头昂得高高的,妥妥的人生高光时刻。
看的周边人那个羡慕呀。
原本,一些看不起军人,认为这就是一群丘八,一群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没有什么前程和希望的无知莽汉而已。可是现在,全都转变了观念。
看看周边百姓那羡慕的目光吧。
看看人群中那些待嫁姑娘们的羞涩,想看而不敢看,又忍不住要看的眼神吧,哪一个男人不心动。
左邻右舍之中,但凡出现了一个本地功臣,归家时,无不是闹出了巨大的动静,锣声鼓声一刻也不停,就算是你堵住双耳还是可以听到。
但凡是功臣之家,这一刻算是扬眉吐气了、招呼声、叫嚷声、引得邻居们羡慕的不要不要的。
等这些人回到家中,那些适龄的青年就遭了殃,一个个被老人喝斥着,有的直接就动了手,无非就是你马上去当兵,也弄一个功臣的头衔回来,我们不能让隔壁老王的儿子给比下去。
雪花手下的情报人员,把所见所闻一一上报,贾平安听闻,脸带笑意,心中想的就是两个字——稳了!
......
杭都城外。
要过年了,但这里却看不到有什么新年的气息。
一支军营单独的驻立于此,与最近一支大统军的距离也超过了十里。
原因是这支军队非是大统军,而是名为苗军的杨敏君所部。
从昌都而出,一路辗转来到了杭都。然在半路之上,就得到了大统与大夏停战的消息。
这打了杨敏君一个措手不及。
她没有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如果两上国停战了,她的复国之路希望何在?
只是出都出来了,总不能再回到宣国去吧。
儿子贾平安已经成为了秦王,为宣国所不容,这个时候回去,危险性太大了。
开弓没有回头路,杨敏君只能按着原本的计划,来到了杭都城外围,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
而这一等,就是好几个月的时间,现在眼看着过年了,局势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但苗军内的变化就太多了。
卖了天下第二楼的钱财花消了七七八八,如今已是所剩不多。
军队每呆一天,光是吃喝花费就不少,在没有任何进项的情况下,杨敏君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有心想要向大统求援吧,怎么说我带军而来,也是助阵于你,总不好不管的吧。
偏偏大统还真就没有人管他们。
听说是禹王下的命令。
英郡王死于贾平安之手,做老子人不说找你们报仇,就烧高香吧。这还是看在大局的份上,但若想让他们在财政上给你们支持,那还真是想瞎了心。
眼见军中的粮食就要见底,手中的银子也要耗光,杨敏君不得不再一次入城,寻找着机会。
大统的官府就不要想了,有禹王的命令在,没有人会出手帮他们,也不敢。
杨敏君就将主意重新打在了天下教的身上。
无粮无银,宣军如一条死狗般,只能苟延残喘。
相比于宣军的士气低落,生活艰难,古郡以北的百姓,却是个个满面春风,笑声不断。
贾平安有意放出的言论,在战争初期,还是起了不小的作用。
离间了豪绅与当地百姓的关系。
在你死还是我死的问题上,几乎不用怎么犹豫就可以做出选择。
跟着,古郡面对着宣军的猛攻,不动如山,更加坚定了百姓们站在贾平安这一边的决心。
再然后,百姓们担心的,没有物资这一项,随着各种物品层出不穷的出现,也成为了泡沫。
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家终于开始正视眼前的生活,开始感叹,自己生活的改变原因在哪里了。
有一个睿智的秦王,自然是最主要的。
没有秦王,他们不可能像现在这般,有自己的田地、有工可上,可以去买衣物甚至是去买肉食。
可除此之外,没有了豪绅的压迫,同样也是主要原因。
往年,风调雨顺之下,百姓的日子一旦好了一些,这些豪绅们就会站出来,联系当地的官府,给他们加租、加劳役。
那好不容易靠老天赏饭赚来的一点小钱钱,也会因为各种物价的上涨,而变得大幅度贬值。
秦王却是不同,所治之地,物价十分的稳定。
只要有银子、有票证,就可以买到价值平稳的任何东西。
就单说粮食吧,从开战之初一直到现在,就没有涨过,有一些勤劳的百姓,都可以一天吃上三顿饭哩。
尤其是古郡附近的百姓,他们在愿意付出体力劳动的情况下,帮着大军抬物资上城楼,收入都不算是低,有的家庭因此还隔三岔五地能吃上一顿肉。
放在以前,这可是想都不敢去想的事情。
对百姓而言,什么思想教育、什么谣言非议都不可靠,真正能过上好日子才是最真实的。
谁让他们的生活条件更好,谁就是对的,就愿意跟谁走。
通过外界的压力,来缓解内部的矛盾,达到上下一心的效果,终于起了作用。
贾诩看到了这些,对贾平安佩服的是五体投地。
他却不知道,秦王对此早有思想准备。历史之中,有很多领导者都选择过用这样的式来解决内部问题,从而达到全国一心大发展的结果。
总之吧,秦地一切都步入了正轨,只等开春之后,粮种入地,百姓的心就会更向秦王。
“除了必要的守城军队,其它人休息一下吧。一根弦也不好绷得太紧,要学会劳逸结合。”
“家在附近的士兵,给他们假期,家不在的,也准他们三天假在城里好好逛逛,但要注意纪律。”
“有功之人做成匾额亲自派人送到家中,要敲锣打鼓,弄得阵势大一些,让所有人都看到。”贾平安叫来了一众将领,做出如下的吩咐。
“诺。”众将先是一头的雾水,现在士兵们已经习惯了天天训练,突然间放大假是几个意思。
也有聪明的将领,从中听出了一些东西。这是应该要打大仗前的放松。
只是贾平安没有具体去说,大家谁都没有问。有些事情,应该让你知道的时候,自然就会告诉你。
的确,贾平安是准备要打大仗。
防守从不是他的性格。
事实上,守古郡的同时,贾平安非是没有可以主动出击的机会,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为的就是等待着更好的机会。
现在来看,时机已经到了。
据投降的宣军所说,现在他们连饭都吃不饱,军心士气不能说是低,而是根本就没有。
这个时候,若是秦军主动出击的话,很大可能会一举而入。
只是贾平安认为还不够。
现在出击,固然能胜,但还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不如再等上一阵,对方无钱无粮,每过一天,宣军的情况只会更加的糟糕,对付起来就会更加容易。
自然,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贾平安还需要借过年来做一些事情。
等自己这一边,军心士气更盛,过完年再出击也不晚。只需要在春耕之前搞定一切便没有问题。
众将离开,不久后,军营中就传来了一阵阵欢呼的声音。
军人也是人,还是一群血气方刚的小伙子。
天天训练诚然可以锻炼他们的体魄和作战能力,但天天训练,也是乏味的。
人生需要调剂。
很多士兵,进了军伍,不是在打仗就是在训练,还没有好好出去看一看呢。
借着过年,让大家出去见识见识,至少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的都是谁,又做了哪些贡献。
早就准备好的各种匾额被抬了出来。
上写着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和三等功四类。
三等功,敲锣打鼓、身带红花,二十名战友陪同,荣归故里。
二等功,同样的敲锣打鼓等待遇,五十人陪同。
一等功,一样的待遇,多了一项当地官员迎接,百人陪同。
特等功,与一等功差距就是,由五百人相送,再多一项净街。
主打的就是一个声势浩大。
要的就是更多人可以看到。
要所有人羡慕、崇拜英雄,然后带着期望,最终人人想要成为了英雄,可以成为英雄。
至于其它家不在古郡的,像是之前的大夏军、齐军和大统军投降过来的俘虏,现在成产了立下了军功的秦军,那人人身带大红花上街,就是溜达,主打一个展示。
若是想要购物,凭军功一律可以打六折。
若是再进一步,与当地女子看对了眼,两情相悦之下,可以上报军部,安排他们举办集体婚礼。
届时,秦王妃林婉儿会亲自出场,为他们证婚。
人活一世,先要考虑填饱肚子的问题,跟着要追求的就是名与利。
贾平安就是要借这些人做榜样,来刺激更多的百姓,将他们心底里的那股欲望给激发出来。
不要怕百姓有想法,只要心动了,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发挥出更多的价值,做更多的贡献。
如此,轰轰烈烈的英雄归家、上街活动正式开始。
但凡被评得军功者,那无不是光彩耀人,骑马或是走路出现在大街上的时候,把头昂得高高的,妥妥的人生高光时刻。
看的周边人那个羡慕呀。
原本,一些看不起军人,认为这就是一群丘八,一群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没有什么前程和希望的无知莽汉而已。可是现在,全都转变了观念。
看看周边百姓那羡慕的目光吧。
看看人群中那些待嫁姑娘们的羞涩,想看而不敢看,又忍不住要看的眼神吧,哪一个男人不心动。
左邻右舍之中,但凡出现了一个本地功臣,归家时,无不是闹出了巨大的动静,锣声鼓声一刻也不停,就算是你堵住双耳还是可以听到。
但凡是功臣之家,这一刻算是扬眉吐气了、招呼声、叫嚷声、引得邻居们羡慕的不要不要的。
等这些人回到家中,那些适龄的青年就遭了殃,一个个被老人喝斥着,有的直接就动了手,无非就是你马上去当兵,也弄一个功臣的头衔回来,我们不能让隔壁老王的儿子给比下去。
雪花手下的情报人员,把所见所闻一一上报,贾平安听闻,脸带笑意,心中想的就是两个字——稳了!
......
杭都城外。
要过年了,但这里却看不到有什么新年的气息。
一支军营单独的驻立于此,与最近一支大统军的距离也超过了十里。
原因是这支军队非是大统军,而是名为苗军的杨敏君所部。
从昌都而出,一路辗转来到了杭都。然在半路之上,就得到了大统与大夏停战的消息。
这打了杨敏君一个措手不及。
她没有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如果两上国停战了,她的复国之路希望何在?
只是出都出来了,总不能再回到宣国去吧。
儿子贾平安已经成为了秦王,为宣国所不容,这个时候回去,危险性太大了。
开弓没有回头路,杨敏君只能按着原本的计划,来到了杭都城外围,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
而这一等,就是好几个月的时间,现在眼看着过年了,局势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但苗军内的变化就太多了。
卖了天下第二楼的钱财花消了七七八八,如今已是所剩不多。
军队每呆一天,光是吃喝花费就不少,在没有任何进项的情况下,杨敏君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有心想要向大统求援吧,怎么说我带军而来,也是助阵于你,总不好不管的吧。
偏偏大统还真就没有人管他们。
听说是禹王下的命令。
英郡王死于贾平安之手,做老子人不说找你们报仇,就烧高香吧。这还是看在大局的份上,但若想让他们在财政上给你们支持,那还真是想瞎了心。
眼见军中的粮食就要见底,手中的银子也要耗光,杨敏君不得不再一次入城,寻找着机会。
大统的官府就不要想了,有禹王的命令在,没有人会出手帮他们,也不敢。
杨敏君就将主意重新打在了天下教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