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 > 第348章 第三次战役结束,与暗涌的巨大危机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 第348章 第三次战役结束,与暗涌的巨大危机

    【短短十几个小时里,联合国军自以为难以逾越的防线便被志愿军一举全线突破了。

    这个跨年的夜晚,李奇微接到的前线各部队求救电话就一直没有停过。

    溃退的南朝鲜伪军已经在向第二道防线压迫。

    志愿军的下一个目标是,争取在敌人重组防线并实施反击前拿下汉城。

    防御汉城的正面是伪一师,三十九军将其击穿后继续向敌军纵深前进。

    此时三十九军来到了距离汉城仅三十公里的釜谷里,并在这里逮到一条意想不到的大鱼。

    1951年1月3号,三十九军116师347团先头部队抵达釜谷里,情报显示,这里只有南朝鲜伪军的一个连。

    一个连百来个人,还是伪军,347团一营的副营长带着一个连就冲了上去。

    可是与预想的情况不太对,对面的敌人越打越多,敌人也并不是南朝鲜人,而是英国人。

    原本计划迅速消灭一个连,却变成了遭遇一个团,还是英军二十九旅皇家来福枪团。

    这是一支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英军王牌部队,全员装备火力强大的来福枪。

    激战到天亮,347团伤亡巨大,就连师参谋长都中弹牺牲。

    347团派上了最后的预备队七连。

    七连以绝对弱势的兵力火力死死卡在敌人的南撤道路,到中午,七连连长、指导员、所有排长全部牺牲。

    全连八十五人到最后只剩了七人。

    原本以为最后光荣的时刻已经到来,七连司号员吹出了最为嘹亮冲锋号,最后的七位战士向敌人发起了最为单薄却最为壮烈的冲锋。

    但庆幸的是志愿军大部队的战士们似乎真的受到了冲锋号的召唤,出现在地平线如同狂潮向着敌人冲去。

    局势瞬间逆转,敌军战线全线后撤。

    志愿军第五十军149师奉命向高阳、汉城方向追击,途中遭遇美二十五师一个营的阻拦,迅速将其击溃并俘美军二十八人。

    并堵住了敌军向汉城撤退的道路。

    当晚,死队友不死自己的美军为了摆脱志愿军追击,向英军二十九旅来福枪团和英军皇家重坦克营上空发射了照明灯。

    帮助在黑夜中实施围歼的志愿军发现目标,美军自己则趁机逃跑了。

    这一战,志愿军全歼英军二十九旅皇家来复枪团第一营及皇家重坦克营,毙伤俘其六百九十余人,缴获和击毁坦克三十一辆、装甲车及汽车二十四辆。

    至此志愿军对汉城形成了弧形包围。

    与此同时右翼志愿军以美军难以预料的速度打到了横城,横城位于汉城侧后方,这也就意味着志愿军即将完成绕后,截断汉城后方形成全面包围。

    得知这一情报后的李奇微立即决定放弃坚守汉城,全线撤退。

    李承晚对此决定坚决反对,原以为联合国军能帮助南朝鲜占领这个朝鲜半岛,结果从志愿军入朝后联合国军就一败再败,现在作为南朝鲜首都的汉城也要被放弃了。

    但是在美军眼中,一个被扶持的傀儡政权和他的仆从军,有什么资格反对宗主国的决定?

    李奇微反斥李承晚的军队在中国军队面前,只会像羊群一样溃逃。

    汉城是靠近前线的最大战略要地,为了方便物资迅速补给到前线,这里集中了美军海量的物资。

    撤离汉城之前,美军当然是一定要将滞留带不走的物资毁掉的。

    否则在后勤补给极度短缺之下都能打过三八线的志愿军,一旦获得这批海量的武器弹药与食物补给,说不定真的能将联合国军一压到底赶下海。

    就这样,美国纳税人的钱再次被当做纸一样烧掉。

    1月4号,志愿军占领汉城。

    五个月内,这座南朝鲜首都第三次易帜。

    截止到1月8号,志愿军已经抵达三七线,第三次战役胜利结束。

    战后统计,历时八天志愿军以伤亡八千五百人(其中包括两千七百朝鲜人民军)为代价,歼敌一万九千人。

    但是志愿军虽然打到了三七线,可联合国军因为撤退决定足够果断迅速,意思就是跑得足够快,所以伤亡并不大。

    随之而来的将会是李奇微的疯狂反扑。

    收复汉城后,志愿军和国内产生了一种危险的速胜论。

    国内报纸写着:志愿军光复汉城向南急进,向大田前进!向大丘前进!向釜山前进!!

    国内群众举国兴奋。

    胜利当然值得高兴,可是每场胜利的背后都是志愿军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志愿军的战斗意志固然强大,可炒面加雪,小米加步枪不是万能的。

    勇于速胜敌人是战斗态度,但却不是战斗方法。

    此时志愿军中也蔓延着“迅速将将敌人赶下海,我回我的家”的危险思想。

    彭总敏锐地为这思想踩下了刹车,攻击立止。

    因为有别于普通战士眼中那似乎即将到来的完全胜利不同,彭总眼中看到的是几十万志愿军正处在敌人随时有可能发起的大规模攻势之下。

    抵达三七线后志愿军的战线再度被拉长,各种弹药、粮食、物资补给十分困难,天上有飞机无休止地轰炸,地面是敌人早已对好志愿军阵地的坦克、大炮炮口,左右两侧沿海还有美军的舰队。

    彭总担忧到睡不着觉,战士们却兴奋地睡不着觉,那种恐慌焦虑只有彭总自己知道。

    不管金日成反对与否,彭总态度很强硬,志愿军必须停下休整。

    联合国军撤出汉城后,以每天撤退三十公里,与志愿军保持对峙又不接战的距离,并在三七线加强了防御力量。

    彭总敏锐分析出美军的撤退并非无的放矢,而是企图诱使志愿军深入,再利用其机动和后勤优势进行反击。

    一旦志愿军孤军深入,退路很可能被截断。

    彭总的判断与李奇微的想法完全一致。

    所有当联合国军真的大举发起反攻时,已有准备的志愿军主力又一次消失在了联合国军的侦查中。

    李奇微也由此终于总结出了一个志愿军难以弥补的弱点。

    第一次战役,10月25号打响,11月2号志愿军大部消失,历时八天。

    第二次战役,11月25号打响,12月2号志愿军大部消失,历时八天。

    第三次战役,12月31号打响,1月8号停止追击,又是八天。

    三个出奇一致的作战天数,李奇微终于明白过来,八天是志愿军后勤决定的,因为志愿军单兵所能携带的炒面只能维持八天,志愿军无力维持更长时间的攻势。

    他将志愿军的这种攻势称为礼拜攻势,相应的礼拜结束后,就是联合国军最好的大举反击时间。

    志愿军入朝以来最大的危机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