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 > 第394章 道路之争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 第394章 道路之争

    第三百九十四章 道路之争

    古代的历朝帝王们对天幕出现的这段新内容立即提起了最大期待。

    因为均田分地的事在不少朝代成立之初都会去做的,可不论他们这些朝代均没均田,均田的规模力度或大或小,总之没有一个逃脱了灭亡的结果。

    虽然他们都已经明白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土地不够的问题就是产出粮食不够的问题。

    只要有了足够的农用机械,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可在拥有大规模生产农用机械的能力之前,他们又该怎么做?

    这个问题新中国遇到了,也是他们现在最迫切想要知道新中国是靠什么办法解决的。

    并期望以此办法改变他们的朝代农业产出不够,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工业人口进行工业化的问题。

    【那时候的农户连农具和耕牛都不足,像是犁头、脱粒车、独轮车、牛车这些农业生产工具都得共用,耕牛、驴子、驽马等大牲口共用的同时也要共同承担饲养成本。

    另外每户人家的劳动力情况和耕地数量不一定一样,家里人口多,耕地多,但是要养的孩子也多,老人也多,那肯定是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去耕耘国家分给他们的所有土地的。

    而有些农户家里人口少,还都是壮劳力,那自然能够将地都种好。

    那既然有这种优化劳动力配置的空间在,且这个空间还很大,那么村里的干部人员当然要尽力将农具和劳动力组织起来。

    于是互助组就诞生了,是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困难,在继承传统互助习惯和国家政策引导下,而建立的一种劳动互助组织形式。

    小的互助组就几户。

    大点的十几户,多了组长管理,还有简单的生产计划。

    大家共用农具,一起耕种,一起收割。

    这时互助组内农民的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仍归个人所有,这是与后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重要区别之一。

    收获得来的粮食还是按每户的耕地数量来分。

    但如果你家劳动力短缺,人家明显帮你干了活,又或者你出了大力气帮别人干了活,自然不能白干的。

    但是干了多少活,出了多少力,给粮食生产提供了多少帮助,这在集体劳动中很难用具体的粮食数量去计算。

    哪怕发展到后来的上班工作打卡,也很难逐个计算员工给公司具体创造了多少经济价值,这里面就必然存在分配不均。

    粮食也主要靠农户们自行凭良心去划分,这里面又必然会出现有的农户肯多拿出一些粮食回报别人,有的就不愿意拿出那么多。

    渐渐的就势必要建立一套更合理的分配制度。

    工分制,一种按照每天出勤干活多少,组长就给记多少工分的制度便诞生了,工分对应的就是粮食分配数量。

    这是中国在走向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的道路上自行摸索出来的制度,跟后来公司形式的按劳分配很像,但毕竟没有前车之鉴,这一制度多少存在缺陷。

    不过这是后来互助组转变成为合作社的后话了。

    在工分制度出现之前,因为干多干少都一样,这就导致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不是特别高,磨洋工、滥竽充数的情况渐渐出现了。

    总的粮食产量达不到预期,农户们收获的粮食比以往自己单干差不了多少,甚至还要更少。

    于是便开始有农户们想要脱离互助组单干,种不过来的地自己就出粮食出钱雇人干。

    眼看着农业生产又要倒退回贫富农差距,甚至是过去的地主形式,领导层们自然心急如焚。

    但又产生了不同的路线之争。

    有的领导认为农村出现富农很正常,出现贫农,那就看情况是因为懈怠劳动,还是因为家庭特殊原因,予以相应的劝导和帮助。

    只要农民们可以靠劳动走向富裕就是好的,公私有制相结合,用私有制激发生产积极性,不就是新民主主义的主旨吗?

    工业化的前提要是有足够的农业富余,让足够的人口可以从事工业生产,既然单干可以提高积极性增加产量,那想单干单干,想雇工雇工,只要能够增加粮食产量就好了。

    等到完成了工业化,农村自然能在有足够的农用机械帮助下走向社会主义。

    而有的领导则认为,中国的未来必定是要走向社会主义的,那就应该要对还不够完善的集体劳动形式进行优化,努力要让大家在集体的形式下也能走向共同富裕。

    而不是放任私有制扩大下去,那样到时候私有制在农村做大以后还能顺利推行社会主义吗?私有制肯定会成为阻力的。

    而且放任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的后果非常明显,历史也早有前车之鉴。

    富农雇工扩大生产能提高积极性的确是真的,但那只是土地富余者的积极性呀,雇工的积极性真的高吗?

    或许早期给雇工的报酬足够高,积极性也会很不错。

    但随着富农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购买的土地越来越多,那么富农管理雇工的能力有限,那他会不会想着把地租出去,每年定一个租子就好了呢?

    那这不就是地主吗?而地主形式下的生产力是什么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样的难道还不清楚吗?翻翻中国人民的血泪史就会知道地清清楚楚。

    集体合作或许现阶段已经很难提高粮食产量,但是如果再这么抽象地促进积极性,放长远来看,粮食产量反而会缩小。

    最终这场争辩中国农村将走上什么道路的大辩论传到了教员这里。

    而教员的意思非常明确,中国的未来必定要走向社会主义,那就不能再放任私有经济在农村扩张下去了。

    应该主动一步步引导农民们进入社会主义。

    按照教员的指示,中央制定了新的农业发展规划。

    首先逐渐加强互助组,接着组织农民进入管理和制度优化后的合作社,直到最后在农用机械的帮助下进入高效生产的集体大农庄。

    而这就宣告了允许新民主主义在农村发展私有制的结束,农村由此首先转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