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生死榜 > 第417章 潼关失守

生死榜 第417章 潼关失守

    “你去哪里?”

    灵曦叫住木子璃,“你不是答应阿朵,要带孩子回南诏吗?你没办到。”

    木子璃停下脚步,但没有回头,“至死方休,我都已经死了,你还想让我怎么样?”

    灵曦看着木子璃的背影,“你不是还活着,你回来,我们一起把踏带回南诏。”

    “你们有你们的使命,我决定放下执念,让往事随风而去。”

    一边说,一边走,木子璃没有回头,没有停留,走得很干脆。

    灵曦要去追,刘三凤说道:

    “请大地之母以大局为重。”

    灵曦只好停下来,呆呆看着木子璃消失在她的视线中,暗道:

    “好不容易璃哥哥身边只剩下我一个人了,他居然放弃我。

    这样的结局,我不甘心。

    总有一天,我会让你再次回到我身边的。

    我得先忍住,等我彻底掌握大地之母力量,抓住夜渊那小魔王,璃哥哥就会回到我身边。

    对,就这样做,夜渊那个小魔王,永远会是璃哥哥放不下的执念。”

    表面上,灵曦一脸宁静问道:

    “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

    刘大虎说道:

    “接下来,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磨合你们俩。

    虽然你们重聚,但是你们对你们的实力没有什么概念。

    你们能造出一天二日,但是持续时间短,而且会伤到你们自己。”

    灵曦只好先按照刘家三兄妹所说,几人决定找个安静的地方,先把大地之母和天选之子的力量完全掌控住。

    和众人分开后,木子璃漫无目的的走着,从白天走到黑夜,又从黑夜走到白头。

    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要到哪里去,此刻又到了哪里。

    人心灰意冷到一定程度,往事就会一幕一幕浮上心头。

    而且,大都是那些失意、遗憾的事。

    然而,那些失意、遗憾的事,不止他一个人有,还有唐玄宗。

    哥舒翰被迫出潼关东征后,很快就遭遇叛军埋伏。

    叛军精骑雄威,不少官军士兵死于马蹄之下,饱受蹂躏。官军很快溃不成军,士兵纷纷逃散。

    哥舒翰作为一员老将,很快重组军队准备反击。

    他用马驾毡车为前驱,想以战车冲击敌阵。

    只是,临近中午,天公不作美,东风迅疾猛烈,官军难以前进。

    叛军将领崔乾佑,用几十辆草车堵在唐军毡车前,纵火焚烧。

    烟雾顺着东风,熏得官兵们睁不开眼睛,以至于相互残杀,他们还以为叛军来袭,只能用弓弩乱射一通。直到日落,弓弩射光,烟雾散去才发现并无叛军。

    等到叛军大举进攻,他们已经无弓弩可用。

    官兵们丢盔弃甲,逃窜到山谷间。

    哥舒翰只好寻找逃生之路,带领数百名残兵败将跟着他奔逃。

    兵败如山倒,潼关外有三条宽两丈、深一丈的战壕,坠落的士兵和战马,很快就把战壕填满。

    潼关已经守不住,哥舒翰退守西驿,贴出告示,召集逃散的官兵,想重组后夺回潼关。

    然而,并无多少士兵召集来。

    他手下劝他:

    “将军啊,我们近二十万大军,一战便全军覆没,军败必诛。

    那高仙芝和封常清的鲜血,就是最好的警示。

    而且,叛军主力已经追来,很快就能追上我们。

    将军,您带着我们,降了吧!”

    随着哥舒翰兵败,投降安禄山,告示着潼关正式失守,安禄山攻破潼关天险,剑指长安已如履平地。

    哥舒翰兵败投降安禄山的消息传回长安城,唐玄宗一口老血吐出来,瘫坐在地上。

    此时的朝堂,大臣逃的逃,叛的叛,俨然成为一盘散沙。

    唐玄宗派哥舒翰东征,原本以为能拿下安禄山,没想到,足足二十万的唐军,一战便溃不成军,就连哥舒翰,也降了安禄山。

    此刻的唐玄宗才如梦初醒,不仅东都洛阳守不住,现在,就连大唐西都长安城,也守不住了。

    已经七十多的唐玄宗,不得不面对西幸剑南(蜀地)的境地。

    李白曾写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

    长安城离蜀地千里,山路崎岖,对于唐玄宗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唐玄宗也拿不定主意。

    杨国忠一心想让唐玄宗幸蜀,最重要的原因是,那里是他的势力经营范围。

    杨国忠一直掌管西南大小事务,从剑南节度使到姚州太守,全部都是他杨国忠的人。

    也正因为如此,才爆发了南诏和大唐的三次天宝战争。

    和南诏战败后,姚州被南诏接管,唐朝对西南的控制,已经压缩到蜀地。

    皇上犹豫不决,安禄山很快就打进长安城。

    长安城大乱,百姓惊扰奔走,城里一片萧条。

    杨国忠为了说动唐玄宗西迁剑南,他派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入宫,劝说唐玄宗。

    这时,“天下以杨国忠骄纵召乱”的舆论越传越广。这让杨国忠西迁的决心越来越强烈。

    他曾经幻想安禄山被部下所杀,叛军不战自乱。可惜,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攻陷洛阳、突破潼关,他深感不妙。

    好在这时,唐玄宗还是一如既往的信任他,只是,朝堂中,其他人,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一天早朝,百官入朝者不到十之一二,这是导致唐玄宗西幸的一个转折点。

    他看着稀稀疏疏的官员,手里也已无兵可用,说道:

    “放风出去,朕要御驾亲征,斩安贼。

    太子、杨国忠、陈玄礼留下。

    退朝。”

    这是唐玄宗最后一次坐在长安城的龙椅上,作为大唐皇帝的最后一次早朝。

    此时,空荡荡的朝堂上,只剩下太子、杨国忠和陈玄礼四个人。

    唐玄宗说道:

    “陈玄礼,朕命你整顿六军,厚赐钱帛,做好离开长安,西幸剑的准备。”

    陈玄礼下跪泣叩:“微臣领命。”

    唐玄宗又道:

    “国忠,让京兆尹魏方进为御史大夫,负责这次出行途中的食宿安排,和剑南作好接应准备。”

    杨国忠道:“微臣领命。”

    杨国忠和陈玄礼走后,唐玄宗看向太子。

    太子在一旁,悲伤的哭泣着。

    唐玄宗拍了拍太子的肩膀,“太子,随朕一同前往蜀地。

    去蜀地,朕再三考虑过,我们弃城西行,叛军必定要追赶我们的。

    蜀道艰难,我们少量兵马便可阻止叛军的追击。

    其次,蜀地富庶,我们到了成都后,仍可以过上优裕得生活。

    再者,蜀地是魏盆地,四周都是高山峻岭,远离敌对政权的侵扰。

    最重要的是,剑南西抗吐蕃,南抚蛮獠,军力雄厚,我们的安全可以得到保障。

    所以,就算杨国忠不劝,朕的心中,蜀地也是最佳之选。”

    太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得是朕伤心,道:

    “儿臣,全听父皇安排。”

    此刻,那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又思维清晰,见解透彻。

    公元756年6月13日黎明时分,唐玄宗携杨贵妃姊妹、皇子皇妃、公主、杨国忠、陈玄礼等亲近宦官、宫人,从延秋门逃出长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