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第786章 入城·安抚·读史

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第786章 入城·安抚·读史

    【至于说为什么重庆的元朝守军不战自溃,哈麻秃这样的左丞相被俘,原因不得而知。】

    【有人认为是因为当时元朝在这片地区兵力空虚,同时,蜀中地区和其他深陷战火已经打了好些年仗的地方不同,这边太平日子过得比较久,虽然外面已经乱成了一锅粥,但是这边还算安宁,于是这边的元朝军队也没有多少战斗力和战斗经验,以及作战决心。】

    【而明玉珍获胜后,城中父老都迎接他和他的部众入城,而明玉珍也下令严禁抢掠,并且安抚百姓,使得城中一切如故,安稳平静,所以选择投奔他的人呢是络绎不绝。】

    “这么说来,应该是至正十七年四月份这个说法更加可靠一些。”李渊算了一下,从目前的信息来看,他还是觉得至正十七年,入蜀之前这个时间线比较对。

    虽然不知道哪个至正十八年的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但是明显,按照这一系列攻破重庆城池的过程,明玉珍是在运粮的途中折返,就很符合他在至正十七年在巫峡遇到杨汉的余部,然后决定把船队一分为二,一半运粮一半跟随他尝试攻打重庆相吻合。

    如果至正十八年这个时间点没有更多的证据来佐证的话,他李渊还是更倾向于相信至正十七年这个说法。

    至于说元朝四川这边的左丞和右丞之间到底有没有互相坑害,跑路成功的完者都到底有没有趁机坑害哈麻秃,比如拖一拖哈麻秃的后腿,让哈麻秃的逃跑速度慢一点等等,李渊觉得,还真的不是没有可能。

    ——虽然理论上,在战时、面临强敌的时候还搞这些内斗的事情非常愚蠢,非常不合逻辑,非常不可思议,也非常不像是地方长官能够干出来的事情……

    但是吧,天底下这种理论上完全不应该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次数可是多了去了。

    鉴于完者都和哈麻秃两人存在矛盾,彼此不和,而且非常严重——连和元朝敌对的杨汉的军队都知道了这件事情……那么,在这种虽然是关键时刻 ,但是确确实实有很多机会挖坑的时候,完者都忍不住下了手也很有可能。

    或许,他也没有打算就在这里让哈麻秃直接被明玉珍俘虏,他可能没有奔着这个结果去,完者都或许只是想让哈麻秃威严扫地,力量受损……但最后哈麻秃就这么被俘虏了。

    -

    不少百姓们对于时间上的问题并不在乎,反正他们也是听故事,倒是有些人有感而发:“果然,想要有所成就,还是得读书!”

    这番感慨倒不是莫名其妙突然冒出来,而是和明玉珍的情况有关。

    之前,北面的韩宋军形势一片大好,三路北伐,高奏凯歌,但是最后,至少西路军之所以会一败涂地,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军纪、烧杀抢掠甚至烹煮老弱……生生把自己本来能够获得的民心优势给丢掉了。

    让那些在元朝朝廷治下过的也不怎么样、本来或许还是对起义军抱有一些期盼的百姓们又愿意接受元朝的统治了……

    只有毛贵在山东,直到要严守军纪,安抚百姓。

    而明玉珍这边,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些事情的重要性,之前去到蜀地那边尝试获取粮草,就是走的和平获取的路线,既让自己收获了足够的粮草,又没有侵扰当地百姓,还让当地的百姓对他产生了一定好感;

    现在明玉珍前去攻打重庆、进入四川,也一直都要求下面的军队严守军纪,不得侵扰百姓,还注意安抚民心,不改变城中秩序,不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这上面的一系列做法,要说和明玉珍当年读过好些年的书没有关系,他绝对不信!

    正是因为识字,读过许多年的书,所以明玉珍比其他普通起义军将领知道的东西更多,懂得的道理也更多——那种天赋异禀、天生就是这方面的人才的起义军将领不算——是以,他能够给出一个更好的答案。

    别人可能需要用鲜血作为教训才能意识到的问题,明玉珍从最开始就知道。

    这是多大的一个优势!

    “是啊,但是这书也不是想读就能读的啊……”周围人叹息,读书的价值,谁不明白?不光是他们明白,通过这些时间在“历代”上面和其他人交流,他们完全可以确定,就连其他时期的百姓们也一样知道——不管那个时候到底有没有科举这个上升渠道。

    哪怕没有科举的时候,读书也一样非常有用,非常有价值,好处多多。

    可是,还是那句话,不管是什么时候,读书都不是想读就能读的!

    “不,我们现在难道不能算是在读书吗?我们现在也能够算是在读书啊!”这个人认真道,“虽然没有那种书籍,但我们听的这些故事,换个角度,怎么不能算是史书呢?这可都是真实的历史,史书可是比普通的书籍还要珍贵难得呢!”

    他们听得这一系列故事,看的那些评论,甚至是他们自己在“历代”上和人交流,都能够算是读书啊——而且,还基本上都是史书!

    史书诶!

    那些真的能够读得起书的人家,也不是都能读得起正经的史书的,有相当一部分史书据说都是什么大家组队私藏……

    而他们现在,就是在读史书。

    虽然他们没有那些读书人的底蕴深厚,知识充足,可是能够从书中领会到多少也是全看个人——这么多百姓中可能存在的有天赋的人,比不上那些最顶尖的读书人,难道就一定比不过一些没天赋或者不努力的读书人吗?

    听到这番话,不少人都精神一振。

    好像是这个道理啊!

    他们这样的人,在看了这么多故事之后,懂得的东西也可多了。比如,这个民心的重要性,这个军纪的影响力,他们现在也是能够说出好多来。

    虽然这不代表他们就真的能够在行动上付诸实现,但是起码他们已经知道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