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第807章 洪都之战·拉锯
热门推荐:
奥特:呔!怪兽,不吃了我还想走
宋家的傻姑娘重生了
权力巅峰:从一等功开始平步青云
港片:卧底财阀,大嫂套路深
顶级悟性:从修炼基础剑法开始
重生2004年重新开始
带着全能系统重生小时候
重生急诊医生:从挽救市长千金开始
雪夜红
【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带着六十万大军,还带着自己的家眷和麾下官员,以及全部精锐前去进攻洪都,也就是现在的江西南昌,可谓是倾巢而出。】
【当时镇守洪都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以及将领邓愈等人,与陈友谅号称六十万大军相比,洪都的守军只有两万余人,而且,还是一座孤城。】
【四月十一日,陈友谅正式发动了对洪都的进攻,而镇守当地的朱文正则坚壁清野、顽强坚守,因为守城方面的策略得当、应对合宜,双方一下子陷入了拉锯战中——攻城的一方不断进攻,死伤不断,守城的一方一边作战一边修补城墙,同样死伤惨重。】
【其中,朱元璋这边的元帅赵德胜在夜战中巡视城墙,在走到宫步门的时候,被陈友谅军中的弩箭射中腰臂,受伤阵亡。一种说法是后来的宫步门就是因此改名,叫做“德胜门”的。】
“这朱文正,是不是就是之前和那些个好些个人一起去投奔朱元璋的那个侄子?”虽然这个名字就出现了一两次,但是有人还是有几分印象,便问道。
周围人有的毫无印象,有的模模糊糊觉得好像确实是听过,于是便附和道:“该是如此!”
“朱元璋起来的时候就他一个人,后来也只有那一次他有好些个亲戚来投奔,又收养了孤儿……所以,应该就是那次。”
这人点头:“那要是这样,这朱文正可还真是一员猛将——还是说,元帅?”
他有点摸不准这种在指挥作战方面有突出能力的人,到底是叫做将领就可以呢,还是说要叫做元帅统帅,这好像多多少少是有点区别,不只是官职方面的……
“嗨呀,这不是关键了,关键是这人确实厉害,两万人,就两万人!面对陈友谅那么多人,六十万啊,就算打个对折,那也有三十万……这是多少倍了……还有那楼船……”另一个人并不打算纠结这个称呼的问题,反正这又不是关键。
倒是这一战,哪怕这个洪都最后还是守不住了,那朱文正也足够出色。
没办法,兵力方面的差距太大太大,虽然说一般而言,攻城方的兵力就是要比守城的一方多,但是也没有多到这么多啊!
听那读书人说的,什么“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两万兵力,一倍就是四万,五倍就是十万,十倍就是二十万。
可陈友谅这边呢,要是按六十万算,那就是……呃,三十倍!要是打个对折,那三十万的兵力,也是十五倍!这样的差距,别说守住城了,能够守上一段时间,消磨消磨那陈友谅的兵力,也已经相当难得。
反正他是想不出来有几个能够在这么巨大的兵力差距之下——而且还是孤城,陈友谅那边的后勤粮草方面也没有什么干扰之类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守住很长一段时间乃至于最终获胜的。
“所以,这朱家人,难不成就是在这征战方面有些天赋?”有人感慨。
朱元璋自不用说,这可是从一开始就打仗打到现在的人,屡屡获胜,脑子灵活,对局势的判断也相当准确;而朱文正,作为朱元璋的侄子,早年应该也是颠沛流离,不可能说是受过什么军事方面的完备教育,但是现在投奔过来一些年头后,竟然能够打出这样的结果……
好像当时一并投奔过来的还有朱元璋的姐夫和外甥,那外甥貌似也是个能打仗的。
所以,难不成真的是朱家人在这方面有那么些天赋?
【但虽然朱元璋那边死伤惨重,还死了元帅,情况却完全不是陈友谅原本期待的。】
【——他其实一点也没有想要打拉锯战、持久战的意思啊!】
【本来,他自恃兵壮舟坚,洪都守兵空虚,又是孤城一座,他是打算来一个闪电战,速战速决,一举攻下洪都的!】
【只要拿下了洪都,他就可以对朱元璋那边产生更大的威胁、并且占据有利地位。】
【但是现在,好端端的闪电战,却变成了拉锯战……这一拉,还不是十天半月,而是将近三个月——从四月十一日开始进攻,到七月十九日,已经有八十五天了!】
【八十五天,八十五天,再好的时机,也没有能够一直存在八十五天的。】
【陈友谅知道,自己已经把最好的时机错过了……但是谁能想到,一个洪都,竟然这么难打下来?这朱文正此前竟然也没有听说过他的什么声名……】
【但现在,陈友谅也没有其他的选择,已经开始打洪都了,已经打了这么长时间,已经有这么多兵力、资源都消耗在了这里,说不要就不要,怎么可能?况且,要是放弃这里,那他又应该选一个什么地方作为下面的目标呢?】
“这种时候,想要改弦易辙,确实不容易。”李世民肯定了陈友谅面对的问题,但是,“但如果不能当断则断,不能及时调整,那是肯定不能走到最后的。”
已经砸了那么多人力物力以及时间在这洪都城上面,怎么可能说放弃就放弃?
陈友谅自己都做不到完全无视掉这些时日里面的损耗……或者说,能够在这种时候果断放弃的人,真的不多——当然,能够做到果断放弃的人,那也都必将有所成就。
忍常人所不能忍,断常人所不能断,怎么可能最终没有个成就?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他是陈友谅,也不会让自己陷入到在洪都这边耗了将近三个月的地步。
早在一开始,对局势和形势的判断,他就会和陈友谅不同;就算一样要进攻洪都,那方法、时间、计划乃至预期情况也不会和陈友谅一样;而如果发现陷入了拉锯战,那么他自然也会随之更改战术和相应规划……
总之,拉锯三个月后,能够当断就断的人确实很少,陈友谅不太像是其中之一;而更有可能的是,这种能做到当断则断的人,也不会让自己陷入到三个月的拉锯之中。
【当时镇守洪都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以及将领邓愈等人,与陈友谅号称六十万大军相比,洪都的守军只有两万余人,而且,还是一座孤城。】
【四月十一日,陈友谅正式发动了对洪都的进攻,而镇守当地的朱文正则坚壁清野、顽强坚守,因为守城方面的策略得当、应对合宜,双方一下子陷入了拉锯战中——攻城的一方不断进攻,死伤不断,守城的一方一边作战一边修补城墙,同样死伤惨重。】
【其中,朱元璋这边的元帅赵德胜在夜战中巡视城墙,在走到宫步门的时候,被陈友谅军中的弩箭射中腰臂,受伤阵亡。一种说法是后来的宫步门就是因此改名,叫做“德胜门”的。】
“这朱文正,是不是就是之前和那些个好些个人一起去投奔朱元璋的那个侄子?”虽然这个名字就出现了一两次,但是有人还是有几分印象,便问道。
周围人有的毫无印象,有的模模糊糊觉得好像确实是听过,于是便附和道:“该是如此!”
“朱元璋起来的时候就他一个人,后来也只有那一次他有好些个亲戚来投奔,又收养了孤儿……所以,应该就是那次。”
这人点头:“那要是这样,这朱文正可还真是一员猛将——还是说,元帅?”
他有点摸不准这种在指挥作战方面有突出能力的人,到底是叫做将领就可以呢,还是说要叫做元帅统帅,这好像多多少少是有点区别,不只是官职方面的……
“嗨呀,这不是关键了,关键是这人确实厉害,两万人,就两万人!面对陈友谅那么多人,六十万啊,就算打个对折,那也有三十万……这是多少倍了……还有那楼船……”另一个人并不打算纠结这个称呼的问题,反正这又不是关键。
倒是这一战,哪怕这个洪都最后还是守不住了,那朱文正也足够出色。
没办法,兵力方面的差距太大太大,虽然说一般而言,攻城方的兵力就是要比守城的一方多,但是也没有多到这么多啊!
听那读书人说的,什么“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两万兵力,一倍就是四万,五倍就是十万,十倍就是二十万。
可陈友谅这边呢,要是按六十万算,那就是……呃,三十倍!要是打个对折,那三十万的兵力,也是十五倍!这样的差距,别说守住城了,能够守上一段时间,消磨消磨那陈友谅的兵力,也已经相当难得。
反正他是想不出来有几个能够在这么巨大的兵力差距之下——而且还是孤城,陈友谅那边的后勤粮草方面也没有什么干扰之类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守住很长一段时间乃至于最终获胜的。
“所以,这朱家人,难不成就是在这征战方面有些天赋?”有人感慨。
朱元璋自不用说,这可是从一开始就打仗打到现在的人,屡屡获胜,脑子灵活,对局势的判断也相当准确;而朱文正,作为朱元璋的侄子,早年应该也是颠沛流离,不可能说是受过什么军事方面的完备教育,但是现在投奔过来一些年头后,竟然能够打出这样的结果……
好像当时一并投奔过来的还有朱元璋的姐夫和外甥,那外甥貌似也是个能打仗的。
所以,难不成真的是朱家人在这方面有那么些天赋?
【但虽然朱元璋那边死伤惨重,还死了元帅,情况却完全不是陈友谅原本期待的。】
【——他其实一点也没有想要打拉锯战、持久战的意思啊!】
【本来,他自恃兵壮舟坚,洪都守兵空虚,又是孤城一座,他是打算来一个闪电战,速战速决,一举攻下洪都的!】
【只要拿下了洪都,他就可以对朱元璋那边产生更大的威胁、并且占据有利地位。】
【但是现在,好端端的闪电战,却变成了拉锯战……这一拉,还不是十天半月,而是将近三个月——从四月十一日开始进攻,到七月十九日,已经有八十五天了!】
【八十五天,八十五天,再好的时机,也没有能够一直存在八十五天的。】
【陈友谅知道,自己已经把最好的时机错过了……但是谁能想到,一个洪都,竟然这么难打下来?这朱文正此前竟然也没有听说过他的什么声名……】
【但现在,陈友谅也没有其他的选择,已经开始打洪都了,已经打了这么长时间,已经有这么多兵力、资源都消耗在了这里,说不要就不要,怎么可能?况且,要是放弃这里,那他又应该选一个什么地方作为下面的目标呢?】
“这种时候,想要改弦易辙,确实不容易。”李世民肯定了陈友谅面对的问题,但是,“但如果不能当断则断,不能及时调整,那是肯定不能走到最后的。”
已经砸了那么多人力物力以及时间在这洪都城上面,怎么可能说放弃就放弃?
陈友谅自己都做不到完全无视掉这些时日里面的损耗……或者说,能够在这种时候果断放弃的人,真的不多——当然,能够做到果断放弃的人,那也都必将有所成就。
忍常人所不能忍,断常人所不能断,怎么可能最终没有个成就?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他是陈友谅,也不会让自己陷入到在洪都这边耗了将近三个月的地步。
早在一开始,对局势和形势的判断,他就会和陈友谅不同;就算一样要进攻洪都,那方法、时间、计划乃至预期情况也不会和陈友谅一样;而如果发现陷入了拉锯战,那么他自然也会随之更改战术和相应规划……
总之,拉锯三个月后,能够当断就断的人确实很少,陈友谅不太像是其中之一;而更有可能的是,这种能做到当断则断的人,也不会让自己陷入到三个月的拉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