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第832章 清君侧·诛杀·后患
热门推荐:
奥特:呔!怪兽,不吃了我还想走
宋家的傻姑娘重生了
权力巅峰:从一等功开始平步青云
港片:卧底财阀,大嫂套路深
顶级悟性:从修炼基础剑法开始
重生2004年重新开始
带着全能系统重生小时候
重生急诊医生:从挽救市长千金开始
雪夜红
呵呵,什么自保?见鬼的自保!什么清君侧?见鬼的清君侧!
要是要清君侧,那他万胜还暗中派人杀死了知枢密院事的张文炳呢,这难道不是杀死功臣?张文炳难道没有功劳?这吴友仁怎么就不提这件事情呢?
明昭通过矫诏杀死了万胜这件事,当然不够光彩,也不够合适,甚至有些不合适;但是话又说回来,明昭是矫诏,那万胜呢?他甚至都不假托一下诏书!他甚至直接自己自行动手了!
矫诏矫诏,那还是知道要尊奉一个皇帝的名头,顶着个旨意的皮——说句实在话,就算是傀儡,那也是要打上一个傀儡的旗号的,然后再干自己的事儿;
而要是直接扔下傀儡的名号自己单干了……那情况,可是要比还愿意、还知道顶着傀儡的名号的情况要危险多了。
——都已经不需要皇帝的旗号就能够办事儿了,这不危险,还有什么是危险?
要是清君侧,那就应该把万胜这种做法的也清理一下才是!
但是吴友仁没有。
说来说去,其实就是吴友仁他心野了,看见国主年幼,朝中无人,他就想要趁机会自立,翻身做主了!
根本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就是吴友仁的野心罢了。
主少国疑,主少国疑,主少国疑就是有这样的危险。
不过,话说回来,当年明夏那边,这个明昭真的只是纯纯粹粹的自发行事?真的只是因为当年张文炳曾经对他很好、于他有恩,因此他就要现在为了张文炳报仇?没有其他的原因?
……之前朱棣其实不怎么在意明夏这个政权,但是他现在往回看,怎么看怎么觉得,这明昭矫诏、在宫中杀死万胜这件事情……不能说一定不是这样,但是,也未必不可能存在什么隐情。
至于说是什么隐情……当年,万胜这般目中无人的行事风格,难道真的只是让朝堂中的其他官员不爽,和他们有利益冲突吗?
明氏呢?作为幼主的明升呢?作为太后的彭太后呢?他们母子两人对此,又是个什么态度?
万胜这样的行事风格……
【保宁这个地方,对于明夏政权来说颇为关键,这地方是明夏的三大要地之一,属于水陆冲要之地,控制保宁,就能够进而控制川北地区。】
【吴友仁这一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反叛,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况且,他不仅是自己反叛了,他还在煽动明夏国内所谓“清君侧”“杀戮功臣”的各种言论;同时,还直接派人去和关中地区的李思齐、张良弼等人互通有无。】
【面对这种情况,明夏朝廷当然不能坐视不管。】
【当即,便派遣军队前去征讨,但是数次征讨均以失败告终。】
【最终,丞相戴寿亲自带兵八万前去征讨吴友仁,这一次,吴友仁看见戴寿带着的军队数量之多,人多势众,于是干脆退回了城里面坚守不出;同时,他还派人传信给丞相戴寿,表示自己可以投降,不需要你们攻城。】
【但是,这个投降是有条件的——我当时的口号是“清君侧”,宣言是“有人矫诏杀戮功臣,我要为了自保”……现在,要是什么都不做,直接就这么投降了算什么事儿?】
【所以,我可以投降,但是明昭必须先被处死!要是不诛杀明昭,那么“国家就不会安宁,众人心里面就不会服气”;而只要明昭被诛杀了,那么他早上被诛杀,我傍晚就一定会赶到。】
“这还能跟朝廷谈条件的……不过这明夏这边,怎么就能数次征讨而失败呢?”有人咂舌,又不太理解。
——要说万胜是个厉害的领兵之人,那没问题;但是没了万胜,难道明夏朝中竟然就无人了吗?!
难道没了明玉珍本人,没了万胜这个总是领兵的人,明夏里面的将领就都是一群草包了吗?
不能吧?
但是那为什么明夏屡次派兵征讨这个吴友仁,就一直没有获胜,屡屡失败呢?走到最后,竟然还要和这个吴友仁谈条件了……
“或许,除了军队确实不怎么样意外,也是有人故意为之?”一个人思考了许久,最终道。
故意为之?这什么意思?
周围不少人一时间不能够理解,于是转而看着此人。
他摇头晃脑:“就是说,这明夏的朝廷里面,有些小心思,想要趁着这个机会从朝廷、皇帝手里面抢夺权力的人不只是吴友仁一个,还有一些人,他们虽然没有起兵直接反了明夏政权,但是他们心里面也有这个想法,想要趁着吴友仁这么做了,他们也从中分一杯羹。”
主少国疑,连万胜这样的明玉珍的义弟都蠢蠢欲动, 开始放飞自我,大量攫取权力,那其他人又怎么可能忍得住?他们之中恐怕有不少人也是类似的想法——为什么我不能呢?
大臣也不是不能压制住皇帝嘛!
他们当不成那个最顶端的权臣,但是也不是不能够搭上这一趟权臣的顺风车,顺势扩大一下手里面的权力和利益啊!
所以,吴友仁这边,明夏的军队变得没那么强悍是一回事儿,但同时,说不定也还是有人在这里面暗中给吴友仁放水,帮衬着吴友仁,让他能够维持更长时间……
“懂了,这就是趁着局势不好,挖朝廷的墙角嘛!”
【丞相戴寿权衡了之后,觉得还是直接处死明昭比较合适,因此上奏,并且用计抓住了明昭及其党羽,全部诛杀。】
【吴友仁倒是说话算话,知道明昭被处死后,当即选择投降,然后跟着戴寿前往重庆,见到了明升,请罪谢恩。】
【但是事实上,这件事情的影响非常深远——虽然看起来这件事情时完美解决了,不需要打仗,吴友仁直接选择了投降,条件也很简单,就是要明昭死掉,为万胜之死做个交代……】
【但实际上,这一次镇压,明夏朝廷这边是屡屡战败,最终戴寿亲自前去,也并不是打下了保宁,而是通过条件交换,换来了吴友仁的投降。】
【吴友仁这样的人,虽然后来确实没有再度反叛,但是他估计也从中看出来了朝廷的情况,因此,在此后的行事中,那是相当的专横恣意。】
要是要清君侧,那他万胜还暗中派人杀死了知枢密院事的张文炳呢,这难道不是杀死功臣?张文炳难道没有功劳?这吴友仁怎么就不提这件事情呢?
明昭通过矫诏杀死了万胜这件事,当然不够光彩,也不够合适,甚至有些不合适;但是话又说回来,明昭是矫诏,那万胜呢?他甚至都不假托一下诏书!他甚至直接自己自行动手了!
矫诏矫诏,那还是知道要尊奉一个皇帝的名头,顶着个旨意的皮——说句实在话,就算是傀儡,那也是要打上一个傀儡的旗号的,然后再干自己的事儿;
而要是直接扔下傀儡的名号自己单干了……那情况,可是要比还愿意、还知道顶着傀儡的名号的情况要危险多了。
——都已经不需要皇帝的旗号就能够办事儿了,这不危险,还有什么是危险?
要是清君侧,那就应该把万胜这种做法的也清理一下才是!
但是吴友仁没有。
说来说去,其实就是吴友仁他心野了,看见国主年幼,朝中无人,他就想要趁机会自立,翻身做主了!
根本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就是吴友仁的野心罢了。
主少国疑,主少国疑,主少国疑就是有这样的危险。
不过,话说回来,当年明夏那边,这个明昭真的只是纯纯粹粹的自发行事?真的只是因为当年张文炳曾经对他很好、于他有恩,因此他就要现在为了张文炳报仇?没有其他的原因?
……之前朱棣其实不怎么在意明夏这个政权,但是他现在往回看,怎么看怎么觉得,这明昭矫诏、在宫中杀死万胜这件事情……不能说一定不是这样,但是,也未必不可能存在什么隐情。
至于说是什么隐情……当年,万胜这般目中无人的行事风格,难道真的只是让朝堂中的其他官员不爽,和他们有利益冲突吗?
明氏呢?作为幼主的明升呢?作为太后的彭太后呢?他们母子两人对此,又是个什么态度?
万胜这样的行事风格……
【保宁这个地方,对于明夏政权来说颇为关键,这地方是明夏的三大要地之一,属于水陆冲要之地,控制保宁,就能够进而控制川北地区。】
【吴友仁这一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反叛,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况且,他不仅是自己反叛了,他还在煽动明夏国内所谓“清君侧”“杀戮功臣”的各种言论;同时,还直接派人去和关中地区的李思齐、张良弼等人互通有无。】
【面对这种情况,明夏朝廷当然不能坐视不管。】
【当即,便派遣军队前去征讨,但是数次征讨均以失败告终。】
【最终,丞相戴寿亲自带兵八万前去征讨吴友仁,这一次,吴友仁看见戴寿带着的军队数量之多,人多势众,于是干脆退回了城里面坚守不出;同时,他还派人传信给丞相戴寿,表示自己可以投降,不需要你们攻城。】
【但是,这个投降是有条件的——我当时的口号是“清君侧”,宣言是“有人矫诏杀戮功臣,我要为了自保”……现在,要是什么都不做,直接就这么投降了算什么事儿?】
【所以,我可以投降,但是明昭必须先被处死!要是不诛杀明昭,那么“国家就不会安宁,众人心里面就不会服气”;而只要明昭被诛杀了,那么他早上被诛杀,我傍晚就一定会赶到。】
“这还能跟朝廷谈条件的……不过这明夏这边,怎么就能数次征讨而失败呢?”有人咂舌,又不太理解。
——要说万胜是个厉害的领兵之人,那没问题;但是没了万胜,难道明夏朝中竟然就无人了吗?!
难道没了明玉珍本人,没了万胜这个总是领兵的人,明夏里面的将领就都是一群草包了吗?
不能吧?
但是那为什么明夏屡次派兵征讨这个吴友仁,就一直没有获胜,屡屡失败呢?走到最后,竟然还要和这个吴友仁谈条件了……
“或许,除了军队确实不怎么样意外,也是有人故意为之?”一个人思考了许久,最终道。
故意为之?这什么意思?
周围不少人一时间不能够理解,于是转而看着此人。
他摇头晃脑:“就是说,这明夏的朝廷里面,有些小心思,想要趁着这个机会从朝廷、皇帝手里面抢夺权力的人不只是吴友仁一个,还有一些人,他们虽然没有起兵直接反了明夏政权,但是他们心里面也有这个想法,想要趁着吴友仁这么做了,他们也从中分一杯羹。”
主少国疑,连万胜这样的明玉珍的义弟都蠢蠢欲动, 开始放飞自我,大量攫取权力,那其他人又怎么可能忍得住?他们之中恐怕有不少人也是类似的想法——为什么我不能呢?
大臣也不是不能压制住皇帝嘛!
他们当不成那个最顶端的权臣,但是也不是不能够搭上这一趟权臣的顺风车,顺势扩大一下手里面的权力和利益啊!
所以,吴友仁这边,明夏的军队变得没那么强悍是一回事儿,但同时,说不定也还是有人在这里面暗中给吴友仁放水,帮衬着吴友仁,让他能够维持更长时间……
“懂了,这就是趁着局势不好,挖朝廷的墙角嘛!”
【丞相戴寿权衡了之后,觉得还是直接处死明昭比较合适,因此上奏,并且用计抓住了明昭及其党羽,全部诛杀。】
【吴友仁倒是说话算话,知道明昭被处死后,当即选择投降,然后跟着戴寿前往重庆,见到了明升,请罪谢恩。】
【但是事实上,这件事情的影响非常深远——虽然看起来这件事情时完美解决了,不需要打仗,吴友仁直接选择了投降,条件也很简单,就是要明昭死掉,为万胜之死做个交代……】
【但实际上,这一次镇压,明夏朝廷这边是屡屡战败,最终戴寿亲自前去,也并不是打下了保宁,而是通过条件交换,换来了吴友仁的投降。】
【吴友仁这样的人,虽然后来确实没有再度反叛,但是他估计也从中看出来了朝廷的情况,因此,在此后的行事中,那是相当的专横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