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第854章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热门推荐:
奥特:呔!怪兽,不吃了我还想走
宋家的傻姑娘重生了
权力巅峰:从一等功开始平步青云
港片:卧底财阀,大嫂套路深
顶级悟性:从修炼基础剑法开始
重生2004年重新开始
带着全能系统重生小时候
重生急诊医生:从挽救市长千金开始
雪夜红
一见这个做法,刘邦不由大为赞叹:“妙啊!这一计策……攻心为上,攻心为上,这个形容也是相当准确……”
这个时候,还没有“攻心为上”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的首次出现,要等到西晋时期陈寿撰写的《三国志》面世之后、东晋兼刘宋时期官员裴松之奉宋文帝刘义隆的命令为《三国志》作补注、写成《三国志注》面世之时。
换言之,这个成语的出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其出现在陈寿的《三国志》中,一种是认为其出现于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补注中,而裴松之的这个补注,可能还引用了东晋时期的《襄阳耆旧记》。
如今的大汉,不管是距离东晋,还是距离刘宋,都还有非常非常漫长的一段时间,根本没有“攻心为上”这个成语。
当然,关于这个成语,在这一块儿的全文是“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这个内容,放在徐达这边也非常贴切。
不过,虽然刘邦不知道这些,但是凭借他对人心的把控、对征战的娴熟、对战后治理的了解,他也非常明白徐达这个做法能够带来的巨大好处。
说句实在话,两方或者多方交战,直接发兵攻打敌方有没有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
打仗打仗,那就是要开打的,不开打怎么能够展示出自己这一方的优势?如何展现出自己这一方的决心?
毕竟,通常情况下,如果能够有其他比较好的解决方式的话,那大部分人的第一选择都一定不会是直接开打,而是采取那些相对较好的方法。
而如果真的走到了打仗这一步……那就要当断则断,该打就打,要是在这个时候胆怯了不愿意打了说什么大家应该采取其他的方法……那只能换来惨烈的结果。
但是,如果说在打仗这个必然的选择中,有没有一些比较好用、伤亡较小、战后影响更加深远的战术方法呢?那当然还是有的。
别的不用说,这个“攻心为上”那就是一个绝好的方法。
人心都是肉长的,只不过每个人在乎的点不能一概而论罢了,但只要还是人,就不可能没有在意的东西。,不可能没有畏惧的东西。
如果能够在敢于出兵的同时,在敌军的心理方面动一动手脚,不论是让他们军心崩溃,让他们士气大跌,让他们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打赢自己……或者,让当地的百姓们都觉得自己这边才是能够给他们带来好日子的人、只有自己这边才能给他们带来好日子、那边的军队要开打都只会损害百姓们的利益乃至性命……
如此种种,可用的方式很多,但最终能够发挥的效果却一点都不小。
甚至,或许要比直接攻城所带来的效果还要更强。
再者就是,对于战后占领控制和治理来说,如果能够提前获得当地百姓们的认同,而不是和他们站在绝对的对立面,那么治理的压力阻力也会更小、效果同样会更好。
君不见,有多少地方,由于刚开始处理方式不当,以至于当地百姓直接对朝廷的归属感都一般般,甚至非常弱,所以最后,天下或者朝廷中稍微有个什么动荡、稍微有什么不对,这些地方的百姓们就能够被那些野心家煽动起来,直接和朝廷作对?
这种例子,那可是屡见不鲜。
要刘邦说,那唐朝中期那个安史之乱,安禄山能够起家的那一块儿地方,指不定就是这样的——而且不也说了,那个窦建德,在败亡之后,在那块儿地方也还有庙宇祭祀不绝……
这很可能就是当地人心未曾归附朝廷的一个表现啊!
所以,该打的时候当然是要打,但是也绝对不能那么简单粗暴地认为只要打赢了就一切都没问题了……
如果抱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最大的问题。
-
刘邦所处的时期还没有“攻心为上”这个成语,或者相应的一系列总结,但是放在唐朝,这种说法已经发展了不短的时间。
李世民对此深有了解——虽然他不知道刘邦在那边暗搓搓地吐槽了一遍大唐的情况。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若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安其心志,自然是上上之选!”他对徐达也满口赞叹,“这徐达既有领兵打仗之能,又有攻心安人之才,确实是明朝的国之柱石!”
日后,徐达能够被朱元璋定位到整个明朝开国功臣中的第一梯队,也能够让其他将领官员心服口服,其才能果然远超常人。
在如今看来,这元末乱世之中,能打仗的人从不缺乏;能屡战屡胜、抓住敌军弱点、在危难之际不动如山冷静应对的人,那就不多了,甚至比较少;而在满足了前面几个条件的基础上,还能在打仗的时候有意识的从心理信念层面瓦解敌军和城中百姓们的作战意志的人……那更是没怎么见过。
徐达,则是其中之一。
当然,一定要说的话,那徐达还有其他方面的出色之处,比如说,虽然大半辈子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领兵打仗上,但是看起来对治理一方也有些心得体会——比如他长期驻扎在某个地方,要说他没有涉及到地方治理,那是不可能的。太平时期这种文武或许泾渭分明,但是这个打天下的阶段……驻扎在这些地方,而不涉及治理,完全不可能。
再比如,他对政治、对君心也深有了解,懂进退,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看得明白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这种人才,那当真是不可多得!
而攻心为上这件事情,徐达也做的非常好。
这个时候,还没有“攻心为上”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的首次出现,要等到西晋时期陈寿撰写的《三国志》面世之后、东晋兼刘宋时期官员裴松之奉宋文帝刘义隆的命令为《三国志》作补注、写成《三国志注》面世之时。
换言之,这个成语的出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其出现在陈寿的《三国志》中,一种是认为其出现于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补注中,而裴松之的这个补注,可能还引用了东晋时期的《襄阳耆旧记》。
如今的大汉,不管是距离东晋,还是距离刘宋,都还有非常非常漫长的一段时间,根本没有“攻心为上”这个成语。
当然,关于这个成语,在这一块儿的全文是“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这个内容,放在徐达这边也非常贴切。
不过,虽然刘邦不知道这些,但是凭借他对人心的把控、对征战的娴熟、对战后治理的了解,他也非常明白徐达这个做法能够带来的巨大好处。
说句实在话,两方或者多方交战,直接发兵攻打敌方有没有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
打仗打仗,那就是要开打的,不开打怎么能够展示出自己这一方的优势?如何展现出自己这一方的决心?
毕竟,通常情况下,如果能够有其他比较好的解决方式的话,那大部分人的第一选择都一定不会是直接开打,而是采取那些相对较好的方法。
而如果真的走到了打仗这一步……那就要当断则断,该打就打,要是在这个时候胆怯了不愿意打了说什么大家应该采取其他的方法……那只能换来惨烈的结果。
但是,如果说在打仗这个必然的选择中,有没有一些比较好用、伤亡较小、战后影响更加深远的战术方法呢?那当然还是有的。
别的不用说,这个“攻心为上”那就是一个绝好的方法。
人心都是肉长的,只不过每个人在乎的点不能一概而论罢了,但只要还是人,就不可能没有在意的东西。,不可能没有畏惧的东西。
如果能够在敢于出兵的同时,在敌军的心理方面动一动手脚,不论是让他们军心崩溃,让他们士气大跌,让他们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打赢自己……或者,让当地的百姓们都觉得自己这边才是能够给他们带来好日子的人、只有自己这边才能给他们带来好日子、那边的军队要开打都只会损害百姓们的利益乃至性命……
如此种种,可用的方式很多,但最终能够发挥的效果却一点都不小。
甚至,或许要比直接攻城所带来的效果还要更强。
再者就是,对于战后占领控制和治理来说,如果能够提前获得当地百姓们的认同,而不是和他们站在绝对的对立面,那么治理的压力阻力也会更小、效果同样会更好。
君不见,有多少地方,由于刚开始处理方式不当,以至于当地百姓直接对朝廷的归属感都一般般,甚至非常弱,所以最后,天下或者朝廷中稍微有个什么动荡、稍微有什么不对,这些地方的百姓们就能够被那些野心家煽动起来,直接和朝廷作对?
这种例子,那可是屡见不鲜。
要刘邦说,那唐朝中期那个安史之乱,安禄山能够起家的那一块儿地方,指不定就是这样的——而且不也说了,那个窦建德,在败亡之后,在那块儿地方也还有庙宇祭祀不绝……
这很可能就是当地人心未曾归附朝廷的一个表现啊!
所以,该打的时候当然是要打,但是也绝对不能那么简单粗暴地认为只要打赢了就一切都没问题了……
如果抱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最大的问题。
-
刘邦所处的时期还没有“攻心为上”这个成语,或者相应的一系列总结,但是放在唐朝,这种说法已经发展了不短的时间。
李世民对此深有了解——虽然他不知道刘邦在那边暗搓搓地吐槽了一遍大唐的情况。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若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安其心志,自然是上上之选!”他对徐达也满口赞叹,“这徐达既有领兵打仗之能,又有攻心安人之才,确实是明朝的国之柱石!”
日后,徐达能够被朱元璋定位到整个明朝开国功臣中的第一梯队,也能够让其他将领官员心服口服,其才能果然远超常人。
在如今看来,这元末乱世之中,能打仗的人从不缺乏;能屡战屡胜、抓住敌军弱点、在危难之际不动如山冷静应对的人,那就不多了,甚至比较少;而在满足了前面几个条件的基础上,还能在打仗的时候有意识的从心理信念层面瓦解敌军和城中百姓们的作战意志的人……那更是没怎么见过。
徐达,则是其中之一。
当然,一定要说的话,那徐达还有其他方面的出色之处,比如说,虽然大半辈子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领兵打仗上,但是看起来对治理一方也有些心得体会——比如他长期驻扎在某个地方,要说他没有涉及到地方治理,那是不可能的。太平时期这种文武或许泾渭分明,但是这个打天下的阶段……驻扎在这些地方,而不涉及治理,完全不可能。
再比如,他对政治、对君心也深有了解,懂进退,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看得明白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这种人才,那当真是不可多得!
而攻心为上这件事情,徐达也做的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