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 第732章 不求速胜,但求全功
热门推荐:
让你下山娶妻,不是让你震惊世界!
重生之尤金的财富人生
末世:从红月开始
综影视进入影视世界
魔门败类
雄兵连之武安君
让你下山找老婆,你把师娘娶了?
妙医武神闯天涯
什么,梦中的娘子都是真的
万幸!长安城的万斤铁闸门,不愧为帝国心脏的最后屏障。
它由百炼精钢打造,结构精妙,门栓粗壮无比,深深嵌入坚硬的城体岩石之中。
尽管在无数战马舍生忘死的猛烈撞击下,它剧烈地震颤着,呻吟着,门框周围的砖石裂痕蔓延,但它那钢铁的脊梁,终究没有被这血肉洪流所折断!
“呼……”
“老天保佑!”
“闸门没开!没开!挺住了!”
看到铁闸门在经历了最猛烈、最疯狂的一波冲击后,虽然烟尘弥漫,震颤不止,裂痕扩大,却依然如同山岳般屹立不倒,城头上的守军们长长地、不约而同地吐出了一口憋在胸中的浊气,悬到喉咙口的心终于重重地落回了肚子里。
紧绷的神经一旦放松,随之而来的是更强烈的、劫后余生般的庆幸以及对统帅裴徽近乎神明的崇拜。
“裴帅神机妙算!算无遗策啊!”一个老兵激动地抹了把脸上的汗水和烟灰,声音哽咽。
“若非此计,让这些疯狗冲出来……后果不堪设想……”旁边的校尉心有余悸地点头。
他们深知,如果让这些陷入绝境、彻底疯狂的叛军精锐铁骑冲出瓮城,哪怕只有几百人冲入相对狭窄的城门洞甚至外城街道,守军即使最终能将其剿灭,也必然要付出不小的伤亡代价。
裴徽的计策,不仅以最小的代价几乎全歼了敌人最精锐的突击力量,更是最大限度地保全了守城将士的生命和城池的安全!
瓮城内的撞击声渐渐稀疏、微弱下去……取而代之的,是火焰燃烧木料发出的更响亮的“噼啪”爆裂声,是垂死者微不可闻的痛苦呻吟,是战马偶尔抽搐时铁甲与地面摩擦的微弱声响。
浓烟依旧翻滚,火光却似乎更加明亮,无情地舔舐着这片死亡的焦土。
火光摇曳,映照着城上城下两张截然不同的面孔。
城上,是胜利的狂喜、对统帅的无限敬仰、以及目睹炼狱惨状后残留的一丝心悸与庆幸。
城下(瓮城内),则永远凝固在绝望、毁灭与疯狂交织的瞬间,焦黑的尸体、扭曲的骸骨、燃烧的残骸,无声地诉说着这场惨烈伏击的结局。
一身玄甲、面容沉静如水的裴徽,不知何时已悄然出现在西城门城楼的最高处。
他深邃的目光穿透浓烟,平静地俯瞰着瓮城内炼狱般的景象和城外叛军仓皇撤退掀起的烟尘。
他身边,杜黄裳垂手而立,低声道:“殿下,安庆绪吐血坠马,叛军已加强大营防守。”
裴徽微微颔首,脸上无喜无悲,只有一种掌控全局的淡然。
夜风卷起裴徽玄色的披风,猎猎作响。
他如同一尊黑色的战神雕像,矗立在长安城头,脚下是燃烧的炼狱,前方是溃败的敌军,身后,是暂时得以喘息的神都长安。
一场惊天动地的瓮城伏杀,以叛军主力的覆灭和皇帝的濒死溃逃,暂时落下了帷幕,但更大的风暴,还在酝酿之中。
……
……
深秋的夜,凛冽如刀,寒意仿佛能穿透骨髓,切割着长安城头每一个坚守者的意志。
呼啸的北风卷起枯叶与沙尘,发出鬼哭般的呜咽。
瓮城方向,烈焰冲天,橘红色的火舌疯狂舔舐着墨黑的苍穹,将半边天际映照得如同炼狱熔炉。
凄厉到不似人声的惨嚎、震耳欲聋的喊杀声、木材爆裂的噼啪声混杂在一起,撕破沉寂的夜空,远远传来,如同地狱之门在脚下洞开,喷涌出无尽的痛苦与绝望。
然而,一手谋划了这场“引敌入瓮、火烧叛军”惊天计策的核心人物——裴徽,此刻却并未将目光投向那片沸腾的修罗场。
他颀长挺拔的身影宛如一杆标枪,孤傲地矗立在城楼最高处的箭垛旁,身影被远处跳动的火光拉得忽长忽短。
玄色的大氅被夜风猛烈地卷起,猎猎作响,仿佛一面不屈的战旗。
那张素来温润如玉、常带三分浅笑、智珠在握的脸上,此刻唯有冰封般的沉静,如同万年寒潭,不起一丝波澜。
深邃的眼眸,透过一架在月光与火光下闪烁着冰冷幽光的单筒望远镜,死死锁定着城外叛军大营的方向。
镜筒的视野里,那片连绵的灯火如同沉睡巨兽的鳞片,他要在巨兽最疲惫、最脆弱的时候,给予它致命一击。
寒意刺骨,城头的石砖仿佛都结了一层薄霜。
裴徽握着冰冷黄铜镜筒的手指却稳如磐石,骨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却不见一丝颤抖。
他身旁,两名身着紧身劲装、气息沉凝如渊的亲卫,宛如石雕般分立左右。
他们手中熊熊燃烧的火把,是这黑暗高台上唯一跃动的光源,正一丝不苟地按照某种复杂而特定的轨迹——时而划出大圆,时而急速点动,时而交叉挥舞——向着城外东南、西北方向奋力挥舞。
火光在深沉的夜幕中划出断断续续、却蕴含着特定信息的轨迹,如同暗夜中无声的呐喊,将裴徽冰冷而精确的命令,跨越数里空间,精准传递给潜伏在无边黑暗中的张巡、郭襄阳、魏建东三路人马。
“大人,‘惊蛰’序列信号已发出三遍!”其中一名亲卫,名叫陈武,他压低声音禀报,语气中带着对命令的绝对服从,以及对城外瞬息万变局势的凝重。
火光映照着他年轻却棱角分明、饱经风霜的脸庞,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在凛冽的寒风中迅速凝结成细小的冰晶。
他紧握着火把的手臂肌肉贲张,每一次挥舞都带着千钧之力。
裴徽并未放下望远镜,视野依旧牢牢锁定叛军大营边缘的动静,只是下颌微不可察地向下一点,低沉而清晰的声音穿透呼啸的风声:“好。你们可不要传错了,本王要的是‘惊蛰’,非‘雷霆’。”
“本王要的是毒蛇噬咬,让他们彻夜难眠,筋骨酥软,精神崩溃,而非即刻引动惊雷决战。”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他的目光仿佛能穿透数里黑暗与距离,看到叛军大营那一片死寂表象下隐藏的躁动与疲惫,“张巡善守亦善扰,郭襄阳勇猛不失智计,魏建东沉稳老辣,皆是明白人,当知分寸何在。”
裴徽心中雪亮。
安庆绪叛军主力白日里如同疯魔般强攻长安一日,早已人困马乏,军心士气在城墙的铜墙铁壁前已有所动摇。
虽然瓮城一把大火烧死了两万叛军最精锐的铁骑,但城外叛军大营内,可用之兵依然是自己城外所用大军近两倍,且叛军多为悍卒。
此刻若倾力强攻其严阵以待的大营,困兽犹斗之下,即使侥幸得胜,自己手中还有两万多拼凑起来的新兵,也必将损失惨重,甚至可能一败涂地,葬送掉长安城最后的机会。
他的“疲敌之计”如同钝刀子割肉,缓慢却深入骨髓,更为阴狠有效——用持续不断、真假难辨的骚扰,彻底瓦解叛军的体力、意志和警惕性,将恐惧和疲惫种进每一个叛军士兵的骨髓里。
待到天明,或是瓮城大火彻底焚尽叛军主力、城内守军腾出手来,便与城外大军一同发动致命一击的最佳战机。
此计,不求速胜,但求全功,代价则是城外执行任务的精锐将士们,需在刀尖上跳舞,在虎口边周旋。
……
……
叛军大营。
深秋的寒气无孔不入,渗入每一顶简陋的帐篷,钻进行军床铺单薄的被褥,冰着士兵们疲惫不堪的躯体。
白日里如同疯魔般冲击长安城墙的叛军士兵,早已榨干了最后一丝力气,许多人身上还带着未曾包扎的伤口。
粗糙的麦饭和几块咸肉勉强填满了辘辘饥肠,却无法驱散深入骨髓的寒冷与酸痛。
一钻进冰冷潮湿、散发着汗臭和血腥味的营帐,士兵们便恨不得立刻沉入梦乡,忘却这无休止的厮杀和死亡的阴影。
“直娘贼……骨头都要散架了……总算……总算能躺下了……”一个满脸络腮胡、左臂缠着渗血布条的老兵,声音嘶哑地嘟囔着。
他费力地将冰冷的铁甲从身上剥下,胡乱堆在脚边,像扔掉一块沉重的墓碑。
然后,他把自己整个蜷缩进薄薄的、带着霉味的军被里,几乎是瞬间,粗重如拉风箱般的鼾声就响了起来。
帐内其他士兵也大多如此,鼾声、磨牙声、痛苦的呻吟声此起彼伏,整个大营弥漫着一种劫后余生般的死寂与沉重的疲惫,仿佛一座巨大的坟场。
然而,这短暂得如同幻觉的安宁,并未持续多久。
“起来!都给老子滚起来!快!”粗暴的吼声如同炸雷,伴随着皮靴狠狠踹在帐篷帆布上的闷响,“砰砰砰!”瞬间撕裂了营地的寂静。
“穿甲!持械!唐狗今夜可能袭营!上官有令,所有人枕戈待旦,和衣而睡!违令者,斩立决!”
抱怨声、咒骂声如同瘟疫般在无数营帐中爆发开来。
“入他娘的十八代祖宗!还让不让人喘口气了!”一个年轻的士兵带着哭腔骂道,不情不愿地摸索着冰冷的铁片。
“袭营?唐狗自己都快被咱们打趴下了,瓮城都烧成那样了,哪还有力气出来蹦跶?尽折腾自己人!”一个老兵油子经验老道地抱怨着,动作却不敢慢。
“上官一句话,咱们就得在这冰窖里干等一宿……这他娘的不是打仗,是熬鹰啊……”有人搓着冻僵的手,声音里充满了绝望。
尽管满腹怨毒,在督战队明晃晃的刀枪和凶狠目光的威慑下,士兵们只得骂骂咧咧、动作僵硬地重新爬起来。
冰冷的铁甲重新贴上汗湿又冰冷的里衣,寒气如同毒蛇般直钻骨髓,激得人浑身打颤。
即使是最有经验、最能苦熬的老兵,在这种高度戒备、神经紧绷的状态下,也根本无法安睡。
他们只能抱着冰冷的兵器,蜷缩在帐篷角落,或者靠着冰冷的木栅栏,在刺骨的寒风中瑟瑟发抖。
耳朵竖得老高,捕捉着营外的任何一丝异响。
稍有风吹草动——也许是枯枝断裂,也许是野狗吠叫——便猛地惊醒,心脏狂跳,冷汗涔涔。
极度的疲惫如同沉重的湿布,一层层裹上来,让人昏沉欲睡,却又被寒冷和恐惧死死拽住,无法真正沉入梦乡。
时间,在煎熬中变得无比漫长。
好不容易熬到寅时三刻,正是人一天中最困倦、意志最薄弱的时刻。
长安城方向,瓮城处骤然爆发出更加凄厉、更加密集、如同万千恶鬼同时哀嚎的惨叫声!
紧接着,是震天动地、仿佛要掀翻城墙的狂暴喊杀声!
这声音如同无形的重锤,狠狠砸在每一个勉强支撑的叛军士兵的心头!
许多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恐怖声浪直接从昏沉中吓醒,心脏几乎要跳出嗓子眼!
“敌袭?!是长安!长安那边打起来了!”
“快!快起来!唐狗要里应外合了!”
“号角!吹号角!”
急促尖锐、带着撕裂感的号角声立刻凄厉地响彻了整个营地的上空!“呜——呜——呜——!”
传令兵嘶哑的吼声在营区间狂奔:“全军整备!迎敌!快!快上防御位置!唐军要来了!”
整个叛军大营瞬间炸开了锅!
如同被捅破的马蜂窝。
士兵们手忙脚乱、连滚带爬地冲出帐篷,黑暗中互相推搡、碰撞,咒骂着寻找自己的队列和位置。
甲胄碰撞的哗啦声、军官气急败坏的厉声呵斥、士兵因极度紧张和疲惫而走调变形的应答声、以及兵器不小心掉在地上的哐当声,混乱地混杂在一起。
他们强忍着几乎要将眼皮粘在一起的浓重睡意和深入骨髓的酸痛,用冻僵的手指紧握着冰冷的兵器,跌跌撞撞地扑向营寨边缘的防御工事。
在各自的垛口、拒马后瞪大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盯着营外无边的、仿佛能吞噬一切的黑暗。
哈欠一个接一个,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又被寒风吹干在脸上,留下刺痛的痕迹。
许多人站着都开始像喝醉了酒一样左右打晃,全靠意志和恐惧强撑。
中军帅帐前临时搭建的将台上,安庆绪端坐其上。
安庆绪身披华丽的金甲,外罩着刺眼的明黄色龙袍(僭越称帝的标志),但此刻龙袍的威严也掩盖不住他眉宇间翻腾的烦躁和病态的疲惫。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座椅扶手,显得焦躁不安。
高尚则是一身深紫色文士袍,面色凝重如铁,手指下意识地捻着稀疏的胡须,眼神在营地混乱的景象和远处长安的火光间急速闪烁,显然大脑在疯狂运转,试图解读裴徽的意图。
寒风掠过将台,卷起他们袍服的下摆,更添几分肃杀。
时间在死寂般的等待和高度紧绷的神经中,一点点流逝,每一刻都像一个世纪般漫长。
预想中唐军排山倒海般的铁蹄声和喊杀声并未踏破黑暗而来。
半个时辰过去了,营外依旧只有呼啸的、仿佛带着嘲弄意味的寒风,以及远处长安城方向那持续不断、却又模糊不清的喧嚣。
士兵们的抱怨声如同瘟疫般迅速蔓延、变大,士气如同被戳破的气球,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萎靡下去。
紧绷的弓弦,拉得太久,开始松弛、疲软。
……
……
它由百炼精钢打造,结构精妙,门栓粗壮无比,深深嵌入坚硬的城体岩石之中。
尽管在无数战马舍生忘死的猛烈撞击下,它剧烈地震颤着,呻吟着,门框周围的砖石裂痕蔓延,但它那钢铁的脊梁,终究没有被这血肉洪流所折断!
“呼……”
“老天保佑!”
“闸门没开!没开!挺住了!”
看到铁闸门在经历了最猛烈、最疯狂的一波冲击后,虽然烟尘弥漫,震颤不止,裂痕扩大,却依然如同山岳般屹立不倒,城头上的守军们长长地、不约而同地吐出了一口憋在胸中的浊气,悬到喉咙口的心终于重重地落回了肚子里。
紧绷的神经一旦放松,随之而来的是更强烈的、劫后余生般的庆幸以及对统帅裴徽近乎神明的崇拜。
“裴帅神机妙算!算无遗策啊!”一个老兵激动地抹了把脸上的汗水和烟灰,声音哽咽。
“若非此计,让这些疯狗冲出来……后果不堪设想……”旁边的校尉心有余悸地点头。
他们深知,如果让这些陷入绝境、彻底疯狂的叛军精锐铁骑冲出瓮城,哪怕只有几百人冲入相对狭窄的城门洞甚至外城街道,守军即使最终能将其剿灭,也必然要付出不小的伤亡代价。
裴徽的计策,不仅以最小的代价几乎全歼了敌人最精锐的突击力量,更是最大限度地保全了守城将士的生命和城池的安全!
瓮城内的撞击声渐渐稀疏、微弱下去……取而代之的,是火焰燃烧木料发出的更响亮的“噼啪”爆裂声,是垂死者微不可闻的痛苦呻吟,是战马偶尔抽搐时铁甲与地面摩擦的微弱声响。
浓烟依旧翻滚,火光却似乎更加明亮,无情地舔舐着这片死亡的焦土。
火光摇曳,映照着城上城下两张截然不同的面孔。
城上,是胜利的狂喜、对统帅的无限敬仰、以及目睹炼狱惨状后残留的一丝心悸与庆幸。
城下(瓮城内),则永远凝固在绝望、毁灭与疯狂交织的瞬间,焦黑的尸体、扭曲的骸骨、燃烧的残骸,无声地诉说着这场惨烈伏击的结局。
一身玄甲、面容沉静如水的裴徽,不知何时已悄然出现在西城门城楼的最高处。
他深邃的目光穿透浓烟,平静地俯瞰着瓮城内炼狱般的景象和城外叛军仓皇撤退掀起的烟尘。
他身边,杜黄裳垂手而立,低声道:“殿下,安庆绪吐血坠马,叛军已加强大营防守。”
裴徽微微颔首,脸上无喜无悲,只有一种掌控全局的淡然。
夜风卷起裴徽玄色的披风,猎猎作响。
他如同一尊黑色的战神雕像,矗立在长安城头,脚下是燃烧的炼狱,前方是溃败的敌军,身后,是暂时得以喘息的神都长安。
一场惊天动地的瓮城伏杀,以叛军主力的覆灭和皇帝的濒死溃逃,暂时落下了帷幕,但更大的风暴,还在酝酿之中。
……
……
深秋的夜,凛冽如刀,寒意仿佛能穿透骨髓,切割着长安城头每一个坚守者的意志。
呼啸的北风卷起枯叶与沙尘,发出鬼哭般的呜咽。
瓮城方向,烈焰冲天,橘红色的火舌疯狂舔舐着墨黑的苍穹,将半边天际映照得如同炼狱熔炉。
凄厉到不似人声的惨嚎、震耳欲聋的喊杀声、木材爆裂的噼啪声混杂在一起,撕破沉寂的夜空,远远传来,如同地狱之门在脚下洞开,喷涌出无尽的痛苦与绝望。
然而,一手谋划了这场“引敌入瓮、火烧叛军”惊天计策的核心人物——裴徽,此刻却并未将目光投向那片沸腾的修罗场。
他颀长挺拔的身影宛如一杆标枪,孤傲地矗立在城楼最高处的箭垛旁,身影被远处跳动的火光拉得忽长忽短。
玄色的大氅被夜风猛烈地卷起,猎猎作响,仿佛一面不屈的战旗。
那张素来温润如玉、常带三分浅笑、智珠在握的脸上,此刻唯有冰封般的沉静,如同万年寒潭,不起一丝波澜。
深邃的眼眸,透过一架在月光与火光下闪烁着冰冷幽光的单筒望远镜,死死锁定着城外叛军大营的方向。
镜筒的视野里,那片连绵的灯火如同沉睡巨兽的鳞片,他要在巨兽最疲惫、最脆弱的时候,给予它致命一击。
寒意刺骨,城头的石砖仿佛都结了一层薄霜。
裴徽握着冰冷黄铜镜筒的手指却稳如磐石,骨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却不见一丝颤抖。
他身旁,两名身着紧身劲装、气息沉凝如渊的亲卫,宛如石雕般分立左右。
他们手中熊熊燃烧的火把,是这黑暗高台上唯一跃动的光源,正一丝不苟地按照某种复杂而特定的轨迹——时而划出大圆,时而急速点动,时而交叉挥舞——向着城外东南、西北方向奋力挥舞。
火光在深沉的夜幕中划出断断续续、却蕴含着特定信息的轨迹,如同暗夜中无声的呐喊,将裴徽冰冷而精确的命令,跨越数里空间,精准传递给潜伏在无边黑暗中的张巡、郭襄阳、魏建东三路人马。
“大人,‘惊蛰’序列信号已发出三遍!”其中一名亲卫,名叫陈武,他压低声音禀报,语气中带着对命令的绝对服从,以及对城外瞬息万变局势的凝重。
火光映照着他年轻却棱角分明、饱经风霜的脸庞,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在凛冽的寒风中迅速凝结成细小的冰晶。
他紧握着火把的手臂肌肉贲张,每一次挥舞都带着千钧之力。
裴徽并未放下望远镜,视野依旧牢牢锁定叛军大营边缘的动静,只是下颌微不可察地向下一点,低沉而清晰的声音穿透呼啸的风声:“好。你们可不要传错了,本王要的是‘惊蛰’,非‘雷霆’。”
“本王要的是毒蛇噬咬,让他们彻夜难眠,筋骨酥软,精神崩溃,而非即刻引动惊雷决战。”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他的目光仿佛能穿透数里黑暗与距离,看到叛军大营那一片死寂表象下隐藏的躁动与疲惫,“张巡善守亦善扰,郭襄阳勇猛不失智计,魏建东沉稳老辣,皆是明白人,当知分寸何在。”
裴徽心中雪亮。
安庆绪叛军主力白日里如同疯魔般强攻长安一日,早已人困马乏,军心士气在城墙的铜墙铁壁前已有所动摇。
虽然瓮城一把大火烧死了两万叛军最精锐的铁骑,但城外叛军大营内,可用之兵依然是自己城外所用大军近两倍,且叛军多为悍卒。
此刻若倾力强攻其严阵以待的大营,困兽犹斗之下,即使侥幸得胜,自己手中还有两万多拼凑起来的新兵,也必将损失惨重,甚至可能一败涂地,葬送掉长安城最后的机会。
他的“疲敌之计”如同钝刀子割肉,缓慢却深入骨髓,更为阴狠有效——用持续不断、真假难辨的骚扰,彻底瓦解叛军的体力、意志和警惕性,将恐惧和疲惫种进每一个叛军士兵的骨髓里。
待到天明,或是瓮城大火彻底焚尽叛军主力、城内守军腾出手来,便与城外大军一同发动致命一击的最佳战机。
此计,不求速胜,但求全功,代价则是城外执行任务的精锐将士们,需在刀尖上跳舞,在虎口边周旋。
……
……
叛军大营。
深秋的寒气无孔不入,渗入每一顶简陋的帐篷,钻进行军床铺单薄的被褥,冰着士兵们疲惫不堪的躯体。
白日里如同疯魔般冲击长安城墙的叛军士兵,早已榨干了最后一丝力气,许多人身上还带着未曾包扎的伤口。
粗糙的麦饭和几块咸肉勉强填满了辘辘饥肠,却无法驱散深入骨髓的寒冷与酸痛。
一钻进冰冷潮湿、散发着汗臭和血腥味的营帐,士兵们便恨不得立刻沉入梦乡,忘却这无休止的厮杀和死亡的阴影。
“直娘贼……骨头都要散架了……总算……总算能躺下了……”一个满脸络腮胡、左臂缠着渗血布条的老兵,声音嘶哑地嘟囔着。
他费力地将冰冷的铁甲从身上剥下,胡乱堆在脚边,像扔掉一块沉重的墓碑。
然后,他把自己整个蜷缩进薄薄的、带着霉味的军被里,几乎是瞬间,粗重如拉风箱般的鼾声就响了起来。
帐内其他士兵也大多如此,鼾声、磨牙声、痛苦的呻吟声此起彼伏,整个大营弥漫着一种劫后余生般的死寂与沉重的疲惫,仿佛一座巨大的坟场。
然而,这短暂得如同幻觉的安宁,并未持续多久。
“起来!都给老子滚起来!快!”粗暴的吼声如同炸雷,伴随着皮靴狠狠踹在帐篷帆布上的闷响,“砰砰砰!”瞬间撕裂了营地的寂静。
“穿甲!持械!唐狗今夜可能袭营!上官有令,所有人枕戈待旦,和衣而睡!违令者,斩立决!”
抱怨声、咒骂声如同瘟疫般在无数营帐中爆发开来。
“入他娘的十八代祖宗!还让不让人喘口气了!”一个年轻的士兵带着哭腔骂道,不情不愿地摸索着冰冷的铁片。
“袭营?唐狗自己都快被咱们打趴下了,瓮城都烧成那样了,哪还有力气出来蹦跶?尽折腾自己人!”一个老兵油子经验老道地抱怨着,动作却不敢慢。
“上官一句话,咱们就得在这冰窖里干等一宿……这他娘的不是打仗,是熬鹰啊……”有人搓着冻僵的手,声音里充满了绝望。
尽管满腹怨毒,在督战队明晃晃的刀枪和凶狠目光的威慑下,士兵们只得骂骂咧咧、动作僵硬地重新爬起来。
冰冷的铁甲重新贴上汗湿又冰冷的里衣,寒气如同毒蛇般直钻骨髓,激得人浑身打颤。
即使是最有经验、最能苦熬的老兵,在这种高度戒备、神经紧绷的状态下,也根本无法安睡。
他们只能抱着冰冷的兵器,蜷缩在帐篷角落,或者靠着冰冷的木栅栏,在刺骨的寒风中瑟瑟发抖。
耳朵竖得老高,捕捉着营外的任何一丝异响。
稍有风吹草动——也许是枯枝断裂,也许是野狗吠叫——便猛地惊醒,心脏狂跳,冷汗涔涔。
极度的疲惫如同沉重的湿布,一层层裹上来,让人昏沉欲睡,却又被寒冷和恐惧死死拽住,无法真正沉入梦乡。
时间,在煎熬中变得无比漫长。
好不容易熬到寅时三刻,正是人一天中最困倦、意志最薄弱的时刻。
长安城方向,瓮城处骤然爆发出更加凄厉、更加密集、如同万千恶鬼同时哀嚎的惨叫声!
紧接着,是震天动地、仿佛要掀翻城墙的狂暴喊杀声!
这声音如同无形的重锤,狠狠砸在每一个勉强支撑的叛军士兵的心头!
许多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恐怖声浪直接从昏沉中吓醒,心脏几乎要跳出嗓子眼!
“敌袭?!是长安!长安那边打起来了!”
“快!快起来!唐狗要里应外合了!”
“号角!吹号角!”
急促尖锐、带着撕裂感的号角声立刻凄厉地响彻了整个营地的上空!“呜——呜——呜——!”
传令兵嘶哑的吼声在营区间狂奔:“全军整备!迎敌!快!快上防御位置!唐军要来了!”
整个叛军大营瞬间炸开了锅!
如同被捅破的马蜂窝。
士兵们手忙脚乱、连滚带爬地冲出帐篷,黑暗中互相推搡、碰撞,咒骂着寻找自己的队列和位置。
甲胄碰撞的哗啦声、军官气急败坏的厉声呵斥、士兵因极度紧张和疲惫而走调变形的应答声、以及兵器不小心掉在地上的哐当声,混乱地混杂在一起。
他们强忍着几乎要将眼皮粘在一起的浓重睡意和深入骨髓的酸痛,用冻僵的手指紧握着冰冷的兵器,跌跌撞撞地扑向营寨边缘的防御工事。
在各自的垛口、拒马后瞪大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盯着营外无边的、仿佛能吞噬一切的黑暗。
哈欠一个接一个,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又被寒风吹干在脸上,留下刺痛的痕迹。
许多人站着都开始像喝醉了酒一样左右打晃,全靠意志和恐惧强撑。
中军帅帐前临时搭建的将台上,安庆绪端坐其上。
安庆绪身披华丽的金甲,外罩着刺眼的明黄色龙袍(僭越称帝的标志),但此刻龙袍的威严也掩盖不住他眉宇间翻腾的烦躁和病态的疲惫。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座椅扶手,显得焦躁不安。
高尚则是一身深紫色文士袍,面色凝重如铁,手指下意识地捻着稀疏的胡须,眼神在营地混乱的景象和远处长安的火光间急速闪烁,显然大脑在疯狂运转,试图解读裴徽的意图。
寒风掠过将台,卷起他们袍服的下摆,更添几分肃杀。
时间在死寂般的等待和高度紧绷的神经中,一点点流逝,每一刻都像一个世纪般漫长。
预想中唐军排山倒海般的铁蹄声和喊杀声并未踏破黑暗而来。
半个时辰过去了,营外依旧只有呼啸的、仿佛带着嘲弄意味的寒风,以及远处长安城方向那持续不断、却又模糊不清的喧嚣。
士兵们的抱怨声如同瘟疫般迅速蔓延、变大,士气如同被戳破的气球,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萎靡下去。
紧绷的弓弦,拉得太久,开始松弛、疲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