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 > 第610章 枪林如织

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 第610章 枪林如织

    骑兵们的冲锋在拒马架前受阻,无法顺利地冲过去。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远程遭受了诸多伤亡,这让史思明的心情愈发沉重。

    而最让他感到绝望的是,最前方的战线此时已经陷入了惨不忍睹的战斗之中。

    原本自信满满的史思明,此刻脸上的神色终于变得如丧考妣一般。

    “早就听闻史思明在凝聚军心士气方面颇有手段,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啊!这些叛军勇猛无比!”与此同时,在半山坡的指挥平台上,郭子仪也在密切关注着战场的局势,当他看到史思明的骑兵在拒马架前遭遇重创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钦佩之情。

    “这些拒马架和一众远程进攻器械的威力,实在是太惊人了!”郭子仪赞叹道。

    他对自家的这些装备已经慨叹过无数次了,实在难以理解裴徽的脑袋究竟是如何构造的,竟然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让天工之城打造出如此精妙绝伦且威力惊人的器械。

    面对如此困境,史思明面沉似水,他果断地下令让骑兵暂且止步,同时让麾下的步兵上前,如潮水般一批批地扑向拒马架。

    这些步兵们几乎抱着必死的决心,毫不畏惧地与裴徽一方的士兵展开了生死搏杀。

    然而,就在他们的长枪即将触及裴徽一方士兵身躯的瞬间,对方的拒马枪却如毒蛇出洞一般,以惊人的速度和力量刺穿了他们。

    这一刺不仅快如闪电,而且准确无误,让叛军士兵们根本来不及反应。

    尽管裴徽一方的拒马枪威力巨大,但每刺死两三名叛军士兵,他们就会损失一根拒马枪。

    这样一来,他们后续继续刺杀的能力就会大大减弱,给叛军士兵留下了可乘之机。

    与此同时,叛军士兵们并没有被裴徽一方的拒马枪吓倒,他们反而像猛虎下山一样悍勇地扔过来各种兵器。

    这些兵器有的是长矛,有的是大刀,还有的是弓箭,虽然数量不多,但却给裴徽一方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郭子仪站在远处,他的面庞上露出一片凝重之色。

    他原本以为史思明麾下的叛军战力不过如此,但现在看来,他们的实力比他想象中还要强大一些。

    不过,尽管局势对裴徽一方有些不利,但他们并没有退缩。

    在拒马架上方,挥舞着武器最多的仍然是裴徽一方特有的长枪。

    这些长枪犹如蛟龙出海一般,每一次刺出都带着雷霆万钧之势,将对面的叛军士兵扎得鬼哭狼嚎。

    再加上,裴徽后方以连发快弩不断射杀效率远高于对方弓箭抛射,叛军的死伤迅速增加。

    长枪入肉的沉闷扑哧声也连绵不绝,同时还有双方士兵一浪高过一浪的悍勇的喊杀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四五分钟的时间对于叛军步兵来说,就像是漫长的一个世纪。

    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发起猛烈的冲击,每一次都像是汹涌的潮水一般,势不可挡。

    然而,裴徽一方的拒马架却如同铜墙铁壁一般,坚不可摧。

    在叛军步兵的疯狂进攻下,拒马架虽然摇摇欲坠,但始终没有倒下。

    每一次的冲击,都伴随着叛军士兵的惨叫和鲜血的飞溅。

    近两千名叛军士兵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失去了生命,他们的尸体堆积如山,仿佛是对这场战争的无声控诉。

    终于,在叛军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后,他们如决堤的洪水一般,强行破开了拒马架,清开了道路。

    这一突破,让叛军士气大振,但同时也让他们的损失更加惨重。

    加上之前远程攻击所损失的人马,此时叛军的伤亡人数已经高达近五千人。

    相比之下,裴徽一方的损失却微乎其微,仅有六百多人伤亡。这样悬殊的伤亡比例,简直就是一场以卵击石的战斗。

    叛军以如此巨大的代价,才勉强破开了裴徽一方的拒马战线,这让史思明的脸色难看到了极点。

    他原本以为这场战斗会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可现在看来,这场胜利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继续以这样的敌我比例损失下去,即使今天这场仗他们侥幸赢了,那也必将是一场惨胜,根本不可能再去攻夺九郡和晋阳城、真定城。

    而一旦这个消息传到洛阳,他恐怕会被暴怒的安禄山处以极刑。

    想到这里,史思明脸色越加难看。

    “好在终于可以和对方短兵相接了!”史思明自我安慰道,“没有了那些该死的远程攻击和拒马架,本帅的儿郎们就如同猛虎下山一般,从来没有怕过任何人!”

    他的声音在战场上回荡,看似充满了自信和霸气。

    史思明紧紧握着马鞭,目光如炬地盯着对面的郭子仪军队。

    他心中暗自思忖:“郭子仪这两万左右的步兵,如何能挡住我两万骑兵的冲锋呢?”

    史思明越想越觉得胜券在握,他的嘴角渐渐泛起一丝冷笑。

    然而,当他看到郭子仪军队严整的阵型和士兵们坚毅的表情时,他的心中还是不禁涌起一丝不安。

    “不过,这又如何呢?”史思明咬了咬牙,喃喃自语道,“本帅倒要看看,他们究竟有多少能耐!”

    他的牙齿咬得咯咯作响,满脸都是滔天的杀机。

    突然,他猛地一挺双腿,以如同杂耍般精湛的骑术,让身体如离弦之箭一般离鞍而起,稳稳地踩着马镫站了起来。

    站在马背上的史思明,仔细地观察着战场形势,手中的马鞭如长枪一般遥指对面的裴徽一方军队,声嘶力竭地吼道:

    “传令下去,各都骑兵以五千人为一纵,如狂风暴雨般施以连绵突击之法,绝不能给敌军任何喘息的机会!”

    士兵们听到命令后,纷纷催动马匹,如汹涌的潮水一般向郭子仪的军队冲去。

    “本帅要在一炷香时间内,凿穿他们的步兵战阵,然后再将他们藏在两侧的骑兵一举围杀!”史思明的眼中闪烁着凶狠的光芒,他对接下来的战斗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然而,史思明对此却浑然不觉,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场激烈的战斗其实才刚刚开始。

    裴徽所率领的一方在器具、装备以及战法等各个方面,就像变魔术一样,给他准备了一连串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些惊喜将会像走马灯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展现在他的眼前,让他不断地遭受惊吓,甚至可能会让他感到惊恐万分。

    就在拒马被破开的那一瞬间,也是史思明下达命令的一刹那,郭了仪的新命令如同雷霆万钧一般,在战场上轰然炸响。

    随着他的一声怒吼,他身边的旗语迅速挥舞起来,鼓点也在瞬间发生了变化。

    这鼓点时而像暴风雨中的海浪一般汹涌澎湃,时而又像风平浪静的海面一样平静,变成了有间隔的缓慢鼓点。

    就在这一刹那,只见那一万名步兵不仅没有向前冲锋,反而像是经过了精确计算一样,整齐划一地向后退却。

    他们的动作犹如行云流水一般,连贯而流畅,仿佛是经过了后世军队队列训练的专业士兵。

    这一万名步兵如同一股强大的洪流,迅速而有序地向后退去,一连退了十数步,眨眼之间便与已经被破坏得面目全非的拒马架拉开了一段相当可观的距离。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包括史思明在内的所有大燕军队将领都惊愕得目瞪口呆,他们的瞳孔在瞬间收缩成了针眼大小,满脸都是难以置信的表情。

    这种后世职业军队最基本的队列素养,就像一道划破天际的闪电,狠狠地劈在了史思明等叛军大将的心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这……这怎么可能?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史思明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愕,失声惊叫起来,仿佛看到了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事情。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战场上回荡,引起了周围叛军士兵的一阵骚动。

    然而,就在这惊呼声中,两万裴徽一方的步军却像一部被精确编程的机器一般,在一个口令或者一个鼓声的指挥下,如同行云流水般迅速而整齐地连退十几步。

    这一动作快如闪电,却又稳如泰山,步兵战阵没有丝毫的混乱,每个士兵都像是经过了严格训练的专业军人,动作规范而统一。

    这一幕,对于这个时代的军队和将官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军队,更无法想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如此复杂的动作。

    史思明心中的警惕如潮水般汹涌,他立刻意识到眼前这支军队绝非凡品,必须重新评估他们的实力。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下达命令,让骑兵暂缓进攻,同时让步兵迅速排成战阵,如饿虎扑食般冲上去厮杀,以试探对方的虚实。

    而在另一边,郭子仪虽然不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但他的脸上同样写满了惊叹。

    他心中暗自感叹,裴徽真乃神人也,竟然能训练出如此强大的军队。

    史思明一方的叛军将士们看到这些步兵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畏之情。

    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些步兵要么是郭子仪的嫡系部队,要么就是由郭子仪亲自训练出来的精英。

    然而,他们绝对想不到的是,这一万步兵其实是裴徽从义军中经过千挑万选才选拔出来的。

    裴徽对这一万步兵的选拔可谓是沙里淘金,他像寻找稀世珍宝一样,从众多义军中精心挑选出最优秀的士兵。

    然后,他又按照天工之城内军队训练之法,对这些士兵进行了长达数月的严格训练。

    在这个过程中,裴徽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将这些士兵雕琢成了璞玉。

    不仅如此,这一万步兵中的骨干和基层军官更是来自天工之城以及秦岭黑蛇谷、蓝田阴水谷等精锐部队中的精英。

    他们都是经过层层筛选,才得以成为这支步兵队伍中的一员。

    “侧身平枪!”突然间,裴徽一方的将官发出了如惊雷般的吼叫声。

    这声吼叫仿佛是一道命令,瞬间点燃了一万步兵的斗志。

    只见这一万步兵如钢铁洪流一般,以惊人的气势向前推进。

    他们的步伐整齐划一,每一步都充满了力量和决心。

    整个队伍的宽度达到了三百多步,如此庞大的规模让人瞠目结舌。

    这两万步兵分成了四个梯队,每个梯队都有五个钢铁方阵。

    每个方阵恰好有一千人,他们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就在这一刹那间,第一梯队的五个战队方阵突然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默契和精准。

    前三排的士兵们手持长枪,如同一片茂密的森林,整齐划一地平放着。

    每一名士兵的身体都像一台经过精密调校的机器,迅速而准确地转向右侧。

    他们的左手如同盾牌一般稳固地立在前方,为整个身体提供坚实的支撑;右手则如同操控杆一样灵活,精准地握住长枪。

    这长枪如同一条准备出击的毒蛇,吐着信子,直直地对准了叛军冲来的骑兵方向。

    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精妙的技巧。

    左手作为支撑点,不仅能够保持身体的平衡,还能为右手的操作提供稳定的基础。

    而右手则如同魔法师手中的魔杖,巧妙地控制着枪身的运动。士

    兵们可以一直将右手握到矛杆的尾部,这样既能节省体力,又能将长枪的攻击范围扩展到最大程度。

    在双方都手持长达近一丈四尺的长枪的情况下,战场就如同一片迷雾,让人难以看清对方的动作。

    士兵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很难准确地判断出何时是最佳的突刺时机。

    如果盲目地狂冲过去进行突刺,很可能会像无头苍蝇一样,直接撞到对方的枪头上,而自己却无法击中对方。

    只有像这样缓慢地接近,如同潜伏的猎豹,耐心地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才是最适合超长枪对战的策略。

    这种对战方式需要士兵们具备极高的耐心和专注力,同时也考验着他们对战场形势的敏锐洞察力。

    密密麻麻的枪头宛如刺猬身上的尖刺一般,密密麻麻地出现在阵列前方,让人不禁心生恐惧。

    那些越过拒马冲上来的叛军步兵,看到这一幕,心中顿时一紧,原本勇往直前的步伐也不由自主地缓了下来。

    而指挥这些叛军步兵的,显然是一名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将领。

    他目光如炬,一眼就看穿了裴徽一方步兵战阵的枪林如织,立刻当机立断地下达了命令。

    叛军步兵们闻令而动,手中的长枪等长兵器如潮水般放平,并且保持着整齐的战线,一边缓缓前进,一边恢复体力。

    然而,尽管叛军步兵们努力想要保持整齐的队列,但由于他们缺乏统一的队列训练,手中的长枪却如同风中的乱草一般,长短不一,高度不齐,与裴徽一方步兵那整齐划一的枪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种情况下,叛军一方的步兵显然对这种打法有些束手无策。

    当双方的第一波对刺开始时,他们立刻就吃了大亏。

    许多叛军士兵手中的长枪刚刚刺出去,自己便如同狂风中的稻草一般,被对方密集的长枪瞬间刺中,瞬间倒地身亡。

    在这个过程中,裴徽一方两侧的巨型抛石机发出雷鸣般的巨响,持续不断地将巨大的石块抛射出去。

    这些石块犹如陨石一般从天而降,狠狠地砸向叛军。

    每一次石块的撞击都带来一阵地动山摇,给叛军造成了巨大的杀伤。

    叛军们惊恐地看着头顶上不断落下的顽石,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恐慌。

    他们提心吊胆,害怕下一刻就会有一块巨石砸中自己。

    这种恐惧让他们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原本紧密的阵型也开始出现松动。

    叛军各级将士和士兵都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但在第一波试探性的对刺中,他们吃了大亏。

    这让他们立刻变得谨慎起来,不再像之前那样冒失地一头扎上来,而是小心翼翼地靠近裴徽一方的步兵方阵。

    双方的步兵方阵主力如汹涌的潮水般逐渐靠近,然而,步幅却越来越小,仿佛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

    长枪的枪锋闪烁着令人胆寒的寒芒,犹如毒蛇吐信,散发出强烈的威胁。

    在这种互相威慑的情况下,双方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接近攻击距离。

    就在这时,史思明当机立断,下达了让两侧骑兵冲杀的命令。

    早就按捺不住、心中杀意如涛的叛军骑兵们如离弦之箭一般,迅速绕开中间己方的步兵,从两侧如猛虎下山般向裴徽一方的步兵战阵发起了试探性的冲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