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林天:无限神豪 > 第403章 人才聚集

林天:无限神豪 第403章 人才聚集

    锦官城·磐石科技总部(安克大厦7楼)· 深冬

    窗外的寒风凛冽,七楼的“深空能源作战室”内却气氛灼热。巨大的全息星图在中央悬浮流转,标记着“羲和”即将征伐的疆域——月球基地、日地L2点、火星取样返回轨道……而在星图之下,一张古朴厚重的红木会议桌旁,围坐着几张新面孔,他们的名字在各自领域都代表着绝对的权威。

    赵教授坐在主位,眼角的皱纹因连日操劳更深了些,但眼神却比窗外的冬阳更亮。他环视着新加入的“磐石柱石”:

    张克深院士(材料学泰斗): 国内固态电解质奠基人,白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此刻正皱着眉头,用一枚放大镜仔细审视着“烛龙”电池在空间站舱外辐射测试的微观结构扫描图。他的手背上还带着高原试验冻伤的痕迹。

    陈陆教授(电化学新锐): 年仅四十便手握多项离子传导世界纪录的天才,一头利落的短发,语速极快:“老张!你看这里!辐射导致的晶界畸变比我们模拟的轻微17%!‘烛龙’的复合陶瓷基体自修复机制比预想更强!这意味着深空服役寿命有望延长30%!”

    刘山明总工(航天系统工程权威): 参与过从“神舟”到“梦舟”所有载人飞船设计的元老,手指关节粗大,习惯性地敲击着桌面,声音沉稳如钟:“寿命延长是好事,但‘梦舟’登月舱的重量预算卡死了!赵总,你承诺的‘羲和’终极减重方案呢?10公斤!必须再抠出10公斤!否则冗余系统装不下!”

    赵教授没直接回答刘峙,而是看向另一位沉默的老者——李万林教授(极端环境力学专家)。李教授正闭着眼,手指在虚空中有节奏地轻点,仿佛在聆听材料内部的应力之歌。几秒后,他睁开眼,眼底精光一闪:“老赵,‘烛龙’的钛合金外壳,应力冗余超过安全线120%。用我们刚验证的‘蛛网’复合材料,替换关键承力结构件,减重8公斤!抗微陨石撞击性能提升50%!”

    “8公斤?!”刘峙总工猛地坐直,“方案!数据!立刻给我!”

    “还有2公斤,”赵教授接口,手指在全息星图上日地L2点的位置重重点下,“从电池内部抠!张老,陈璐,我要你们联手攻关——把‘羲和’内部集流体的厚度和导电层再优化15%,同时保持甚至提升极端温差下的导电稳定性!用那套新发现的‘量子隧穿辅助界面’技术!能做到吗?”

    张克俭院士放下放大镜,眼中闪过一丝属于顶尖学者的锐利锋芒:“15%?小子,你小看我们了!22%!给我两个月!”陈璐教授立刻补充:“我和张老联手,把新型导电聚合物的配方微调,配合界面技术,冲击25%减重!”

    “好!”赵教授拍案而起,“‘羲和’登月上天的骨头,就这么啃!刘总,10公斤的军令状,磐石接了!”

    与此同时,地下三层·“惊蛰”超算阵列中心。

    这里是磐石科技的另一个心脏,为“羲和”的每一次突破提供着澎湃算力。此刻,负责“惊蛰”项目的副总工程师(原赵教授得力弟子)正迎接另一位大咖——王海川教授(能源网络与控制论专家)。

    “王教授,欢迎!‘惊蛰’阵列现在的峰值算力是500 petaflops,但支撑‘羲和’的材料模拟和航天级bmS优化,尤其是在乌兰察布储能电站并网后…” 副总工指着屏幕上复杂的电网拓扑图,面露难色。

    王海川教授身材微胖,笑容和煦,但眼镜后的目光却如手术刀般精准。他没看数据屏,反而踱步到冰冷的服务器机柜旁,将耳朵贴近散热风扇的呼啸声,闭目聆听了几秒。

    “听见了吗?”他忽然问。 “什么?风扇噪音?” “不,”王海川睁开眼,指着机柜深处,“是电流的‘呼吸’,是计算负载的‘脉搏’。你们现在的能耗优化,只盯着芯片级和制冷效率,忽略了整个计算任务流的‘节奏’。”他走到控制台前,手指在键盘上飞舞,调出深奥的负载调度算法日志,“看这里,高峰时段,这些模拟任务像蛮牛一样挤占通道,而谷时算力却在空转‘打呼噜’。浪费!”

    他调出一个全新界面,如同交响乐团的指挥谱:“我们要引入‘智能电网’的柔性调度思维!把‘惊蛰’阵列看成一个微型电网!基于‘羲和’项目的计算任务优先级、实时电价、甚至是天气预报(影响乌兰察布风电输出预测),动态分配算力资源,错峰填谷!”

    他敲下几个键,屏幕上瞬间生成优化方案:“这套‘动态乐章’调度算法,能让你们在算力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峰值负载降低15%,整体能耗再降8%!省下的电费,够你们多跑多少次极端环境模拟了?”

    副总工目瞪口呆,随即狂喜:“王教授!您这是给‘惊蛰’插上了‘智慧电网’的翅膀啊!”

    夜·磐石科技顶层天台

    寒风刺骨,赵教授和王海川并肩而立,俯瞰着锦官城的璀璨灯火。脚下,是安克帝国跳动着科技之芯的钢铁丛林。

    “老赵,这次真是把压箱底的宝贝都请来了啊。”王海川感慨。 “没办法,‘羲和’要上天,‘惊蛰’要入地,骨头太硬了。”赵教授呼出一口白气,“林天那小子,野心太大。深空能源…他要把人类的能源边界推到太阳边上!我们这帮老家伙,能做的,就是在他画的这条通天路上,把每一块基石都夯得死死的!”

    “张老减重、刘总加压、王教授调弦…再加上你的大局观,”王海川笑了,“这磐石科技的根基,可真是越来越稳了。我现在倒是好奇,等‘烛龙’真挂在‘梦舟’舱外,飞向月球的时候,那帮国际宇航局的老对手,脸上的表情得多精彩?”

    赵教授也笑了,眼中映着城市的灯火,也映照着那片深邃的星空:“精彩?那只是开始。等我们在日冕旁边建起第一个深空充电站,让他们连表情都做不出来!”他拍了拍冰冷的栏杆,“走吧,下去。张老和陈璐估计又在实验室吵起来了,这次是为了离子通道的拓扑模型…得去当和事佬。”

    两位老者转身下楼,身影没入灯火通明的研发中心。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锦官城安克大厦的七楼,一群顶尖的大脑在为人类点亮深空的“烛龙”与支撑地面的“惊蛰”而激烈碰撞、智慧交融。他们是磐石科技新的脊梁,亦是林天野望之下,将神话变为现实的——人间燧石。每一次争论,每一行代码,每一克减重,都在为那场奔向星辰的能源革命,积蓄着撕裂时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