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快穿:什么时候才能混吃等死 > 第314章 古代农家举子6

快穿:什么时候才能混吃等死 第314章 古代农家举子6

    估计,在同窗们眼中,他应该是一位勤奋但愚钝的人,因为他每天那么忙乎,可成绩的提升还是微乎其微,每次考试都是丁班第十名,全班成绩最稳定的一个。

    不过,大量背诵还是有用的,随着刘玉溪背下来的书越来越多,量变终于引发了质变,在她入学六个月后,每次月考,成绩都能前进两名,他可太难了!

    等他考到第二名时,就开始对外放缓了自己的学习步伐。为啥?因为不敢考第一名。

    要知道连续考到三次第一,他就会升入丙班了,可他又没办法保证,升入丙班后,成绩还能稳步前进,要是再连着考三次倒数第一,还不是得回到丁班。

    那还不如先缓缓,等他再多背点书,水平再提高一点,再考第一名。防止和其他几位第一名一样,总是在两个班级来回换教室,这太影响人的心态了。

    正好可以趁这段时间和班里学子联络联络感情,这都是人脉啊。前面那大半年,虽然他也和班里学子有过交集,可因为他太忙了,又得顾着家里几个小的,这交集真的不咋深。

    于是,丁班的学子们就发现了,政清同学开始频繁出现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政清,是赵夫子给刘玉溪取的表字。),没有遇到排挤啥的,现在的学子绝大多数脸皮都薄,不咋会拒绝人。

    学院对学子的要求还是很严的,什么赌博,喝花酒之类的,那都是明令禁止,你自己偷偷玩可以,但别让夫子知道,知道了就得给你开除喽。

    同学们的课外小集体活动很少,要么相聚到酒楼吃一顿,要么去某个地方游玩一天,要么去寺庙求个平安。

    当然,这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一件事——作诗!

    刘玉溪现在算是明白了,这些古代文人为啥都能出口成章了,今个儿酒喝开心了,作首诗,明儿看到一处美景,作首诗,后天遇到一个讨厌的人,作首诗骂骂。换你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也能随口作出两首诗作。

    他也是,本来他作诗的水平,也就是对着题目慢慢抠,这还得益于他接收了原主的记忆,要是按他自己的水平,写打油诗都费劲。

    现在,他写的诗还是一点灵性也没,但速度是起来了,起码不像一开始的时候,聚会都结束了,他的诗还没憋出来,真的无地自容啊!

    又过了半年,刘玉溪觉得自己应该不会在丙班次次垫底了,就开始每个月月考都努力考第一了,为啥要用“努力”这个词?因为他偏科啊,这不是有试帖诗拖后腿么?

    用了五个月时间,他升入了丙班,丙班学子的学问确实比丁班的好点,至少知识面更广,对时事的见解也更言之有物。

    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年多时间就过去了,又到了一年乡试时间,这时刘玉溪也升到了甲班,不过月考成绩还是班里后几名。

    今年乡试前,夫子说过,班里前三名学子有很大希望中举,第四名到第十名的学子就得看命了,要是正好考到他们擅长的,或者他们的答卷观点正好迎合了主考官,那就有一定概率中举,要不然,就得等下一科了。

    至于刘玉溪这样班里垫底的,那是肯定没有希望的,但刘玉溪还是参加了这次乡试,就为了积攒一下考试经验。

    丰州府城就有贡院,所以刘玉溪就在府城考试,也就是多花一点钱罢了,提前考一次,下一次才能更习惯贡院的考试环境。

    虽然也问过一些同窗,可她还是无法想象贡院的号舍有多小,直到他自己进了考场。

    刘玉溪都惊呆了,等送他进号舍的衙役走了,她才仔细打量起眼前的号舍来,三面有墙,南面无门敞开,内部宽3尺、深4尺,前檐高6尺,后墙高8尺。

    两边的砖墙上,离地47厘米高和78厘米高的地方,分别留了一道砖托,用于搁号板用。

    号板由两块木板组成,如果将这两块号板都放在下面那一道砖托里面,合起来能够铺满号舍,就变成了一张床。

    如果考生需要答题写字,就将靠外面的号板挪到上面的砖托上,里面的号板不动,这样就组成了一套桌椅。

    考生睡觉的时候躺在木板上,脚伸到木板外,反正就是将就,还好古代人身高没有那么高,考科举的也大多比较瘦。

    乡试一共考三场,每场都是三天两夜,也就是说,刘玉溪得在这个小屋里呆九天六夜,而且是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直到每场考试交卷才能出去。

    会试和乡试一样。只是考场换到了京城而已。她现在终于能理解范进中举后为啥疯了?考了大半辈子,往里面填了多少钱?耗费了多少心神?受了多少磨难?

    要知道会试都在八月中旬,这么热的天,在这么一个小小的房间里,哪怕大号可以上厕所,但小便都是在号舍用小黑木桶的。

    然后,你不能洗澡,吃喝做题还都得在这个屋里,起身活动筋骨都做不到,也就只能伸伸懒腰!

    苍天啊!大地啊!哪位路过的神仙姐姐能救救我啊?

    走是不可能走的,但是下一次,在没有完全把握之前,他肯定是不会来了。

    第一场考《四书》义,经义(又叫《五经》文,仿《四书》文),都用八股文的形式,所以说参加科考,八股文是重中之重。

    第二场考论、判、诏、诰、章、表。

    第三场考经史,策论。

    艰难的熬过了这九天,饶是刘玉溪的身体素质,都差点没中暑,现在他哪还有心情考虑考得咋样?反正都是考不上。

    被墨青扶上马车,回家后,洗澡,吃饭,睡觉一条龙。

    第二天去到县学,就发现,班里其他参加乡试的同窗,都把自己回家默写出来的答案交给了夫子,让夫子看看自己答的怎么样?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额,这就很尴尬了,他知道自己考不上,完全没这想法啊,好在夫子也知道他的水平,看他没有交,也没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