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465章 李时珍:太医的两个原则

刷视频:震惊古人 第465章 李时珍:太医的两个原则

    【最接近反清复明的应该是清朝的太医院。

    古代医生们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发现,如果人摄入大量的铅,会昏昏欲睡无精打采,于是中医们将铅制成铅白霜,并作为安神汤的重要药材。

    清朝的后宫斗争激烈,小孩又活力四射,妃嫔们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在宫内惹是生非,经常让太医给自己的孩子服用安神汤,阿哥格格们喝完之后,立刻铅中毒,自然就安神了。

    结果就是,大清的阿哥格格们平均寿命高达28岁。

    到了清末,光绪和溥仪更是都绝嗣了。】

    ——————

    评论区:

    〖好像主要原因不是这个,是近亲结婚吧?〗

    〖你一说,我突然想起宋朝皇帝,他们倒不是因为医生,而是因为皇宫涂料,大范围采用朱砂。〗

    〖罗马正统在大清?〗

    〖?〗

    〖罗马就是因为铅中毒灭亡的。〗

    赵宋皇帝:……

    朱元璋:咱的皇宫也多用朱砂,标儿有没有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所以短命?

    大明,永乐年间。

    朱棣摸着胡须思索,俺的皇宫也一样,所以这就后代子孙普遍短命的其中一个原因吗?

    “应该不是。”

    朱棣没好气的看了朱高炽一眼,“对你来说不是,因为你是胖死的。”

    朱高炽:……

    朱高煦:“爹,这太医的德行,看来是千年不变,依儿子所看,找两个庸医出来斩首,看他们以后还敢不敢糊弄皇帝。”

    “二叔,不可。”朱瞻基缓缓摇头。

    “大侄儿,有何高见?”

    “世上有四类人不能得罪,一曰厨子,二曰医生,三曰车夫,四曰贴身护卫。”

    “反了他们了!一群狗奴婢,还敢欺主不成?”

    “二叔,您看史书吗?”

    “咋的,大侄儿当真以为我像后人所说,满脑子都是刀枪棍棒,是一个莽夫不成?”

    “二叔,你想想史书里,有多少君王被这四种人所杀。”

    朱高煦冷笑道:“所以这就是你的子孙被太医治死了,不仅不治他们罪,反而赐金升官的原因?”

    “治不好就杀,谁敢治?二叔精通军事,难道有打了败仗,就把全军杀了的道理?”

    “哼!我是为大哥操心,我又不是太子,未来得病,也不需要太医。”

    ~~~~~~

    大明,嘉靖年间。

    许三多正盯着气死风灯研究。

    这玩意儿为什么要叫气死风灯呢?

    四周都有罩子,应该叫罩灯嘛。

    “我好像明白了。”

    “先生,您明白什么了?”

    “我明白太医院的医生为何个个家学渊源,但使出来的医术却不如民间医生了。”

    李时珍接着解释道:“要让皇室意识到,天子是天子,但也是人,人命是脆弱的,治不好才是正常的,治好了才是罕见,或许是祖宗、天神庇佑,总之不是医术精湛!”

    “纵有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之能,却也要做个庸医。”

    “先生,这是为何啊?把皇帝治好了,不是能得到更多赏赐吗?”许三多不解的问道。

    “这次治好了,下次呢?”

    “这位皇帝治好了,下位皇帝呢?”

    “有精湛的医术,就是神医,属于神仙了。”

    “但神仙最好静静的待在九天之上,享受凡人供奉膜拜,是万万不能下凡的。”

    “一旦下凡,施展仙术,那他离被人咒骂、泼大粪的日子就不远了。”

    “今天能治好重疾,明日就能起死回生,后日就能生白骨。”

    “如果做不到,你就是伪神。”

    “就像那龙王庙,若是次次求雨不灵,无非百姓不再供奉而已。”

    “但只要灵一次,恰好百姓求了雨,老天爷又下了雨,那这龙王庙离被砸也快了。”

    “这次灵,下次不灵,百姓刚开始会觉得自己祭祀不够,会东拼西凑,但这样还不灵,百姓就会觉得这个龙王爷没神力了,会扒了龙王爷的庙,把龙王爷拖出来暴晒。”

    啪!

    啪!

    啪!

    “说得好!”

    门被推开,钻进来一个人,带进一股药香。

    李时珍细细打量,这人穿的是青色盘领官袍,胸前一方鹭鸶补子以精细的彩线绣成,禽鸟展翅欲飞,腰间束着素银带銙的革带,脚下踏着粉底皂靴。

    “院判贵姓?”李时珍起身行礼问道。

    “免贵姓桂。”

    李时珍感觉这人还挺有趣的,遂接着话头说道:“桂院判可是天水郡人?”

    “吾家贫,非姬周后人。”

    “哦~那便是桂林郡咯。”

    “然。”

    桂姓在清朝之前,只有两个出处。

    秦一统天下,姬姓避祸改姓,始祖为桂奕,称桂奕一族。

    汉武帝平定南越,当地百姓以郡为姓,史称岭南桂氏。

    清朝,又有回、满、朝三族改姓。

    云南回族马氏族人马廷奉,在乾隆年间迁到贵州威宁,因受桂姓之人大恩,遂命部分族人改姓桂氏,以谢大恩。

    又有满清章佳氏、贵岳哩氏、赫舍里氏、贵车特氏部分族人改汉姓为桂。

    还有朝鲜江氏,自称出自姬姓鲁氏,为鲁国后人。

    天启七年,高丽江氏后裔江桂羲率众明末清初,归顺皇太极,被拨归满洲正黄旗,世为包衣,世居得州。

    得州在今辽宁丹东与朝鲜新义洲一带。

    其后代大多仍冠汉姓为江氏,但也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桂氏、羲氏等,世代相传。

    一听姓,李时珍就知道这人不是出自姬姓,就是出自岭南,遂有此问。

    二人一来一问,许三多一句也没听懂,这都说的啥?

    啥!啥!啥!

    桂院判看向许三多,露出一个和蔼的笑容,“你对着灯吹口风。”

    许三多看了李时珍一眼,见他没阻拦,遂对着气死风灯大口吹气。

    “我明白了,风不吹熄,所以叫气死风灯。”

    桂院判点点头,又看向李时珍:“李兄,你说这孩子聪明吗?”

    “聪明。”

    “那李兄比他聪明吗?”

    许三多插话道:“李先生肯定比我聪明!”

    “三多,你且去外面守着,别让人进来。”

    许三多哦了一声,就去院子里守着。

    “桂院判有何指教?”

    “李兄刚才不都说出来了吗?李兄可想入仕途?”

    “以前想,现在不想了。”

    “哦~那可真是太可惜了,小弟还想保举兄长进太医院哩。”

    “院判有话不妨直说。”

    “李兄,你是想着书传世也好,想当神医治病救人也罢,最好离这皇城远远的。”

    “威胁?”

    “劝告,李兄是聪明人,又是神医,死的不明不白,不免为之可惜。”

    “我懂了,歇息两日,我便带着三多离开。”

    “那就再好不过了,此去山高路远,还望兄长照顾好自己。”桂院判从袖中掏出一张银票,放在桌案之上,行礼告别。

    “三多,你这名字好听,一路上可要照顾好先生。”

    “嘿嘿,俺知道,先生是俺的救命恩人,俺死了,先生也不能死。”

    目送着桂院判离开,李时珍拿起桌上的银票,敲响旁边的房门,“还请交给陛下。”

    房门打开一道缝,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一道细长的声音问道:“还有其他事吗?”

    “可否帮个忙,我想连夜离开。”

    “往甘肃古浪卫去,那里有人帮你挖汉朝的大司农铜权。”

    缝隙递出来一块腰牌,又道:“银票收着,一路不花钱,他们不会放心你,今天不要走,明日再走。”

    李时珍闻言,中枢争斗已经到这种地步了吗?

    刚想问,房门已经关上了。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