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468章 光绪:没意思。

刷视频:震惊古人 第468章 光绪:没意思。

    ~~~~~~

    清朝,光绪年间。

    养心殿南五十米。

    “清史稿?两朝都过了,居然还没有修出来?”

    光绪想不通,修史对前朝盖棺定论,是历朝历代应有之意,怎么都到后人的新朝了,还没修出来?

    拍了下额头,光绪暗骂自己一声傻子。

    原来是理念不同。

    封建王朝的史书好修,无非天命轮转。

    但后人不信这个,他们讲平等、讲阶级、讲民族。

    认为历史是由百姓创造的。

    这怎么修?

    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八旗、汉人,乃至天地会反贼、白莲教匪、长毛乱贼。

    光绪不由想到清初的李定国与郑成功等人,还想到了各地的大屠杀。

    大清肯定是华夏的正统王朝,这个肯定是要承认的。

    但这个正统王朝恰好又是异族,加上上面这些事,如何评价大清肯定是个大问题。

    怪不得还只是《清史稿》,这能修出来了才有鬼了。

    ~~~~~~

    【春秋笔法关键在“隐”,隐去细节,并做到整体不影响对事件的大致描述,但是隐去的细节暗示了作者的真正态度。

    于是形成了这种效果:不懂的人不会觉得有什么奇怪,认为作者只是在单纯叙述这件事。

    懂的人可以通过丢失的细节发现作者的真正态度。

    说白了就是一种高级的暗示。

    假如我们是史官,要写清史,用春秋笔法来描述东南互保这件事。

    原事件:慈禧和清政府向多国宣战,诏全国督抚进京勤王,东南各省达成协议不帮助清廷。

    一:清廷乱命,东南不奉诏。

    事发因清廷乱做决策,但是东南各省仍然承认尊重清廷,认为这是诏命,只是不奉行。矛头指向慈禧,因为谁都知道是慈禧实际决策,说清廷不说慈禧是为尊者讳。

    二:清廷命,东南不奉诏。

    减少了清廷的责任,将责任转移给东南各省,因为只说清廷命,而非乱命,东南各省不奉的是正常诏命。

    三:清廷乱,东南不奉诏。

    只说清廷现在很狼狈,没有提到清廷的决策,事实上变相为清廷开罪。

    并且把东南各省推到风口浪尖,中央大乱,东南坐怀不乱,有不忠之罪。

    但还是强调东南各省仍然尊重清廷,认为这是诏命。

    四:清廷乱,东南不奉。

    去掉了“诏”字,突出此时东南各省已经不把清政府放在眼里。

    五:清乱,东南不奉。

    不说清廷而说清,突出不仅仅是北京的清政府乱,全国都陷入恐慌之中,强调清政府的无能和大局的不可收拾。

    六:清乱,东南互保。

    不说不奉,而说互保,强调东南各省并非是为了反对清廷,而是为了保全自身辖区稳定,实际上比较认可东南各省的做法。】

    ~~~~~~

    评论区:

    〖其实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看你站在哪队,为哪个利益集团说话。〗

    〖让门外汉看不出来态度,比其他拿新闻标题举例子那个隐晦多了,情绪上不刺激,搞得好像很客观,其实走私货。〗

    〖厉害厉害,微言大义,一下就看懂了。〗

    〖春秋笔法在今天被异化了,原本是作者因为某些原因,选择既不被当权者一票否决,又能把真实历史线索传递给后世。如今,春秋笔法成了,篡改历史,黑的说成白的。〗

    ~~~~~~

    清朝,光绪年间。

    站在养心殿前,看着不远处的隆宗门,那里有一排小木屋,正在烈火中燃烧。

    从世宗宪皇帝始,那里便是天下读书人终其一生想要进入的地方。

    如今,却……呵呵。

    大臣们、太监们、侍卫们,喊着走水,提着木桶灭火。

    光绪帝自嘲的笑了笑,何苦来哉。

    如今和东南互保也没多大区别了。

    南边全是汉人团练,打不得,骂不得,解散不得。

    光绪虽然年轻,但养寇自重的道理还是懂得。

    今天下令解散团练,明日教匪、长毛贼就会突破长江往北京而来。

    何况,团练是各地自筹粮饷养着的,名义上解散了,又能如何?

    换个身份,就成了家丁、打手。

    你还能不准士绅养家丁了?

    至少现在名义上,团练也是大清军队的一部分。

    罢了,罢了。

    光绪看着天幕,有些无奈。

    明知未来如何,却又不能改变的感觉,最为难受。

    东北回不得,紫禁城坐不稳,两难自解。

    逼急了,朕革自己的命,留个好名声。

    “小邓子,走吧,回去陪亲爸爸喂鱼。”

    “主子……”小邓子看向熊熊燃烧的军机处,低声劝道。

    “烧吧,烧吧,他们有种就把紫禁城烧了,朕大不了东狩、西狩、北狩、南狩!”

    ……

    “皇上怎么走了?”八字胡被烧成撇字胡的大臣问道。

    “许是伤心了吧。”

    “你们八旗太过分了,居然把军机处都烧了!”

    “汉人安敢欺主!明明是你们干的!”

    “干!干!干!干你娘!给我打!一汉当五胡,别丢了咱汉人的血性。”

    满臣和汉臣在斗殴,汉八旗和蒙八旗在救火,当真是一副万物竞发的勃勃生机景象。

    ~~~~~~~

    【所谓左氏“春秋笔法”其实是用来评价《春秋》原文的写作技法的,所谓一字褒贬,在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讲的非常清楚了。

    孔子写的《春秋》讲这件事原文是在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原文要按现在的大白话翻译就是,夏天在五月份,郑伯把一个叫段的人在鄢这个地方给搞定了。

    然后左丘明解释,“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郑庄公没有尽到做哥哥的责任所以不称公而称伯,段没有尽到当弟弟的责任所以也不叫他弟弟,说克(搞定)指的这事儿做的很不地道,亲弟弟造亲大哥的反,亲大哥把亲弟弟往死里搞。

    《谷梁春秋》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段不是东西,庄公更不是东西,整件事情都做的很下贱,而为什么用克而不用杀,说明段本身实力很强,没那么容易弄死,属于两股政治势力相互争斗。

    如果孔子对这件事持中立态度,那春秋大概就会写成“庄公征大叔于鄢”。

    孔子用短短六个字就表达了对整件事情的看法,所谓春秋笔法就是微言大义,也是上古汉语书记简洁明确的体现,不用太多形容词和副词只用动词就能很准确地表达立场和语意。

    另外一个很着名的体例,“崔杼弑其君”也是春秋笔法的重要体现,弑是个非常贬义的词,弑其君是贬义+贬义,但如果换成“崔子刺齐侯”那风味是不是瞬间变了。】

    “没有纸张,竹刀着史。”

    “文字也没有后世多,所以一字含褒贬。”

    “一味的推崇复古是没用的。”

    秦国公室子不可思议的看着孔夫子,这话从您嘴里说出来怎么那么奇怪?

    三代之治,周礼,不是您所推崇的吗?

    “目标是目标,目的是目的。”

    “目标是可以虚构的,不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有一个目标,才会有人相信、为之努力。”

    “吾之目的,不过是天下大治而已。”

    “若有纸张、印刷术,吾宁愿写后世的大白话,让全天下、让后人都知道吾的主张,而不是让他们一个字一个字的掰扯,成为政斗工具。”

    孔子笑道,“其实未来秦国变法,也暗合周公之道也。”

    “周公分封诸侯,周位于中,东南西北开拓。”

    “只不过那时开拓的是蛮夷土地,而秦国开拓的是华夏土地,殊途同归。”

    秦国公室子喜不自收,连忙行礼,“秦国必不会让夫子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