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杨过之神雕新章 > 第413章 封个什么王

重生杨过之神雕新章 第413章 封个什么王

    江风猎猎,卷起码头众人的衣袂。

    郭靖与杨过并肩立于石阶之上,目光投向缓缓靠岸的蒙古使节船。

    只见船头上立着一道挺拔身影,锦袍玉带,正是忽必烈。

    他身后跟着十数名护卫,个个身形彪悍,气息沉凝,显然都是一等一的好手。

    其中有两人格外显目,一个是蒙古国师金轮法王。

    另一个则是身形枯瘦、面容阴鸷的老者,正是波斯国师姆拉克。

    “王爷,此次过江,要不要老朽......”姆拉克眯着眼看向远处的襄阳城墙。

    “国师莫要着急,”忽必烈笑着摆手,“此时节外生枝,反倒落了下乘!”

    金轮法王沉声道,“王爷,南蛮子阴险狡诈,不可不防。”

    忽必烈眯着眼睛打量一番远处的码头,“国师,在绝对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不足为惧。”

    “王爷所言极是!”姆拉克点头称是。

    “二位国师,英雄大会,才是你们一展身手的好机会。\"

    忽必烈眼中闪过一丝冷芒,“本王要先去看看,这襄阳城中,到底有多少英雄豪杰!”

    大船渐渐靠岸,忽必烈整了整衣冠,岸边早已等候多时的宋军将领上前迎接。

    “果然是他。” 郭靖低声道,眼中闪过复杂之色。

    他与忽必烈有旧,深知这位蒙古四王爷雄才大略,绝非寻常之辈。

    杨过冷声道:“郭伯伯,忽必烈身边高手如云。”

    他目光扫过船头,金轮法王、姆拉克国师赫然在列,此外还有数张陌生面孔,这些人气息皆是不弱。

    郭靖目光复杂地望着忽必烈,“多年不见,他越发有王者气度了。”

    不多时,忽必烈的队伍走上码头。

    忽必烈一身华服,龙行虎步当先走来,更是显得气度不凡。

    在他身后跟着姆拉克等一众护卫高手。

    “大蒙古国使臣忽必烈,见过南朝丞相。”忽必烈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拱手行礼,丝毫不见敌意。

    吴潜还礼:“王爷远道而来,有失远迎。”

    “还请先入驿馆歇息,明日再议大事。”

    忽必烈微微一笑:“丞相客气了。”

    “本王此来,一为英雄大会之事,二为化解两国干戈。”

    这番话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吴潜眼中闪过一丝讶异:“王爷此言当真?”

    忽必烈正色道:“千真万确。本王愿与南朝永结盟好,共谋天下太平。”

    贾似道见着忽必烈与吴潜两人一唱一和,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

    心中打定主意,决不能让着二人继续,于是开口插话:“王爷,蒙古铁骑连年南下,杀戮我朝子民无数。”

    “如今轻言和平,恐怕难以取信于人吧?”

    忽必烈不慌不忙:“这位大人所言极是。”

    “正因如此,大汗才会命本王才前来,以示诚意。”

    吴潜沉吟片刻:“此事关系重大,需从长计议。”

    “王爷且先休息,容我等禀告朝廷后再作答复。”

    忽必烈含笑点头:“理应如此。本王静候佳音。”

    “听闻王爷与郭大侠乃是旧识,本相特意安排他接待王爷!”

    忽必烈仿佛未察,转向郭靖,眼中露出真切的热络:“郭叔父,多年不见,你风采依旧啊!”

    只是他这一声‘叔父’,却是将郭靖架到了火上。

    在场文武官员看向郭靖的目光俱都变得怪异。

    郭靖抱拳:“四王爷客气。”

    他语气平淡,不卑不亢,并未将旁人的目光放在心上。

    忽必烈哈哈一笑,上前握住郭靖的手:“郭叔父,当年你在蒙古的英姿,本王至今记忆犹新。”

    “若不是你执意南归,如今裂土封王,必有你一席之地!”

    这话看似寻常,当中却暗藏玄机,既有暗藏拉拢之意,又有离间之嫌。

    一时间,周围官员无不竖起耳朵,连吴潜也饶有兴致地看着郭靖如何应对。

    郭靖抽回手,沉声道:“四王爷说笑了。”

    “郭靖是宋人,当年为蒙古国效力,不过是为了报答大汗的庇护之情。”

    “郭某如今回归大宋,守护襄阳是分内之事。”

    忽必烈眼中闪过一丝异色,他没想到郭靖如此油盐不进。

    不过转念一想,随即笑道:“郭叔父果然忠义。”

    “只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你又何必......”

    “四王爷!” 郭靖打断他,“大宋虽弱,却有亿万百姓,岂容外人觊觎!”

    忽必烈脸上笑容不变,语气却加重了几分,同时改用了蒙语:“郭叔父,本王敬你是条好汉,才直言相告。”

    “你守襄阳十余年,百姓流离失所,将士死伤无数,这一切值得吗?”

    他指着身后的江北方向:“我大蒙古国疆域万里,百姓安居乐业。”

    说到此处,忽必烈突然又改用汉话,再度提高语调:“若郭叔父肯携城归降。”

    “大汗许诺封你为宋王,世代镇守南朝,保一方平安,岂不美哉?”

    这番话掷地有声,在场除了杨过、贾似道、与赵葵三人心中暗骂。

    其余众人无不震惊。

    蒙古四王爷竟在大庭广众之下宣告,蒙古大汗许以王爵拉拢郭靖!

    此时,吴潜脸色微变,若是郭靖真的答应,那他此前商议的计策将付诸东流。

    而他这个钦差不但将会颜面扫地,皇帝也不会轻饶于他。

    贾似道却暗自窃喜,若是郭靖归降蒙古,那吴潜匹夫必死无疑。

    杨过心中鄙夷忽必烈的无耻的同时,也对忽必烈这一招阳谋满是佩服。

    先是吴潜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出铺垫,示意郭伯伯与蒙古国关系匪浅,引发众人遐想。

    如今忽必烈又高调拉拢,显然二人是早有定计。

    想要不动声色地将诬陷郭伯伯勾结蒙古人之事坐实。

    此事一但传出,那时郭伯伯可就百口莫辩了。

    看来,吴潜此人留不得了。

    一念及此,他看向吴潜的目光中已经满是杀意。

    这时,郭靖环视四周,朗声道:“四王爷,郭靖生为宋人,死为宋鬼。”

    “我守襄阳,不为功名,只为身后亿万百姓。”

    “至于归降之事,休要再提!”

    忽必烈闻言,非但不恼,反而抚掌大笑:“好!好一个生为宋人,死为宋鬼!”

    “郭叔父之忠义,果然名不虚传!”

    他话锋一转:“只是郭叔父,你可知如今天下大势?”

    “我蒙古国铁骑纵横东西,所向披靡。”

    “我蒙古国土广袤万里,南朝却是偏安一隅,早已是强弩之末。”

    “你守得住襄阳一时,守得住一世吗?”

    郭靖眉头紧锁:“只要郭靖尚有一口气在,便会与襄阳共存亡!”

    “好!” 忽必烈再次赞道,“郭叔父忠义,本王佩服。”

    但他深知过犹不及的道理,如今种子已经种下,需得见好就收。

    当即话锋一转,“诸位,本王今日前来,并非为了劝降郭叔父,而是为了英雄大会之事。”

    “只是本王同郭叔父就位相见,故而多说了几句。”

    杨过听后,只觉心中一股无名之火再是难以压抑,“四王爷,你这多说的几句,当真是令杨某大开眼界啊!”

    “这位英雄是?”

    忽必烈见杨过一身劲装,却又混迹在迎接的人群中,心中对杨过身份升起了几分好奇。

    “王爷,这人便是杨过!”姆拉克操着生硬的蒙语替他答疑。

    “哦,原来是明教教主,”

    忽必烈脸色笑容更甚,“杨教主大名,本王闻名已久,不想今日一见,却是如此少年英雄!”

    “四王爷,杨某心中有个疑问想请王爷解答!”

    “杨教主请讲!”

    “方才王爷言称,若郭伯伯携城归降蒙古国,便可封为宋王,永镇江南!”

    “不错!”

    “那杨某携明教归顺,不知杨某能封个什么王?”

    杨过这话一出口,在场众人无不震惊。

    郭靖与蒙古国有旧,是众所皆知之事。

    按辈分算,郭靖是蒙古大汗的叔父,他能裂土封王并不意外。

    可这明教......

    忽必烈心中却是大喜,宋廷文武不知明教实力。

    他在和林却对明教的骑部知晓甚多。

    此时,不论杨过归顺之心是真是假,有机会收服明教为己用,自然不能错过。

    一旁的郭靖听了这话,顿时大惊失色,“过儿,你...”

    “郭伯伯,稍安勿躁!”杨过施展密音入耳,安抚郭靖。

    贾似道与赵葵同样惊诧莫名。

    方才明教还是一条战线的同袍,怎么眨眼间就要投奔敌国了。

    两人一时间悲愤莫名。

    吴潜却是心中大喜,明教投奔蒙古国,那他将是受益最大的那一个。

    只有姆拉克听不懂汉话,见着杨过与忽必烈交谈几句。

    忽必烈陷入思索状,而场中的气氛又变得怪异。

    于是轻轻捅了捅一旁的金轮法王,“金轮,那小子说了什么?”

    此时,忽必烈抬头,一脸正色地开口回应:“不知杨教主想要封在何处?”

    “想要什么王号?”

    听着忽必烈的回应,人群中顿时炸开了锅。

    “什么?这就答应了?”

    “王号,封地,皆能自选?”

    “这个明教真有这么大的价值吗?”

    杨过却是目光挑衅地看向金轮法王,“杨某要封号明王,封地吐蕃!”

    “小子,你......”金轮法王顿时被气得咬牙切齿。

    “杨教主,你要封明王,本王自无不许之理!”

    忽必烈一脸微笑,用商量的口吻回应,“不过吐蕃之地,却是有些为难!”

    “杨教主,不如另择封地,你看如何?”

    杨过一脸不屑地揶揄,“看来王爷并无接纳我明教的诚意啊!”

    见着两人光明正大地当着宋国文武官员讨价还价。

    吴潜的脸色顿时变得无比精彩。

    心中想着,果然是江湖莽汉,如此大事都不知避嫌。

    若是贾似道知道吴潜心中所想,只怕会笑出声来。

    因为此时的贾似道与赵葵已经明白。

    杨教主这一招分明是将皇帝屠刀架在了吴潜脖颈上啊!

    你身为钦差,却放任蒙古使节拉拢治下文武。

    不论结局如何,损失的都是朝廷颜面。

    若是私下操作尚还有回旋的余地。

    如今杨过已经将事情挑明,坐实的可就不是郭靖、杨过勾结蒙古国。

    而是他吴潜有辱国体。

    忽必烈再度开口,“大汗以及本王对杨教主皆是仰慕已久。”

    “便是本王那远征西方的弟弟亦是对杨教主赞许有加!”

    “只是这封建吐蕃,确实有些为难!”

    “不如......”

    杨过摆手打断,“四王爷,没有诚意,杨某实在难以相信啊!”

    “毕竟口说无凭啊,万一王爷不认账,杨某岂不是空欢喜一场!”

    “那杨教主要本王如何做呢?”

    杨过佯装抚腮思索,“四王爷,既然杨某即将封王,那咱们便算是自己人了吧?”

    “不错!”

    “前些时日,杨某有一至交好友误入水寨被擒。”

    杨过一脸诚恳地开口,“既然都是自己人,王爷不如书信一封,让公孙止放他归来!”

    “也好让杨某见到王爷的诚意啊!”

    这话一出口,一众文武官员顿时回过味来。

    贾似道与赵葵看向杨过的眼光都变得错愕。

    二人在心中想着,杨教主这一招实在是高明啊!

    将皮球又重新踢给了忽必烈。

    若是他放回清灵子,必将引起公孙止的不满。

    可若是不放清灵子,那他此前信誓旦旦的裂土封疆,就会成为笑话。

    想要诬陷郭靖的阴谋,也将不攻自破。

    “哦!竟有此事?”忽必烈闻言一愣。

    他心中隐约觉得有不对之处,可一时又无法确认,不由得眉头紧锁。

    “我那好友道号清灵子!”

    此时,忽必烈也回过神来,想明白了其中的厉害,当即便一口答应下来:“既如此,本王这就书信一封。”

    “若是此人真在大营中,本王便让公孙先放他南归!”

    “好!”杨过当即伸出手掌。

    忽必烈见状,同样伸出手来。

    “啪啪啪!”两人手掌在半空连击三响。

    所谓旁观者清,赵葵与贾似道二人算是看明白了。

    郭靖此时也明白了杨过的打算,满是笑意地点头。

    “嘶!”贾似道倒吸一口凉气,“这便成誓了吗?”

    赵葵赶紧扯了扯他衣角,示意他莫要多言。

    毕竟杨过的话语中,只有忽必烈交还清灵子以示诚意,却并未说投诚蒙古一事。

    算是取巧抠了字眼。

    一旦被忽必烈察觉,必将会要求重新盟誓。

    实际上,忽必烈也隐约有所察觉,只是不及他细想,却被吴潜的话语打断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