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1951 > 第242章 年轻的老妈就在这个厂

穿越1951 第242章 年轻的老妈就在这个厂

    夜色微凉,李旭东搂着秦京茹的肩膀说道:“据说光的速度是每秒钟三十万公里,只要能突破光的速度,就能返回到过去。可这个人要是回到了过去,必将改变一些历史,那这被改变了的世界还是现在的世界么?”

    秦京茹愣了愣,自家爷们儿说的每一个字她都能听得懂,可组合在一起,她就听不懂了。“爷,您说的是啥意思啊?”

    “就是说如果你自己莫名其妙到了古代,那么你会对这个世界有所改变吗?”李旭东讪笑着说道,这些秦京茹不懂的问题,他才会对她说,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发泄一下。

    和秦京茹探讨这个问题,简直和对牛弹琴差不多,秦京茹傻白甜的回答,也注定了她要穿越到历史中去,注定活不过两集。

    李旭东没指望她能回答个满意的答案。原本生物药厂六六年招收一批望城的青年农民进单位,可历史已经被他改变了不少,就连他父母是不是会相亲相爱,都是一个未知数,何谈他的存在呢。

    省委梓园的会议室里面,乌烟瘴气的,好些杆烟枪都在不停地往外冒烟,讨论的议题就是李旭东提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建设问题。

    讨论的结果不太好,大部分领导都在袖手旁观,保持着随大流的心态,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永远都不会错。在这个政治挂帅,经济不值一提的社会里,又有哪几个领导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来明目张胆的支持这个计划呢?

    李旭东要的不多,只要省里和市里能往上面提建议,国家同意建设,再拨出一部分款项,他还真不介意捐出一部分钱财,帮助建设自己的家乡。会待见,李旭东还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这么多儿子,将来总有一个两个到内地来发展。到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自己的这番见解再被人提及,必定会有人支持。

    到了那时,李家帮助国家发展经济,助力国家建设,未必比荣家差到哪里去。

    除了这个因素,李旭东还想趁着中缅关系最差的时候,把缅甸收入自己的棋盘里。

    至于是采取世袭制还是总统制,那就再说了,反正现在的缅甸和内地的关系几乎降至了冰点,如果李旭东能够趁着美苏在中东形成对峙的状态下,再在内地吹吹风,舍弃部分利益,家里那个臭小子举着内战的名义拿下整个缅甸也未尝不可能。

    再次醒来,十月小阳春的尾巴似乎被切掉了,老天开始变脸,看不见太阳,好在没有下雨。

    李旭东看完昨天发来的报纸,一切都还在自己的预料之中,心里就有了决定。“京茹,你留在这边吧,我和无忌去生物药厂看看,你要是觉得烦,就到周边玩一玩,青少年宫和烈士公园都离得不远,你可以出去走走。”

    “我也想按您说的那样做,可姐姐们出门就交代了,要和你寸步不离的,您当初既然答应了,就应该要做到。”

    秦京茹可不敢放任李旭东出去,这是姐姐们和自己达成的共识,不论是谁陪在李旭东身边,都有义务和责任去阻挡近距离的刺杀,哪怕自己的命丢了都在所不惜。

    秦京茹虽然有些憨,但并不傻,昨晚她就感觉到了,老李的家绝对是在星城。

    或者说他肯定在这里待过很长一段时间,不然李旭东不会这么熟悉这里的地名,甚至连公交车从哪里到哪里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情。

    不管怎样,李旭东一行还是到了生物药厂,领导还是那么几个老解放干部,身上也都穿着中山装,不是深蓝就是浅灰。

    有些干部一辈子都是一个职务,没渠道上升,也没能力调到另一个部门。

    “各位领导,我在厂里随意走走,你们别管我,我自己在厂里走一走就好,省得工人们紧张,午饭的时候我自己到食堂就行。”李旭东是真不喜欢虚情假意的客套,除了几个亲近的人,他就是个平时情愿把嘴巴闭臭了都懒得说话的人。

    拗不过厂里领导的热情,厂里最终派出了他们认为最合适的一位中年妇女陪同李旭东一起“视察”。这女的李旭东认识,姓刘,叫刘尚德,管着工会和妇联,还是副处级干部。

    “刘,刘同志,咱们就这么走一走,我参观一下二车间就行。”办公楼旁边是一个超大的凉水池,中间的凉水塔超大,抽上去的水淅淅沥沥砸进水池,噪音很大,说话得靠喊。

    “李旭东同志,这座厂建设的时候,我就来了,那时候我还见过你,只是你还是这么年轻呐。”刘尚德操着一口星城塑料普通话和李旭东对喊。

    “现在一、二车间的生产情况怎么样?设备运转正常吗?”李旭东问道,这会儿已经过了凉水塔,声音也渐渐恢复到正常。

    一车间生产动物疫苗,防治鸡瘟、猪瘟的,二车间生产植物生长刺激素,三车间生产雌激素的衍生产品生根剂,四车间是动力车间,保障整个厂区运行的。

    “还行,工人们的积极性很高,生产挺正常的。”刘尚德还以为李旭东是过来调研的。

    “那就好,你莫陪我哒,我四处看看,等哈我找顾老师陪我就行。”李旭东用地道的星城话说道,他实在没什么可问的,和个女的尬聊,这场面还真不太好意思。

    “那我把你交到顾老师手上,我再回办公室咯。”

    “不必了,我就在附近走走,能碰到顾老师最好,碰不到也没事的,你走吧。”李旭东下了逐客令,顾老师是生物药厂的总工,他可以从他口中知道很多厂内的事儿。

    近乡情更怯。

    李旭东看着近在咫尺的化验室,心生感慨,这里是自己记忆最深刻的地方之一,自己的童年除了乡下,就是这里了。很多次陪着独自上夜班的老妈一起来化验室,互相壮胆。

    很多次被妈妈的那些同事叔叔们故意恐吓,让自己喊他做“爸爸”,还有几个更是经常逗弄自己,用圆珠笔在手腕上画手表,在脸上画胡子,以至于洗都洗不掉。

    很多次自己无知的拿着化验室里的各种化学药品玩,还记得妈妈多少次警告过里面有很多标签上带着骷髅标志,写着红色惊叹号有剧毒的氰化物,好在小时候还真是听话,那些剧毒药品自己从未动过。

    高锰酸钾是自己玩得最多的,一开始是放进水里,然后是用酸、用碱玩自以为是的变色游戏,直到越来越大胆,用这东西和双氧水混合,由此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差点把自己和老妈给吓死。

    还有很多次和妈妈一起分享她从厂里的深夜食堂打出来的各种带肉的饭食......

    不知不觉间,李旭东已是泪流满面,脚步也踏进了实验室门口。

    化验室没人,应该是取样去了。李旭东洗了把脸,然后开始寻找考勤表,这个化验室应该是四人的班组,一个做长白班的带班长,三个做两班倒的化验员。自己的妈妈究竟还在不在这里上班,他比谁都要紧张。值班表找到了,可上面一个字都没有。

    他忘了,这才月初,有些比较懒惰的班组长有时候到要交考勤表的时候才把考勤写上去的,毕竟这个时代的工人可没有迟到早退的,大家都兢兢业业的认真工作。

    好在化验员去生产车间取样的时间不长,当她打开门的时候,发现里面多了个男人,于是警惕的问道:“你是谁?”

    这个大着肚子的女同志李旭东很熟,李立兰,七零年进厂的,老公是动力车间锅炉房的黄佑二,她家的大儿子黄颖是自己的小学同学,比自己小两个月。“你好,我是四九城来的,特意过来看看,张乐平同志和顾金伯老师都认识我的。”

    能报出厂长和总工大名的,那就一定不会是外人了,很可能还是大干部。李立兰挺着大肚子,不好意思的说道:“我刚取样回来,马上就要化验,实在无法招待你,要不,你去厂办吧。”

    这就被下逐客令了,这事儿弄得,李旭东都不知道说啥才好了。讪讪的走出化验室,莫名的有些尴尬。随即脑子一转,真是笨呐!和女同志不好打交道,直接找动力车间的男同志就能打听到很多人和事了。当年和老妈一起进厂的又不止一个两个,只要找得到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自己老妈在不在厂里,一目就能了然了。

    动力车间人不是很多,除了锅炉房,还有空压机房和制冷室以及配电和维修这块儿,从小在这里长大,李旭东就没一个不认识的,只是他认识别人,别人可不认识他。

    一支烟递过去,李旭东就和锅炉房的范金社聊上了,范金社老家就是望城的,还和自己老妈一个公社出来的,找到了熟人,李旭东心里有底了。自己打小就喊范金社叫叔,他家俩闺女,大的叫范伟,比自己大一岁多,小的叫范佳,比自己小半岁,只是这小的,此刻还在她妈的肚子里,估计比颗葡萄大不了多少。

    “小范哥,你们望城招收了多少个进厂啊?你们公社招了几个?”李旭东的问话带着目的性。

    “我们嘎一批人不少,光我们公社就有十几个。领导,你也是我们公社出来的?”

    “我就问问,看看招收的男女比例正不正常。你们公社招了几个男的,几个女的?”李旭东不愿意和单位上的领导打交道,自己小时候调皮,厂领导没少批评自己老妈,尤其是那个张乐平,李旭东是真不喜欢他。当然,落到最后,还是自己挨揍,还是混合双打的那种。

    一番套话,李旭东得到了自己需要的答案,老妈的名字还真的在这个厂里,只是周末不上班才没碰到。李旭东知道了答案,心里不再七上八下的,塞给不会抽烟的范金社两盒万宝路走了。

    李旭东虽然改变了些许历史,但并没能力改变政治环境,于是历史的车轮随着政治活动的走向,依旧顽固的走回了原来的车辙。李旭东笑了,也不知道自己站在老妈面前,还带着大孙子回来,这个比自己还年轻的老妈会是个什么样的表现。

    古希腊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找到了又如何,不过是增添了自己的烦恼,这世上会有两个我么?我还是那个我么?李旭东傻傻的待在煤坪里,独自凌乱。

    生物药厂的食堂在宿舍区和厂区之间,更靠近宿舍区一些。这家单位作为农业系统的标杆工厂,又是专门生产农用药剂的,需要的原材料大部分来自于农业本身,单位上还有专门负责喂养兔子和荷兰猪、小白鼠的班组,就连药物原料需要的猪、羊和黄牛也有专人喂养,工厂需要的原材料一部分就取自这些动物身上的肉,至于肉上的筋膜是一点都不能有,丢弃是不可能的,只能作为福利发给厂里的职工,这样的待遇比那些八大员还要好上不少。

    “这小钵子的粉蒸肉不错,京茹,你试试。”尽管是招待灶,李旭东还是让人打了一份食堂的饭菜,这里的厨师手艺虽然比不得那些厨师大佬,但这大锅菜比北方的味道好多了。肥肉李旭东基本是不吃的,也就这粉蒸肉,虽然带了些肥肉,但架不住这小钵子蒸出来香啊。小时候李旭东就馋这一口,肥而不腻的感觉实在是太好啦。

    “这个芹菜炒香干不错,老公,您也尝尝。冬天的小菜很嫩,到了北方,就只有那几个看着都厌烦的小菜了。”秦京茹也给李旭东碗里夹了一筷子。北方不比南方,老是萝卜白菜和土豆,南方的小菜一年四季都有,只是想吃牛羊肉的话,就有些费劲了。

    “嗯,张厂长,看来咱们厂没什么需要我帮忙的了,对吧?”李旭东随口问向张乐平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