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的两千年不死人生 第159章 你口中的那个谁是谁?
听了韩非的话,白列立刻开始思考起来,韩非的解释,他这个有军旅经验的人来说很容易理解,而一边的瘦老头则转头问韩非:\"你说的这些,老汉我怎么没注意到……哎,不对,又被你们打断了,说到哪里了?\"瘦老头这下子是彻底忘记自己的书说到哪一折了。
许负笑着抿了一口碗中的酒水,说:\"说到邹平被仙人轰碎了,继续!\"
\"对,你们是不知道,估计来不及看自己这一击效果的仙人也没想到,他这一击,可是捅了天大的篓子了……\"瘦老头终于又把书接上了,之后的故事,白列就没有再打断他了,韩非的解释他很认同,现在孰强孰弱的纠结放下了,不过对大汉骑兵更好奇了……
直到瘦老头全部讲完,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扁鹊才开口:\"韩非,钟汉口中关于最后酆都大帝的手段有多少是真实的?\"
瘦老头对扁鹊质疑自己不满,刚要发作,却被韩非拦住了,他知道扁鹊不会这么无缘无故地问这件事情,立刻回答:\"除了他所说的酆都大帝阴气聚集方圆百里,这个范围过于夸张以外,其他的基本上没有大的出入。\"
\"也就是说,他的确一招制一军之后,可以精准地留下独独一个鬼将?\"扁鹊追问道。
韩非点了点头,回答:\"这一点我亲眼所见,对此也很是震惊。\"
扁鹊想了想才说:\"酆都大帝现在的势力,距离渡神劫绝对不会超过千年。\"
韩非听到这里,就把自己最后对酆都大帝的质问也说了出来,两相结合下来,众人都明白了,这一次泰山之战,与其说是刘彻主动发起,不如说是酆都大帝的刻意谋划。以酆都大帝的实力,主动请仙人入局,其实就是奔着韩非几人可以消亡仙人去的,但是无形中却把凶险转嫁给了韩非几人,在这件事情上,所有的人、妖、鬼,全都成了酆都大帝的棋子了。
瘦老头听完,一口干了碗中的酒水,骂骂咧咧地说:\"这个鬼东西,心眼子比……比那个谁都多,活该一直得不到仙人皮囊!\"
\"解释一下,你口中的那个谁是谁?\"韩非冷冷的声音响起,紧接着大家都很识趣地离瘦老头远了一些。
关中地区一到夏天就暑热难耐,在前朝大秦时期,二世皇帝胡亥就大肆征招民夫囚徒在关中北边的山系中修建一座避暑疗养的行宫,取名林光宫,可是很快天下烽烟四起,这座林光宫尚未完工便被废弛。
大汉经过了几任帝王的经营,已经是四夷臣服的上邦,刘彻更是个好大喜功的天子,觉得未央宫太小就用气势磅礴的建章宫替代,但是随着年岁渐长,也越发觉得建章宫居住的不够舒适,因此在秦朝林光宫的原址上命人重新设计,建成了占地面积更大的甘泉宫,至此除了重大的事情要再回建章宫以外,平时的政令起居都在甘泉宫中进行了。
这一次泰山之战,对外依旧沿用了从前封禅的统一口径,虎贲军更是被下达了封口令,因此并没有人知道在不久之前,阳世和地府居然还能有这么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队伍回归长安后,刘彻直接摆驾甘泉宫,先是封赏了本次封禅中有功绩的大臣,对于霍光的食邑直接翻倍,这其中又有多少算是补偿,没人能算得出来,因为这一次泰山大战中,霍光的侄子,大汉双壁之一霍去病的唯一儿子霍嬗,在战斗中不甚被鬼将斩下了头颅,追封哀侯。
刘彻还是在看到战损名单的时候才赫然发现了霍嬗的名字,一问之下,得知霍光因为刘彻头部受伤,不许周围人提前提及此事,要知道第一次泰山封禅的时候,刘彻就是亲手牵着霍嬗共同封禅泰山的,因此周围人都遵守了霍光的命令,不过这件事情现在被刘彻知道,除了对失去霍嬗甚是心痛以外,心中浮现的画面却是霍光能调动虎贲军,能佩刀站在自己床榻之前的画面,现在霍光更是能以一己之力闭塞自己的耳目,这权力是不是太大了点……
就在泰山封禅的事情渐渐被人鲜少提及之后,甘泉宫中突然传出诏书,刘彻任命异母兄长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刘屈氂为左丞相,封澎侯。
这条消息发出的毫无征兆,突然就把皇家宗亲调到这么重要的位置,稍稍机灵点的人就把目光投向了丞相霍光,不过霍光表现的极为平静,依旧稳稳当当地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对外人任何看似好心的提醒都充耳不闻,只以刘彻一人的命令为标准。
这时候才有人突然发现,霍光这定力,怎么和从前的大将军卫青如此相似,当年校尉苏建向卫青建议说现在你已经功成,但是士大夫对你赞扬还不够,应该多结交士大夫,招募宾客,这样才能名就。
结果被卫青断然拒绝,责备苏建说:“招贤纳士那是天子才能有的权力,我们做臣子的,要遵守法度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在卫青面前建议培养门客的事情了,而霍去病更是和自己的舅舅一样恪尽职守,现在再看丞相霍光,也同样表现的唯刘彻马首是瞻,忠心耿耿。
他们哪里知道,霍光的一举一动,都没有逃过刘彻的耳目,这位天子没有道术,却拥有比道术高手更强大的探查能力。
这一次泰山之战后,不知道是因为头部受伤,还是其它别的原因,刘彻明显感觉自己的精气神不如从前了,再加上看到仙人和韩非之间的较量,刘彻已经对有生之年能再次打开地府之门征服地府的目标产生了动摇,这一次回到甘泉宫,已经显漏老态的刘彻也开始思考起了大汉帝国接班人的事情。
而不久之后,太中大夫东方朔病逝,东方朔也算是大汉的传奇人物,虽然官职不高,但是机敏过人,深得刘彻喜欢,一些别的大臣不敢说的话,东方朔总能找到能让刘彻接受的方式表达,因此他的故事也在民间多有流传。
许负笑着抿了一口碗中的酒水,说:\"说到邹平被仙人轰碎了,继续!\"
\"对,你们是不知道,估计来不及看自己这一击效果的仙人也没想到,他这一击,可是捅了天大的篓子了……\"瘦老头终于又把书接上了,之后的故事,白列就没有再打断他了,韩非的解释他很认同,现在孰强孰弱的纠结放下了,不过对大汉骑兵更好奇了……
直到瘦老头全部讲完,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扁鹊才开口:\"韩非,钟汉口中关于最后酆都大帝的手段有多少是真实的?\"
瘦老头对扁鹊质疑自己不满,刚要发作,却被韩非拦住了,他知道扁鹊不会这么无缘无故地问这件事情,立刻回答:\"除了他所说的酆都大帝阴气聚集方圆百里,这个范围过于夸张以外,其他的基本上没有大的出入。\"
\"也就是说,他的确一招制一军之后,可以精准地留下独独一个鬼将?\"扁鹊追问道。
韩非点了点头,回答:\"这一点我亲眼所见,对此也很是震惊。\"
扁鹊想了想才说:\"酆都大帝现在的势力,距离渡神劫绝对不会超过千年。\"
韩非听到这里,就把自己最后对酆都大帝的质问也说了出来,两相结合下来,众人都明白了,这一次泰山之战,与其说是刘彻主动发起,不如说是酆都大帝的刻意谋划。以酆都大帝的实力,主动请仙人入局,其实就是奔着韩非几人可以消亡仙人去的,但是无形中却把凶险转嫁给了韩非几人,在这件事情上,所有的人、妖、鬼,全都成了酆都大帝的棋子了。
瘦老头听完,一口干了碗中的酒水,骂骂咧咧地说:\"这个鬼东西,心眼子比……比那个谁都多,活该一直得不到仙人皮囊!\"
\"解释一下,你口中的那个谁是谁?\"韩非冷冷的声音响起,紧接着大家都很识趣地离瘦老头远了一些。
关中地区一到夏天就暑热难耐,在前朝大秦时期,二世皇帝胡亥就大肆征招民夫囚徒在关中北边的山系中修建一座避暑疗养的行宫,取名林光宫,可是很快天下烽烟四起,这座林光宫尚未完工便被废弛。
大汉经过了几任帝王的经营,已经是四夷臣服的上邦,刘彻更是个好大喜功的天子,觉得未央宫太小就用气势磅礴的建章宫替代,但是随着年岁渐长,也越发觉得建章宫居住的不够舒适,因此在秦朝林光宫的原址上命人重新设计,建成了占地面积更大的甘泉宫,至此除了重大的事情要再回建章宫以外,平时的政令起居都在甘泉宫中进行了。
这一次泰山之战,对外依旧沿用了从前封禅的统一口径,虎贲军更是被下达了封口令,因此并没有人知道在不久之前,阳世和地府居然还能有这么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队伍回归长安后,刘彻直接摆驾甘泉宫,先是封赏了本次封禅中有功绩的大臣,对于霍光的食邑直接翻倍,这其中又有多少算是补偿,没人能算得出来,因为这一次泰山大战中,霍光的侄子,大汉双壁之一霍去病的唯一儿子霍嬗,在战斗中不甚被鬼将斩下了头颅,追封哀侯。
刘彻还是在看到战损名单的时候才赫然发现了霍嬗的名字,一问之下,得知霍光因为刘彻头部受伤,不许周围人提前提及此事,要知道第一次泰山封禅的时候,刘彻就是亲手牵着霍嬗共同封禅泰山的,因此周围人都遵守了霍光的命令,不过这件事情现在被刘彻知道,除了对失去霍嬗甚是心痛以外,心中浮现的画面却是霍光能调动虎贲军,能佩刀站在自己床榻之前的画面,现在霍光更是能以一己之力闭塞自己的耳目,这权力是不是太大了点……
就在泰山封禅的事情渐渐被人鲜少提及之后,甘泉宫中突然传出诏书,刘彻任命异母兄长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刘屈氂为左丞相,封澎侯。
这条消息发出的毫无征兆,突然就把皇家宗亲调到这么重要的位置,稍稍机灵点的人就把目光投向了丞相霍光,不过霍光表现的极为平静,依旧稳稳当当地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对外人任何看似好心的提醒都充耳不闻,只以刘彻一人的命令为标准。
这时候才有人突然发现,霍光这定力,怎么和从前的大将军卫青如此相似,当年校尉苏建向卫青建议说现在你已经功成,但是士大夫对你赞扬还不够,应该多结交士大夫,招募宾客,这样才能名就。
结果被卫青断然拒绝,责备苏建说:“招贤纳士那是天子才能有的权力,我们做臣子的,要遵守法度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在卫青面前建议培养门客的事情了,而霍去病更是和自己的舅舅一样恪尽职守,现在再看丞相霍光,也同样表现的唯刘彻马首是瞻,忠心耿耿。
他们哪里知道,霍光的一举一动,都没有逃过刘彻的耳目,这位天子没有道术,却拥有比道术高手更强大的探查能力。
这一次泰山之战后,不知道是因为头部受伤,还是其它别的原因,刘彻明显感觉自己的精气神不如从前了,再加上看到仙人和韩非之间的较量,刘彻已经对有生之年能再次打开地府之门征服地府的目标产生了动摇,这一次回到甘泉宫,已经显漏老态的刘彻也开始思考起了大汉帝国接班人的事情。
而不久之后,太中大夫东方朔病逝,东方朔也算是大汉的传奇人物,虽然官职不高,但是机敏过人,深得刘彻喜欢,一些别的大臣不敢说的话,东方朔总能找到能让刘彻接受的方式表达,因此他的故事也在民间多有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