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韩非的两千年不死人生 > 第204章 刘解忧

韩非的两千年不死人生 第204章 刘解忧

    不过,这天下的事情,从来都是不顺心者十之八九,就在大汉朝堂上日渐稳定,皇帝刘弗陵和丞相霍光的配合越来越默契,天下在孝武皇帝刘彻后期逐渐凋敝的民力眼见着日渐恢复的时候,北方的匈奴趁着大汉休养生息的空隙,又开始侵扰西域诸国,这一次匈奴把目光投向了和大汉交好的乌孙国。

    自高祖刘邦遭遇白登之围后,大汉与西域诸国多有和亲联姻,试图以最小的成本,换取与西域诸国更加稳固的联系,而这其中就有一位名叫刘解忧的大汉公主,其实准确地说,她只能算汉室宗亲,却并不是真正的公主,他这个公主的名号完全来自于大汉与乌孙的联姻关系。

    刘解忧的先祖是汉高祖皇帝刘邦的四弟楚元王刘交,他的祖父刘戊曾参与吴楚七国之乱,企图造了孝景皇帝刘启的反,结果实力和运气都差了那么一点,败了,这位敢在薄姬太后服丧期间胡作非为的诸侯王,却不敢面对自己兵败之后的命运,直接提剑自裁了。孝景皇帝刘启得知刘戊自杀后,并没有诛灭刘戊这一脉,因此刘解忧才有了出生的机会,不过她虽然父母尚在,却出生便是罪人之后,说起来也没比刘病已幸运多少,以至于即便刘解忧为大汉立下旷世功勋,却连刘解忧父母的名字都没有留下。

    刘解忧的命运齿轮非常巧合地与大汉帝国的齿轮相互契合,在她还没有出生之前,她的未来之路就已经开始铺设。大汉在经历了孝文孝景两朝的休养生息之后,终于迎来了让四夷臣服的孝武皇帝刘彻,刘彻任命年仅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兵攻打匈奴,年轻善战的霍去病利用长途奔袭、大迂回、大穿插的战法,在陇西一带大败匈奴,又越过居延海,再过小月氏,直达祁连山,斩杀匈奴军首级三万于众。

    这一场大战使得西北边境几乎再无匈奴进犯,从此大汉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此后打通内地前往西域的道路奠定了军事基础。为了进一步巩固战果,孝武皇帝特派张骞出使西域,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以求联络西域各国共同出兵对抗匈奴,当时西域最大的王国便是与匈奴邻近的乌孙国。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与普通人的相互纠葛也没太多不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规则同样适用,张骞奉孝武皇帝刘彻的命令出使西域,任务就是促使乌孙国与汉结盟,为此刘彻将宗室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下嫁于乌孙王猎骄靡为右夫人,刘细君在乌孙国对大汉非常思念,做了一把阮寄托哀思,最后思念成疾,不久就病逝了。

    这时候大汉的帝国双壁卫青、霍去病双双因病消亡,孝武皇帝刘彻把精力都花在了对地府的泰山之战与巫蛊之祸上,但是匈奴在西域余威犹在,因此为了继续保持与乌孙的关系,稳定西域。孝武皇帝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再派宗室女与乌孙国和亲,刘解忧这个罪臣之后就进入了孝武皇帝视野,成为了最佳的人选,下嫁给了乌孙国王军须靡为右夫人,但是军须靡此时已经有个左夫人,正是大汉仇敌匈奴一族的公主,所以刘解忧在乌孙国的境遇也可想而知了。

    好在刘解忧也许因为出生就背负着罪臣之女的身份,心性甚是坚韧,不论军须靡待她如何,她都尽最大的努力融入乌孙当地的生活中,最后还学会了乌孙的语言,依靠自己在大汉学到的经验帮助牧民抵御天灾、垦田拓荒,大大提高了大汉在乌孙国的影响力。不久之后,军须靡因病消亡了,军须靡的堂弟翁归靡接任乌孙国的国王,按着乌孙国的礼法,刘解忧就嫁给了接替王位的翁归靡,幸运的是翁归靡对于刘解忧的聪慧坚韧很是欣赏,对刘解忧甚是宠爱,二人琴瑟和鸣,这算是刘解忧在远离故土千里之外的异国唯一的慰藉了。

    乌孙王翁归靡在妻子刘解忧的协助下,整个乌孙国都在蒸蒸日上,和大汉的关系也日渐加强,眼前一切事情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此时,大汉孝武皇帝驾崩,匈奴见大汉主少国疑,又开始在边境蠢蠢欲动,这一次匈奴把目标对准了乌孙国,联合车师国一同进攻乌孙,屠杀乌孙百姓、抢掠乌孙牛羊,并扬言让翁归靡将大汉公主刘解忧献出,并断绝与汉朝的一切往来,否则就灭亡了乌孙国,刘解忧赶紧上书向大汉求援,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大汉朝堂发生了了不得的大事。

    等到刘解忧的上书抵达长安城的时候,大汉的朝堂已经顾不上乌孙国的事情了,因为大汉帝国的天子,皇帝刘弗陵病了,而且病的非常重。

    这一年刘弗陵才二十一岁,对比刘彻七十一岁的寿元,没有任何人会想到刘弗陵的病情会危及生命,甚至刘弗陵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因此在前期依旧坚持上朝处理国政,直到某一天,大臣们发现皇帝已经连着好几天缺失早朝,这时候就开始有人警觉了。随着废止早朝的时间越来越长,大臣也越来越躁动,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刘弗陵没有子嗣,也就是说,一旦皇帝刘弗陵没能挺过这一关,大汉帝国的皇帝位置就会空悬,这可是能够捅破天的大事。

    当年孝武皇帝刘彻二十九岁时,卫子夫才生下太子刘据,所以虽然有大臣担心帝国没有太子这件事情,却也没有很着急,毕竟刘弗陵还年轻,谁能想到刘弗陵拿到的皇帝剧本和他老爹差别太大,这突如其来的重病,一下子把皇位继承人的问题给大大提前了。

    作为百官之长的丞相霍光,表现的倒很是淡定,一方面斥责了几个妄议此事的大臣,一方面雷打不动地该如何辅助处理国政就如何辅助,只是为了让皇帝刘弗陵好好养病,大部分主意都是霍光自己先拿,然后报知刘弗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