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韩非的两千年不死人生 > 第212章 无冕之王

韩非的两千年不死人生 第212章 无冕之王

    很快,大鸿胪韦贤就给皇帝呈上了几个备选的年号,刘询最终选择了“本始”二字,有一切重新开始的意思,这既是刘询本人的重新开始,同样也是废太子刘据血脉重新获得皇位的开始。

    紧接着,刘询就开始大肆封赏,除了拥立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霍光、丙吉、田延年、张安世被封赏以外,还有以韩增、赵充国为首的武将集团,刘询也毫不吝啬,全部加官进爵,霍光的封赏直接到了食邑两万户,上一次享受如此大封赏的人还是大汉的开国丞相萧何,刘询几乎是把霍光推到了大臣权力的最顶峰。

    这封赏的人里边少了一个重要的人,就是那位喊出“废皇帝,立新君”的杨敞,这位老臣在刘询改年号之前就消亡了,不过对于其子嗣的封赏,刘询也没有忘记,而且杨家从此在朝堂稳如泰山,直到很多年以后,形成了誉满天下的“弘农杨氏”。

    一系列的封赏之后,朝内朝外,没有任何一个人觉得小皇帝不行,特别是对比起上一个爱折腾的皇帝刘贺,眼前的刘询在众大臣眼中真是越看越顺眼,甚至有些老臣都感叹,这一幕原本应该在十多年前孝武皇帝驾崩之后,太子刘据登基之时就能实现的,现在虽然迟了这么多年,但是起码看到了。

    本来一切都好好的,刘询也在以最快的速度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帝王,但是眼见皇帝不是昏庸之辈,就有言官站出来搞事情了,而且搞得事情很大,弹劾丞相霍光擅行废立,实属大逆不道,应该严惩。

    听到这份弹劾后,刘询的第一反应是埋怨,擅行废立这件事情是只会大不会小的事情,这个时候抛给自己,让自己怎么处理?再一看,禀报的人是酷吏言官,刘询也无法责难,发现问题弹劾,本身就是这个职务的本分,只是眼下这个事情,自己处理起来比较麻烦,甚至刘询深想了一层,这是不是霍光放出来的诱饵,来测试自己的。

    想到这里,刘询面色如常地回答:“朕登基不久,之前的事情也不甚了解,外朝的事儿问丞相,内朝的事情找大司马大将军,宫中的事情找太皇太后,就这么处理吧。”怎么处理,让霍光自己处理自己?

    这一招,刘询是彻底不接,言官也不能逼着皇帝给个说法吧。

    不过这件事情之后,霍光就上疏说自己已经上了年纪,身体也不是很好,皇帝刘询给的荣耀和爵位已经太高,自己已经知足,请求归政给皇帝。

    上次的弹劾是不是试探,刘询不敢确定,不过这次霍光的上疏,刘询百分之百确信是试探了。

    刘询想了想,对于霍光的上疏不仅没有同意,更是直接下旨,之后朝中大事的决策,丞相霍光可以全权处理,三公之下的任免,丞相霍光可以一人决断,内朝任免评考,丞相霍光不用呈报,所有上疏都有丞相霍光先批阅,之后再呈给皇帝。

    疯了?又来个比之前还疯的皇帝?

    有些反应不过来的官员看到刘询的下旨,第一反应就是皇帝是不是失心疯了,这道旨意几乎把霍光抬到了和皇帝一样的位子上,官员升迁全凭霍光一个人说了算,而且内朝几乎没有任何安全可言,这是皇帝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交给霍光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让霍光先批阅上疏,基本上算是断绝了言路,霍光想蒙蔽皇帝刘询变得易如反掌,之后霍光便是大汉帝国真真正正的无冕之王。

    当霍光收到皇帝的诏书时,却直接瘫坐了下来,这位少年天子比想象中更不简单,霍光的出招不仅被轻易地挡了回来,更是反手就把霍光架在火上烤了,这样的手腕,真的是一个从前不谙朝政的少年能施展的吗?

    半生宦海沉浮,霍光深知月满则亏的道理,虽然没有丙吉那样的仁慈之心,但是从来做事情都留着一线,现在皇帝刘询直接把霍光的这一线给抹去了,看似在提拔霍光,却也是把霍光顶上了风头浪尖,霍光更没有可以擅行废立的抓手,甚至皇帝刘询有任何意外,都能算到你霍光头上,这样的结果,真是让霍光这样的政坛老手都连呼高明。

    这样的无冕皇帝,霍光自然不敢当,要是真接受了,不说百年之后敢不敢面见孝武孝昭两位皇帝,就算韩非和瘦老头回来,估计这一关都难过,虽然韩非几乎不正面出现在朝堂上,但是从大汉建立开始,哪一代帝王的秘辛中少了韩非、钟汉这两个名字。

    想到这里,霍光赶紧亲自进宫谢过皇帝刘询,然后直接把话挑明了,说这是天子才能有的权力,自己福德浅薄,万万不敢接受,而此时反而变成刘询开始劝解霍光了,说自己年轻,宫中很多事情都不懂,还需要霍光多加提点,而且丞相三朝元老,怎么能说归政就归政,这怎么能对得起自己的曾祖孝武皇帝刘彻和祖父刘据。

    霍光抬起头,看向了刘询,见到刘询眼中尽是真诚,这一刻,霍光心中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种幻想,要是自己迈过这一步,接受了这些权力,是不是真的可以代行天子之权了。

    念头出现了一瞬间,霍光的视线突然越过刘询的肩膀,看向了刘询身后的位置,一个模模糊糊巨鸟的身影恍惚间一闪而逝,但仅仅这一瞬间,霍光真真切切感觉到了被巨物凝视时候的心悸感,脑袋中的幻想瞬间被击的粉粉碎,跪倒在地,不敢再有任何非分之想,几乎是诚惶诚恐地推辞着皇帝刘询赐予的权力。

    皇帝刘询觉察到了什么,但是脸上并没有显露,依旧真诚地劝解着霍光,最后霍光也只是接受了先预批奏章再呈给刘询最后定夺这一条,剩下的权力都没敢染指。

    这一点是刘询希望霍光答应的,因为刘询可以通过霍光的预先批示,知道自己该如何当好皇帝,霍光无形间成了刘询成就明君路上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