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农家独苗苗的科举之路 第508章 还是去吕宋
热门推荐:
水浒:刘华强魂穿林冲
重生2001,我能掌控生死
眼睛一闭一睁,无限我来啦
提瓦特真女神录
民国,人间如狱
我和灵界那些事
一秒一魂环年限,第一魂环十万年
重回九零,我只想赚钱
我都仙帝了,谁在乎你们火葬场
“这下好了,六丫算是在于家站稳脚跟了,我也放心了”,徐氏喜不自禁。
又吩咐了下人帮着一块儿收拾些吃的用的送到临安去,也算是娘家的一片心意了。
不光六丫有,大丫二丫也没落下。
张氏见了也忍不住跟着露出笑容,家里所有人都越过越好,能不开心吗!
张平安得知后也为六姐高兴,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平安锁和一套上好的笔墨纸砚差人一块儿送出去。
算是他这个做舅舅的对孩子美好的祝福。
“这几个后出生的小家伙可真是享福了,会挑时候”,徐氏见了忍不住笑叹道,也没拦着。
饶是都是自己的亲外孙,她也不得不承认,前面大丫二丫的几个孩子出生时她可没有这么大方。
那时候家里条件还不算特别好,只能先顾着自己家了。
因此现在在不过分的情况下,她也愿意多贴补两个女儿一些。
“那可是我亲外甥,当然得给他准备一些好东西了”,张平安笑着回道。
英娘这头,生产这事儿还得及时往临安送信,毕竟她是大房的儿媳妇,自然应当跟大房那边说一声,看看接下来的满月宴是怎么办。
有下人跟着伺候着,吃的好睡得好,加上有了儿子后心情也放松了,英娘在坐月子期间,没几天竟然还胖了不少。
孩子也褪去了刚出生时皱巴泛红的样子,长得白白嫩嫩,胳膊跟藕节似的,一看就知道喂的好。
也许平时各房都有一些自己的小心思,但要说真正坏到底的人那是没有的。
现在二房吃喝更是不缺,徐氏还不至于在吃住上计较,短缺了英娘母子俩啥东西。
大房那边李氏收到信以后自然是高兴的,毕竟孙子不嫌多,都是自家的血脉。
本想带着男人儿子一道去慈县看望英娘和刚出生的孙子,亲自给二房当面道谢,也顺道接两人回来,在临安摆满月酒。
谁知道临动身的时候,梅子也发作了,生了一天一夜,好不容易才生下一个女儿。
李氏虽有些失望,但到底梅子前面已经生了一个儿子,还算能接受。
现在条件好了,不像以往在乡下,生完就得下地干活,不说坐全月子,给梅子坐个半月子还是要做的,养好身体才能再生,这点李氏还是有分寸。
张氏和张老头都不在,没人能搭把手,三房更是指望不上的,家里家外事儿不少,李氏忙的团团转。
伺候产妇和奶娃娃最是要用心,总不能这一摊子事都压在二柱媳妇儿头上。
二儿子家也一堆孩子呢!
李氏权衡一番后,最后只能给徐氏这边回信,说明了情况,等梅子坐完半月子以后,她再带着大柱和张老大一道去慈县接英娘回来。
这种事也是赶巧了,徐氏收到信以后气归气,也只能等大嫂半个月以后过来接人。
张氏知道后叹了一口气,没说什么,继续在一边抽她的水烟。
张平安自然更不会说什么了,多个人吃饭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事儿。
他现在正在着手准备推广安南稻的事情,眼看安南稻在慈县各地长势喜人,完全能够适应这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张平安相信,如果能再加上苏二愣的套种方法,来年的粮食收成必能增产一大截。
现在慈县是三县合并,只要在慈县大面积种植看到了成效,那么接下来在全国推广,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这件事真的还得多亏了绿豆眼,也不知道绿豆眼儿现在在临安休养的怎么样了。
偶尔张平安还怪惦记他的。
不过这人真的经不起念叨,张平安刚想到绿豆眼,第二天绿豆眼就回了慈县。
整个人比出海刚回来时白胖了不少,明显这两个月没少补,又有点以前国子监的那个绿豆眼的影子了。
还是嘻嘻哈哈,吊儿郎当的老样子。
“在家待了两个多月,可憋死我了”,绿豆眼摇着扇子翘着二郎腿悠哉道,“嘿嘿,这么久没见,大家有没有想我啊?”
华万里在一旁敲了敲桌子,有些无奈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你能不能好好坐着说话!”
“ 嗐,怎么舒服怎么坐呗,瞎讲究什么”,绿豆眼翻了个白眼,他就受不了华万里碎碎念这一点,像个老妈子似的,一点都不潇洒!
“看你重新变得又白又胖,就知道不用人操心了,哪需要我俩惦记啊,没少吃好东西吧?!”张平安打趣道。
“那是,我可是卯着劲儿吃了不少好东西,才把肉又重新补回来的,我身上的肉都是福气,你不懂,回家的时候我娘看到我瘦了这么多都心疼坏了!”绿豆眼理直气壮回道。
“行行行,知道了,有娘的孩子是个宝”,张平安摇摇头笑道。
说完又正经问道:“你这次回来是又要准备出海了?”
绿豆眼点点头应道:“昂,对啊,歇也歇够了,在家玩着没意思,索性在年前再跑一趟,这次不往远了去。”
“还是准备按计划去高丽?”
“不,去吕宋”,绿豆眼摇头回道。
“怎么又改主意了?”张平安挑了挑眉有些惊讶。
“还不是那个周大人,我回临安之后才知道,周大人找过我爹,想让我们家出船去一趟吕宋,因为隔得不远,再加上周大人现在在朝堂上风头正劲,我爹不想得罪他,便答应了,现在家里闲着的人就我一个,只能我去了”,绿豆眼摊了摊手有些抱怨道。
说完想起什么,拍了下脑袋道:“对了,你上次跟我说的那个吴胖子,我打听了一下,就是胶州吴家的人,这次出海我准备让他跟我一起去,他们家的人世代跑船,出海经验丰富,对这些海外鸟语懂得也多,能交流,有他帮我应该能轻松不少。”
“你让别人一个大少爷给你打杂,别人能愿意吗”,华万里随口道。
“那有什么不愿意的,落毛的凤凰不如鸡,吴家情况也复杂的很,一句两句跟你说不明白,反正要是我去跟他说了,我敢保证,他指定愿意,出海虽危险,但搏一搏,说不定还有咸鱼翻身的一天,地道的生意人其实都是赌徒,他会去的”,绿豆眼信誓旦旦道,这是作为商人的本能,是刻在骨子里的。
“那位吴公子现在还在驿馆里做事,我看他倒是挺自在的,听底下人禀报说做事儿也还麻利,挺有眼色,不是吃不了苦的人”,张平安回道。
说完又有些沉思:“看来周大人对这件事挺坚持的,希望这次能如愿吧!”
如果真能找到这几种高产作物,确实能够极大的缓解粮食问题。
尤其如果以后万一能北伐成功的话,满目疮痍的北方各地粮食绝对紧缺,这几种高产作物能解燃眉之急。
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尽快安抚乱局。
就这样,没过几天,绿豆眼说服了吴胖子一道同行,两人带着随从再次出海去了吕宋。
周参将已经提前收到周大人送来的消息,还拨了一支精锐小队跟着护航。
张平安和华万里还有周参将一起去码头送行。
绿豆眼扶在船舷上摆了摆手十分乐观:“放心吧,结冰期之前我们就回来了,到时候给你们带吕宋的香料烤肉吃!”
“你是真心大啊,一路顺风!”华万里摆了摆手道。
“一路顺风,等你回来烤肉吃!”张平安也有些好笑,挥了挥手告别。
绿豆眼只摇着扇子嘿嘿笑了几声,大船渐渐远去!
又过了好几日,很久不见的大伯母李氏带着张老大和大柱堂哥一道来了慈县,还带了不少礼物,虽不是很贵重,不过礼节上算是做到位了的。
一是感谢徐氏帮着照料了英娘这么久,二是接英娘和孙子回临安。
现在天气不冷不热,正是出行的好时候,再说还要办满月宴,总不能在慈县办,回临安才是应当应分的,这点礼数李氏很明白。
徐氏接过礼物,阴阳了几句出了气,才带着大房几人去了后巷产房。
李氏干笑了几声,也不回嘴,毕竟占了便宜,被说几句也正常。
等看到英娘和孙子被养的白里透红时,李氏就知道母子俩在慈县被照顾的很好。
“哟,这还有奶妈子和丫鬟伺候呢,二弟妹你费心了,英娘瞧着都胖了不少”,李氏笑道,心里也是真心感激。
要不是老太太带着英娘来了慈县,家里两个产妇她肯定看顾不过来。
说完又要去抱孩子:“噢噢,奶的乖孙,让奶奶抱抱,长的真好啊,白白胖胖的,像你爹小时候!”
边说边轻轻摇晃着孩子,拿起拨浪鼓逗孩子玩儿。
大柱站在一边也忍不住笑着摸了摸孩子的脸,说道:“娘,您看这孩子眼睛多大啊,又黑又亮,瞧着就聪明”。
“是呢,以后定能跟他小叔一样出息,等他到年纪了我就送他去读书,跟他几个哥哥一样上私塾”,李氏抱着孩子笑着附和道。
徐氏站在一边,说实话心里有点酸,感觉照顾了这么久,到头来孩子还是别人家的,马上还要带回临安去,像被人摘了桃子似的,有点不舒服。
唉,说来说去,还是期盼儿媳妇早点怀孕吧,说到底,孩子还是自己亲生的才好!
孩子也不哭,乖的很,睁着一双大眼睛滴溜溜转,看的周边人都心生喜爱,氛围一时其乐融融的。
英娘从李氏进来后便有些紧张和拘谨,她知道婆婆这是来接她们母子俩回临安的。
来慈县这段日子是她近些年来最放松开心的时候了,吃住都好,不用看脸色不说,还能学手艺,跟临安一对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老实说,她是不想回去的,她们家情况特殊,回去以后暗地里肯定会有很多矛盾。
不过她也知道这里不属于自己。
默了片刻,看婆婆和男人都在逗孩子,英娘便自己起身将收拾好的东西归置在一起,好方便走的时候带走。
养了快一个月,身体也好的差不多了,简单的不费大力气的事情英娘都可以自己做。
徐氏也没拦着,毕竟是大房的儿媳妇,总要回去的。
晚上徐氏让厨子置办了两桌丰盛的酒席,算是给大房李氏等人接风。
李氏看着繁琐的用餐步骤,又是擦手又是漱口的,还有桌上丰盛的菜肴,见过的没见过的都有,再看徐氏满头珠翠,一副富贵人家老太太的模样。
不由十分羡慕:“二弟妹啊,你们这日子是真好,羡煞旁人哦!虽说只有平安一个儿子,可比旁人家十个儿子都强!”
算起来,自己也只比二弟妹徐氏大一岁而已,可看起来却比二弟妹老的多。
三弟妹马氏也是个享福的。
硬要比较,妯娌三个里面自己是过得最苦的。
李氏心下暗自叹一口气,人和人不能比呀!
好在她想得开,也对现在的日子很知足,倒没什么特别不忿的。
一家人一块儿吃完饭后,正想各自回房洗漱歇息,张氏敲了敲手里的烟袋平静道:“都等会儿走,我有个事儿和你们商量。”
“怎么了,娘”,徐氏问道。
其他人也都有些不解。
等大家都重新坐回位子上后,张氏才看着李氏淡淡道:“老大媳妇,今日我想了想,我觉得英娘还是暂时跟着我留在慈县吧!
一来呢,她现在正在学接生婆的手艺,回了临安那这门手艺只算学了个半吊子,算是白学了,二来呢,孩子也还小,梅子那边也还有个奶娃娃,家里地方也不大,回去不好招呼,这三来呢,我年纪大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没了,英娘跟在我身边时间久,有她伺候我我也习惯了,就让她在慈县陪着我吧,等我百年以后走了,再让她回去,你说呢?”
说是询问,不过看张氏那一脸理所当然的霸道样子,李氏还能说什么。
她有些不情愿,到底是自家儿媳妇,现在又有了孙子,回去是最好的,而且她也暗暗担心,英娘在二房这里过惯了富贵日子,往后回去该不好管了。
但是又不敢直接顶撞,毕竟伺候老人说出去是应当应分的,孝道大于天。
踌躇半晌后只能委婉拒绝道:“娘,这样不好吧,太打扰二弟他们一家了!”
又吩咐了下人帮着一块儿收拾些吃的用的送到临安去,也算是娘家的一片心意了。
不光六丫有,大丫二丫也没落下。
张氏见了也忍不住跟着露出笑容,家里所有人都越过越好,能不开心吗!
张平安得知后也为六姐高兴,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平安锁和一套上好的笔墨纸砚差人一块儿送出去。
算是他这个做舅舅的对孩子美好的祝福。
“这几个后出生的小家伙可真是享福了,会挑时候”,徐氏见了忍不住笑叹道,也没拦着。
饶是都是自己的亲外孙,她也不得不承认,前面大丫二丫的几个孩子出生时她可没有这么大方。
那时候家里条件还不算特别好,只能先顾着自己家了。
因此现在在不过分的情况下,她也愿意多贴补两个女儿一些。
“那可是我亲外甥,当然得给他准备一些好东西了”,张平安笑着回道。
英娘这头,生产这事儿还得及时往临安送信,毕竟她是大房的儿媳妇,自然应当跟大房那边说一声,看看接下来的满月宴是怎么办。
有下人跟着伺候着,吃的好睡得好,加上有了儿子后心情也放松了,英娘在坐月子期间,没几天竟然还胖了不少。
孩子也褪去了刚出生时皱巴泛红的样子,长得白白嫩嫩,胳膊跟藕节似的,一看就知道喂的好。
也许平时各房都有一些自己的小心思,但要说真正坏到底的人那是没有的。
现在二房吃喝更是不缺,徐氏还不至于在吃住上计较,短缺了英娘母子俩啥东西。
大房那边李氏收到信以后自然是高兴的,毕竟孙子不嫌多,都是自家的血脉。
本想带着男人儿子一道去慈县看望英娘和刚出生的孙子,亲自给二房当面道谢,也顺道接两人回来,在临安摆满月酒。
谁知道临动身的时候,梅子也发作了,生了一天一夜,好不容易才生下一个女儿。
李氏虽有些失望,但到底梅子前面已经生了一个儿子,还算能接受。
现在条件好了,不像以往在乡下,生完就得下地干活,不说坐全月子,给梅子坐个半月子还是要做的,养好身体才能再生,这点李氏还是有分寸。
张氏和张老头都不在,没人能搭把手,三房更是指望不上的,家里家外事儿不少,李氏忙的团团转。
伺候产妇和奶娃娃最是要用心,总不能这一摊子事都压在二柱媳妇儿头上。
二儿子家也一堆孩子呢!
李氏权衡一番后,最后只能给徐氏这边回信,说明了情况,等梅子坐完半月子以后,她再带着大柱和张老大一道去慈县接英娘回来。
这种事也是赶巧了,徐氏收到信以后气归气,也只能等大嫂半个月以后过来接人。
张氏知道后叹了一口气,没说什么,继续在一边抽她的水烟。
张平安自然更不会说什么了,多个人吃饭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事儿。
他现在正在着手准备推广安南稻的事情,眼看安南稻在慈县各地长势喜人,完全能够适应这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张平安相信,如果能再加上苏二愣的套种方法,来年的粮食收成必能增产一大截。
现在慈县是三县合并,只要在慈县大面积种植看到了成效,那么接下来在全国推广,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这件事真的还得多亏了绿豆眼,也不知道绿豆眼儿现在在临安休养的怎么样了。
偶尔张平安还怪惦记他的。
不过这人真的经不起念叨,张平安刚想到绿豆眼,第二天绿豆眼就回了慈县。
整个人比出海刚回来时白胖了不少,明显这两个月没少补,又有点以前国子监的那个绿豆眼的影子了。
还是嘻嘻哈哈,吊儿郎当的老样子。
“在家待了两个多月,可憋死我了”,绿豆眼摇着扇子翘着二郎腿悠哉道,“嘿嘿,这么久没见,大家有没有想我啊?”
华万里在一旁敲了敲桌子,有些无奈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你能不能好好坐着说话!”
“ 嗐,怎么舒服怎么坐呗,瞎讲究什么”,绿豆眼翻了个白眼,他就受不了华万里碎碎念这一点,像个老妈子似的,一点都不潇洒!
“看你重新变得又白又胖,就知道不用人操心了,哪需要我俩惦记啊,没少吃好东西吧?!”张平安打趣道。
“那是,我可是卯着劲儿吃了不少好东西,才把肉又重新补回来的,我身上的肉都是福气,你不懂,回家的时候我娘看到我瘦了这么多都心疼坏了!”绿豆眼理直气壮回道。
“行行行,知道了,有娘的孩子是个宝”,张平安摇摇头笑道。
说完又正经问道:“你这次回来是又要准备出海了?”
绿豆眼点点头应道:“昂,对啊,歇也歇够了,在家玩着没意思,索性在年前再跑一趟,这次不往远了去。”
“还是准备按计划去高丽?”
“不,去吕宋”,绿豆眼摇头回道。
“怎么又改主意了?”张平安挑了挑眉有些惊讶。
“还不是那个周大人,我回临安之后才知道,周大人找过我爹,想让我们家出船去一趟吕宋,因为隔得不远,再加上周大人现在在朝堂上风头正劲,我爹不想得罪他,便答应了,现在家里闲着的人就我一个,只能我去了”,绿豆眼摊了摊手有些抱怨道。
说完想起什么,拍了下脑袋道:“对了,你上次跟我说的那个吴胖子,我打听了一下,就是胶州吴家的人,这次出海我准备让他跟我一起去,他们家的人世代跑船,出海经验丰富,对这些海外鸟语懂得也多,能交流,有他帮我应该能轻松不少。”
“你让别人一个大少爷给你打杂,别人能愿意吗”,华万里随口道。
“那有什么不愿意的,落毛的凤凰不如鸡,吴家情况也复杂的很,一句两句跟你说不明白,反正要是我去跟他说了,我敢保证,他指定愿意,出海虽危险,但搏一搏,说不定还有咸鱼翻身的一天,地道的生意人其实都是赌徒,他会去的”,绿豆眼信誓旦旦道,这是作为商人的本能,是刻在骨子里的。
“那位吴公子现在还在驿馆里做事,我看他倒是挺自在的,听底下人禀报说做事儿也还麻利,挺有眼色,不是吃不了苦的人”,张平安回道。
说完又有些沉思:“看来周大人对这件事挺坚持的,希望这次能如愿吧!”
如果真能找到这几种高产作物,确实能够极大的缓解粮食问题。
尤其如果以后万一能北伐成功的话,满目疮痍的北方各地粮食绝对紧缺,这几种高产作物能解燃眉之急。
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尽快安抚乱局。
就这样,没过几天,绿豆眼说服了吴胖子一道同行,两人带着随从再次出海去了吕宋。
周参将已经提前收到周大人送来的消息,还拨了一支精锐小队跟着护航。
张平安和华万里还有周参将一起去码头送行。
绿豆眼扶在船舷上摆了摆手十分乐观:“放心吧,结冰期之前我们就回来了,到时候给你们带吕宋的香料烤肉吃!”
“你是真心大啊,一路顺风!”华万里摆了摆手道。
“一路顺风,等你回来烤肉吃!”张平安也有些好笑,挥了挥手告别。
绿豆眼只摇着扇子嘿嘿笑了几声,大船渐渐远去!
又过了好几日,很久不见的大伯母李氏带着张老大和大柱堂哥一道来了慈县,还带了不少礼物,虽不是很贵重,不过礼节上算是做到位了的。
一是感谢徐氏帮着照料了英娘这么久,二是接英娘和孙子回临安。
现在天气不冷不热,正是出行的好时候,再说还要办满月宴,总不能在慈县办,回临安才是应当应分的,这点礼数李氏很明白。
徐氏接过礼物,阴阳了几句出了气,才带着大房几人去了后巷产房。
李氏干笑了几声,也不回嘴,毕竟占了便宜,被说几句也正常。
等看到英娘和孙子被养的白里透红时,李氏就知道母子俩在慈县被照顾的很好。
“哟,这还有奶妈子和丫鬟伺候呢,二弟妹你费心了,英娘瞧着都胖了不少”,李氏笑道,心里也是真心感激。
要不是老太太带着英娘来了慈县,家里两个产妇她肯定看顾不过来。
说完又要去抱孩子:“噢噢,奶的乖孙,让奶奶抱抱,长的真好啊,白白胖胖的,像你爹小时候!”
边说边轻轻摇晃着孩子,拿起拨浪鼓逗孩子玩儿。
大柱站在一边也忍不住笑着摸了摸孩子的脸,说道:“娘,您看这孩子眼睛多大啊,又黑又亮,瞧着就聪明”。
“是呢,以后定能跟他小叔一样出息,等他到年纪了我就送他去读书,跟他几个哥哥一样上私塾”,李氏抱着孩子笑着附和道。
徐氏站在一边,说实话心里有点酸,感觉照顾了这么久,到头来孩子还是别人家的,马上还要带回临安去,像被人摘了桃子似的,有点不舒服。
唉,说来说去,还是期盼儿媳妇早点怀孕吧,说到底,孩子还是自己亲生的才好!
孩子也不哭,乖的很,睁着一双大眼睛滴溜溜转,看的周边人都心生喜爱,氛围一时其乐融融的。
英娘从李氏进来后便有些紧张和拘谨,她知道婆婆这是来接她们母子俩回临安的。
来慈县这段日子是她近些年来最放松开心的时候了,吃住都好,不用看脸色不说,还能学手艺,跟临安一对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老实说,她是不想回去的,她们家情况特殊,回去以后暗地里肯定会有很多矛盾。
不过她也知道这里不属于自己。
默了片刻,看婆婆和男人都在逗孩子,英娘便自己起身将收拾好的东西归置在一起,好方便走的时候带走。
养了快一个月,身体也好的差不多了,简单的不费大力气的事情英娘都可以自己做。
徐氏也没拦着,毕竟是大房的儿媳妇,总要回去的。
晚上徐氏让厨子置办了两桌丰盛的酒席,算是给大房李氏等人接风。
李氏看着繁琐的用餐步骤,又是擦手又是漱口的,还有桌上丰盛的菜肴,见过的没见过的都有,再看徐氏满头珠翠,一副富贵人家老太太的模样。
不由十分羡慕:“二弟妹啊,你们这日子是真好,羡煞旁人哦!虽说只有平安一个儿子,可比旁人家十个儿子都强!”
算起来,自己也只比二弟妹徐氏大一岁而已,可看起来却比二弟妹老的多。
三弟妹马氏也是个享福的。
硬要比较,妯娌三个里面自己是过得最苦的。
李氏心下暗自叹一口气,人和人不能比呀!
好在她想得开,也对现在的日子很知足,倒没什么特别不忿的。
一家人一块儿吃完饭后,正想各自回房洗漱歇息,张氏敲了敲手里的烟袋平静道:“都等会儿走,我有个事儿和你们商量。”
“怎么了,娘”,徐氏问道。
其他人也都有些不解。
等大家都重新坐回位子上后,张氏才看着李氏淡淡道:“老大媳妇,今日我想了想,我觉得英娘还是暂时跟着我留在慈县吧!
一来呢,她现在正在学接生婆的手艺,回了临安那这门手艺只算学了个半吊子,算是白学了,二来呢,孩子也还小,梅子那边也还有个奶娃娃,家里地方也不大,回去不好招呼,这三来呢,我年纪大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没了,英娘跟在我身边时间久,有她伺候我我也习惯了,就让她在慈县陪着我吧,等我百年以后走了,再让她回去,你说呢?”
说是询问,不过看张氏那一脸理所当然的霸道样子,李氏还能说什么。
她有些不情愿,到底是自家儿媳妇,现在又有了孙子,回去是最好的,而且她也暗暗担心,英娘在二房这里过惯了富贵日子,往后回去该不好管了。
但是又不敢直接顶撞,毕竟伺候老人说出去是应当应分的,孝道大于天。
踌躇半晌后只能委婉拒绝道:“娘,这样不好吧,太打扰二弟他们一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