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塞音老仙闹大明 > 第272章 舆论阵地争夺战

塞音老仙闹大明 第272章 舆论阵地争夺战

    “要!当然要!”

    没等长武答话,里长便抢先应承下来。

    刚才小高给王有才递小话,他可竖起耳朵听着呢,白给的媳妇干嘛不要。

    长武有些茫然,王有才便将政策又解释一遍。

    “不过这事没那么快,两头的官家给你担着责任哩,万一有个好歹,我可是要吃处分的。”

    王有才索性把话挑明了,人情总得落在明处。

    长武单手在自己衣襟搓着,不知说些什么好,最后扑通跪了,道:“我给大人磕一个吧!”

    现在民跪官虽不时兴了,但也没明确取消。所以老百姓见着当官的,膝盖还是情不自禁发软,但长武这个头是发自肺腑的。

    王有才倒也没回避,他是学儒的旧文人出身,当税务局帮办的那会儿,没少干缺德事,对官民的身份差异感比旁人还要敏感许多,只是乐呵呵的扶起长武,说到时候少不了讨杯喜酒喝。

    长武和傻儿子张罗着要杀鸡招待贵客,但王有才以还有公务要和里长谈,好不容易才抽了身。

    这家味儿太大了,侯科长都几乎要干呕,真出了洋相可就不好了,传出去就是他们工作组的重大失误,搞不好会被人攻讦。

    “我们这回就是来摸底的,你把村里的情况照实说,莫要像以前那样捂盖子。”

    王有才长跟老乡打交道,知道前些年低保落实的情况。各村各县害怕报的人数多了,会影响阁部对地方的考核,因此像长武这种实在活不下去的才给报。

    低保户每年能领五块钱,但长武有伤残军人证,还可以领到军部下发的八块钱,这一年就是十三块。

    说少吧,在农村就是个吃。如今塞国五块钱可以买到1000斤大米(市斤),要是买玉米面,三块多钱就够了。

    他们家就三口人,一年十三块的补贴绝对饿不死人。

    况且长武家还有十亩地,他以前的军功职田被他换了钱,讨了媳妇。但后来媳妇跑路时把家财都卷走了,好歹田产还在。

    不过首阳村几乎都是旱田,没有水浇地。这里地理条件要是很好,那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兄弟就不会饿死在这里了。

    好在现在首阳村的村民都是种玉米为主,而且家家户户都从县农业局的畜禽站领了平价鸡苗、猪仔,说是平价,其实也含了官府补贴,因此非常便宜。

    “啥?这次扶贫力度这么大吗?那我把全村都报上,行不行么?”

    王有才他们这次下乡,其中一项任务就是要把扶贫政策传达到村里。今年老仙命令要把财政收入的5%补贴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的低保户。

    惠及人群高达百万,约二十多万个家庭,低保费从以前的五块\/年直接提到四十块钱以上!

    “想屁吃呢?多少双眼睛盯着呢,虚报、瞒报,我们这些经手的官员帽子肯定不保,你这个里长,嘿嘿,一个劳改犯是没跑了。”

    王有才一盆冷水浇下来,里长瞬间清醒了。

    现在劳改可不比以往了,去迪化种棉花算是好的,更多是送到旧港和新狄。听说身体不好的,扛不住水土不服,路上就死不少。

    他当里长虽不是个官,但每月需往县城衙门里走一趟,报备村里的动向。而且也要安排上头官员的接待工作,就比如这回,招待王有才这些大官,你总得有酒有肉吧。

    虽然官府严令下乡官员要自付伙食费,但实际上付没付,或者按什么标准支付,这个就很难控制。

    所以里长每年是可以从县府领到一笔酬金的,一般在二十块钱左右。要不然啥样的农村家庭,经得起这般折腾?

    最后经过摸底,王有才他们还是整理了二十户最穷的家庭的财产情况。

    农村谁穷谁富一目了然,首阳村像里长家能住上大瓦房的很少,大多数还是住的土坯房。

    只要看看房子、茅厕的情况,再到人家的锅里扒拉扒拉,就知道这家是个什么生活水平了。

    当然了,能多报绝不能少报,这是几千年来没有过的善政,地方官还是要为自己家乡父老争取的。

    至于最后哪些家庭能评上低保,那是要看人家户部审核的结果而定。

    大明那边,朱棣刚给刘学勤颁发完圣旨,就看到塞音时报上铺天盖地关于塞国扶贫工作的报道。

    开始朱棣还在点头,看着看着,脸色就沉了下来:

    “娘咧,你这么大张旗鼓撒银子,岂不是衬托出朕的无能吗?”

    “传夏元吉!”

    把报纸往案上一拍,朱棣吼道。

    夏原吉很快来到便殿,朱棣劈头便问:“国库几何?”

    “啊?”

    夏原吉也是一脸懵逼,这不是刚打完仗嘛,怎么又惦记上国库了?不过他还是掏出随身带的小本本,答道:

    “去年(永乐十年)共征收税赋粮3000万石,布帛30万疋,塞音钞约150万元(市舶司税收),加上卖旧港的钱……”

    因为塞国的影响,永乐十年大明的财政情况比原本历史好很多。这些年大明也在发展,比如渔业、布匹、烟草等一些产品,已经具备了一定优势,起码可以和塞国打个有来有回了。

    但朱棣还是黑着脸道:“刘主先是废除了农业税,今年又要搞扶贫,你说这人脑子里到底想些啥?”

    他让太监把最新的塞音时报拿给夏原吉,对方明显已经看过,只是扫了两眼,便问道:

    “见贤思齐,陛下莫不是要效法塞国?”

    朱棣眼前一亮,问道:“朕欲加印宝钞,泽被万民,岂不美哉?”

    夏原吉大惊,忙劝道:“陛下,万万不可啊!”

    他心里却在吐槽:“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嘛。”

    大明宝钞在洪武朝时规定一贯钞等于1000文,但到了永乐五年,就贬值到不值10文,现在连5文钱都换不到。

    说白了,民间如今流动塞音纸币,根本不认宝钞了。

    夏原吉为了稳定货币也做了许多努力,先是用宝钞和食盐挂钩。结果塞国那边什么加碘盐,海盐兴起后,把盐价打得一落千丈。

    他也曾想通过发行新币,增加回收量稳住宝钞币值。不过永乐银元的发行,暂时缓解了大明金融体系的风险。

    大明老百姓又不傻,既然有的选,那就不用宝钞呗。

    现在宝钞成了烂大街的玩意儿,皇上朱棣还想增发宝钞再发给老百姓,这不等于剜肉补疮嘛。

    知道了皇帝的心意,夏原吉劝道:“天下牧民之术多矣,以臣之见,塞国扶贫之策实乃弊政,其不肖者有三:其一,使国民懒惰,不思劳作;其二,劳民伤财,花钱而无功于天下;其三,有失社会公平,须知有钱人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如此赈济,名不正,言不顺,何以安士绅之心?”

    “说得好!”朱棣拍案而起,咧开嘴笑了,“朕就总觉得哪里不对,险些被刘主忽悠了!”

    于是朱棣又招杨荣、金幼孜等学士商议此事,解缙没来,因为两年前他已经被打入诏狱,这辈子再也翻不了身。

    很快,大明内阁推出了份新报纸,【万国公报】。

    其中一小半是关于日本、朝鲜、渤泥、八百媳妇、帖木尔这些国家的风俗趣事,倒有一多半的篇幅是关于塞国时政的,自然是以批评教育为主。

    很多消息都是来自在塞国打黑工的明人现身说法,什么生产队丑闻,劳改农场黑幕,给小儿种蛊虫,女子作风败坏,不讲三从四德等等。

    这次的舆论宣传规模空前,茶楼酒肆的说书人,走村串户的戏班子,都承担起了宣传任务。

    一时间明人谈塞色变,自愿去塞国做工的人数骤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