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不一样的永生者 > 第23章 讲故事1

不一样的永生者 第23章 讲故事1

    张宇引着晋王走进书房,亲手为他沏上一壶新茶,茶叶在沸水中舒展,香气渐渐弥漫开来。

    他指尖摩挲着温热的茶盏,沉吟片刻才开口:“大王可知,在我那边的历史里,晋地曾有过一段血性与屈辱交织的岁月。”

    晋王捧着茶盏的手微微一顿,眼中好奇更甚:“哦?说来听听。”

    “春秋时期,晋是中原霸主,城濮之战退避三舍却大败楚军,邲之战虽败,仍能凭鄢陵之战重振旗鼓。

    可到了战国,三家分晋拆得邦国四分五裂,后来晋地归入秦土,成了抵御匈奴的前线。”

    张宇望着窗外随风摇曳的梧桐叶,声音里带着几分历史的厚重。

    晋王眉头渐渐拧紧,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竟有这般波折?那夏国使者口中的‘晋之耻辱’,莫非指的是这些?”

    “这才哪到哪,要是真的只是这样,那夏国也就不会特别说明了!”

    张宇摇了摇头,放下茶盏,目光锐利起来,“接下来到了战国,就成了七雄争霸——秦、楚、燕、韩、赵、魏、齐,这七国连年征战,最终是秦国笑到了最后。”

    晋王捧着茶盏的手一顿:“秦国?我记得你提过的商鞅变法,就是秦国吧?

    你前些日子给我看的那些新法条文,说是结合他的变法改良而来的,对吗?”

    “正是。”张宇点头,语气里带着几分赞叹,“秦国原本只是西陲小国,被中原诸侯瞧不起,说他们是蛮夷之邦。

    可商鞅变法后,一切都变了。

    奖励耕战,百姓种地种得好能得爵位,上了战场杀敌多能获赏赐,整个国家就像上了发条,国力一日强过一日。

    后来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废分封、设郡县,书同文、车同轨,修长城、凿灵渠,创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晋王听得啧啧称奇,忍不住拍了下大腿:“竟有这等魄力?

    嗯,这和我们现在的状况何其相似!

    我们如今已经灭了四国,要是没有夏国在旁虎视眈眈,我们统一的脚步,估计和那个秦国也差不多了!”

    他越想越觉得有意思,端起茶盏一饮而尽,又催道:“国师你接着讲,那秦朝这般厉害,传了多少代?”

    “可惜,秦二世而亡。”张宇声音沉了些道。

    晋王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眼睛瞪得圆圆的,像是没听清:“不是……国师……怎么就二世而亡了?不可能啊,也没道理啊。”

    张宇接着道:“秦始皇晚年求仙问道,苛捐杂税重,百姓苦不堪言。他死后,秦二世昏庸,赵高指鹿为马,天下大乱。

    晋王摆了摆手道:那也不至于,秦二世再会败家能败多少?

    六国都打不过秦,天下大乱的百姓起义军就能打败秦国?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怎么也能撑个几代吧?”

    晋王开始对号入座了,这事情怎么也不能让他信服。

    张宇点了点头道:“确实,不过历史就是这样。

    商鞅的变法变法本来就是一剂虎狼之药,能让秦国快速崛起,统一六国,但是副作用也很大。

    我的改良版也是出自于它,多少也是受到它的影响。”

    晋王的眉头又皱了起来,手指在案几上轻轻画着圈:“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来统一了其他所有国家,最后也有可能像秦朝一样,自己也跟着灭亡了?”

    “我们这和那边只是相似,情况又不一样。”

    张宇缓缓道,“不过要是真的统一了,还沿用现在这套战时律法,不作出改变,那还真有可能步入秦的后尘。”

    晋王顿时来了兴趣,身子往前凑了凑,几乎要碰到案几:“哦?国师,那我们之后应该如何变呢?”

    “战时法太重了,自然要做出改革。”

    张宇伸出手指,一条一条地数着,“赋税要减,徭役要轻,不能再像现在这样,百姓既要打仗又要纳粮,得让他们喘口气,休养生息。”

    晋王听了,反倒有些不以为然,摆了摆手:“哦,这样就可以吗?

    那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

    等统一了天下,我下道旨意,减轻赋税徭役便是,这有何难的?”

    “简单?”

    张宇摇了摇头,目光落在晋王脸上,带着几分郑重,“那是因为大王您压得住臣子,满朝文武也大多忠心耿耿。

    而且现在的晋法,还没太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可真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

    光是减轻赋役,还是不够的。”

    晋王愣住了:“不够?那还需要做什么?”

    “停止铺张浪费,不大建宫殿。”

    张宇的声音很稳,“秦始皇统一后,修阿房宫,建骊山墓,征发了几十万民夫,百姓怨声载道。

    我们不能学他。

    还要轻徭薄赋,这个我得再说一遍,这样能让百姓能安心种地,日子好了,自然就不想反了。

    最重要的是,要集中兵力镇压叛乱,一旦有苗头就把它掐灭,不能让它蔓延开来。”

    他顿了顿,语气里多了几分无奈:“不过秦朝那会儿,实在是没遇到好时候,各种问题接踵而来。

    最重要的是,那时候出了刘邦、项羽这些能人,楚汉相争,天下大乱。

    就算秦朝做了这些,我觉得也只能多撑几年,亡国的命运怕是很难改变的。”

    “刘邦?项羽?”晋王前倾着身子,眼睛里满是好奇,“这两人又是何等人物?比之夏国,又如何?”

    张宇却摇了摇头:“没法比。要是我们现在面对的只是刘邦、项羽,那还真好了。”

    他的语气沉了下去,“夏国的情况特殊,里面的门道太多,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我之后再跟您细讲。”

    见晋王脸上有些失望,他又笑道:“我先说说这刘邦和项羽吧。”

    “项羽是楚国贵族之后,天生神力,力能扛鼎,勇猛无双,战场上几乎没人是他的对手。”

    张宇的语气里带着几分赞叹,随即又转了话锋,“可他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打下咸阳后,一把火烧了阿房宫,还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失了民心。”

    “那刘邦呢?”晋王追问。

    “刘邦出身市井,就是个普通百姓,甚至有点无赖习气。”

    张宇笑了笑,“可他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知人善任。

    韩信、萧何、张良,这些都是百年难遇的人才,却都愿意为他所用。

    最终垓下一战,项羽被围,四面楚歌,最后在乌江自刎,刘邦则建立了西汉。”

    他说着,拿起案头的炭笔,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个简易的朝代更迭图:“西汉初年有文景之治。

    汉文帝和汉景帝都是贤明的君主,他们继续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国家渐渐富裕起来,粮仓里的粮食都堆不下了,钱库里的铜钱串子都放得生了锈。”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国家底子厚了,便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把那些袭扰边境的胡人打得落花流水,打出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势!”

    张宇说到这里,声音也提高了几分,带着一股豪气。

    晋王听得热血沸腾,猛地一拍大腿:“好一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等气魄,当浮一大白!”

    他说着,就要喊人拿酒来,忽然又叹了口气,“可惜了,要是秦始皇的孩子们都是刘邦、文景之辈,秦朝就不会亡了。”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张宇收起炭笔,语气又平淡下来,“后来外戚王莽篡汉,建立了新朝。

    他倒是想做些改革,可步子迈得太大,太过激进,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天下再次大乱。”

    他接着道:“这时候,刘邦的旁支刘秀起兵,历经多年征战,最终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年有光武中兴,日子还算安稳,可到了后期,皇帝大多年幼,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后来爆发了黄巾起义,天下再次分裂,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就是您常听我说的三国时代。”

    晋王听得入了迷,见张宇停下,急忙追问道:“怎么又分裂了?这三国后来怎么样了?谁赢了?”

    张宇失笑道:“大王别急,这魏蜀吴三家打了几十年,互有胜负,难分高下。最后呢,三国归了晋,这就说到您好奇的‘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