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叫你来平定天下,你却征服全世界 > 第573章 大明必亡

叫你来平定天下,你却征服全世界 第573章 大明必亡

    李俊业赶紧继续端小酒坛,给他重新倒上一碗,道:“之前我做过一次梦,梦中仙人告诉我的,你不要不信,我的那些发明,大多数都是这位仙人告诉我的,可灵验了。”

    “果真如此?”谈到这位仙人,杨延麟有些动摇了,这位仙人他听李俊业说过多次,真的次次灵验,这让他可不敢大意。

    他突然起身,谨慎地朝附近的窗户瞧了瞧,确定没人之后,他干脆关掉了临街窗户,神神秘秘地问道:“那这仙人有没有跟你说过,这大明还能救吗?”

    大明现在这个模样,很多有识之士,已经看出了大明要亡,只不过一切心照不宣而已。

    李俊业端起酒碗,往自己口中倒了一口酒,不动声色地道:“那仙人说了,大明立国快两百七十年了,已传十二世十六帝,史书中算是寿命比较长的朝代了,而今气数已定,根本就救不了,大明可能会在三年之后灭亡。”

    “三年之后?”杨延麟吃惊的伸出三个手指头,吓着浑身的酒都醒了,嘟囔道:“这么快?”

    李俊业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我起初也不信,放眼看看,这哪像是三年后要亡国的样子,可仙人却告诉我大明必亡,

    但我梦中仙人重来都很灵验,从未错过一次,所以我不得不信 ,我们要开始早做打算。”

    “啊!仅仅三年啊!可怜天下苍生又要涂炭!”杨延麟悲怆地说道。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尽量避免天下苍天涂炭。”李俊业端起了酒,当着他得面一饮而尽。

    “那大明是亡于建奴之手吗?建奴入关之后,会让我们怎么样,胡服右衽说胡语吗?”杨延麟再也没有心情喝酒了,忧心忡忡地问道。

    毕竟目前投降建奴的汉人,大多数会被建奴剃发易服,以示归顺,比如孔友德等人祸害完登州投降建奴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剃发。

    李俊业看了他一眼,满脸的焦虑与恐惧,淡淡地说道:“算是吧!但大明不是亡于建奴,而是亡于李自成,李自成攻陷京师之后,没多久建奴入关,赶跑了李自成,大好河山尽落建奴手中。”

    “那李自成能够灭亡大明?”杨延麟显得难以置信,现在李自成的实力,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三年后,能灭亡大明。

    李俊业点了点头,“九边精锐尽丧,中原地区在剩下的三年多时间内,连续数年大旱,很多农民根本没有活路,纷纷加入李自成的队伍,关内除了孙传庭的亲兵以外,无人能对付他,打败孙传庭后,他裹挟百姓,向滚雪球一样的发展,沿途官员纷纷投降,最后连京师城门都被内部人打开,李俊业攻陷京师,陛下殉国。”

    无论是李自成攻陷京师,还是建奴入关,二者运气成分都很大。

    这是杨延麟难以理解的原因,但一切说起来,逻辑又能自洽。

    杨延麟惆怅若失地从座中站起,伤心地道:“难得大明真的要亡于我亲眼之中吗?”

    李俊业点了点头,“所以我们要开始早做准备,以免天下生灵涂炭。”

    杨延麟忽然眼前一亮,带着祈求般地口吻问道:“李将军大明要亡,我们手握重兵,难道救不了吗?”

    李俊业沉默了一会儿道:“我们趁着这三年时间闷头发展准备,或许三年后能救苍生,但救不了大明。”

    “为何?”杨延麟语气局促,作为大明的两榜进士,虽然大明再怎么烂,但他还是很有感情的。

    李俊业喝了一口酒,道:“大明气数已尽,立国两百七十余年,传十二世十六帝,也算是够本了,明太祖虽然雄才伟略,驱逐鞑虏,恢复中原,但将大明当做他朱家私物,四海封王,天下养朱。”

    李俊业夹了一口菜,放入口中,旋即放下筷子,看向杨延麟道:“想必你对于大明 宗室分封制度,也早有怨言吧!”

    这种掉脑袋的话,杨延麟怎么敢回答,只是傻傻地盯着李俊业,用眼神来告诉他答案。

    李俊业继续说道:“大家赋税三分有一供奉诸王宗室尚且还犹不足,试问从三皇五帝肇始,还有哪朝哪代如此。”

    “大明已立国两百七十余年,吏治腐败,土地兼并,平民一无所依,如史书中的其他王朝末期一样,已是烂病沉疴,根本救不了。”

    “那我们该怎么办?”杨延麟越听越紧张,开始有点六神无主了。

    李俊业继续不动声色地说道:“大病该用猛药,不破不立。”

    “此意为何?”杨延麟噎了一下,反问道。

    李俊业重新端起桌上的小酒坛,将两人身前的酒倒满,看向杨延麟道:“此意为当诛九族之事,我暂且不敢多言,杨主事到时便知!”

    李俊业说完碗中酒一口而尽,这么多诛九族的话,他都说了,难道就怕最后揭开答案的这一句,分明就是不想说,杨延麟急得可谓抓耳挠腮。

    “杨主事,你在这里慢慢享用,我还有其他的事,就暂时先告辞了。”

    李俊业起身一拜,便退身而出,独留杨延麟在原地。

    想到大明要亡,杨延麟悲痛欲绝,李俊业走后,他独自一人揭开了另一坛酒上的封泥,抱起酒坛一股脑的倒入口中……

    李俊业离开了酒楼之后,看了一下天色,尚还不晚,便打马向登州盐场方向而来。

    现在通过盐场的是一条笔直的大路,足够四架马车并驱而驰,路面都经过充分夯实,表面平整,这样去出城后去往盐场就要近好多了。

    为了运输食盐方便,盐场还组织人力,在他们附近修建了一个可以停大船的小码头,船只通过海路,可以直接在盐场中装载食盐,这样就可以节约很多人力,也可以减少食盐在转运途中的损耗。

    所以这条路虽然宽敞,但是并没有多少运盐的车辆进出,除了一些运输其他生活用品的车辆之外,马路上车辆行人寥寥无几,马可以尽情快速的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