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从负债百万到最强锦衣卫 > 第802章 凛冬已至

从负债百万到最强锦衣卫 第802章 凛冬已至

    李北玄听了之后,脸上的笑意也淡了下来。

    眉头微微一皱,回忆起上次在府里,见到赢明达时的场景。

    那会儿小姑娘穿得厚厚的,整个人都跟冰雪似的。

    李北玄当时只惊叹那姑娘的聪慧,却没细看小姑娘的病。

    但现在想来,竟然生出一种和任何一个见过明达的人,都不约而同会产生的想法。

    这个姑娘,怕是长不大。

    想到这里,李北玄的神色也认真起来。

    冲赢世民点了点头,道:“上次见明达公主那会儿,确实没怎么细看过。要不这样,你让人把她历年来的医案都给我找出来,我路上琢磨琢磨。看能不能从中捋出个头绪。”

    赢世民听了这话,眉头下意识地动了动。

    似是要说什么,却又咽了回去。

    他原本很想催李北玄尽快的。

    但话到嘴边,忽地心口一紧。

    毕竟尽快这两个字,太像一种不祥的预兆了。

    像是他自己也不确定,明达是否真的还有多少以后。

    “好。”

    赢世民沉默了几息,随后缓缓点头:“朕回头就让人把医案给你送过去。”

    “……好。”

    李北玄也应了一声,有点不知道该说什么。

    赢世民那张威严肃穆的脸上,此刻竟浮着一层压不下去的疲惫与忧色。

    那种目光,是一个父亲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力,是一位皇帝在权势顶端,仍无从握紧至亲性命的焦灼。

    而李北玄看着他,忽然生出一点愧意。

    毕竟,他其实并不是什么神医。

    他只是一个穿越者,仅此而已。

    说到底,他连《黄帝内经》都没完整看过几页,连望闻问切都学不利索。

    像青蒿素、金鸡纳霜、青霉素……

    这些是现代医学数百年摸索积累的结晶,是历史馈赠给后人的礼物。

    他只是恰好知道罢了。

    可如今这个病,不是疟疾,不是肺炎,不是能靠抗生素就能压下去的急症。

    是一个孩子。

    一个从出生起,就孱弱无比的小姑娘。

    赢明达那副身子骨,就像是随时会在风里化去的雪,一点热气都能让她化成一摊水。

    而他李北玄……

    他连自己都是半吊子,怎么敢轻易许诺赢世民,说自己有把握治好明达?

    但不试……

    他又有些不忍。

    因为他见过明达的那双眼睛。

    那双清澈又倔强的眼睛,在厚厚的斗篷和不断咳喘的身体后面,透着几乎与年龄不符的沉静与聪慧。

    那是一个极聪慧的姑娘,也是赢世民最宠爱的小女儿,更是他家妞儿最喜欢的小妹妹。

    李北玄也不忍心,眼睁睁看着她英年早逝。

    尽力试试吧。

    毕竟他虽然不是什么神医,但他懂分析。

    懂得逻辑归纳,也懂得查症状、查原因、查模式。

    也许他不能把脉诊病,但只要能拿到明达历年来所有的医案资料,把她几岁时发病的频率、症状、诱因、药方全都梳理一遍,也许……

    就能从中找到破绽。

    从病的规律里,反推出真正的病因。

    比如,是不是遗传性代谢病?

    是不是某种内分泌异常?

    是不是用药过量?

    亦或是太医院压根就走错了方向,越补越坏?

    哪怕只有一线可能,只要查出真正的病因,说不定真有一线可能。

    想到这里,李北玄轻轻呼了口气。

    脑子里,已经开始琢磨从哪下手先捋那堆医案了。

    而另一边,赢世民那边也已经起身了。

    往外吩咐内侍:“去太医院,调晋阳公主这些年的诊案,一应都送去镇国公府上。从出生到现在的所有档案,务必一样不少。”

    李北玄一听,就知道赢世民急了。

    于是也不在这里耽误时间,拱了拱手,告辞离开了皇宫。

    ……

    出了宫门,天色早已经擦黑。

    冬日的冷风一口一口往脖子里钻,李北玄裹紧狐裘披风,打了个喷嚏,翻身上马,一路直奔蓝田。

    蓝田的天,比皇城更冷三分。

    刚一进县城,雪就下了起来。

    李北玄下了马车,随后呲溜一下,就钻进了厢房里,抱着暖呼呼的汤婆子,舒服的喟叹了一声。

    冷啊。

    外面是真冷。

    哪怕李北玄的马车里,装的是玻璃窗,里面还生着小火炉,但这一路八十多里地下来,还是冷的要命。

    在被窝里钻了小半个时辰,才勉强暖和起来。

    出门尿尿的时候一看,室外的温度计,已经降低到了零下二十多度,接近零下三十度。

    这个温度,对于现代人来说,其实算不上什么。

    零下二十几度,顶多是东北的常态,西北的日常。

    哪怕零下三十多,也有人照常通勤、逛商场、开车接孩子。

    不过就是多裹两层羽绒服、门窗加一层塑钢密封条的事儿。

    空调暖气一起开,地暖烧得滚烫。

    手指头一伸还能点外卖、刷视频,室内温度依旧能维持在二十来度上下。

    可这是古代。

    是一个冬天取暖靠烧炭,烧炭得靠挑,挑炭得靠人力,稍不注意炭火封闭不严就会一氧化碳中毒的时代。

    是一个一场雪就能封山断路、冻死行人、饿死牛羊、活活烧光一村柴火的时代。

    有吃、有喝、有玻璃窗、有煤炭的蓝田,日子尚且不好过。

    那晋阳……

    那个早就传来雪灾、城门冻塌、田地尽埋白雪的地方,又该是怎样的惨况?

    李北玄有点坐不住了。

    想了一下,裹着被子爬起来,摸到书桌旁,开始写条子。

    蓝田到晋阳,走驿道大约一千四百余里。

    在天气尚好的日子,快马加鞭三日可至。

    但眼下是隆冬,雪封山路,脚夫车马寸步难行。

    怕是十日都未必能赶到。

    “按五十辆大车计算,每车载煤炭一千斤,棉被二十床,罐头食品一百罐,粗粮二百斤,单程物资就够一个县城几百户人家扛过严寒。”

    “光煤炭就五万斤……再加柴草……”

    “每十辆大车配五名护送兵卒,两名车夫,加一名随车登记官。”

    “晋阳目前灾情不明,城门据报已在上月因雪重而部分坍塌,城中储粮消耗殆尽,户部那边曾报备说,晋阳年初收成还不如去岁,受灾恐不小。”

    “既然如此,粮食就得多准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