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帝业 第752章 削藩
热门推荐:
重生后,朕和皇后在逃荒
掌握天幕,行走万朝
灾年先断亲,手持空间赚翻天!
宿主太野,主角配角全沦陷
大傻川,求你,弄死我吧
长生:一曲唢呐,送葬诸天仙帝
影视快穿之宿主她不按套路出牌
凡人修仙:开局一张混沌符
幸福系统
皇帝父子在未央宫大吵了一架,那天宫中很多人都听到了大殿里的争执声,皇帝不断咆哮,太子不停争辩,两人吵了很久很久。
也许是吵累了,也许是不想再和太子争执,皇帝坐在轮椅上,大口的喘着粗气,看着面前的太子,田秀气不打一处来。
田秀对田继业说:“太子爷,这骂名你爹我都给你担了,至于你说的仁政,等你当了皇帝之后,再慢慢实行。”
田继业不卑不亢的说:“儿臣从来不需要父皇担什么骂名,有些事儿臣自己也能做好。儿臣一直坚信父皇所说的,仁义的剑才是无敌的!”
田秀被气坏了,忍不住猛烈咳嗽。
太子见了也有点后悔自己的话说的太重了,田继业急忙向田秀道歉。
郭瑗之也端来茶水喂给皇帝,田秀喝了杯茶,气顺了不少。
他看着太子,恨铁不成钢的说:“太子爷,回去吧!朕累了。”
田继业听到父皇赶他走,行了个礼就离开了。
他转过身还想说几句劝皇帝保重身体的话,郭瑗之冲她摆手势,意思是让他赶紧走,别在这惹皇帝生气了。
田继业这才离去。
田秀看着田继业走远,忍不住问身旁的郭瑗之:
“瑗之,你说太子这个性子,是像朱标还是像扶苏?”
郭瑗之没有回答。
无论是朱标还是扶苏最后都不得好死,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回答。
田秀看出郭瑗之的心思:“你不敢说?”
郭瑗之跪在地上,诚惶诚恐的说:“妾以为,太子就是太子,既不是朱标,也不是扶苏。”
田秀摇了摇头,一副暮气沉沉的样子,说:
“我不怕这孩子像朱标,也不怕他像扶苏,就怕他像朱允炆!”
“太子这个性子说好听点是仁善,说难听点就是懦弱无刚。”
“他一味的使用仁义,却不明白,使用仁义是要分对象的。”
“朕现在就担心,即便是朕把皇位传给他,这孩子也坐不住。 ”
郭瑗之听到这话,心中一惊,忙磕头道:“陛下,太子仁善,乃国之幸事。且太子身边不乏良臣辅佐,日后定能守好这江山。”
田秀叹了口气,眼神中满是忧虑:“但愿如此吧。”
“瑗之!”田秀又是一声长叹,看着地上的郭瑗之说:“地上凉,起来说话。”
郭瑗之站起身。
田秀示意她上前,郭瑗之走过来以后,田秀抓着她的手说:“瑗之啊!你想不想让咱们的彻儿做太子?”
郭瑗之明显一慌,下意识的想把手抽回去,可田秀死死抓着,郭瑗之实在抽不回手,只得惊恐的说:“陛下,您万不可存这种心思,自古以来废长立幼都是取祸之道!妾从来不敢盼着让彻儿做太子,只盼着他能平平安安的长大就好。”
田秀听了这话以后,并不言语,只是死死的盯着郭瑗之。
郭瑗之被看的心发慌,但皇帝不说话,她也不敢再说话
过了好一会,田秀终于开口了。
他说:“皇位自古以来就是有德者居之,只要将来能辅佐好彻儿,朕不介意把这大唐天下传给你们母子。”
郭瑗之却说:“陛下,妾能留在您身边侍奉就已经很高兴了,万不敢有此等非分之想。陛下也要断了此念,否则迟早会为国家招来祸端。”
“史书上多少手足相残,宫闱惨剧都是因为皇帝废长立幼,陛下不可不鉴呐!”
郭瑗之说完了以后,田秀一直盯着她,久久不语。
其实刚才田秀对郭瑗之说那一番话也是想试探一下这女人对皇位到底有没有非分之想。郭瑗之陪伴了田秀两年,但田秀一直看不透这个女人的内心,他不确定这个女人到底想做什么?
两人同是穿越者,郭瑗之的城府深的可怕,田秀很担心她会对皇位起心思。
方才田秀百般试探,郭瑗之都没有露丝毫破绽。
这让田秀也琢磨不透这女人的真实想法。
她说的到底是真话还是假话?
“行了,你去吧。”
田秀摆了摆手,郭瑗之如蒙大赦内心长舒一口气。
她行了个礼,缓缓退出未央宫。
刚出了宫门,郭瑗之腿就软了,差点倒下,幸亏被后面的婢女扶住。
郭瑗之心脏狂跳,她平抑着自己紊乱的呼吸。
刚才实在太险了!
没想到皇帝会对她突然试探,如果她一个没回答好,只怕今天很难活着走出来。
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果然不假。
……
太子和皇帝的争执并没有改变那些封君的命运,所有参与谋反作乱的封君,皆被皇帝处死。
一直到第二年的凤祥二年,因为景驹引起的封君谋反案才告一段落。
从凤祥元年五月到凤祥二年三月,在这大半年时间里,因为景驹叛乱被除爵、移封、处死的封君,高达两万余人!
这可以说是唐朝初年以来,最血腥的一件政治大案。
景驹之乱告一段落以后。
凤祥二年四月初。
为了防止封君叛乱过的地区再次叛乱,田秀将自己的几个孙儿分为王,并把他们的封地定在这些较为偏远中央无力掌握的地区,以防不测。
实际上,封自己孙儿为王,也是不得已。
田秀一脉子嗣单薄,他老爹田单就他这么一个儿子,而他本人儿子也不多,只有六个,这六个儿子就算全封出去,很多地方依旧缺人。
不得已之下,田秀就只能从孙子辈中挑选王爵到这些边缘地方就封,以稳固这些地方的局势。
左丞相韩非认为,可以从田氏宗亲中册封一些贤者为王,以弥补宗室人才凋零,必要时还可以册封一些异姓王。
然而,田秀却并没有采纳韩非的建议。
田齐这些宗亲,在他打天下的时候没出什么力,这会儿凭什么上桌吃饭?
而且田秀也实在是不敢任用这些宗亲,田氏祖传技能太强大了,万一再有个人来个田氏代唐,那他可真是欲哭无泪。
就连同姓田秀尚且猜忌,就更别说那些异姓王了。
田秀下诏将太子的长子田煜封,为淮南王,命他去镇守江淮,田煜的淮南国是从淮阳郡拆分而来,他的国都位于上蔡。
太子的次子田冀被封为衡山王,国都位于城阳。
实际上从地图上来看,淮南王的封地更接近于汉代的衡山王,而衡山王的封地则更靠近江陵。
这主要是由于田乐业的楚王占据了寿春,这就使得后面的淮南王和衡山王,他们的封地,只能不断向西迁移,以至于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
太子的两个儿子都被封为了王爵,田承业的长子田淑同样被赐予王爵。
田淑被封为代王,田秀从田玉的晋国拆出了上谷郡,又将代郡部分土地补充入代国,代国的国都也就在代城。(书末尾有所有诸侯国的图)
将自己的三个孙子封为王之后,田秀看着地图陷入沉思。
他的唐朝相比起真正的唐朝,版图小的不是那么一丢丢。
不过由于生产力的关系,目前田唐对边境的掌控力,远不如李唐那样稳固,这使得田秀非常忧心。
郭瑗之端着茶水从后面过来,轻声说:“陛下,喝杯茶吧。”
田秀转身看向郭瑗之,展颜一笑,说:
“瑗之,你来的正好,我们的彻儿也该封个王了。”
郭瑗之笑了笑,说:“彻儿才两岁,封王是不是太急了?”
田秀就说:“等到朕把富饶的地方都封完了,将来彻儿可就没什么好地了,趁现在朝廷能册封的土地还多,抓紧给咱们彻儿选一个好地方。”
郭瑗之听了以后对田秀说:“妾身全凭陛下做主,陛下给彻儿那块封地,妾都不会有怨言。”
这几句话说下来,田秀非常高兴。
淑妃虽然漂亮,但可没郭瑗之这么会说话。
郭瑗之见了皇帝,往往几句话就能把田秀哄的心花怒放。
田秀盯着地图看了一会,说:“我给彻儿选了两个封地。”
“第一个是让他到吴国去,替朝廷镇守东南,吴国那个地方有铁矿,又有渔盐之利,这孩子到那准穷不了。不过吴国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民风彪悍胀气多,距离朝廷也远。”
“第二个就是让他到南阳,我准备在南阳另筑一座城,就叫襄阳,襄阳是战略要冲地,往南可以连接江陵,往西可以进入关中,往北则是朝廷的都城洛阳,这个地方人口稠密,土地富饶,比起吴国也更繁华。不过缺点就是,一旦将来国家起了战事,襄阳必然首当其冲。”
“所以瑗之,你想让咱们的彻儿去哪?”
郭瑗之闻言,盯着地图看了良久,最后说:
“陛下,妾以为让彻儿去南阳为好。吴国虽有物产之利,但民风彪悍难制,以彻儿年幼,恐难以掌控局面。而南阳人口稠密、土地富饶,且襄阳战略位置重要,若能经营好此地,对国家和彻儿都大有裨益。虽有战事风险,但也能让彻儿在历练中成长,学会应对危机。况且陛下圣明,必能保障国家太平,襄阳虽处要冲,也不一定会有战事。妾相信彻儿在南阳定能有所作为,为朝廷镇守一方。”
田秀听后,点头称赞道:“瑗之所言极是,就依你所言,封彻儿为襄阳王,待他长大后便前往襄阳就封。”
郭瑗之盈盈下拜:“多谢陛下,彻儿能得此机遇,全赖陛下疼爱。”
田秀笑着扶起她:“这是彻儿应得的,日后你也要好好教导他。”
郭瑗之恭敬应下,心中却也暗暗为儿子的未来谋划起来。
田彻被封为襄阳王的消息传出以后。
太子府。
叔孙通盯着地图看了半天,对太子说:“太子爷,皇帝这一招可太绝了。”
太子盯着地图看了半天,也没看出门道就问:“这有什么问题吗?”
叔孙通就指着地图说:“太子,南阳这个地方可是个战略要冲,兵家必争之地,皇帝把公子彻封在这地方不说,还把南阳最精华的一块部分都给了他。
您别看这块地只有巴掌大,但人口稠密,土地肥沃,要是公子彻在这里经营数年,成了气候,对朝廷来说可是个隐患。”
襄阳距离洛阳实在是太近了,几乎可以说朝发夕至。
如此近的距离,叔孙通真的担心田彻长大了如果谋反,朝廷这边会很被动。
太子听了以后不以为意说:“不至于,彻儿还小,做不出什么事来,而且襄阳这位置也确实重要,到了战时,可能成为第一线。”
叔孙通点了点头。
这话倒是不错,就襄阳那个位置要是打起仗,不管谁要对朝廷出手都绕不开他。
叔孙通突然长叹了一口气。
太子忙问出了什么事?
叔孙通就说:“太子,臣是为您将来担忧。”
“孤有可忧?”
叔孙通说:
“如今天下藩王四起,朝廷北面有晋国,代国,东面有齐国,在西面还有一个汉中国,至于在南面,又有楚国,襄阳国。”
“这些国家里面,以晋、齐、汉中三王的实力最强。”
“这三个王掌握的土地就有十四个郡,天下三十六郡,这三个王就占了1\/3,如果他们要是作乱的话……”
田继业马上说:“哎,老师多虑了,晋王,齐王,汉中王都是孤的兄弟。”
叔孙通摇头:“太子,您可知道周朝为什么失了天下吗?”
田继业拱手说:“请老师赐教。”
叔孙通神色凝重道:“周朝分封诸侯,初期依靠血缘维系,天下安稳。可随着时间推移,血缘关系渐远,诸侯为了利益纷争不断,周王室权威不再,天下遂乱。如今陛下分封诸王,虽为稳固局势,但藩王势力渐大,难保日后不会重蹈周朝覆辙。您虽与晋王、齐王、汉中王是兄弟,可在权力面前,亲情未必可靠。”
太子沉思片刻,道:“老师所言有理,但如今局势,分封也是无奈之举。孤当如何应对?”
叔孙通说:“太子需广纳贤才,增强自身实力。同时,与诸王保持良好关系,观察他们动向。若有异动,早做防备。更要劝陛下,逐步削弱藩王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如此方能保天下长治久安。”
太子点头,道:“孤明白了,多谢老师提醒。孤会时刻关注局势,为大唐社稷着想。”说罢,太子望向远方,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忧虑。
也许是吵累了,也许是不想再和太子争执,皇帝坐在轮椅上,大口的喘着粗气,看着面前的太子,田秀气不打一处来。
田秀对田继业说:“太子爷,这骂名你爹我都给你担了,至于你说的仁政,等你当了皇帝之后,再慢慢实行。”
田继业不卑不亢的说:“儿臣从来不需要父皇担什么骂名,有些事儿臣自己也能做好。儿臣一直坚信父皇所说的,仁义的剑才是无敌的!”
田秀被气坏了,忍不住猛烈咳嗽。
太子见了也有点后悔自己的话说的太重了,田继业急忙向田秀道歉。
郭瑗之也端来茶水喂给皇帝,田秀喝了杯茶,气顺了不少。
他看着太子,恨铁不成钢的说:“太子爷,回去吧!朕累了。”
田继业听到父皇赶他走,行了个礼就离开了。
他转过身还想说几句劝皇帝保重身体的话,郭瑗之冲她摆手势,意思是让他赶紧走,别在这惹皇帝生气了。
田继业这才离去。
田秀看着田继业走远,忍不住问身旁的郭瑗之:
“瑗之,你说太子这个性子,是像朱标还是像扶苏?”
郭瑗之没有回答。
无论是朱标还是扶苏最后都不得好死,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回答。
田秀看出郭瑗之的心思:“你不敢说?”
郭瑗之跪在地上,诚惶诚恐的说:“妾以为,太子就是太子,既不是朱标,也不是扶苏。”
田秀摇了摇头,一副暮气沉沉的样子,说:
“我不怕这孩子像朱标,也不怕他像扶苏,就怕他像朱允炆!”
“太子这个性子说好听点是仁善,说难听点就是懦弱无刚。”
“他一味的使用仁义,却不明白,使用仁义是要分对象的。”
“朕现在就担心,即便是朕把皇位传给他,这孩子也坐不住。 ”
郭瑗之听到这话,心中一惊,忙磕头道:“陛下,太子仁善,乃国之幸事。且太子身边不乏良臣辅佐,日后定能守好这江山。”
田秀叹了口气,眼神中满是忧虑:“但愿如此吧。”
“瑗之!”田秀又是一声长叹,看着地上的郭瑗之说:“地上凉,起来说话。”
郭瑗之站起身。
田秀示意她上前,郭瑗之走过来以后,田秀抓着她的手说:“瑗之啊!你想不想让咱们的彻儿做太子?”
郭瑗之明显一慌,下意识的想把手抽回去,可田秀死死抓着,郭瑗之实在抽不回手,只得惊恐的说:“陛下,您万不可存这种心思,自古以来废长立幼都是取祸之道!妾从来不敢盼着让彻儿做太子,只盼着他能平平安安的长大就好。”
田秀听了这话以后,并不言语,只是死死的盯着郭瑗之。
郭瑗之被看的心发慌,但皇帝不说话,她也不敢再说话
过了好一会,田秀终于开口了。
他说:“皇位自古以来就是有德者居之,只要将来能辅佐好彻儿,朕不介意把这大唐天下传给你们母子。”
郭瑗之却说:“陛下,妾能留在您身边侍奉就已经很高兴了,万不敢有此等非分之想。陛下也要断了此念,否则迟早会为国家招来祸端。”
“史书上多少手足相残,宫闱惨剧都是因为皇帝废长立幼,陛下不可不鉴呐!”
郭瑗之说完了以后,田秀一直盯着她,久久不语。
其实刚才田秀对郭瑗之说那一番话也是想试探一下这女人对皇位到底有没有非分之想。郭瑗之陪伴了田秀两年,但田秀一直看不透这个女人的内心,他不确定这个女人到底想做什么?
两人同是穿越者,郭瑗之的城府深的可怕,田秀很担心她会对皇位起心思。
方才田秀百般试探,郭瑗之都没有露丝毫破绽。
这让田秀也琢磨不透这女人的真实想法。
她说的到底是真话还是假话?
“行了,你去吧。”
田秀摆了摆手,郭瑗之如蒙大赦内心长舒一口气。
她行了个礼,缓缓退出未央宫。
刚出了宫门,郭瑗之腿就软了,差点倒下,幸亏被后面的婢女扶住。
郭瑗之心脏狂跳,她平抑着自己紊乱的呼吸。
刚才实在太险了!
没想到皇帝会对她突然试探,如果她一个没回答好,只怕今天很难活着走出来。
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果然不假。
……
太子和皇帝的争执并没有改变那些封君的命运,所有参与谋反作乱的封君,皆被皇帝处死。
一直到第二年的凤祥二年,因为景驹引起的封君谋反案才告一段落。
从凤祥元年五月到凤祥二年三月,在这大半年时间里,因为景驹叛乱被除爵、移封、处死的封君,高达两万余人!
这可以说是唐朝初年以来,最血腥的一件政治大案。
景驹之乱告一段落以后。
凤祥二年四月初。
为了防止封君叛乱过的地区再次叛乱,田秀将自己的几个孙儿分为王,并把他们的封地定在这些较为偏远中央无力掌握的地区,以防不测。
实际上,封自己孙儿为王,也是不得已。
田秀一脉子嗣单薄,他老爹田单就他这么一个儿子,而他本人儿子也不多,只有六个,这六个儿子就算全封出去,很多地方依旧缺人。
不得已之下,田秀就只能从孙子辈中挑选王爵到这些边缘地方就封,以稳固这些地方的局势。
左丞相韩非认为,可以从田氏宗亲中册封一些贤者为王,以弥补宗室人才凋零,必要时还可以册封一些异姓王。
然而,田秀却并没有采纳韩非的建议。
田齐这些宗亲,在他打天下的时候没出什么力,这会儿凭什么上桌吃饭?
而且田秀也实在是不敢任用这些宗亲,田氏祖传技能太强大了,万一再有个人来个田氏代唐,那他可真是欲哭无泪。
就连同姓田秀尚且猜忌,就更别说那些异姓王了。
田秀下诏将太子的长子田煜封,为淮南王,命他去镇守江淮,田煜的淮南国是从淮阳郡拆分而来,他的国都位于上蔡。
太子的次子田冀被封为衡山王,国都位于城阳。
实际上从地图上来看,淮南王的封地更接近于汉代的衡山王,而衡山王的封地则更靠近江陵。
这主要是由于田乐业的楚王占据了寿春,这就使得后面的淮南王和衡山王,他们的封地,只能不断向西迁移,以至于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
太子的两个儿子都被封为了王爵,田承业的长子田淑同样被赐予王爵。
田淑被封为代王,田秀从田玉的晋国拆出了上谷郡,又将代郡部分土地补充入代国,代国的国都也就在代城。(书末尾有所有诸侯国的图)
将自己的三个孙子封为王之后,田秀看着地图陷入沉思。
他的唐朝相比起真正的唐朝,版图小的不是那么一丢丢。
不过由于生产力的关系,目前田唐对边境的掌控力,远不如李唐那样稳固,这使得田秀非常忧心。
郭瑗之端着茶水从后面过来,轻声说:“陛下,喝杯茶吧。”
田秀转身看向郭瑗之,展颜一笑,说:
“瑗之,你来的正好,我们的彻儿也该封个王了。”
郭瑗之笑了笑,说:“彻儿才两岁,封王是不是太急了?”
田秀就说:“等到朕把富饶的地方都封完了,将来彻儿可就没什么好地了,趁现在朝廷能册封的土地还多,抓紧给咱们彻儿选一个好地方。”
郭瑗之听了以后对田秀说:“妾身全凭陛下做主,陛下给彻儿那块封地,妾都不会有怨言。”
这几句话说下来,田秀非常高兴。
淑妃虽然漂亮,但可没郭瑗之这么会说话。
郭瑗之见了皇帝,往往几句话就能把田秀哄的心花怒放。
田秀盯着地图看了一会,说:“我给彻儿选了两个封地。”
“第一个是让他到吴国去,替朝廷镇守东南,吴国那个地方有铁矿,又有渔盐之利,这孩子到那准穷不了。不过吴国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民风彪悍胀气多,距离朝廷也远。”
“第二个就是让他到南阳,我准备在南阳另筑一座城,就叫襄阳,襄阳是战略要冲地,往南可以连接江陵,往西可以进入关中,往北则是朝廷的都城洛阳,这个地方人口稠密,土地富饶,比起吴国也更繁华。不过缺点就是,一旦将来国家起了战事,襄阳必然首当其冲。”
“所以瑗之,你想让咱们的彻儿去哪?”
郭瑗之闻言,盯着地图看了良久,最后说:
“陛下,妾以为让彻儿去南阳为好。吴国虽有物产之利,但民风彪悍难制,以彻儿年幼,恐难以掌控局面。而南阳人口稠密、土地富饶,且襄阳战略位置重要,若能经营好此地,对国家和彻儿都大有裨益。虽有战事风险,但也能让彻儿在历练中成长,学会应对危机。况且陛下圣明,必能保障国家太平,襄阳虽处要冲,也不一定会有战事。妾相信彻儿在南阳定能有所作为,为朝廷镇守一方。”
田秀听后,点头称赞道:“瑗之所言极是,就依你所言,封彻儿为襄阳王,待他长大后便前往襄阳就封。”
郭瑗之盈盈下拜:“多谢陛下,彻儿能得此机遇,全赖陛下疼爱。”
田秀笑着扶起她:“这是彻儿应得的,日后你也要好好教导他。”
郭瑗之恭敬应下,心中却也暗暗为儿子的未来谋划起来。
田彻被封为襄阳王的消息传出以后。
太子府。
叔孙通盯着地图看了半天,对太子说:“太子爷,皇帝这一招可太绝了。”
太子盯着地图看了半天,也没看出门道就问:“这有什么问题吗?”
叔孙通就指着地图说:“太子,南阳这个地方可是个战略要冲,兵家必争之地,皇帝把公子彻封在这地方不说,还把南阳最精华的一块部分都给了他。
您别看这块地只有巴掌大,但人口稠密,土地肥沃,要是公子彻在这里经营数年,成了气候,对朝廷来说可是个隐患。”
襄阳距离洛阳实在是太近了,几乎可以说朝发夕至。
如此近的距离,叔孙通真的担心田彻长大了如果谋反,朝廷这边会很被动。
太子听了以后不以为意说:“不至于,彻儿还小,做不出什么事来,而且襄阳这位置也确实重要,到了战时,可能成为第一线。”
叔孙通点了点头。
这话倒是不错,就襄阳那个位置要是打起仗,不管谁要对朝廷出手都绕不开他。
叔孙通突然长叹了一口气。
太子忙问出了什么事?
叔孙通就说:“太子,臣是为您将来担忧。”
“孤有可忧?”
叔孙通说:
“如今天下藩王四起,朝廷北面有晋国,代国,东面有齐国,在西面还有一个汉中国,至于在南面,又有楚国,襄阳国。”
“这些国家里面,以晋、齐、汉中三王的实力最强。”
“这三个王掌握的土地就有十四个郡,天下三十六郡,这三个王就占了1\/3,如果他们要是作乱的话……”
田继业马上说:“哎,老师多虑了,晋王,齐王,汉中王都是孤的兄弟。”
叔孙通摇头:“太子,您可知道周朝为什么失了天下吗?”
田继业拱手说:“请老师赐教。”
叔孙通神色凝重道:“周朝分封诸侯,初期依靠血缘维系,天下安稳。可随着时间推移,血缘关系渐远,诸侯为了利益纷争不断,周王室权威不再,天下遂乱。如今陛下分封诸王,虽为稳固局势,但藩王势力渐大,难保日后不会重蹈周朝覆辙。您虽与晋王、齐王、汉中王是兄弟,可在权力面前,亲情未必可靠。”
太子沉思片刻,道:“老师所言有理,但如今局势,分封也是无奈之举。孤当如何应对?”
叔孙通说:“太子需广纳贤才,增强自身实力。同时,与诸王保持良好关系,观察他们动向。若有异动,早做防备。更要劝陛下,逐步削弱藩王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如此方能保天下长治久安。”
太子点头,道:“孤明白了,多谢老师提醒。孤会时刻关注局势,为大唐社稷着想。”说罢,太子望向远方,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