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季汉演义 第500章 垦荒
热门推荐:
眼睛一闭一睁,无限我来啦
系统识别大帝为蝼蚁,我一拳秒杀
从边陲小镇的猎人,踏上武道之巅
民国第一悍匪
唯我修剑仙
追了一个宇宙的小萌妻
不是丧尸死就是我们活,砍他们!
网游三国之隐形大佬
半夏花开半夏殇
“伯约,你做的对!”
“朕早就看出来这个苗头了。”
当姜维回到天水,汇报完军情之后,就把陈启等人之前的反应告诉了刘谌。
并且还把自己对他们的处置也一并告诉了刘谌。
听到姜维的话后,刘谌对姜维的做法表示赞同。
大汉不能跟之前的大汉一样。
否则这样的大汉就算是兴复了也没有任何意义。
这是刘谌从一开始就定下的基调。
刘备他们这些季汉的开创者虽然没有这样的觉悟,但一句以人为本就足以说明他们多少还是意识到了些什么。
这种模糊的概念也始终贯穿整个季汉。
只不过被北伐这个执念所害,最后导致季汉灭亡的时候蜀中百姓面有菜色。
好在刘谌的到来,使川蜀百姓的民生得以恢复。
也使得大汉逐渐走向正轨。
而刘谌的理念也顺着前人的作为被顺利的贯彻下去。
所以才会有姜维听到陈启他们的话,当即就对他们做出了纠正和处罚。
听到刘谌的话,姜维脸上的担忧丝毫没有减少。
“陛下,这个问题若是不解决,将来必然会危及北伐大业。”
就目前跟着北伐大军来到天水的,基本上都是讲武堂四期以前的学子。
因为要快速的培养并补充基层军官的原因。
以及北伐进度的问题。
他们这几期学子都是采用的半年制。
然而就连这种半年制的学生,都不可避免的出现这种问题。
其余那些学子中存在的问题,只会比这个更严重。
刘谌点了点头说道:
“所以朕才会把崔卿从益州调来!”
正坐在那里专心听刘谌和姜维讲话的崔明煊听到刘谌叫自己。
脸上的表情一愣,但随即就意识到陛下可能有重要的任务要交给自己!
心中猛然的激动起来。
他知道自己现在在大汉的地位就像是一个吉祥物一样的存在。
无非是陛下想要告诉天下人,只要是真心悔过。
陛下是愿意既往不咎的!
崔明煊也很好的做到了自己该做的。
此次突然得到旨意调自己入天水,崔明煊只知道陛下要在三郡修建学堂。
和当初在益州和汉中的做法那样来收拢人心,开化民智。
却没想到居然有重要任务交给自己!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是自己这些年老老实实听话的福报。
只要抓住这个机会,他就不会再只是一个吉祥物一样的存在。
想到这里,崔明煊便立刻起身对刘谌行礼道:
“陛下但有驱使,臣莫不相从!”
刘谌抬手示意崔明煊坐下:
“朕此次叫你前来,除了让你在陇西三郡开设学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
崔明煊欠身道:
“请陛下吩咐!”
“上一次,黄明他们帮百姓做事,事后虽然都写过感悟。”
“但大多数都是别人代笔,自己亲自执笔书写的寥寥无几。”
“由他人代笔,自然就少了一些真情实感。”
“自己也会少一些感悟。”
“那些东西诸位也都看过了,想必跟朕的想法也是差不多的。”
崔明煊并不知道之前在天水发生了什么,甚至就连黄明这个名字他都是第一次听。
但如姜维、廖化、李骧等人在听到刘谌的话后,却连连点头。
因为他们是那次事情的亲历者。
也见到过那些写出来的感悟,亲自写的和别人代笔的东西,不说是天差地别,那也是差距极大。
事实也果然如此,那些挑选出来全军宣读的文章,无一例外全都是本人亲笔。
“所以朕要你想办法教会所有士兵认字。”
“不光要教会他们认字,还要让他们学会一些道理。”
“而他们要学的第一个道理就是,他们的供养全都来自于百姓。”
“百姓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听到刘谌的话,在场的人顿时色变。
“陛下!”
“天子代天牧民。”
“天下万物皆上天所赐,亦是陛下所赐!”
“臣请陛下收回此言!”
从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开始。
在汉朝推行了半个世纪之久的黄老之治便宣告结束。
也意味着封建皇权专制正式登上华夏大地的舞台。
历经两汉将近五百年时间的潜移默化。
这套理论上面的人信不信姑且不论,底层的百姓早就已经笃信不疑。
而大汉也正是靠着这套理论统治了华夏大地数个世纪。
直到一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才打破了这个局面。
如今黄巾之祸才过去不到百年时间 ,其影响尚未完全消亡。
而且大汉正处在北伐的关键时期,正是需要大力宣扬天命,以此笼络人心的时候。
陛下却说出这样的言论,岂不是在动摇大汉的根基?
“陛下!臣有言奏!”
“若无陛下之庇佑,百姓何以安居乐业?”
“陛下此言一出,必为不明所以者所乘。”
“对北伐大业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请陛下 慎之!”
李骧起身再劝道。
其余人也纷纷起身附和,脸上皆是凝重之色。
崔明煊也被刘谌的话吓到了,站在那里不敢接腔。
眼见群臣都反对。
刘谌不由得在心中暗自摇头。
这才哪到哪,你们就这么惊讶。
真要是让你们听到有些话,不得把你们吓死。
不过也让刘谌确定了一点,那就是自己的这些 言论过于超前了。
超前是好事,但是超前太多不行。
想到这里,刘谌便从善如流的说道:
“既如此,此事便作罢。”
“不过教士兵认字之事不能放弃。”
“而且要告诉他们,百姓乃是国之根基。”
“绝不可虐,更不可轻视之。”
众人听闻,顿时松了一口气。
陛下这番话倒是没什么出格的地方。
紧接着刘谌又说道:
“拿下天水后,朕便看到天水人丁不多,大量的土地也处在荒废状态。”
“此前朕没有言说,是因为朝廷在陇西立足未稳。”
“如今陇西三郡已下,朕觉得是时候仿汉中前例,开荒治地了。”
这件事没有出乎众人的预料。
况且随着战事的推进,一直从后方调粮食前来也是一件负担极重的事情。
当初丞相北伐的时候,同样有就粮于敌的策略。
现在陇西三郡都归了大汉,更应该好好经营才是。
“如今正值六月,刚是一年麦收时节。”
“百姓也把土地整理出来开始轮种粟、菽之类的作物。”
“若是开荒的速度够快的话,说不定还能赶上下种。”
“即便是赶不上,也能给小麦播种提前打下基础。”
“而朝廷近段时间亦无大的战事 。”
“故朕决定,自朕以下,所有将士开始带领百姓在陇西三郡垦荒屯田。”
“尤其是讲武堂的学子,要以身作则。”
“亲自扶犁垦荒,方能知百姓供养不易。”
垦荒之事,是早就已经定下来的,此前因为一直在打仗的原因,根本顾不上。
陇西三郡到手后,朝廷就只需要派兵防备广魏和扶风来敌。
压力会小很多。
这样一来,很多士兵就会空闲下来。
朝廷自然不会让他们空闲下来。
因为大军每天的消耗是很大的。
这个时候就得考虑自给自足这条路。
尤其是在补给线被拉得这么长的情况下。
对此众人都没有什么意见,至于陛下亲自扶犁垦荒,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每年春耕,帝后都要象征性的劳作以劝农桑。
“敢问陛下,这些开垦出来的荒地当如何处置?”
说话的人是姜筠。
开荒屯田这种事由来已久。
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屯田制度又不尽相同。
如今陇西三郡皆已归汉。
所以姜筠才会有此一问 。
听到姜筠的话,刘谌开口道:
“效仿益州成例。”
“所垦土地皆收归朝廷所有。”
“但是谁开的土地谁拥有耕种权。”
“数量不超过每人五十亩。”
“多出的土地,朝廷以大汉屯田制度计以军功。”
姜筠听到刘谌的话,顿时瞪大了眼睛。
什么叫土地皆收归朝廷所有?什么又叫谁开的土地谁拥有耕种权?
这岂不是朝廷自己当地主,把所有人都当成佃户了?
还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啊!
看到姜筠脸上的疑惑,坐在他右手边的姜维低声跟他解释了一番。
听懂之后的姜筠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原来如此!
怪不得之前那么多次北伐族叔越打越弱。
这一次却能够在陛下的带领下直接拿夺回陇西三郡。
朝廷这个制度,虽说是把所有的土地都集中到朝廷手里。
却可以保证这些土地不能被地主豪强随意兼并。
也就是说百姓即便活的再难,也始终可以保证有一块地用来耕作,保证自己有一碗饭吃。
只要有饭吃,百姓就不会造反。
陛下所虑甚远,非常人所能及也!
事情商议完毕后,便要进入执行阶段。
刘谌起身离开后,众人也纷纷起身。
崔明煊拦住李骧说道:
“李参军,某有一事,不方便当着陛下面说,故想询问一下李参军。”
李骧点了点头:
“崔祭酒请问。”
“某之前在益州的时候,为了让天下学子日日得见天颜。”
“便在各处学堂悬挂陛下画像。”
“后来被陛下以此举有谄媚之嫌训斥。”
“益州是咱们大汉之地,即便不挂陛下尊像,百姓亦念陛下之恩。”
“可这陇西三郡落入伪朝之手已近百年,百姓不知有汉久矣。”
“更不复知大汉天子为何。”
“在得知陛下要在陇西三郡创办学堂后,某就在想是不是仿益州之例。”
“仍在学堂 悬挂陛下尊像。”
“又恐陛下不虞,故而相问。”
“还请李参军指点一二。”
李骧意味深长的看了崔明煊一眼。
然后说道:
“崔祭酒心思如此玲珑,倒不如陪在陛下身边做个内侍。”
说罢便自顾自的离开。
只留下崔明煊一个人在原地发愣。
良久之后,才从李骧的话里回过味儿来。
一跺脚暗骂了一句:
“呸,你才要当那阿谀奉承的阉人!”
随后也匆匆离开。
朝廷的政令出天水临时行宫,很快便传达至陇西三郡。
天水倒还好一些。
大汉占领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为了给当地百姓留下好印象,也做了不少事。
尤其是在上次厘清土地的时候,刘谌做到了足够的公平公正。
百姓们对朝廷的政令都是相当拥护,开垦荒地的热情也极高。
而那些汉军士兵本就是益州百姓出身。
对于开垦荒地这件事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知道将来这好处也能落到自己和自己家人的头上,对这件事同样也非常积极。
至于那些讲武堂学子,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对这件事颇有怨言。
觉得自己是天子门生,在讲武堂学了一身本事是为朝廷打仗的,而不是浪费在开垦土地这种平民百姓才需要做的事情上。
可当他们看到刘谌也亲自扶犁耕作的时候,所有人都哑火了。
连陛下都亲自下地耕田,他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即便想说也没有那个胆量,全都老老实实的扛起镢头去垦荒了。
姜维等人一开始以为刘谌只是做做样子,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并非如此。
陛下是真的打算参与开荒,直接把众人吓了一跳,纷纷上来劝解。
但却被刘谌一句“朕当为天下表率”给堵了回来。
刘谌早就想明白了,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怎么能要求讲武堂的这群自己名义上的学生做到?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自上而下改变,把这股良好的风气从上到下灌输到所有人的心里。
才能让所有人心甘情愿的做出改变。
等到这股好风气养成之后,便会因为惯性持续的运作下去。
另一边,在各地兴办学堂的崔明煊这一次不再打算悬挂皇帝画像。
李骧的一句话直接骂醒了他。
陛下是个做实事的人,不喜欢这种花活。
就算是喜欢,也不应该在现在这个阶段搞出来。
因为大汉正处于上升期,上升期的时候,就应该脚踏实地的干。
干的好自然功劳就大,干的不好,就算把马屁拍的山响,也毫无作用。
天水三郡的建设,就在这种如火如荼的氛围中次第展开。
“朕早就看出来这个苗头了。”
当姜维回到天水,汇报完军情之后,就把陈启等人之前的反应告诉了刘谌。
并且还把自己对他们的处置也一并告诉了刘谌。
听到姜维的话后,刘谌对姜维的做法表示赞同。
大汉不能跟之前的大汉一样。
否则这样的大汉就算是兴复了也没有任何意义。
这是刘谌从一开始就定下的基调。
刘备他们这些季汉的开创者虽然没有这样的觉悟,但一句以人为本就足以说明他们多少还是意识到了些什么。
这种模糊的概念也始终贯穿整个季汉。
只不过被北伐这个执念所害,最后导致季汉灭亡的时候蜀中百姓面有菜色。
好在刘谌的到来,使川蜀百姓的民生得以恢复。
也使得大汉逐渐走向正轨。
而刘谌的理念也顺着前人的作为被顺利的贯彻下去。
所以才会有姜维听到陈启他们的话,当即就对他们做出了纠正和处罚。
听到刘谌的话,姜维脸上的担忧丝毫没有减少。
“陛下,这个问题若是不解决,将来必然会危及北伐大业。”
就目前跟着北伐大军来到天水的,基本上都是讲武堂四期以前的学子。
因为要快速的培养并补充基层军官的原因。
以及北伐进度的问题。
他们这几期学子都是采用的半年制。
然而就连这种半年制的学生,都不可避免的出现这种问题。
其余那些学子中存在的问题,只会比这个更严重。
刘谌点了点头说道:
“所以朕才会把崔卿从益州调来!”
正坐在那里专心听刘谌和姜维讲话的崔明煊听到刘谌叫自己。
脸上的表情一愣,但随即就意识到陛下可能有重要的任务要交给自己!
心中猛然的激动起来。
他知道自己现在在大汉的地位就像是一个吉祥物一样的存在。
无非是陛下想要告诉天下人,只要是真心悔过。
陛下是愿意既往不咎的!
崔明煊也很好的做到了自己该做的。
此次突然得到旨意调自己入天水,崔明煊只知道陛下要在三郡修建学堂。
和当初在益州和汉中的做法那样来收拢人心,开化民智。
却没想到居然有重要任务交给自己!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是自己这些年老老实实听话的福报。
只要抓住这个机会,他就不会再只是一个吉祥物一样的存在。
想到这里,崔明煊便立刻起身对刘谌行礼道:
“陛下但有驱使,臣莫不相从!”
刘谌抬手示意崔明煊坐下:
“朕此次叫你前来,除了让你在陇西三郡开设学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
崔明煊欠身道:
“请陛下吩咐!”
“上一次,黄明他们帮百姓做事,事后虽然都写过感悟。”
“但大多数都是别人代笔,自己亲自执笔书写的寥寥无几。”
“由他人代笔,自然就少了一些真情实感。”
“自己也会少一些感悟。”
“那些东西诸位也都看过了,想必跟朕的想法也是差不多的。”
崔明煊并不知道之前在天水发生了什么,甚至就连黄明这个名字他都是第一次听。
但如姜维、廖化、李骧等人在听到刘谌的话后,却连连点头。
因为他们是那次事情的亲历者。
也见到过那些写出来的感悟,亲自写的和别人代笔的东西,不说是天差地别,那也是差距极大。
事实也果然如此,那些挑选出来全军宣读的文章,无一例外全都是本人亲笔。
“所以朕要你想办法教会所有士兵认字。”
“不光要教会他们认字,还要让他们学会一些道理。”
“而他们要学的第一个道理就是,他们的供养全都来自于百姓。”
“百姓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听到刘谌的话,在场的人顿时色变。
“陛下!”
“天子代天牧民。”
“天下万物皆上天所赐,亦是陛下所赐!”
“臣请陛下收回此言!”
从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开始。
在汉朝推行了半个世纪之久的黄老之治便宣告结束。
也意味着封建皇权专制正式登上华夏大地的舞台。
历经两汉将近五百年时间的潜移默化。
这套理论上面的人信不信姑且不论,底层的百姓早就已经笃信不疑。
而大汉也正是靠着这套理论统治了华夏大地数个世纪。
直到一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才打破了这个局面。
如今黄巾之祸才过去不到百年时间 ,其影响尚未完全消亡。
而且大汉正处在北伐的关键时期,正是需要大力宣扬天命,以此笼络人心的时候。
陛下却说出这样的言论,岂不是在动摇大汉的根基?
“陛下!臣有言奏!”
“若无陛下之庇佑,百姓何以安居乐业?”
“陛下此言一出,必为不明所以者所乘。”
“对北伐大业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请陛下 慎之!”
李骧起身再劝道。
其余人也纷纷起身附和,脸上皆是凝重之色。
崔明煊也被刘谌的话吓到了,站在那里不敢接腔。
眼见群臣都反对。
刘谌不由得在心中暗自摇头。
这才哪到哪,你们就这么惊讶。
真要是让你们听到有些话,不得把你们吓死。
不过也让刘谌确定了一点,那就是自己的这些 言论过于超前了。
超前是好事,但是超前太多不行。
想到这里,刘谌便从善如流的说道:
“既如此,此事便作罢。”
“不过教士兵认字之事不能放弃。”
“而且要告诉他们,百姓乃是国之根基。”
“绝不可虐,更不可轻视之。”
众人听闻,顿时松了一口气。
陛下这番话倒是没什么出格的地方。
紧接着刘谌又说道:
“拿下天水后,朕便看到天水人丁不多,大量的土地也处在荒废状态。”
“此前朕没有言说,是因为朝廷在陇西立足未稳。”
“如今陇西三郡已下,朕觉得是时候仿汉中前例,开荒治地了。”
这件事没有出乎众人的预料。
况且随着战事的推进,一直从后方调粮食前来也是一件负担极重的事情。
当初丞相北伐的时候,同样有就粮于敌的策略。
现在陇西三郡都归了大汉,更应该好好经营才是。
“如今正值六月,刚是一年麦收时节。”
“百姓也把土地整理出来开始轮种粟、菽之类的作物。”
“若是开荒的速度够快的话,说不定还能赶上下种。”
“即便是赶不上,也能给小麦播种提前打下基础。”
“而朝廷近段时间亦无大的战事 。”
“故朕决定,自朕以下,所有将士开始带领百姓在陇西三郡垦荒屯田。”
“尤其是讲武堂的学子,要以身作则。”
“亲自扶犁垦荒,方能知百姓供养不易。”
垦荒之事,是早就已经定下来的,此前因为一直在打仗的原因,根本顾不上。
陇西三郡到手后,朝廷就只需要派兵防备广魏和扶风来敌。
压力会小很多。
这样一来,很多士兵就会空闲下来。
朝廷自然不会让他们空闲下来。
因为大军每天的消耗是很大的。
这个时候就得考虑自给自足这条路。
尤其是在补给线被拉得这么长的情况下。
对此众人都没有什么意见,至于陛下亲自扶犁垦荒,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每年春耕,帝后都要象征性的劳作以劝农桑。
“敢问陛下,这些开垦出来的荒地当如何处置?”
说话的人是姜筠。
开荒屯田这种事由来已久。
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屯田制度又不尽相同。
如今陇西三郡皆已归汉。
所以姜筠才会有此一问 。
听到姜筠的话,刘谌开口道:
“效仿益州成例。”
“所垦土地皆收归朝廷所有。”
“但是谁开的土地谁拥有耕种权。”
“数量不超过每人五十亩。”
“多出的土地,朝廷以大汉屯田制度计以军功。”
姜筠听到刘谌的话,顿时瞪大了眼睛。
什么叫土地皆收归朝廷所有?什么又叫谁开的土地谁拥有耕种权?
这岂不是朝廷自己当地主,把所有人都当成佃户了?
还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啊!
看到姜筠脸上的疑惑,坐在他右手边的姜维低声跟他解释了一番。
听懂之后的姜筠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原来如此!
怪不得之前那么多次北伐族叔越打越弱。
这一次却能够在陛下的带领下直接拿夺回陇西三郡。
朝廷这个制度,虽说是把所有的土地都集中到朝廷手里。
却可以保证这些土地不能被地主豪强随意兼并。
也就是说百姓即便活的再难,也始终可以保证有一块地用来耕作,保证自己有一碗饭吃。
只要有饭吃,百姓就不会造反。
陛下所虑甚远,非常人所能及也!
事情商议完毕后,便要进入执行阶段。
刘谌起身离开后,众人也纷纷起身。
崔明煊拦住李骧说道:
“李参军,某有一事,不方便当着陛下面说,故想询问一下李参军。”
李骧点了点头:
“崔祭酒请问。”
“某之前在益州的时候,为了让天下学子日日得见天颜。”
“便在各处学堂悬挂陛下画像。”
“后来被陛下以此举有谄媚之嫌训斥。”
“益州是咱们大汉之地,即便不挂陛下尊像,百姓亦念陛下之恩。”
“可这陇西三郡落入伪朝之手已近百年,百姓不知有汉久矣。”
“更不复知大汉天子为何。”
“在得知陛下要在陇西三郡创办学堂后,某就在想是不是仿益州之例。”
“仍在学堂 悬挂陛下尊像。”
“又恐陛下不虞,故而相问。”
“还请李参军指点一二。”
李骧意味深长的看了崔明煊一眼。
然后说道:
“崔祭酒心思如此玲珑,倒不如陪在陛下身边做个内侍。”
说罢便自顾自的离开。
只留下崔明煊一个人在原地发愣。
良久之后,才从李骧的话里回过味儿来。
一跺脚暗骂了一句:
“呸,你才要当那阿谀奉承的阉人!”
随后也匆匆离开。
朝廷的政令出天水临时行宫,很快便传达至陇西三郡。
天水倒还好一些。
大汉占领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为了给当地百姓留下好印象,也做了不少事。
尤其是在上次厘清土地的时候,刘谌做到了足够的公平公正。
百姓们对朝廷的政令都是相当拥护,开垦荒地的热情也极高。
而那些汉军士兵本就是益州百姓出身。
对于开垦荒地这件事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知道将来这好处也能落到自己和自己家人的头上,对这件事同样也非常积极。
至于那些讲武堂学子,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对这件事颇有怨言。
觉得自己是天子门生,在讲武堂学了一身本事是为朝廷打仗的,而不是浪费在开垦土地这种平民百姓才需要做的事情上。
可当他们看到刘谌也亲自扶犁耕作的时候,所有人都哑火了。
连陛下都亲自下地耕田,他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即便想说也没有那个胆量,全都老老实实的扛起镢头去垦荒了。
姜维等人一开始以为刘谌只是做做样子,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并非如此。
陛下是真的打算参与开荒,直接把众人吓了一跳,纷纷上来劝解。
但却被刘谌一句“朕当为天下表率”给堵了回来。
刘谌早就想明白了,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怎么能要求讲武堂的这群自己名义上的学生做到?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自上而下改变,把这股良好的风气从上到下灌输到所有人的心里。
才能让所有人心甘情愿的做出改变。
等到这股好风气养成之后,便会因为惯性持续的运作下去。
另一边,在各地兴办学堂的崔明煊这一次不再打算悬挂皇帝画像。
李骧的一句话直接骂醒了他。
陛下是个做实事的人,不喜欢这种花活。
就算是喜欢,也不应该在现在这个阶段搞出来。
因为大汉正处于上升期,上升期的时候,就应该脚踏实地的干。
干的好自然功劳就大,干的不好,就算把马屁拍的山响,也毫无作用。
天水三郡的建设,就在这种如火如荼的氛围中次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