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1980:那年我救女知青 > 第456章 《斩仙》救酒

穿越1980:那年我救女知青 第456章 《斩仙》救酒

    “要我说啊,你这周扒皮是用得真好。没有你在这里赚钱支持,瞧瞧看这天授村一群杂毛,他们能办成什么事?哦对了,我听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你们天授村村委这里,是不是和五村集镇供销社干起来了?”

    许灼有些惊讶道:“老袁同志,你这消息可真够灵的啊。”

    “诶~别的地方我不敢说,但百湾镇这块地方,尤其是五村集镇,风吹草动逃不过我的耳朵。这次你们可小心点吧……我可听说了,昨天老书记在公社里拉了公社,东蔡,北泾的人,谈的好好的,快成时被摘了桃子。供销社背后的人,有点能耐的,不是本地人,人脉和市里有关,但据说是当年省里下来的知青。具体情况我不知道,我就知道是个江北人。”

    “苏北的?这些苏北的怎么这副吊样,狗日的。”

    许灼骂归骂,却没有动怒。

    虽然但是,这事说起来也挺来气的。

    他们苏南地区,本就发达。

    苏北多穷苦,谁都知道。

    当年很多苏北都逃难到了苏南来。

    可以说,苏南地区第一批外地群体,就是苏北人。

    来也就来了,本地人也好心,虽然排外却有事仍旧帮忙,接纳他们。

    可是呢,这些叫花子要饭一样的苏北人,住在破房子里,就去隔壁家偷东西,咸鱼腊肉偷也就罢了,特么的裤衩子月经带都偷。

    且撕烂了嘴死不承认,被搜刮出来就说是捡的。

    那脾性极臭,可以说臭名昭着。

    就算本地人再排外,对与人和善的蜀人,打架斗殴爱发狠脾气照样不好的徽省人,都比较能接受,相处久了关系还都能不错。

    不说蜀人多客气懂礼吧。

    就算大家都不喜欢的徽省人,房东家、邻居家要有事,都会直接过来帮衬,啥都不会说,家里但凡稍微富余点,多口肉食都会端碗送来。

    这点比本地人还客气。

    当然了,人都是有好坏的。

    蜀人客气懂礼貌,却也懒。

    徽省人虽然狠,但干活也拼命。

    再个就是精明爱占小便宜,遇事不愿蹚浑水,但也记人情的浙江人,本地人不怎么喜欢,却也不会延误。

    不比不知道。

    相较之下,本地人对江北人那真毫无好感。

    于是一说到这个,两个人骨子里的地域歧视就上来了。

    一阵说说笑笑,最终不聊此事。

    “和我无关,这事儿归全书记管,我有自己要做的事。袁爷叔,你这次来,应该不是为了这事吧?是不是酒厂的事,有新变化?”

    “嘿!”袁如辉兴奋着脸,指了指许灼,又指了指自己口袋,他道:“我这次来啊,这件事就是提个醒。重要的还是酒厂的事,但先不提这事。你小子也是深藏不露啊,那关于抨击《斩仙》的文章,是不是你找人发的?”

    “不然呢,平白无故的,咱们不努力,谁会帮咱们?”

    “嘿!你小子,真叫一个牛逼。我跟你说,易城广播台的台长等人,已经被调查开除了,广播台这里了登报发了道歉声明。与这件事相关的那些个老作家,也差点被整得晚节不保。你这事,可真够狠的。”

    袁如辉拿出了三份报纸。

    一份是《北平日报》,一份是《华东日报》,一份是《江南晚报》。

    这三份报纸由北平到华东,再到地方,都出现了类似的文章。

    《北平日报》上作者署名“桃灼其华”发表了名为《一篇《斩仙》展了群魔乱舞》,那《华东日报》则是署名破壁人写的《我建议封禁《斩仙》的十大理由》,最后则是《江南晚报》上好几篇相关文章。

    但最新的《斩仙》仍旧续上了,正处于大篇幅连载版面中。

    乍看标题还以为是批评《斩仙》的,仔细阅读内容,就会发现“桃灼其华”是在以《斩仙》引发的一些社会现象为主旨,进行文化风气上的批判,然后把这个文化风气批判引到“某些人故步自封阳奉阴违搞自己认为的人民喜爱的作品”上来,顺便点了点易城的名。

    这个文章写得大气深奥,看起来好像很难懂。

    可经历那十年的都能发现,文章把易城如今模样和“胡风”关联起来了。

    这东西,等于是用舆论的刀来斩易城电台的头了。

    相较之下破壁人写得文章则一如既往的直接。

    文章豪放不羁,极尽辛辣、刁钻、挖苦、讽刺,简直把易城电台,还有易城报社,易城两大酒厂搞照猫画虎、投机倒把伪君子模样,痛斥了个遍。

    至于《江南晚报》,相较之下则温和得多。

    一边报纸上也是对易城这边落井下石的,批评痛骂易城的报社和电台,扣着官僚主义、旧社会风气、不作为等帽子,但其真正主要的,还是把易城这些人给妖魔化,和《斩仙》中主角所遇到的敌对势力挂钩。

    由此……大吹特吹《斩仙》这部作品的牛逼。

    《斩仙》中主角出身的名门正派,实际上却是挂着正派的鸡鸣狗盗之辈,老一辈打压有才能不服从的小一辈,扶持自己血脉家族的无能年轻人上位,然后还把主角等人废了命贡献,安到自家子侄辈上。

    这个门派看似光鲜,好像年轻一辈传承有序。

    实则都是底层人用鲜血扛起来的。

    这个时代的人读这种作品,一看就能感受到浓重的旧社会味道。

    这不就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官僚主义么?

    所以《江南晚报》这痛打落水狗的大帽子,也是名副其实的软刀子。

    关键是,人家报纸版面多不说,还用三分之一体量,各个栏目都发了对易城这件事的看法,相当于集火攻击了。

    如此一来,易城报社也好,电台也罢,目前都已被大换血。

    也无怪袁如辉这么兴奋,文人动动笔,就能直接把站在易城舆论顶峰的两大将直接给摁下,关键他知道许灼和“桃灼其华”“破壁人”都有关系。

    这人脉,也太吓人了不是。

    “小许,局面目前算是彻底扭转了……”

    “这些文章可真及时,真厉害啊。”

    “报社这边被查后,粮食白酒与易井坊所有广告都被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