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成了女帝,我还在种菜养鸡 第456章 为百姓做实事
小妹哪里有不成全的?
她十分高兴,对封子珩说:“长姐对男欢女爱没有半分喜好,而先帝离开了朕,朕也没有别的心思。能见着二姐与宁王有情人在一起,也是一种幸事。”
封子珩无奈说:“陛下,朝纲虽然稳固下来,但若是陛下久无子嗣,恐朝臣还是会上奏进言。从前陛下以替先帝守孝为名,不肯娶纳皇夫,如今孝期已过,是否……”
是否该纳皇夫进宫,早日生下子嗣?
小妹似笑非笑看着封子珩:“朝臣当中,谁对朕有意见?”
封子珩解释:“臣并非说有朝臣对陛下有意见,只是说……以防万一。”
“那就是爱卿对朕有意见了?”
封子珩忙道:“陛下,臣不敢。”
“不敢你也这么做了。”小妹冷笑一声,“此事不必再提,朕若是有心,自会娶纳皇夫。但为了子嗣,绝不可能。”
封子珩蹙眉:“陛下,便是先帝,也不可能说为谁守身,定会娶纳后妃入宫,延绵子嗣,才能让江山后继有人啊。”
小妹说:“别的帝王娶纳后妃入宫,又不用他们生,他们十足的精力放在朝堂之上。而朕娶纳皇夫,皇夫能替朕分忧什么?他们是能生,还是能养?”
“……”
“一群没用的男人,送到后宫来做什么?朕不喜,你也不必再提。”
封子珩只好闭口不言。又说起去年春闱之后的进士,经过快一年的历练,也可以送到各部去做官了。
朝廷虽然不至于青黄不接,但到底缺口不少,尤其是有才能的缺口有些大。
宁王这一去,又是两年。
倒也不是完全没有消息,定期会给宫内寄信,说他与二妹的事情。
他顺利找到二妹,并且告白成功。二人分离的三年,身边与心中,都没有出现过其他人。
二妹也按照约定,答应了宁王的求婚。
他们并没有归京大办,就在当地的官府签下婚书,二人再次结为夫妇。
还将那婚书拓印一份,送往京都宫内。
小妹看见了,也是喜不自胜:“朕那位二姐,性子如同石头一般,执拗得很。原以为她与萧佑川,这辈子都没戏,没想到竟然还真的在一起了。”
司沐颜得知这个消息,喊来小霞儿问:“你如今也九岁了,很多事情无需再隐瞒你,你可想要知道你的父亲是谁?”
小霞儿一双大眼睛亮亮的,透着狡黠:“是宁王,对吗?”
司沐颜看着她:“你猜到了?”
“小时候见到娘亲入夜哭泣,总也不明白为什么。娘亲说她在思念父亲,或是说她思念宁王,当时不明白,可长大了,渐渐就明白了。”
小霞儿鼓着嘴。
“大姨母不必小看霞儿,霞儿聪明,什么都能看透。再说了,霞儿并不觉得父亲是何人有什么要紧的,便如传闻里,说是普通农夫也好,是宁王也罢,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司沐颜揉揉她的脑袋:“霞儿会不会怨恨你父亲?”
“不会。”小霞儿说,“大姨母告诉过我,世间很多事情,都不是人能预料到的。他们分开,或者在一起,也未必是他们自己的本心。”
司沐颜笑起来:“不过,现在他们在一起了。这是他们的婚书,递送到京都来,这一份是为了让你阿爷阿奶知晓。”
小霞儿说是不在意,但捧着婚书翻来覆去的看,突然就红了眼睛。
她将头埋在司沐颜的怀中。
“大姨母,其实从前,我怨恨过阿娘,我不理解她为什么要抛弃我,去做她的事业。庄子上别的孩子,都要阿娘的陪伴……”
“后来您告诉我,每个人都应该先做自己。她是司沐彤,是欣彤郡主,是大理寺的女官。然后……才是霞儿的娘亲。”
“我现在才明白,是真的。大姨母,我听到旁人说,她是为百姓谋福祉的第一名女官,我很高兴,很……替她骄傲。”
司沐颜抱着她,爱怜的说:“她很好,虽然没有陪伴你,但你要记住,她对你的爱,不比别的娘亲少。”
二妹不在小霞儿身边,可她每到一处,第一件事就是收集当地的特产,巴巴的让人送到庄子上来,要给小霞儿玩。
她每个月都会写信,单独一封信是给小霞儿的,寄过来的不止是信,更是她对小霞儿的思念。
从前小霞儿负气,不乐意看,更不乐意回信。可是又记挂着亲娘,忍不住偷看,然后写回信,却也不发出去。
司沐颜看在眼中,并不曾说什么,只是在给二妹回信的时候,将这一切告知二妹。
“我的小霞儿,也长大了。”
小霞儿抬起头:“大姨母,将来我也要做我娘那么厉害的人,让百姓们,人人都敬仰我!”
人人敬仰的二妹,忙得不可开交。她前三年走遍大周每一处,致力于宣传大周律法。并在这个途中,也开始重新写下自己对律法的修改意见。
集合整理,在第三年的时候,让人送到京都。这次的律法修改,得到小妹的大力支持。
她让三法司集合起来,合理的地方就做修改并发布出去。难以实施的,就让各个城池,根据大周律法做调整,发布当地的律法条例。
如此既重新颁布律法,又配合当地的习俗,被大部分人认可。
而小妹并不甘心只做这些。她游历大周时,发现女子的境况还是太糟糕了。虽说大周更改律法,女子可以自立门户。
但想要自立门户,钱与族人缺一不可。
一个女子独自立户,背后没有人支撑,多的是人想要将她给据为己有。
可是偏偏,被婆家欺凌的女子,绝大多数也没办法回到娘家——如若娘家愿意撑腰,或者有能力撑腰,这些女子,也就不会被欺凌得过不下去了。
二妹思来想去,觉得最好的方法,还是开办女子收容所。
让那些无家可归,无处可去的女人,能有个安身立命的场所。
但困难也随之而来。
经费从何而来?
一旦人数多起来,经费就不够了,一年两年可以,三年五载勉强,十年八年,又靠什么才能支撑下去?
她十分高兴,对封子珩说:“长姐对男欢女爱没有半分喜好,而先帝离开了朕,朕也没有别的心思。能见着二姐与宁王有情人在一起,也是一种幸事。”
封子珩无奈说:“陛下,朝纲虽然稳固下来,但若是陛下久无子嗣,恐朝臣还是会上奏进言。从前陛下以替先帝守孝为名,不肯娶纳皇夫,如今孝期已过,是否……”
是否该纳皇夫进宫,早日生下子嗣?
小妹似笑非笑看着封子珩:“朝臣当中,谁对朕有意见?”
封子珩解释:“臣并非说有朝臣对陛下有意见,只是说……以防万一。”
“那就是爱卿对朕有意见了?”
封子珩忙道:“陛下,臣不敢。”
“不敢你也这么做了。”小妹冷笑一声,“此事不必再提,朕若是有心,自会娶纳皇夫。但为了子嗣,绝不可能。”
封子珩蹙眉:“陛下,便是先帝,也不可能说为谁守身,定会娶纳后妃入宫,延绵子嗣,才能让江山后继有人啊。”
小妹说:“别的帝王娶纳后妃入宫,又不用他们生,他们十足的精力放在朝堂之上。而朕娶纳皇夫,皇夫能替朕分忧什么?他们是能生,还是能养?”
“……”
“一群没用的男人,送到后宫来做什么?朕不喜,你也不必再提。”
封子珩只好闭口不言。又说起去年春闱之后的进士,经过快一年的历练,也可以送到各部去做官了。
朝廷虽然不至于青黄不接,但到底缺口不少,尤其是有才能的缺口有些大。
宁王这一去,又是两年。
倒也不是完全没有消息,定期会给宫内寄信,说他与二妹的事情。
他顺利找到二妹,并且告白成功。二人分离的三年,身边与心中,都没有出现过其他人。
二妹也按照约定,答应了宁王的求婚。
他们并没有归京大办,就在当地的官府签下婚书,二人再次结为夫妇。
还将那婚书拓印一份,送往京都宫内。
小妹看见了,也是喜不自胜:“朕那位二姐,性子如同石头一般,执拗得很。原以为她与萧佑川,这辈子都没戏,没想到竟然还真的在一起了。”
司沐颜得知这个消息,喊来小霞儿问:“你如今也九岁了,很多事情无需再隐瞒你,你可想要知道你的父亲是谁?”
小霞儿一双大眼睛亮亮的,透着狡黠:“是宁王,对吗?”
司沐颜看着她:“你猜到了?”
“小时候见到娘亲入夜哭泣,总也不明白为什么。娘亲说她在思念父亲,或是说她思念宁王,当时不明白,可长大了,渐渐就明白了。”
小霞儿鼓着嘴。
“大姨母不必小看霞儿,霞儿聪明,什么都能看透。再说了,霞儿并不觉得父亲是何人有什么要紧的,便如传闻里,说是普通农夫也好,是宁王也罢,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司沐颜揉揉她的脑袋:“霞儿会不会怨恨你父亲?”
“不会。”小霞儿说,“大姨母告诉过我,世间很多事情,都不是人能预料到的。他们分开,或者在一起,也未必是他们自己的本心。”
司沐颜笑起来:“不过,现在他们在一起了。这是他们的婚书,递送到京都来,这一份是为了让你阿爷阿奶知晓。”
小霞儿说是不在意,但捧着婚书翻来覆去的看,突然就红了眼睛。
她将头埋在司沐颜的怀中。
“大姨母,其实从前,我怨恨过阿娘,我不理解她为什么要抛弃我,去做她的事业。庄子上别的孩子,都要阿娘的陪伴……”
“后来您告诉我,每个人都应该先做自己。她是司沐彤,是欣彤郡主,是大理寺的女官。然后……才是霞儿的娘亲。”
“我现在才明白,是真的。大姨母,我听到旁人说,她是为百姓谋福祉的第一名女官,我很高兴,很……替她骄傲。”
司沐颜抱着她,爱怜的说:“她很好,虽然没有陪伴你,但你要记住,她对你的爱,不比别的娘亲少。”
二妹不在小霞儿身边,可她每到一处,第一件事就是收集当地的特产,巴巴的让人送到庄子上来,要给小霞儿玩。
她每个月都会写信,单独一封信是给小霞儿的,寄过来的不止是信,更是她对小霞儿的思念。
从前小霞儿负气,不乐意看,更不乐意回信。可是又记挂着亲娘,忍不住偷看,然后写回信,却也不发出去。
司沐颜看在眼中,并不曾说什么,只是在给二妹回信的时候,将这一切告知二妹。
“我的小霞儿,也长大了。”
小霞儿抬起头:“大姨母,将来我也要做我娘那么厉害的人,让百姓们,人人都敬仰我!”
人人敬仰的二妹,忙得不可开交。她前三年走遍大周每一处,致力于宣传大周律法。并在这个途中,也开始重新写下自己对律法的修改意见。
集合整理,在第三年的时候,让人送到京都。这次的律法修改,得到小妹的大力支持。
她让三法司集合起来,合理的地方就做修改并发布出去。难以实施的,就让各个城池,根据大周律法做调整,发布当地的律法条例。
如此既重新颁布律法,又配合当地的习俗,被大部分人认可。
而小妹并不甘心只做这些。她游历大周时,发现女子的境况还是太糟糕了。虽说大周更改律法,女子可以自立门户。
但想要自立门户,钱与族人缺一不可。
一个女子独自立户,背后没有人支撑,多的是人想要将她给据为己有。
可是偏偏,被婆家欺凌的女子,绝大多数也没办法回到娘家——如若娘家愿意撑腰,或者有能力撑腰,这些女子,也就不会被欺凌得过不下去了。
二妹思来想去,觉得最好的方法,还是开办女子收容所。
让那些无家可归,无处可去的女人,能有个安身立命的场所。
但困难也随之而来。
经费从何而来?
一旦人数多起来,经费就不够了,一年两年可以,三年五载勉强,十年八年,又靠什么才能支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