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从长征开始:十军团的绝境血路 > 第536章 好消息不断

从长征开始:十军团的绝境血路 第536章 好消息不断

    吴震寰首先选定施工的是黄河流域的三门峡水利枢纽,这项工程在历史上本来是1957年开工、1960年竣工的,然后又在1973年进行改建增设泄流孔防止泥沙淤积减小库容。

    现在由于有了赵骥事先提醒要注意蓄清排浑,所以吴震寰在初始设计时就直接一步到位,兼具防洪、灌溉和发电的功能。

    吴震寰在长江流域选定施工的则是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这项工程在历史上是1971年开工兴建,1972年停工,然后1974年复工,1980年大坝合拢,1988年全部竣工,而后又一直增质提效直到新世纪。

    赵骥对葛洲坝工程的要求是防洪优先、发电第二,要求吴震寰在设计时要把发电需求考虑进去,但在施工时要优先合拢大坝,至于装机的事可以留到后边再说。

    同一时间,陆水水库、下荆江裁弯工程、刘家峡水电站、青铜峡枢纽和三盛公枢纽等工程也相继启动,各省尤其是北方各省的县级水库也纷纷投入施工。

    在那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年代,广大老百姓对在自家门口兴修水利表现出了巨大热情,赵骥最开始时还担心这些庞大的工程能否如期完工,但当亲眼目睹了数万百姓如同蚂蚁筑巢般分成数层站在几十米高的三门峡坝基上筑土时,他就知道自己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此情此景使得赵骥不由想起了自己前世在重庆涪陵参观过的防核工程遗址,当时身为后世人的他是很难想象在那个重型机械几乎为零的年代,人力是如何完成如此庞大且艰巨的工程项目的。

    还有五年时间,赵骥相信我们中国人只要能被发动组织起来,就一定能战胜这场罕见的天灾。

    视察完三门峡枢纽工程的施工情况,赵骥才刚回到北京就接到了谢和赓送来的一份意见征求文件,文件标题用醒目的红色大字写着“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

    公社化运动其实早在刚建国时就开始探索试行了,发展到今天(1954年)已经形成了每社大约两百户左右的规模,因为考虑到眼下大兴水利的人力需求,所以把小社合并为大的联社以集中力量的想法,便在提前大兴水利的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自然而然地提前孕育而生了。

    赵骥拿着文件反复细读了好几天,思考成熟后才在上面提笔写到:完全同意,但在执行中要高度重视几点,一是不得取消农民家庭副业,同时应当保留农民一定面积的自留地,二是集体食堂包括城市集体食堂必须根据就餐人数严格限定配额,坚决杜绝浪费粮食的情况。

    简单来说,赵骥现在的态度就是在大方向上不对着干,但在具体细节上尽量纠偏。

    意见报上去以后,赵骥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倒还因为支持小社改大社而得到了点名表扬,甚至相关部门的具体经办人还被召集起来要求认真研究这两点意见,更何况这个当口赵骥正当红,即便有个别潜在的野心家也不敢公开对他指手画脚。

    其实对于小社变大社的事情,赵骥并不十分看重,因为任何制度都是要符合当时的生产力背景的,在那个农业生产水平跟一千年前的古代没多大提高,依旧停留在看天吃饭的时代,联社制实际上的确能更好的帮助农民应付种种难以预测的难关。

    要改也得等到大兴水利的阶段结束,农业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再改,否则要是就连丰年都填不饱肚子的话,还谈什么后边的事情(没有经历过这个阶段的阿三,直到现在都没能完全解决粮食自给自足的问题,不要因为后来的问题而否定当时的决策)。

    而赵骥的两点修正意见实则就是原时空里针对联社制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来的,现今不过是提前做了预防罢了。

    总体来看,目前全国形势可谓一片大好,国库还算充盈,苏联援建的“156+19”项目都在按部就班,各项水利建设如火如荼,战场上也取得了连场大捷。

    就在这个一片火红的时刻,科研部门也锦上添花地送来了几个好消息。

    第一个好消息是仿制于me264远程轰炸机的轰一型轰炸机成功定型投产了!

    由于这个时空轨迹中,我军获得了系统奖励的喷气式轰炸机技术资料,所以并没有浪费时间和精力去仿制英国霍克轻型轰炸机(轰一)、美国b6重型轰炸机(轰二)、英国剑鱼鱼雷轰炸机(轰三)、美国b17重型轰炸机(轰四)、苏联伊尔28型轻型轰炸机(轰五)等一系列型号。

    当赵骥在王守竞的陪同下第一次亲眼看到轰一的样机实体时,他整个人都不由得呆住了,因为这架飞机简直就是后世的轰六plus版呀!

    王守竞陪着赵骥一边走一边介绍,原来在综合参考了me264的原始技术资料和后来苏联援助的图16型轰炸机资料后,轰一设计团队直接两者取其长搞出了一款本来不存在的新飞机。

    图16(轰六)只是一款中程轰炸机,而新生的轰一则延续了me264的设计思路,强调洲际打击能力,航程超过了一万六千公里。

    动力系统方面,轰一则充分借鉴了图16的技术改进,由活塞引擎加喷气助推的混合动力改为了百分百完全涡喷式动力,气动布局也从平直翼改成了三十五度后掠翼设计,优化了高亚音速飞行性能,载弹量也大幅提升到了十六吨。

    不仅如此,王守竞还跟束星北合作,给轰一的机头加装了雷达,让这款远程轰炸机具备了挂载上游-1K空射型反舰导弹的功能,后续还能挂载正在研发中的核武器。

    第二个好消息则是导弹研究所的东风1型短程导弹(射程大概六百公里)和东风2型中程导弹(射程大概一千五百公里)都接连试射成功了,如此一来,整个第一岛链就首次纳入到了我军的打击能力范围之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