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之局之朝天的野望 第371章 巧匠
热门推荐:
签到千年,从凡尘仆役到仙界至尊
摊牌了我真是封号斗罗
别人玩游戏,我修仙
从透视开始无敌
序列:旧日君临
穿成农家子的漫漫科举路
灭族之夜,大帝的我被后人召唤
迷雾求生:从升华万物开始无敌
雷凌擎天传说
\"不过,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林焱敲了敲桌案,继续道,\"加派人手监视李明德的一举一动,尤其注意他与谁接触。同时,通州段工程必须加快进度,务必在他们行动前完工。\"
陈巧领命而去,林焱则立即前往通州工地。
通州段工程已进行过半,新式堤坝初具规模。工匠们干劲十足,铁锤与木料碰撞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忙景象。
王启明正在指导工匠安装新式闸门,见林焱到来,连忙迎上前:\"大人来得正好,新闸门已经安装完毕,正准备试水。\"
\"效果如何?\"林焱关切地问。
\"理论上应当完美,不过...\"王启明略显犹豫,\"实际操作中发现一些小问题。闸门开启时略有卡滞,若遇洪水恐难及时应对。\"
林焱眉头微皱:\"可有解决之法?\"
\"老朽思索多日,尚无良策。\"王启明显得有些疲惫,\"这新式闸门设计精妙,但实际制作难度太大,工匠们技艺有限,难以精准还原设计。\"
这时,一旁默默听着的王子明突然道:\"父亲,我有个想法。闸门卡滞,是因为木料膨胀变形所致。若在关键部位使用特制铁件代替木料,再辅以油脂润滑,应能解决此问题。\"
王启明眼前一亮:\"有理!只是这特制铁件形状特殊,寻常铁匠恐难铸造。\"
\"何不请教铸剑师袁大匠?\"林焱提议,\"我听闻此人铸造精细铁器无人能及。\"
王子明摇头:\"袁大匠脾气古怪,不轻易出手。更何况,他与朝廷素有嫌隙,不肯为官家做事。\"
林焱沉吟片刻:\"无妨,我亲自去请。\"
次日清晨,林焱来到城西一处偏僻院落。院门紧闭,门上挂着一块\"铸剑坊\"的残旧木牌。
林焱叩门三下,良久无人应答。正当他准备再敲时,门忽然打开,一个满脸煤灰、眼神凌厉的老者出现在门后。
\"何人扰我清修?\"老者声音低沉而粗砺。
\"在下林焱,特来拜访袁大匠。\"
老者上下打量林焱一番,冷哼一声:\"看你衣着华贵,必是朝中权贵。老夫不与官家打交道,请回吧。\"说完便要关门。
林焱连忙挡住门缝:\"袁大匠且慢。在下此来,的确有事相求,但非为官家,而是为天下百姓水患之苦。\"
老者停下动作,皱眉道:\"何意?\"
\"在下奉旨改良大运河,欲减水患、利漕运。新式闸门卡滞难开,需特制铁件方能解决。听闻袁大匠铸造技艺天下无双,特来求教。\"
老者沉默片刻,忽然问道:\"你懂铸造之理?\"
林焱坦言:\"略知皮毛。\"
\"那你知道铸铁与锻铁之别?\"
\"铸铁是将生铁熔化后注入模具成型,质地较脆;锻铁则是将熟铁反复锤打成型,柔韧有力。不同用途当选不同工艺。\"林焱答得头头是道。
老者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倒是懂些门道。进来说话吧。\"
林焱随老者进入院中,只见一座简陋的铸造作坊占据院落大半空间。炉火正旺,各种工具整齐摆放,墙上挂满了形状各异的铁器和图纸。
\"久闻大匠铸剑技艺举世无双,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林焱由衷赞叹。
袁大匠不为所动:\"少拍马屁。说吧,具体需要什么铁件?\"
林焱从怀中取出一卷图纸,展开在桌上:\"这是水利闸门的关键部件,需要精准无比,误差不得超过一毫。普通铁匠难以铸造,只有袁大匠这样的大师才能胜任。\"
袁大匠仔细审视图纸,眉头渐渐舒展:\"有意思。这设计巧妙,若能实现,确能解决闸门卡滞问题。\"他突然抬头,\"这是你设计的?\"
\"并非我一人之功。水利司集众人之智,方有此设计。\"
袁大匠点点头:\"实诚。好,我可以试试。不过有个条件。\"
\"请讲。\"
\"我要亲眼看看这闸门如何运作,确保我的铁件用在正道上。\"
林焱大喜:\"这是自然。何时动身?\"
\"速去速回。\"袁大匠拿起一把小锤,\"把图纸留下,再给我三日时间,我先做个样品出来。\"
三日后,林焱再访铸剑坊,袁大匠已铸造出一套精巧铁件。每一件表面光滑,棱角分明,合缝精准无比。
\"试试看。\"袁大匠递给林焱一个轴承模型。
林焱按图纸组装,发现各部件严丝合缝,运转流畅,不禁赞叹:\"精妙绝伦!袁大匠真乃铸造大师!\"
袁大匠只是淡淡一笑:\"走吧,带我去看看你们的闸门。\"
林焱与袁大匠同行至通州,王启明父子见到精美铁件,爱不释手。在袁大匠指导下,工匠们小心翼翼地更换了闸门关键部件,并注入特制油脂润滑。
试水时,闸门开启平滑无阻,控水精准,连王启明这样的水利专家都赞叹不已:\"妙哉!这闸门若用于全河,水患将减八成!\"
袁大匠仔细观察整个过程,脸上罕见地露出满意之色:\"不错的工程。这闸门设计确有独到之处,既控水又护堤,难怪能减水患。\"
林焱趁热打铁:\"袁大匠,我们水利司需要大量这样的精巧铁件。不知大匠可愿长期合作?\"
袁大匠犹豫片刻:\"老夫不喜官场,不愿入仕为官。\"
\"大匠误会了。\"林焱解释道,\"我并非要大匠做官,而是想请大匠担任水利司技术顾问,专管铁件铸造。大匠仍可在自己作坊工作,只需提供技术指导和成品验收。如此既能施展大匠绝技,又能造福百姓,何乐不为?\"
袁大匠沉思许久,终于点头:\"好吧,我答应了。不过有个条件——我要收徒弟,把技艺传下去。官家需提供场地和材料。\"
\"这是自然!\"林焱欣然应允,\"大匠愿收多少徒弟?\"
\"七个。\"袁大匠竖起七根手指,\"象征七星,取''匠心独运''之意。\"
就这样,袁大匠正式加入水利司,并在通州设立铸造作坊,开始招收徒弟。林焱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选拔资质上佳的年轻人前来学艺,并提供最好的铁料和工具。
与此同时,通州段工程进展神速。新式闸门解决了控水难题,工匠们士气高涨,纷纷献计献策。一个月后,通州段试点工程顺利完工,效果超出预期。
萧瑾亲自前来视察,见河道畅通,水位平稳,闸门运作灵活,龙颜大悦:\"林爱卿果然不负朕望!这水利工程当真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林焱趁机请奏:\"陛下,通州段虽小,但已证明新法可行。臣请求尽快推广至全河,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准奏。\"萧瑾当即拍板,\"朕再拨银五十万两,支持全河改良工程。另外,这些参与工程的能工巧匠,都当重赏!\"
消息传开,朝野上下一片称颂。水利工程的成功大大提高了萧瑾和林焱的威望,变法也获得了更多支持。那些想借水利之事挑起事端的反对势力,一时间噤若寒蝉。
然而,李明德并未因此放弃。东厂密探传回消息,李明德已秘密接触了北方几位将领,似乎在策划更大的行动。
\"他们想趁工程推广之际闹事。\"林焱分析道,\"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他立即召集水利司核心成员开会,商议下一步工作。会议上,王启明提出了全河改良的具体方案,将整个大运河分为六段,同时施工,预计一年内可全部完工。
\"时间太长。\"林焱摇头,\"我们没有一年时间。敌人不会等我们从容完工。\"
王子明思索片刻,建议道:\"若增加人手,集中力量先改造关键节点,可缩短至半年。\"
\"还是太慢。\"林焱沉思道,\"我们需要更高效的方法。\"
这时,一直沉默的袁大匠突然开口:\"何不分段承包?\"
众人一愣,林焱追问:\"请大匠详述。\"
\"把整个工程分段发包给各路工匠,各负其责,限期完成。\"袁大匠解释道,\"我可以培训更多铁匠制作闸门部件,同时指导各地工匠安装。如此一来,多路并进,三个月内可完工。\"
\"妙哉!\"林焱拍案叫绝,\"正该如此!\"
随即,他亲自起草了分段承包方案,将整个大运河分为十二段,每段由一组工匠负责。为确保质量,王启明父子和袁大匠轮流巡视指导,水利司官员则负责监督验收。
方案很快获得萧瑾批准,工程全面铺开。林焱亲自前往各段视察,激励工匠们争分夺秒施工。
就在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一个意外消息传来——李明德已经秘密逃离京城,前往北方!
\"不好!\"林焱立刻意识到事态严重,\"他是去联络叛军了。我们必须加快进度,在叛乱爆发前完成工程。\"
他立即下令所有工段昼夜施工,并亲自奔赴各地督促。同时,派出东厂密探,严密监视北方动向。
一个月后,工程已完成过半,效果立竿见影。漕运通畅了,水患减少了,百姓拍手称快。但与此同时,北方也传来不安消息——边境三个州县的官员突然失踪,当地驻军行动诡异。
林焱将情报呈报萧瑾,建议加强防备。萧瑾立即派遣心腹将领率军北上,同时下令加紧工程进度,争取早日完工。
在各方努力下,大运河改良工程终于在预定日期前十天全部完工!整个大运河焕然一新,新式闸门控水精准,堤坝坚固如铁,河道畅通无阻。
萧瑾再次亲临视察,龙颜大悦:\"林爱卿,你为朝廷立下大功!这水利工程不仅解决了百年水患,还大大提高了漕运效率。朕要重重赏你!\"
林焱谢恩后,郑重道:\"陛下,工程虽成,但臣担忧李明德勾结北方,恐有大变。\"
\"朕心中有数。\"萧瑾沉声道,\"马将军已率兵北上,镇守边境。那些宵小之辈,掀不起大浪。\"
果然,三日后捷报传来——马仲军队在边境截获了李明德及其党羽,一举剿灭叛乱萌芽!李明德伏诛,余党尽数就擒。
朝野震动,一时间人心大定。水利工程的成功和叛乱的平息,使萧瑾威望达到新高,变法也进入快车道。
工程完成后,林焱并未就此松懈。他提议设立水利学堂,专门培养水利人才;建立巡查制度,定期检修河道闸坝;编纂水利典籍,将技术经验记录下来,传之后世。
萧瑾欣然应允,并亲自为水利学堂题匾。水利学堂选址在通州,由王启明担任山长,袁大匠负责技术教学,招收全国有志青年前来学习。
开学典礼上,林焱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水利乃国之根本,关乎民生。诸位能入此学堂学艺,乃人生大幸。望诸君勤学苦练,他日为国为民,造福天下!\"
学子们群情激昂,齐声应诺。林焱环顾四周,心中欣慰。这些年轻人,将来必成大器,继续推动变法伟业。
水利学堂很快声名远播,各地才俊纷纷前来投考。王启明和袁大匠亲自把关,只录取最优秀的学生。学堂课程设置严谨,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操作,还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实际工程,积累经验。
与此同时,水利司继续推进全国范围的水利改良。林焱提出了\"十年治水\"计划,准备在十年内疏浚全国主要河道,建立完善的水利系统。
萧瑾全力支持,拨款建立专门水利基金,并下令各地方官员配合工作。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治水热潮,各地纷纷仿效大运河改良经验,开展本地水利建设。
一天,林焱在水利学堂视察时,一位年轻学子递上了一份奇特设计图——一种能自动测量水位的装置。
\"此物若能实现,将大大提高预警能力,避免洪灾。\"那学子解释道。
林焱仔细端详图纸,眼前一亮:\"妙哉!这创意独特,若能实现,确能造福百姓。\"
他立即召集王启明和袁大匠商议,三人一致认为此设计可行,决定立即着手制作样品。
一个月后,世界上第一个自动水位测量装置在通州段安装完毕。这个装置利用浮力原理,当水位上升时,浮标升高,带动指针在刻度盘上显示水位高度。更巧妙的是,当水位超过警戒线时,装置会自动敲响警钟,提醒管理人员采取措施。
这一发明很快推广至全河,大大提高了防洪预警能力。发明者——那位名叫李杰的年轻学子,也因此被破格提拔为水利司技术主管,负责新技术研发。
水利事业蒸蒸日上,林焱却没有忘记政治上的警惕。虽然李明德已伏诛,但潜在威胁仍然存在。他继续通过东厂密探监视各方动向,确保变法顺利推进。
某日,陈巧匆匆前来报告:\"大人,边境又有异动。据说有人在散布谣言,称水利工程损害风水,导致当地灾祸连连。\"
林焱冷笑:\"又是老招数。不过这次我们有备而来。\"
他立即派人调查谣言源头,同时派遣水利专家前往当地,详细解释水利工程的科学原理和实际效果。与此同时,他还下令编纂《水利详解》一书,用浅显语言解释水利知识,分发各地,以正视听。
这一系列措施很快见效,谣言不攻自破。百姓们亲眼目睹了水利工程带来的好处——减少水患、便利运输、灌溉农田,自然不会相信那些毫无根据的谣言。
一年后,林焱向萧瑾呈上了一份详细报告,总结水利改革成果:大运河全面改良,水患减少八成;漕运效率提高三倍;灌溉农田面积增加两倍;水利学堂培养学生百余名;新技术研发十余项。
萧瑾龙颜大悦:\"林爱卿,你这水利改革当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朕要重赏你!\"
林焱谢恩后,郑重道:\"陛下,水利虽成,但变法之路尚长。臣恳请陛下继续支持,推进更多改革。\"
\"爱卿所言极是。\"萧瑾沉声道,\"水利改革的成功,给了朕极大信心。接下来,朕准备推进更大规模的变法,涉及科举、军制、税赋等多个方面。此事重大,需爱卿继续辅佐。\"
\"臣愿竭尽全力,助陛下实现宏愿。\"林焱坚定回答。
萧瑾满意地点点头:\"好!朕相信,在爱卿协助下,我大永昌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离开皇宫,林焱没有立即回府,而是来到通州水利学堂。此时学堂正在举行结业典礼,第一批学生即将奔赴全国各地,投身水利事业。
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林焱心中充满希望。他知道,真正的变革不仅需要制度创新,更需要培养大批具有新思维的人才。这些年轻人,将成为推动变法的重要力量。
典礼上,林焱语重心长地对毕业生们说:\"水利之道,利民为本,技艺为用,创新为魂。望诸位牢记此训,到各地后不仅要用好所学技艺,更要不断创新,适应当地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们齐声应诺,场面感人至深。
林焱提笔,在日记上写下一句话:\"水利兴,则国兴;匠心在,则志存。变法之路,任重道远,我辈当继续奋进!\"
陈巧领命而去,林焱则立即前往通州工地。
通州段工程已进行过半,新式堤坝初具规模。工匠们干劲十足,铁锤与木料碰撞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忙景象。
王启明正在指导工匠安装新式闸门,见林焱到来,连忙迎上前:\"大人来得正好,新闸门已经安装完毕,正准备试水。\"
\"效果如何?\"林焱关切地问。
\"理论上应当完美,不过...\"王启明略显犹豫,\"实际操作中发现一些小问题。闸门开启时略有卡滞,若遇洪水恐难及时应对。\"
林焱眉头微皱:\"可有解决之法?\"
\"老朽思索多日,尚无良策。\"王启明显得有些疲惫,\"这新式闸门设计精妙,但实际制作难度太大,工匠们技艺有限,难以精准还原设计。\"
这时,一旁默默听着的王子明突然道:\"父亲,我有个想法。闸门卡滞,是因为木料膨胀变形所致。若在关键部位使用特制铁件代替木料,再辅以油脂润滑,应能解决此问题。\"
王启明眼前一亮:\"有理!只是这特制铁件形状特殊,寻常铁匠恐难铸造。\"
\"何不请教铸剑师袁大匠?\"林焱提议,\"我听闻此人铸造精细铁器无人能及。\"
王子明摇头:\"袁大匠脾气古怪,不轻易出手。更何况,他与朝廷素有嫌隙,不肯为官家做事。\"
林焱沉吟片刻:\"无妨,我亲自去请。\"
次日清晨,林焱来到城西一处偏僻院落。院门紧闭,门上挂着一块\"铸剑坊\"的残旧木牌。
林焱叩门三下,良久无人应答。正当他准备再敲时,门忽然打开,一个满脸煤灰、眼神凌厉的老者出现在门后。
\"何人扰我清修?\"老者声音低沉而粗砺。
\"在下林焱,特来拜访袁大匠。\"
老者上下打量林焱一番,冷哼一声:\"看你衣着华贵,必是朝中权贵。老夫不与官家打交道,请回吧。\"说完便要关门。
林焱连忙挡住门缝:\"袁大匠且慢。在下此来,的确有事相求,但非为官家,而是为天下百姓水患之苦。\"
老者停下动作,皱眉道:\"何意?\"
\"在下奉旨改良大运河,欲减水患、利漕运。新式闸门卡滞难开,需特制铁件方能解决。听闻袁大匠铸造技艺天下无双,特来求教。\"
老者沉默片刻,忽然问道:\"你懂铸造之理?\"
林焱坦言:\"略知皮毛。\"
\"那你知道铸铁与锻铁之别?\"
\"铸铁是将生铁熔化后注入模具成型,质地较脆;锻铁则是将熟铁反复锤打成型,柔韧有力。不同用途当选不同工艺。\"林焱答得头头是道。
老者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倒是懂些门道。进来说话吧。\"
林焱随老者进入院中,只见一座简陋的铸造作坊占据院落大半空间。炉火正旺,各种工具整齐摆放,墙上挂满了形状各异的铁器和图纸。
\"久闻大匠铸剑技艺举世无双,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林焱由衷赞叹。
袁大匠不为所动:\"少拍马屁。说吧,具体需要什么铁件?\"
林焱从怀中取出一卷图纸,展开在桌上:\"这是水利闸门的关键部件,需要精准无比,误差不得超过一毫。普通铁匠难以铸造,只有袁大匠这样的大师才能胜任。\"
袁大匠仔细审视图纸,眉头渐渐舒展:\"有意思。这设计巧妙,若能实现,确能解决闸门卡滞问题。\"他突然抬头,\"这是你设计的?\"
\"并非我一人之功。水利司集众人之智,方有此设计。\"
袁大匠点点头:\"实诚。好,我可以试试。不过有个条件。\"
\"请讲。\"
\"我要亲眼看看这闸门如何运作,确保我的铁件用在正道上。\"
林焱大喜:\"这是自然。何时动身?\"
\"速去速回。\"袁大匠拿起一把小锤,\"把图纸留下,再给我三日时间,我先做个样品出来。\"
三日后,林焱再访铸剑坊,袁大匠已铸造出一套精巧铁件。每一件表面光滑,棱角分明,合缝精准无比。
\"试试看。\"袁大匠递给林焱一个轴承模型。
林焱按图纸组装,发现各部件严丝合缝,运转流畅,不禁赞叹:\"精妙绝伦!袁大匠真乃铸造大师!\"
袁大匠只是淡淡一笑:\"走吧,带我去看看你们的闸门。\"
林焱与袁大匠同行至通州,王启明父子见到精美铁件,爱不释手。在袁大匠指导下,工匠们小心翼翼地更换了闸门关键部件,并注入特制油脂润滑。
试水时,闸门开启平滑无阻,控水精准,连王启明这样的水利专家都赞叹不已:\"妙哉!这闸门若用于全河,水患将减八成!\"
袁大匠仔细观察整个过程,脸上罕见地露出满意之色:\"不错的工程。这闸门设计确有独到之处,既控水又护堤,难怪能减水患。\"
林焱趁热打铁:\"袁大匠,我们水利司需要大量这样的精巧铁件。不知大匠可愿长期合作?\"
袁大匠犹豫片刻:\"老夫不喜官场,不愿入仕为官。\"
\"大匠误会了。\"林焱解释道,\"我并非要大匠做官,而是想请大匠担任水利司技术顾问,专管铁件铸造。大匠仍可在自己作坊工作,只需提供技术指导和成品验收。如此既能施展大匠绝技,又能造福百姓,何乐不为?\"
袁大匠沉思许久,终于点头:\"好吧,我答应了。不过有个条件——我要收徒弟,把技艺传下去。官家需提供场地和材料。\"
\"这是自然!\"林焱欣然应允,\"大匠愿收多少徒弟?\"
\"七个。\"袁大匠竖起七根手指,\"象征七星,取''匠心独运''之意。\"
就这样,袁大匠正式加入水利司,并在通州设立铸造作坊,开始招收徒弟。林焱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选拔资质上佳的年轻人前来学艺,并提供最好的铁料和工具。
与此同时,通州段工程进展神速。新式闸门解决了控水难题,工匠们士气高涨,纷纷献计献策。一个月后,通州段试点工程顺利完工,效果超出预期。
萧瑾亲自前来视察,见河道畅通,水位平稳,闸门运作灵活,龙颜大悦:\"林爱卿果然不负朕望!这水利工程当真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林焱趁机请奏:\"陛下,通州段虽小,但已证明新法可行。臣请求尽快推广至全河,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准奏。\"萧瑾当即拍板,\"朕再拨银五十万两,支持全河改良工程。另外,这些参与工程的能工巧匠,都当重赏!\"
消息传开,朝野上下一片称颂。水利工程的成功大大提高了萧瑾和林焱的威望,变法也获得了更多支持。那些想借水利之事挑起事端的反对势力,一时间噤若寒蝉。
然而,李明德并未因此放弃。东厂密探传回消息,李明德已秘密接触了北方几位将领,似乎在策划更大的行动。
\"他们想趁工程推广之际闹事。\"林焱分析道,\"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他立即召集水利司核心成员开会,商议下一步工作。会议上,王启明提出了全河改良的具体方案,将整个大运河分为六段,同时施工,预计一年内可全部完工。
\"时间太长。\"林焱摇头,\"我们没有一年时间。敌人不会等我们从容完工。\"
王子明思索片刻,建议道:\"若增加人手,集中力量先改造关键节点,可缩短至半年。\"
\"还是太慢。\"林焱沉思道,\"我们需要更高效的方法。\"
这时,一直沉默的袁大匠突然开口:\"何不分段承包?\"
众人一愣,林焱追问:\"请大匠详述。\"
\"把整个工程分段发包给各路工匠,各负其责,限期完成。\"袁大匠解释道,\"我可以培训更多铁匠制作闸门部件,同时指导各地工匠安装。如此一来,多路并进,三个月内可完工。\"
\"妙哉!\"林焱拍案叫绝,\"正该如此!\"
随即,他亲自起草了分段承包方案,将整个大运河分为十二段,每段由一组工匠负责。为确保质量,王启明父子和袁大匠轮流巡视指导,水利司官员则负责监督验收。
方案很快获得萧瑾批准,工程全面铺开。林焱亲自前往各段视察,激励工匠们争分夺秒施工。
就在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一个意外消息传来——李明德已经秘密逃离京城,前往北方!
\"不好!\"林焱立刻意识到事态严重,\"他是去联络叛军了。我们必须加快进度,在叛乱爆发前完成工程。\"
他立即下令所有工段昼夜施工,并亲自奔赴各地督促。同时,派出东厂密探,严密监视北方动向。
一个月后,工程已完成过半,效果立竿见影。漕运通畅了,水患减少了,百姓拍手称快。但与此同时,北方也传来不安消息——边境三个州县的官员突然失踪,当地驻军行动诡异。
林焱将情报呈报萧瑾,建议加强防备。萧瑾立即派遣心腹将领率军北上,同时下令加紧工程进度,争取早日完工。
在各方努力下,大运河改良工程终于在预定日期前十天全部完工!整个大运河焕然一新,新式闸门控水精准,堤坝坚固如铁,河道畅通无阻。
萧瑾再次亲临视察,龙颜大悦:\"林爱卿,你为朝廷立下大功!这水利工程不仅解决了百年水患,还大大提高了漕运效率。朕要重重赏你!\"
林焱谢恩后,郑重道:\"陛下,工程虽成,但臣担忧李明德勾结北方,恐有大变。\"
\"朕心中有数。\"萧瑾沉声道,\"马将军已率兵北上,镇守边境。那些宵小之辈,掀不起大浪。\"
果然,三日后捷报传来——马仲军队在边境截获了李明德及其党羽,一举剿灭叛乱萌芽!李明德伏诛,余党尽数就擒。
朝野震动,一时间人心大定。水利工程的成功和叛乱的平息,使萧瑾威望达到新高,变法也进入快车道。
工程完成后,林焱并未就此松懈。他提议设立水利学堂,专门培养水利人才;建立巡查制度,定期检修河道闸坝;编纂水利典籍,将技术经验记录下来,传之后世。
萧瑾欣然应允,并亲自为水利学堂题匾。水利学堂选址在通州,由王启明担任山长,袁大匠负责技术教学,招收全国有志青年前来学习。
开学典礼上,林焱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水利乃国之根本,关乎民生。诸位能入此学堂学艺,乃人生大幸。望诸君勤学苦练,他日为国为民,造福天下!\"
学子们群情激昂,齐声应诺。林焱环顾四周,心中欣慰。这些年轻人,将来必成大器,继续推动变法伟业。
水利学堂很快声名远播,各地才俊纷纷前来投考。王启明和袁大匠亲自把关,只录取最优秀的学生。学堂课程设置严谨,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操作,还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实际工程,积累经验。
与此同时,水利司继续推进全国范围的水利改良。林焱提出了\"十年治水\"计划,准备在十年内疏浚全国主要河道,建立完善的水利系统。
萧瑾全力支持,拨款建立专门水利基金,并下令各地方官员配合工作。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治水热潮,各地纷纷仿效大运河改良经验,开展本地水利建设。
一天,林焱在水利学堂视察时,一位年轻学子递上了一份奇特设计图——一种能自动测量水位的装置。
\"此物若能实现,将大大提高预警能力,避免洪灾。\"那学子解释道。
林焱仔细端详图纸,眼前一亮:\"妙哉!这创意独特,若能实现,确能造福百姓。\"
他立即召集王启明和袁大匠商议,三人一致认为此设计可行,决定立即着手制作样品。
一个月后,世界上第一个自动水位测量装置在通州段安装完毕。这个装置利用浮力原理,当水位上升时,浮标升高,带动指针在刻度盘上显示水位高度。更巧妙的是,当水位超过警戒线时,装置会自动敲响警钟,提醒管理人员采取措施。
这一发明很快推广至全河,大大提高了防洪预警能力。发明者——那位名叫李杰的年轻学子,也因此被破格提拔为水利司技术主管,负责新技术研发。
水利事业蒸蒸日上,林焱却没有忘记政治上的警惕。虽然李明德已伏诛,但潜在威胁仍然存在。他继续通过东厂密探监视各方动向,确保变法顺利推进。
某日,陈巧匆匆前来报告:\"大人,边境又有异动。据说有人在散布谣言,称水利工程损害风水,导致当地灾祸连连。\"
林焱冷笑:\"又是老招数。不过这次我们有备而来。\"
他立即派人调查谣言源头,同时派遣水利专家前往当地,详细解释水利工程的科学原理和实际效果。与此同时,他还下令编纂《水利详解》一书,用浅显语言解释水利知识,分发各地,以正视听。
这一系列措施很快见效,谣言不攻自破。百姓们亲眼目睹了水利工程带来的好处——减少水患、便利运输、灌溉农田,自然不会相信那些毫无根据的谣言。
一年后,林焱向萧瑾呈上了一份详细报告,总结水利改革成果:大运河全面改良,水患减少八成;漕运效率提高三倍;灌溉农田面积增加两倍;水利学堂培养学生百余名;新技术研发十余项。
萧瑾龙颜大悦:\"林爱卿,你这水利改革当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朕要重赏你!\"
林焱谢恩后,郑重道:\"陛下,水利虽成,但变法之路尚长。臣恳请陛下继续支持,推进更多改革。\"
\"爱卿所言极是。\"萧瑾沉声道,\"水利改革的成功,给了朕极大信心。接下来,朕准备推进更大规模的变法,涉及科举、军制、税赋等多个方面。此事重大,需爱卿继续辅佐。\"
\"臣愿竭尽全力,助陛下实现宏愿。\"林焱坚定回答。
萧瑾满意地点点头:\"好!朕相信,在爱卿协助下,我大永昌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离开皇宫,林焱没有立即回府,而是来到通州水利学堂。此时学堂正在举行结业典礼,第一批学生即将奔赴全国各地,投身水利事业。
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林焱心中充满希望。他知道,真正的变革不仅需要制度创新,更需要培养大批具有新思维的人才。这些年轻人,将成为推动变法的重要力量。
典礼上,林焱语重心长地对毕业生们说:\"水利之道,利民为本,技艺为用,创新为魂。望诸位牢记此训,到各地后不仅要用好所学技艺,更要不断创新,适应当地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们齐声应诺,场面感人至深。
林焱提笔,在日记上写下一句话:\"水利兴,则国兴;匠心在,则志存。变法之路,任重道远,我辈当继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