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眼中的宇宙世界 > 第601章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十)--联合探查会议

我眼中的宇宙世界 第601章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十)--联合探查会议

    全息投影会议室悬浮于地球同步轨道的星际议会环形舱内,

    张韵博士的指尖正触动着银河系悬臂状的全息星图。

    星图中央的红色标记闪烁着1500亿光年的坐标参数,

    这相当于可观测宇宙直径的1.5%

    各国提案

    中国代表李和平博士:曲率通道跃迁方案

    他展示出超弦理论模型:\"我们研发的十一维膜震动调谐器

    已能稳定维持0.03光年\/秒的曲率泡,

    建议采用''星际蒲公英''播种计划——发射包含1亿个纳米探针的智能云团,

    每个探针搭载真空零点能提取模块,通过量子纠缠通讯实时回传数据。\"

    美国代表回应:军事化探测与超维生命体投射

    \"别忘了1500亿光年外的未知威胁可能性\",

    美国代表约翰·霍金斯调出历史档案,

    \"公元25世纪‘外星激光袭击事件’导致火星殖民地瘫痪的教训,

    我提议先发射携带反物质武器的无人探测舰,

    建议采用‘三阶段侦查协议’...\"

    全息影像突然切换为克莱因瓶结构,约翰·霍金斯激活生物芯片:

    \"利用我们在γ-43星云发现的超空间生物模板,

    可将科考队意识转化为高维玻色子形态,

    预计12个地球年完成投射——这与NASA当年推迟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异曲同工\"

    (手指无意识敲击桌面,暗示对技术主导权的志在必得)

    俄罗斯代表:黑洞弹弓计划

    厚重的斯拉夫口音伴随中子星碰撞模拟画面响起:

    \"在船底座η星云部署反物质推进器,

    借助NGc3324区新发现的微型黑洞引力弹弓,

    可将探测器加速至0.999c。\"

    日本代表:时空褶皱探测器

    纤细的机械臂在星图上划出斐波那契螺旋:

    \"建议采用自复制纳米机器人构建柯伊伯带规模的干涉仪阵列,

    利用时空褶皱效应进行量子成像。

    就像解决宇宙总统竞选的计票难题,精确度可达普朗克尺度。\"

    (和服袖口中的量子芯片持续计算着各国提案的胜率)

    印度:文明信标解码

    突然插入的梵文数据流扰动全息场:

    \"根据在hdd超级地球的考古发现,

    该坐标与古吠陀文献记载的''梵天脐点''高度吻合。

    建议先发射包含108种数学基元的黄金唱片,等待主动式回应。\"

    (额头朱砂痣闪烁着暗物质感应器的微光)

    英国代表:量子观测者伦理

    茶杯与星图产生量子纠缠现象:\"诸位的方案都忽略了观测者效应

    ——1500亿光年外的文明可能早已通过冯·诺依曼探测器监视我们。

    法德联合提案:真空衰变通讯

    突然出现的埃菲尔铁塔与勃兰登堡门全息模型交融:

    \"我们联合研发的真空相变发射器能创造局域性伪真空泡,

    通过改变时空曲率传递信息。

    但需注意避免引发链式衰变——就像处理空间站泄漏事故那样谨慎。\"

    (双方代表的手指在桌下完成三次量子加密握手)

    随后,俄罗斯-印度提出联合方案:生命体同步适应技术

    俄罗斯代表奥尔加与印度代表辛格共同提交方案:

    \"借鉴hdd超级地球的大气改造经验,

    我们已开发出基因嵌合型宇航员

    ——将水熊虫抗辐射基因与人类神经网络结合。

    建议派遣这类强化人作为先遣队,他们能承受99%已知宇宙射线。\"

    日英法德技术补充提案

    日本:\"采用微型黑洞推进器的纳米探测器群可率先抵达,

    就像公元6036年总统选举的高精度票数统计系统,

    百万个探测器通过量子纠缠实时回传数据。\"

    英国:\"必须遵守《星际接触第一守则》,

    建议搭载跨文明语言学AI,参考复活节岛古文字破译模型。\"

    法国:\"艺术基因库不可或缺!携带地球文明全息档案,

    包括从原始洞穴壁画到量子艺术的340亿件作品。\"

    德国:\"根据暗能量分布模型,需重新计算航线上的空间曲率,

    现有跃迁坐标误差率可能高达0.003%...\"

    经过大家多方讨论,总结如下:

    技术矛盾焦点

    能源需求:美国方案需消耗整个猎户旋臂的暗物质储备(约10^56焦耳)

    时间悖论:俄罗斯方案将导致探测器的相对论时间膨胀达到1:

    伦理危机:日本纳米机器人可能触发银河级灰蛊灾难

    政治博弈:中国提议的探针云包含隐性文明评估系统

    【技术细节】

    星际距离:1500亿光年(暗物质曲速引擎理论值)

    探测设备:第12代侦察舰队(搭载暗能量传感器)

    通讯延迟:实时全息投影(通过量子纠缠中继站)

    【伦理争议】

    法国代表:\"是否该先与该星球原住民沟通?\"

    德国代表:\"建议启动《星际接触公约》第23条\"

    俄罗斯代表:\"他们连电磁波都没有,可能处于青铜器时代\"

    【技术挑战】

    能源:需要1000年持续输出的戴森球级能量

    导航:需穿越12个暗物质漩涡带

    生存:人类基因改造需适应0.98G重力环境

    【未来展望】

    美国代表:\"这将是28世纪的''新大陆'',但需要《星际马关条约》式协议\"

    中国代表:\"建议成立''地球联邦星际委员会'',采用区块链式决策系统\"

    日本代表:\"我们的水下城市技术可改造该星球海洋生态\"

    【镜头语言】

    特写:张韵博士的防护服左胸绣着\"嫦娥工程7000\"字样

    全景:环形会议室外的太空港,曲速飞船正在充能

    转场:星云图中的K-7856突然闪烁,全息投影出现数据乱码。

    (注:该场景融合了曲速引擎、量子通讯、生态改造等科幻元素,

    通过各国代表的微表情和动作细节,暗示28世纪的星际政治格局。

    建议在影视化时采用动态粒子特效呈现星云图,用冷色调灯光突出太空舱的金属质感。)

    决议形成

    经过72小时量子纠缠会议(主观时间感知压缩为7.2分钟),最终通过《跨维度探测公约》修正案:

    采用中国探针云框架+德国真空加密技术

    嵌入英国伦理监管AI核心

    在俄罗斯设计的加速轨道部署

    由日本维护时空校准系统

    设立印度主持的文明接触委员会

    (各国代表的全息影像逐渐淡出时,星图标记突然闪烁出主动响应信号

    ——暗示该坐标文明可能已观察地球文明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