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二后,称霸天下,从皇子做起 第366章 全军攻唐
“传我命令!”柴荣的声音在营帐中回荡,充满了不可动摇的决心与威严。
“全军将士听令,全力攻打李景达,将其剿灭!同时,命令韩通统率兵马,严守许州,确保后方无忧。”
这不仅仅是对前方士兵的鼓舞,也是对后方防守力量的信任。
柴荣的目光幽深,透着无敌之姿。
他坚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也相信在韩通的守护下,后方能够稳如磐石。
柴荣深知,这场战役的关键不仅在于前线的英勇冲锋,更在于稳固的后方保障。
李重进、张永德、韩令坤、赵匡胤、王彦超等大将纷纷领命,按照柴荣的指挥迅速行动。
他们绕过寿州城,寻找南唐兵马主力,准备一举剿灭李景达。
这些将领们各自率领精锐部队,宛如五条巨龙,在广袤的大地上蜿蜒前行,直指敌军核心。
历史上紫金山大营惨败之后,陈觉、边镐等人从濠州出兵支援紫金山,并且与李重进、王彦升等大将作战。
而此时李景达大败之后,虽然小部分兵力留在紫金山大营维持局面,但大部分军队已经撤退至濠州进行重新集结和防御部署。
寿州城此刻孤立无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城墙上的旗帜在风中无力地飘扬,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命运。
随着柴荣一声令下,大周将领们渡过淮河,像猛虎下山一般奔向南唐各地。
他们的目标明确,主要兵马都指向了濠州,这个南唐建立的重要防线。
每一支队伍都带着必胜的信心,士气高涨。
沿途,大周士兵们以雷霆万钧之势扫清一切障碍,不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战场似乎都在屏息等待,一场决定命运的大战即将爆发。
无论是大周的将领还是士兵,亦或是南唐方面,每个人都清楚,这一次的交锋将彻底改变双方的命运轨迹。
几日后,江宁城内,南唐朝廷也收到了最新的战报。
皇宫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数封紧急军情被迅速呈递到皇帝李璟面前。
这些信件不仅是对当前战况的通报,更是对未来命运的预言。
李从嘉攻破光州城的消息让李璟心中燃起一丝希望之火,但紫金山大营惨败所带来的阴影依旧笼罩着他。
损兵折将的惨状历历在目,特别是柴荣御驾亲征时给予的沉重打击,使得整个南唐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江淮各地都有急报,一封封求援信,宛如纸片一样传入到南唐朝廷中,都说发现了大周兵马的踪影,需要朝廷支援。
所有人都活在去年恐怖的阴影中。
只有濠州城还聚集着南唐朝廷的主力兵马,朝堂之上压抑的人喘不过气来。
柴荣又一次御驾亲征,杀到了淮河以北。
去年,柴荣率领的大周军队几乎席卷了江淮十四州,如果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破坏了大周士卒的粮草补给线,恐怕如今东都扬州早已落入敌手,甚至威胁到江宁的安全。
面对柴荣此次再度亲征,李璟心中的忧虑如同潮水般涌来。
朝堂之上,求和之声此起彼伏,老臣宋齐丘、宰相冯延巳等人之前就已表达了和平谈判的愿望。
然而,自从太傅孙忌被李从嘉成功救回后,主战派的声音便占据了上风,在公开场合下,主张和谈的观点无人敢再轻易提起。
为了商讨应对策略,李璟决定召开一次大朝会。
庄严威武的宫殿内,文武百官齐聚一堂,主和派的老臣们如宋齐丘、冯延巳、严续等占据显要位置,而孙忌、韩熙载、常梦锡等主战派则并肩站立。
此时此刻,南唐朝廷内部已是四分五裂,天下兵马元帅李景遂虽名存实亡,却无力扭转乾坤。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璟身上,期待着他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方向。
空气中仿佛凝固了一般,每个人都深知这次会议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南唐的命运。
李璟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关乎整个国家的兴衰存亡。无论选择战斗还是求和,他都需要做出最为艰难的选择,并承担其后果。
冯延巳无奈地摇了摇头,语气中充满了沉重与无力:“陛下,此时此刻不得不旧事重提。齐王李景达在紫金山的惨败,使得寿州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以微臣之见,还是可以考虑与大周进行和谈,以保全南唐江山。”
宋齐丘紧接着附和道:“陛下,自古以来和谈之事屡见不鲜。当下国家危难之际,江淮十四州已经破败不堪,根本无法抵挡大周铁骑的进攻。为了南唐百姓的安危,求和或许是唯一的选择。”
孙忌听罢,怒火中烧:“柴荣野心勃勃,欲称霸天下,岂能容忍和谈?唯有坚守城池,拖死大周兵马,才是长久之计。若现在就言投降,岂不是让先祖蒙羞!”
常梦锡也愤然说道:“有什么可谈的?我大唐两百男儿,皆被斩杀于菜市口,双方已是不死不休的局面。柴荣的使者,更是杀了无数南唐士卒百姓,这样的仇恨怎能轻易化解?”
朝堂之上,主战派与主和派各执一词,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一方指责对方叛国卖国,另一方则斥责对方盲目无知。
整个南唐朝廷乌烟瘴气,每一次大朝会都仿佛是一场激烈的战争,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让李璟头疼不已。
“废物皇帝啊!”
无数人心里想着。
宋齐丘叹道:“如今大周兵马已经兵临城下,濠州之危只怕无兵可解,若是濠州攻破,整个江淮局势将会一败涂地。”
冯延巳道:“我军在淮北地区,已经没有大军,野战之兵全线溃败,只能守住一处又一处的城池,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胜,大周若不撤军,只需几个月的时间,就可拖死我们了。”
“报!”
“陛下,紧急军情。”
李璟见状,心道:“又是哪个州城告急。哎……”
一名大臣,慌慌张张进入了朝堂中,兴奋说道:“湖南道兵马报,郑王李从嘉亲率两万兵马,已经快达到汴京城下了。”
“什……么!”满堂炸了锅,一片哗然。
“全军将士听令,全力攻打李景达,将其剿灭!同时,命令韩通统率兵马,严守许州,确保后方无忧。”
这不仅仅是对前方士兵的鼓舞,也是对后方防守力量的信任。
柴荣的目光幽深,透着无敌之姿。
他坚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也相信在韩通的守护下,后方能够稳如磐石。
柴荣深知,这场战役的关键不仅在于前线的英勇冲锋,更在于稳固的后方保障。
李重进、张永德、韩令坤、赵匡胤、王彦超等大将纷纷领命,按照柴荣的指挥迅速行动。
他们绕过寿州城,寻找南唐兵马主力,准备一举剿灭李景达。
这些将领们各自率领精锐部队,宛如五条巨龙,在广袤的大地上蜿蜒前行,直指敌军核心。
历史上紫金山大营惨败之后,陈觉、边镐等人从濠州出兵支援紫金山,并且与李重进、王彦升等大将作战。
而此时李景达大败之后,虽然小部分兵力留在紫金山大营维持局面,但大部分军队已经撤退至濠州进行重新集结和防御部署。
寿州城此刻孤立无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城墙上的旗帜在风中无力地飘扬,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命运。
随着柴荣一声令下,大周将领们渡过淮河,像猛虎下山一般奔向南唐各地。
他们的目标明确,主要兵马都指向了濠州,这个南唐建立的重要防线。
每一支队伍都带着必胜的信心,士气高涨。
沿途,大周士兵们以雷霆万钧之势扫清一切障碍,不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战场似乎都在屏息等待,一场决定命运的大战即将爆发。
无论是大周的将领还是士兵,亦或是南唐方面,每个人都清楚,这一次的交锋将彻底改变双方的命运轨迹。
几日后,江宁城内,南唐朝廷也收到了最新的战报。
皇宫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数封紧急军情被迅速呈递到皇帝李璟面前。
这些信件不仅是对当前战况的通报,更是对未来命运的预言。
李从嘉攻破光州城的消息让李璟心中燃起一丝希望之火,但紫金山大营惨败所带来的阴影依旧笼罩着他。
损兵折将的惨状历历在目,特别是柴荣御驾亲征时给予的沉重打击,使得整个南唐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江淮各地都有急报,一封封求援信,宛如纸片一样传入到南唐朝廷中,都说发现了大周兵马的踪影,需要朝廷支援。
所有人都活在去年恐怖的阴影中。
只有濠州城还聚集着南唐朝廷的主力兵马,朝堂之上压抑的人喘不过气来。
柴荣又一次御驾亲征,杀到了淮河以北。
去年,柴荣率领的大周军队几乎席卷了江淮十四州,如果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破坏了大周士卒的粮草补给线,恐怕如今东都扬州早已落入敌手,甚至威胁到江宁的安全。
面对柴荣此次再度亲征,李璟心中的忧虑如同潮水般涌来。
朝堂之上,求和之声此起彼伏,老臣宋齐丘、宰相冯延巳等人之前就已表达了和平谈判的愿望。
然而,自从太傅孙忌被李从嘉成功救回后,主战派的声音便占据了上风,在公开场合下,主张和谈的观点无人敢再轻易提起。
为了商讨应对策略,李璟决定召开一次大朝会。
庄严威武的宫殿内,文武百官齐聚一堂,主和派的老臣们如宋齐丘、冯延巳、严续等占据显要位置,而孙忌、韩熙载、常梦锡等主战派则并肩站立。
此时此刻,南唐朝廷内部已是四分五裂,天下兵马元帅李景遂虽名存实亡,却无力扭转乾坤。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璟身上,期待着他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方向。
空气中仿佛凝固了一般,每个人都深知这次会议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南唐的命运。
李璟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关乎整个国家的兴衰存亡。无论选择战斗还是求和,他都需要做出最为艰难的选择,并承担其后果。
冯延巳无奈地摇了摇头,语气中充满了沉重与无力:“陛下,此时此刻不得不旧事重提。齐王李景达在紫金山的惨败,使得寿州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以微臣之见,还是可以考虑与大周进行和谈,以保全南唐江山。”
宋齐丘紧接着附和道:“陛下,自古以来和谈之事屡见不鲜。当下国家危难之际,江淮十四州已经破败不堪,根本无法抵挡大周铁骑的进攻。为了南唐百姓的安危,求和或许是唯一的选择。”
孙忌听罢,怒火中烧:“柴荣野心勃勃,欲称霸天下,岂能容忍和谈?唯有坚守城池,拖死大周兵马,才是长久之计。若现在就言投降,岂不是让先祖蒙羞!”
常梦锡也愤然说道:“有什么可谈的?我大唐两百男儿,皆被斩杀于菜市口,双方已是不死不休的局面。柴荣的使者,更是杀了无数南唐士卒百姓,这样的仇恨怎能轻易化解?”
朝堂之上,主战派与主和派各执一词,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一方指责对方叛国卖国,另一方则斥责对方盲目无知。
整个南唐朝廷乌烟瘴气,每一次大朝会都仿佛是一场激烈的战争,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让李璟头疼不已。
“废物皇帝啊!”
无数人心里想着。
宋齐丘叹道:“如今大周兵马已经兵临城下,濠州之危只怕无兵可解,若是濠州攻破,整个江淮局势将会一败涂地。”
冯延巳道:“我军在淮北地区,已经没有大军,野战之兵全线溃败,只能守住一处又一处的城池,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胜,大周若不撤军,只需几个月的时间,就可拖死我们了。”
“报!”
“陛下,紧急军情。”
李璟见状,心道:“又是哪个州城告急。哎……”
一名大臣,慌慌张张进入了朝堂中,兴奋说道:“湖南道兵马报,郑王李从嘉亲率两万兵马,已经快达到汴京城下了。”
“什……么!”满堂炸了锅,一片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