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雨长安 第242章 皇帝驾崩
移步至前殿,看着一行十几位各国来使,汪显通那张深藏的褶子脸微微抽动,诡异的微笑好似计谋得逞一般令人不寒而栗!此时,御座上的皇帝又咳嗽了,为不人前失仪用手帕紧紧捂着口鼻,一直强撑着。
“外臣参见大周国皇帝陛下!”
“平身,诸位今日前来,是为何事?”
众人起身后,北狄使臣道:“回禀大周皇帝,吾等来长安已有多日,几次递交国书未成,今日又闻东桑副使被刺,故而联袂前来,外臣斗胆,试问吾等诸国虽小,就可如此轻慢么?”
皇帝正欲开口,东桑正使跪地哭泣,“请大周皇帝惩治闹事之人,还吾等公道!”
“大胆!是非曲直、如何定罪自有国法,尔等胆敢逼迫陛下,罪该万死!”
“吾等使臣不远万里,千里迢迢甚至漂洋过海背负王命至此,意交两国之好。岂知大周乃礼仪之邦,吾等竟沦为如此境地,请皇帝陛下还吾等公道!”
“请皇帝陛下为吾等主持公道!”
“咳咳…咳咳咳…”皇帝再次捂着口鼻咳嗽道:“诸位远道而来,大周自会以礼相待!但就此事,大周自有律法,咳咳咳…”
“陛下,老臣认为国书一事尚可商议,但眼下副使之事急需处置啊…”其身后几位大臣亦纷纷附和,请皇帝陛下三思!
“汪寺中,此事是非曲直已然明了,陛下适才已有明言,尔等为何一而再再而三扬言此事,是何居心?”姬世明道,
“老夫一心为国,事关邦交岂能轻易裁定,若诸国不满引军来攻,秦王是想看生民涂炭么!”
“你…!”
“报…”
一声高唱划破空间来到众人近前,皇帝立刻下诏觐见,一个铅封漆盒出现在众人眼前。在皇帝示意下,太监总管立刻上前取来,打开后呈皇帝御览,皇帝看后不露声色、强忍道:“各位使臣,尔等来意,朕已知晓!吾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法度严明,自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但也不会冤枉一个好人,至于国书所言之事吾朝仍需商议,尔等先行退下!”
“大周皇帝陛下,我们…”
“大胆,陛下让你们退下便退下,安敢放肆?”
来使内心不忿只能无奈退去,众人便将心思放在刚才那只漆盒上,不知发生什么大事竟利用八百里加急传递,然而不及多想便听皇帝说道:“江南台风更兼水患,自永嘉、处州、婺州一直向北延伸到海洲一带,连绵千里,所过之处房屋倒塌,暴雨、洪涝十分严重!传户部、工部尚书立刻前来见朕,并转告监察御史严苛同来!你们刚好也在,一起看看吧!”
姬世明再次接过奏报,那字里行间仿佛有大恐怖令他感到窒息,尤其那句“黍苗沦落,室庐漂荡,鱼鳖之民聚栖于木杪,商旅之舟经行闾巷,溃城决限,千里为壑,烟火断绝,唯闻哭声,询诸父老,皆谓数十年来所未有也!”不难想象从南到北是怎样一幅画面,跨度之大、涉及人口之多着实让人痛彻心扉呀!沉重地将奏报递给中书令,中书令看完送到汪显通手中,随之向后传去。
汪显通看完当即施礼道:“陛下,飓风与水患同时袭来,江南百姓定然损失惨重,需立即赈灾呀!”
皇帝没有下旨而是看向姬世明道:“秦王,有何看法?”
“陛下,依臣之见此次灾害皆因飓风携带大量降雨所制,此时正值江南秋汛,江河湖水流充沛、土壤湿润,一旦暴雨将至便是洪流,加之江南沿海山多地少,水患非常。虽江南之民素有修渠引水、排洪去涝、开田耕作之能事,但飓风洪流之灾来去匆匆、伤害弥久,故臣弟建议下令相邻各州立刻参与救援,同时朝廷筹集物资、派遣钦差大臣立即前往,必要时下令驻军参与!”
“陛下不可啊,驻军怎能参与救援,万一…”
“没有万一,胆敢趁机骚扰者本王亲自带兵问候!何况军令严苛,胆敢伸手者杀无赦!此外臣弟另建议陛下派遣太医署前往,防止疫病发生!”
“王爷所言不错,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若不能及时预防,定然遗患无穷!”
此时户部尚书、工部尚书、监察御史匆忙赶来觐见,在皇帝示意下二人依次看完奏报,强撑着皇帝发问道:“灾情两位爱卿应有初步了解,户部可拿出多少钱粮赈灾?咳咳…”
“回陛下,依臣计算户部最多能拿出银钱一百万两,粮食四十万石,而且这已是臣下能出的极限,请陛下恕罪! ”
“为何这么少?”
“回陛下,近年来朝廷课税连年下降,若不是新政留下的家底,纵是这些微臣也拿不出来呀?”
“咳咳…想朕登基不过两载,这大周国就已穷困至此么?咳咳咳…这些就这些吧!总比没有好,钱炳严朕任你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赈灾事宜,江南乃朝廷税赋重地,务必给朕保住;还有巩其成你这个工部尚书同去,勘察地理、排查隐患、修建堤坝、疏通河道,你自己想办法;令监察御史严苛同去,监察百官,但有贪墨克扣,定斩不饶!三省立刻起草、审议,执行之事还秦王辛苦,咳咳…咳咳咳…”
在皇帝示意下,太监总管道:“今日到此,诸位退下吧!”
“请陛下保重龙体,吾等告退!”众人纷纷拜倒。
众人走后,姬世贤在一群太监帮助下回到紫宸殿后堂,刚进门一口鲜血喷出,一群太监顿时慌乱不已,总管立刻吩咐传唤太医并将皇帝放入床榻,岂知面色经越来越差,知道太医前来望闻问切,给予施针、进药之后方才有所好转。一个多时辰后,姬世贤幽幽醒来,用那微弱的声音命令总管立刻传唤:皇后、太子、宗正、中书令、寺中、秦王姬世明、大将军秦于翦等人来紫宸殿听政。两刻钟后所有人员到齐,皇帝似尽气力下达皇命,中书令执笔依令写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以菲薄之身,承列圣之洪绪,御宇两载,虽夙夜兢惕,未敢稍懈,然天命有数,今沉疴难起,恐大限已至,神器不可久旷,社稷不可无主。太子修彦,仁孝聪睿,器识弘深,早习典章,克娴礼度,深肖朕躬,宜嗣皇帝位,以奉宗庙之祀,以承天地之重。
然太子冲龄践祚,虽天资颖悟,然未通庶务,必资贤辅。皇弟秦王世明,忠孝性成,器识宏远,昔在先帝时已赞襄枢机,协理阴阳,朕每咨以国事,咸中机宜。
今授以摄政王之重,总领朝政,兼领詹事府事,授太子太傅衔,朝夕训迪储君。凡军国机务、六部章奏,悉听裁决施行。内外臣工,其各悉心翊赞,毋得怠忽。太子宜尊师重道,勤学修德,凡有疑滞,必咨禀而后行。
尔摄政王当体朕付托之重,克勤克慎,导太子明德惟馨、亲贤远佞。俟太子加元服、通经史,即归政于东宫。
朕自御极以来,躬行节俭,以宽恤为念,然犹恐德泽未周,民生多艰。今特颁恩旨:赦天下,除谋反、大逆、杀人等十恶重罪,余皆宥之;直省遭灾之地,蠲免钱粮一载,以纾民困。四裔藩国,各守封疆,毋生衅端。
呜呼!创业艰难,守成不易。太子、摄政王其念祖宗缔造之劬劳、朕躬托付之至意,敬天法祖,勤政爱民,永保鸿图于永固,慰朕灵于九泉。倘朕行有过愆,亦望天下臣民共谅垂暮之苦衷。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隆武二年九月二十日
随着中书令最后一笔落下,皇帝仿佛听到召唤一般伸出右手,众人匆忙上前,却见手臂迅速垂落,那双开的双眼亦缓缓闭上,仿佛不舍的告别。
“外臣参见大周国皇帝陛下!”
“平身,诸位今日前来,是为何事?”
众人起身后,北狄使臣道:“回禀大周皇帝,吾等来长安已有多日,几次递交国书未成,今日又闻东桑副使被刺,故而联袂前来,外臣斗胆,试问吾等诸国虽小,就可如此轻慢么?”
皇帝正欲开口,东桑正使跪地哭泣,“请大周皇帝惩治闹事之人,还吾等公道!”
“大胆!是非曲直、如何定罪自有国法,尔等胆敢逼迫陛下,罪该万死!”
“吾等使臣不远万里,千里迢迢甚至漂洋过海背负王命至此,意交两国之好。岂知大周乃礼仪之邦,吾等竟沦为如此境地,请皇帝陛下还吾等公道!”
“请皇帝陛下为吾等主持公道!”
“咳咳…咳咳咳…”皇帝再次捂着口鼻咳嗽道:“诸位远道而来,大周自会以礼相待!但就此事,大周自有律法,咳咳咳…”
“陛下,老臣认为国书一事尚可商议,但眼下副使之事急需处置啊…”其身后几位大臣亦纷纷附和,请皇帝陛下三思!
“汪寺中,此事是非曲直已然明了,陛下适才已有明言,尔等为何一而再再而三扬言此事,是何居心?”姬世明道,
“老夫一心为国,事关邦交岂能轻易裁定,若诸国不满引军来攻,秦王是想看生民涂炭么!”
“你…!”
“报…”
一声高唱划破空间来到众人近前,皇帝立刻下诏觐见,一个铅封漆盒出现在众人眼前。在皇帝示意下,太监总管立刻上前取来,打开后呈皇帝御览,皇帝看后不露声色、强忍道:“各位使臣,尔等来意,朕已知晓!吾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法度严明,自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但也不会冤枉一个好人,至于国书所言之事吾朝仍需商议,尔等先行退下!”
“大周皇帝陛下,我们…”
“大胆,陛下让你们退下便退下,安敢放肆?”
来使内心不忿只能无奈退去,众人便将心思放在刚才那只漆盒上,不知发生什么大事竟利用八百里加急传递,然而不及多想便听皇帝说道:“江南台风更兼水患,自永嘉、处州、婺州一直向北延伸到海洲一带,连绵千里,所过之处房屋倒塌,暴雨、洪涝十分严重!传户部、工部尚书立刻前来见朕,并转告监察御史严苛同来!你们刚好也在,一起看看吧!”
姬世明再次接过奏报,那字里行间仿佛有大恐怖令他感到窒息,尤其那句“黍苗沦落,室庐漂荡,鱼鳖之民聚栖于木杪,商旅之舟经行闾巷,溃城决限,千里为壑,烟火断绝,唯闻哭声,询诸父老,皆谓数十年来所未有也!”不难想象从南到北是怎样一幅画面,跨度之大、涉及人口之多着实让人痛彻心扉呀!沉重地将奏报递给中书令,中书令看完送到汪显通手中,随之向后传去。
汪显通看完当即施礼道:“陛下,飓风与水患同时袭来,江南百姓定然损失惨重,需立即赈灾呀!”
皇帝没有下旨而是看向姬世明道:“秦王,有何看法?”
“陛下,依臣之见此次灾害皆因飓风携带大量降雨所制,此时正值江南秋汛,江河湖水流充沛、土壤湿润,一旦暴雨将至便是洪流,加之江南沿海山多地少,水患非常。虽江南之民素有修渠引水、排洪去涝、开田耕作之能事,但飓风洪流之灾来去匆匆、伤害弥久,故臣弟建议下令相邻各州立刻参与救援,同时朝廷筹集物资、派遣钦差大臣立即前往,必要时下令驻军参与!”
“陛下不可啊,驻军怎能参与救援,万一…”
“没有万一,胆敢趁机骚扰者本王亲自带兵问候!何况军令严苛,胆敢伸手者杀无赦!此外臣弟另建议陛下派遣太医署前往,防止疫病发生!”
“王爷所言不错,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若不能及时预防,定然遗患无穷!”
此时户部尚书、工部尚书、监察御史匆忙赶来觐见,在皇帝示意下二人依次看完奏报,强撑着皇帝发问道:“灾情两位爱卿应有初步了解,户部可拿出多少钱粮赈灾?咳咳…”
“回陛下,依臣计算户部最多能拿出银钱一百万两,粮食四十万石,而且这已是臣下能出的极限,请陛下恕罪! ”
“为何这么少?”
“回陛下,近年来朝廷课税连年下降,若不是新政留下的家底,纵是这些微臣也拿不出来呀?”
“咳咳…想朕登基不过两载,这大周国就已穷困至此么?咳咳咳…这些就这些吧!总比没有好,钱炳严朕任你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赈灾事宜,江南乃朝廷税赋重地,务必给朕保住;还有巩其成你这个工部尚书同去,勘察地理、排查隐患、修建堤坝、疏通河道,你自己想办法;令监察御史严苛同去,监察百官,但有贪墨克扣,定斩不饶!三省立刻起草、审议,执行之事还秦王辛苦,咳咳…咳咳咳…”
在皇帝示意下,太监总管道:“今日到此,诸位退下吧!”
“请陛下保重龙体,吾等告退!”众人纷纷拜倒。
众人走后,姬世贤在一群太监帮助下回到紫宸殿后堂,刚进门一口鲜血喷出,一群太监顿时慌乱不已,总管立刻吩咐传唤太医并将皇帝放入床榻,岂知面色经越来越差,知道太医前来望闻问切,给予施针、进药之后方才有所好转。一个多时辰后,姬世贤幽幽醒来,用那微弱的声音命令总管立刻传唤:皇后、太子、宗正、中书令、寺中、秦王姬世明、大将军秦于翦等人来紫宸殿听政。两刻钟后所有人员到齐,皇帝似尽气力下达皇命,中书令执笔依令写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以菲薄之身,承列圣之洪绪,御宇两载,虽夙夜兢惕,未敢稍懈,然天命有数,今沉疴难起,恐大限已至,神器不可久旷,社稷不可无主。太子修彦,仁孝聪睿,器识弘深,早习典章,克娴礼度,深肖朕躬,宜嗣皇帝位,以奉宗庙之祀,以承天地之重。
然太子冲龄践祚,虽天资颖悟,然未通庶务,必资贤辅。皇弟秦王世明,忠孝性成,器识宏远,昔在先帝时已赞襄枢机,协理阴阳,朕每咨以国事,咸中机宜。
今授以摄政王之重,总领朝政,兼领詹事府事,授太子太傅衔,朝夕训迪储君。凡军国机务、六部章奏,悉听裁决施行。内外臣工,其各悉心翊赞,毋得怠忽。太子宜尊师重道,勤学修德,凡有疑滞,必咨禀而后行。
尔摄政王当体朕付托之重,克勤克慎,导太子明德惟馨、亲贤远佞。俟太子加元服、通经史,即归政于东宫。
朕自御极以来,躬行节俭,以宽恤为念,然犹恐德泽未周,民生多艰。今特颁恩旨:赦天下,除谋反、大逆、杀人等十恶重罪,余皆宥之;直省遭灾之地,蠲免钱粮一载,以纾民困。四裔藩国,各守封疆,毋生衅端。
呜呼!创业艰难,守成不易。太子、摄政王其念祖宗缔造之劬劳、朕躬托付之至意,敬天法祖,勤政爱民,永保鸿图于永固,慰朕灵于九泉。倘朕行有过愆,亦望天下臣民共谅垂暮之苦衷。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隆武二年九月二十日
随着中书令最后一笔落下,皇帝仿佛听到召唤一般伸出右手,众人匆忙上前,却见手臂迅速垂落,那双开的双眼亦缓缓闭上,仿佛不舍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