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宋综:从秀才宰执天下,指鹿为马 > 第294章 微臣觉得此事不妥

宋综:从秀才宰执天下,指鹿为马 第294章 微臣觉得此事不妥

    腊月二十。

    身处大宋边境河北路的萧钦言,向朝中传来了消息。

    辽国并无明显的军备动作。

    可能是出于冬季的缘故,也可能是辽国真的接受了北宋,拖延的借口。

    总之……

    边疆暂时无忧。

    “官家!”

    “由于前盐铁司张饶佐的窃国之举的缘故,吏部调查之下。”

    “惩处了一大批官员。”

    “如今盐铁司当中,急需官员补充!”

    “还请官家!”

    “调配人手。”

    朝会上。

    由于孙志高的成功上位,转任盐铁使的前三司使蒋贲,进行上疏。

    朝着仁宗要人了。

    “额……”

    仁宗神色怏怏。

    显然……

    兖王骑兵造反之事,虽然没有成功得手,可还是给其留下了不小的影响。

    让仁宗本就没有多少生机的身子,更是雪上加霜。

    很难看到有精神的时候。

    此时面对蒋贲的请求,也是强打精神,开口询问道:“不知!蒋爱卿,可有推荐的人选。”

    “臣!”

    “想向度支司使讨一人,进我盐铁司担任副使。”

    蒋贲眼神不着痕迹的落在孙志高身上一顿。

    随后……

    快速移开。

    朝着仁宗躬身行礼。

    “哦!”

    “何人?”

    仁宗闻言,也是来了兴趣,精神略微饱满了一些。

    “度支判官!盛长柏!”

    “此人在度支司任职之际,就以能力出众着称,且做事严谨。”

    “此时盐铁司官员,几乎横扫一空,微臣一人实在是独木难支。”

    “还请官家应允。”

    蒋贲微微一笑。

    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至于?盐铁司的情况,是不是真如他说的那般独木难支,就不知道了。

    “度支判官!”

    “盛长柏!”

    仁宗微微扬了扬眉。

    目光不露痕迹的在孙志高,还有蒋贲身上扫过。

    最终没有立即开口应允。

    而是,将目光落在了担任度支使的王安石身上,开口道:“既然是能力出众之人,那就要看王爱卿,愿不愿意放人了。”

    “……”

    王安石皱了皱眉。

    目光不善的瞪了蒋贲一眼,这他奶奶的……

    居然挖墙脚挖到自己身上了。

    正如蒋贲所言,盛长柏能力极为出众,有这样一个下属,处理公务之时,不知要节省多少力气。

    可是……

    这蒋贲说是要人,可却是在举荐。

    在度支司当中担任度支判官,还有去盐铁司担任副使。

    这是擢升啊!!

    王安石不能不放人!

    他不是那种为了自己可以节省力气,就把有能力之人,压在自己手中的无良上司。

    而且,这盛长柏可不是一般人,而是孙志高的小舅子,外加大舅哥啊!

    这有机会擢升!

    他怎么能够挡路呢!

    心中做出决定过后的王安石,没有丝毫犹豫的开口道:“既然蒋使有求,微臣自然应允。且,忠勇侯有一句话,微臣觉得很有道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尽然盛判官有这能力,自然能为朝廷做出更多的贡献。”

    “官家!”

    “对于调任之事!”

    “微臣没有意见!”

    “……”仁宗略显沉默。

    目光再次从孙志高身上扫过,同时捎带上了蒋贲,还有王安石。

    这蒋贲……

    朕本以为对方是因为,孙爱卿顶替了对方的位置,为此心中有怨气。

    故意拆台呢!!

    可现在……

    倒更像是示好!

    不过,也对!那蒋贲担任三司使时,虽然没有参与军械案这等窃国之举。

    可却也有失察之责。

    本来理当是调离中枢的,可却在孙志高的举荐下,留在了汴京城中。

    转任盐铁使。

    这有示好之意,也是应该!

    这孙志高……

    权力未免是不是太大了些!不过,倒也无妨!孙爱卿乃是朕之肱骨,忠心耿耿。

    品行高洁。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人。

    绝对不会生出歹意。

    自己怎么可以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实在是不该啊!

    而且,在这朝堂当中,但凡是站稳脚跟者,谁还没有培养势力啊!!

    富弼如此!

    韩琦如此!

    就算是明面上不问朝堂之事的欧阳修同样也是如此。

    而品阶高洁如孙爱卿这丫的肱骨之臣。

    自然也不能免俗!

    不然,想要实现自己的能力与抱负,岂不是举步维艰。

    唯一值得担忧的就是。

    自己这位肱骨之臣,实在是太过年轻了一些。

    唉……

    “允!”

    在略微沉默过后,仁宗还是选择点头应下。

    不能因为无端的猜测,就对孙爱卿有所提防啊!

    回首去看!

    自打孙志高入仕以来,所作所为,全都是利国利民之举。

    朕!

    放心!

    “官家!”

    “微臣有本要奏!”

    而就在蒋贲过后,新上任的户部尚书姜伯游也站了出来。

    他同蒋贲面临的情况一下。

    前任户部尚书,由于在文德殿倒戈向兖王的缘故,如今已经遭受杖责,去往岭南地区进行远游了。

    而他在擢升户部尚书过后。

    也是觉得户部人手不足,处理公务太过困难。

    “官家!”

    “礼部同样缺少人手!”

    “官家!”

    “吏部亦然。”

    朝堂上。

    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全都站了出来。

    由于兖王这一遭。

    导致上百官员进行杖责流放,各个衙门,全都有职位有所空缺。

    “此事!”

    “朕已经同富相商量过了。”

    “打算明年再开科举。”

    “如今这段时间……就只能从翰林院暂时调遣人手了。”

    仁宗捏了捏眉心。

    觉得有些头疼,身体有所不适,随后开口道:“如无别的事情,就暂且退朝吧!”

    “朕乏了。”

    “……”孙志高有些无语。

    再开科举?

    北宋仁宗时期,冗官问题本就已经十分严重了。

    还要科举

    那官员数量岂不是激增,远远超过了国家政务的实际需要。

    真宗时期的官员总计多人。

    到了宋仁宗时期,这个数字翻了一倍,达到了多人。

    甚至到了仁宗执政后期。

    官员一度达到了四万八千多人!

    将近五万人的官员是什么概念?乃是唐玄宗时期的三倍还多。

    这种官员数量的差距对比,再加上两个朝代的疆域对比。

    可见一斑。

    为了安置这些数量庞大的官员,北宋政府不得不增设大量的官僚机构,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

    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使得政府决策过程变得繁琐复杂,难以迅速有效地应对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

    使得政府机构显得臃肿不堪,行政效率低下。

    同时的官职体系复杂多样,也导致官员层级繁多。

    这就增加了官员之间的摩擦和矛盾,还使得政府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和延误。

    更是为贪污腐败提供了温床。

    “官家!”

    “微臣以为此事不妥!”

    孙志高眉头微微皱起。

    最终……

    还是在仁宗打算起身离开之际,站了出来。

    “哦?”

    “有何不妥之处啊!”

    仁宗刚站起一半的身子,再次坐了回去,目光落在了孙志高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