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珠之情深似海 第539章 心绪难安
傅恒摇了摇头,脸上满是忧虑,“但愿皇上能来得快一些。
不然刘于义出事的事情瞒不住。
我现在就怕其他人也和他同流合污,一旦兵变,皇上的安危,恐怕难以保全。
咱们现在能做的只是静心等待。
你既然带了人前来,那就把人撒出去,看看其他官员都在做什么,随时掌握他们的动向。
特别是兵营,要密切关注将领的动向!
如果皇上来了,随时做好策应的准备。”
他的声音虽然微弱,但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朗月听了傅恒的命令,立刻应道:“好,傅大人安心休养,剩下的事情交给我来处理。”
说罢,他轻轻为傅恒掖了掖被子,转身走出营帐,身影很快消失在夜色之中,去执行傅恒交代的任务。
营帐内
烛火轻轻摇曳,散发出柔和而昏黄的光晕,将整个营帐笼罩在一片静谧的氛围之中。
乾隆向来对怪力乱神之事嗤之以鼻,秉持着天子以社稷为重,当信人力而非鬼神的理念。
然而,自皇后匆匆离去后,一种莫名的不安如同潮水般,悄然涌上他的心头。
让他不由自主地担忧起傅恒的安危。
这般忧虑在心底翻涌,使得乾隆再也没了睡意。
他轻轻掀开锦被,动作尽量放轻,生怕惊扰到身旁熟睡的萧云。
起身之后,他踱步至一旁的椅子前,缓缓坐下,顺手拿起桌上的一本古籍,百无聊赖地翻阅起来。
营帐内,一时间只剩下纸张翻动时发出的细微沙沙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也不知是不是因为身旁没了乾隆的体温,那暖意一散。
没过多久,萧云便悠悠转醒。
她迷迷糊糊地伸手往身旁一摸,却只触碰到一片凉意,身旁的位置已然空了。
萧云顿时清醒了几分,她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缓缓坐起身,在昏暗的营帐内四处张望着,寻找乾隆的踪影。
借着微弱的烛火,萧云终于在椅子旁看到了乾隆。
只见乾隆手持书卷,正专注地看着,昏黄的烛光照在他的脸上,勾勒出他深邃而英俊的轮廓。
萧云还带着未曾睡醒的懵懂,声音软糯地喊道:“弘历。”
乾隆听见云儿的呼喊,立刻放下手中的书籍,起身快步走了过来。
他坐在床边,伸手轻轻摸了摸萧云的头,关切地问道:“怎么醒了?做噩梦了?”
萧云摇了摇头,脸上带着一丝迷茫,“没有,我也不知道,睡着睡着就醒了。
大半夜的不睡觉,你在那看什么书啊?”
说着,他往乾隆身边凑了凑,像是在寻找更多的温暖。
乾隆拍着萧云的肩头,微微叹了口气,“刚刚皇后来过,她说梦见傅恒遇难了,朕现在也有些担心他,所以睡不着。”
萧云靠在乾隆怀里,感受着他的温暖和力量。
她轻声说道:“弘历,那这样吧,我也不睡了,我陪你一起等。”
乾隆笑着道:“好。”
他的笑容里,满是对萧云的宠溺。
萧云晃着乾隆的胳膊,撒娇道:“弘历,那不要干等,你给我讲故事。”
乾隆却故意逗弄着云儿,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讲故事可以,可朕只会讲《史记》,怎么办?”
他想看看萧云会作何反应。
萧云一脸的纠结,想听故事的渴望和对《史记》的些许抵触在心中拉扯。
她心里清楚,弘历这是在逗她,毕竟以往,弘历讲的故事可都很精彩而且还不重样!
过了片刻,她还是咬了咬牙,“算了,《史记》就《史记》!
你讲,我听着。”
那模样,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乾隆清了清嗓子,缓缓开口,“朕给你讲孙叔敖的故事。
孙叔敖,乃楚国令尹,年少时,一日出游,路遇一条两头蛇。
世人皆言,见两头蛇者必死。
孙叔敖心中惧怕,却又念及若不杀此蛇。
他人再见恐也遭厄运,于是鼓起勇气,将蛇斩杀,还挖了个坑,把蛇深埋。
回家后,他满脸忧愁,向母亲哭诉此事。
母亲问明缘由后,夸赞他心怀他人,积了阴德,上天定会庇佑。
后来,孙叔敖果然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楚庄王的重用,辅佐庄王成就霸业 。”
萧云听得入神,待乾隆讲完,她眨了眨眼睛,提出问题,“弘历,孙叔敖杀蛇,难道就不怕真的会死吗?
他当时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是一时冲动,还是真有那么高尚?”
乾隆笑了笑,耐心地回答:“孙叔敖杀蛇,或许起初是出于本能的恐惧。
可他能在恐惧中想到他人,这便是难能可贵之处。
他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心中善念的驱使。
在生死抉择面前,他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可能,去换取他人的平安,这便是高尚品德的体现。”
萧云又接着问:“那楚庄王重用孙叔敖,是因为他杀蛇积德这件事,还是只看重他的才能呢?”
这个问题,又从另一个角度切入,让人有些意想不到。
乾隆思索片刻,“楚庄王重用孙叔敖,自然是看中他的才能。
但孙叔敖的品德,亦是他能得到重用的重要因素。
一个有才无德之人,难以服众,更无法全心全意为国效力。
孙叔敖心怀天下,品德高尚,与他的才能相辅相成,这才让楚庄王对他委以重任。”
说罢,乾隆轻轻摸了摸萧云的头发。
夜幕低垂,月光像是被揉碎的银箔,丝丝缕缕透过营帐缝隙,在地面洒下斑驳光影。
营帐内,暖黄的烛火悠悠摇曳,散出柔和光晕,为乾隆与萧云周身镀上一层融融暖光。
乾隆闲适地半倚在榻上。
萧云像只眷恋主人的小鹿,亲昵地依偎在他怀中。
乾隆嘴角噙着一抹浅笑,声线低沉温和,徐徐讲着那些往昔微服出巡的趣闻,“那一回,朕与傅恒扮作平头百姓,走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上。
突然,人群一阵喧闹,只见一个卖艺大汉,身形魁梧壮硕,一声大喝,竟单手高高举起了那厚重的磨盘,周围百姓惊呼声此起彼伏……”
不然刘于义出事的事情瞒不住。
我现在就怕其他人也和他同流合污,一旦兵变,皇上的安危,恐怕难以保全。
咱们现在能做的只是静心等待。
你既然带了人前来,那就把人撒出去,看看其他官员都在做什么,随时掌握他们的动向。
特别是兵营,要密切关注将领的动向!
如果皇上来了,随时做好策应的准备。”
他的声音虽然微弱,但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朗月听了傅恒的命令,立刻应道:“好,傅大人安心休养,剩下的事情交给我来处理。”
说罢,他轻轻为傅恒掖了掖被子,转身走出营帐,身影很快消失在夜色之中,去执行傅恒交代的任务。
营帐内
烛火轻轻摇曳,散发出柔和而昏黄的光晕,将整个营帐笼罩在一片静谧的氛围之中。
乾隆向来对怪力乱神之事嗤之以鼻,秉持着天子以社稷为重,当信人力而非鬼神的理念。
然而,自皇后匆匆离去后,一种莫名的不安如同潮水般,悄然涌上他的心头。
让他不由自主地担忧起傅恒的安危。
这般忧虑在心底翻涌,使得乾隆再也没了睡意。
他轻轻掀开锦被,动作尽量放轻,生怕惊扰到身旁熟睡的萧云。
起身之后,他踱步至一旁的椅子前,缓缓坐下,顺手拿起桌上的一本古籍,百无聊赖地翻阅起来。
营帐内,一时间只剩下纸张翻动时发出的细微沙沙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也不知是不是因为身旁没了乾隆的体温,那暖意一散。
没过多久,萧云便悠悠转醒。
她迷迷糊糊地伸手往身旁一摸,却只触碰到一片凉意,身旁的位置已然空了。
萧云顿时清醒了几分,她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缓缓坐起身,在昏暗的营帐内四处张望着,寻找乾隆的踪影。
借着微弱的烛火,萧云终于在椅子旁看到了乾隆。
只见乾隆手持书卷,正专注地看着,昏黄的烛光照在他的脸上,勾勒出他深邃而英俊的轮廓。
萧云还带着未曾睡醒的懵懂,声音软糯地喊道:“弘历。”
乾隆听见云儿的呼喊,立刻放下手中的书籍,起身快步走了过来。
他坐在床边,伸手轻轻摸了摸萧云的头,关切地问道:“怎么醒了?做噩梦了?”
萧云摇了摇头,脸上带着一丝迷茫,“没有,我也不知道,睡着睡着就醒了。
大半夜的不睡觉,你在那看什么书啊?”
说着,他往乾隆身边凑了凑,像是在寻找更多的温暖。
乾隆拍着萧云的肩头,微微叹了口气,“刚刚皇后来过,她说梦见傅恒遇难了,朕现在也有些担心他,所以睡不着。”
萧云靠在乾隆怀里,感受着他的温暖和力量。
她轻声说道:“弘历,那这样吧,我也不睡了,我陪你一起等。”
乾隆笑着道:“好。”
他的笑容里,满是对萧云的宠溺。
萧云晃着乾隆的胳膊,撒娇道:“弘历,那不要干等,你给我讲故事。”
乾隆却故意逗弄着云儿,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讲故事可以,可朕只会讲《史记》,怎么办?”
他想看看萧云会作何反应。
萧云一脸的纠结,想听故事的渴望和对《史记》的些许抵触在心中拉扯。
她心里清楚,弘历这是在逗她,毕竟以往,弘历讲的故事可都很精彩而且还不重样!
过了片刻,她还是咬了咬牙,“算了,《史记》就《史记》!
你讲,我听着。”
那模样,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乾隆清了清嗓子,缓缓开口,“朕给你讲孙叔敖的故事。
孙叔敖,乃楚国令尹,年少时,一日出游,路遇一条两头蛇。
世人皆言,见两头蛇者必死。
孙叔敖心中惧怕,却又念及若不杀此蛇。
他人再见恐也遭厄运,于是鼓起勇气,将蛇斩杀,还挖了个坑,把蛇深埋。
回家后,他满脸忧愁,向母亲哭诉此事。
母亲问明缘由后,夸赞他心怀他人,积了阴德,上天定会庇佑。
后来,孙叔敖果然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楚庄王的重用,辅佐庄王成就霸业 。”
萧云听得入神,待乾隆讲完,她眨了眨眼睛,提出问题,“弘历,孙叔敖杀蛇,难道就不怕真的会死吗?
他当时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是一时冲动,还是真有那么高尚?”
乾隆笑了笑,耐心地回答:“孙叔敖杀蛇,或许起初是出于本能的恐惧。
可他能在恐惧中想到他人,这便是难能可贵之处。
他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心中善念的驱使。
在生死抉择面前,他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可能,去换取他人的平安,这便是高尚品德的体现。”
萧云又接着问:“那楚庄王重用孙叔敖,是因为他杀蛇积德这件事,还是只看重他的才能呢?”
这个问题,又从另一个角度切入,让人有些意想不到。
乾隆思索片刻,“楚庄王重用孙叔敖,自然是看中他的才能。
但孙叔敖的品德,亦是他能得到重用的重要因素。
一个有才无德之人,难以服众,更无法全心全意为国效力。
孙叔敖心怀天下,品德高尚,与他的才能相辅相成,这才让楚庄王对他委以重任。”
说罢,乾隆轻轻摸了摸萧云的头发。
夜幕低垂,月光像是被揉碎的银箔,丝丝缕缕透过营帐缝隙,在地面洒下斑驳光影。
营帐内,暖黄的烛火悠悠摇曳,散出柔和光晕,为乾隆与萧云周身镀上一层融融暖光。
乾隆闲适地半倚在榻上。
萧云像只眷恋主人的小鹿,亲昵地依偎在他怀中。
乾隆嘴角噙着一抹浅笑,声线低沉温和,徐徐讲着那些往昔微服出巡的趣闻,“那一回,朕与傅恒扮作平头百姓,走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上。
突然,人群一阵喧闹,只见一个卖艺大汉,身形魁梧壮硕,一声大喝,竟单手高高举起了那厚重的磨盘,周围百姓惊呼声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