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 > 第540章 干部适配情况专项考察

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 第540章 干部适配情况专项考察

    潇湘省委组织部,一份红头文件正被迅速下发至全省各市州组织部。文件标题醒目:

    《关于对制度试点城市推进干部适配情况开展专项考察的通知》

    而文件正文中的第一条就写得毫不含糊:

    “本轮考察以‘执行制度能力’为第一考察标准,对推进迟缓、制度落地滞后的地方及干部,视情况予以问责或调整。”

    这是一把明晃晃的刀,架在了所有制度落实缓慢地区的一把手头上。

    ——

    此刻的楚中市政府大院,会议室内气氛如临大敌。

    楚中市委书记蒋为民眉头紧锁:“省委真要以制度推进评估干部?我们前期招商项目不是都已经排上了嘛。”

    副市长梁振国低声解释:“关键是咱们没按照星城市的标准改合同……独家绑定没撤,退出机制没建,骑手社保方案也还在走形式。”

    “京东那边已经不干预我们了吗?”

    “人家京东不动,但凡星盯上了。上周他们那边的数据调度小组来过一趟,说我们平台绑定率、商户投诉率‘偏高’。”

    蒋为民脸色一沉:“好,你不执行,李一凡直接拿你开刀是吧?星城市书记,他还真把自己当省委副书记了?”

    会议室一片沉默。

    蒋为民这句话,谁都听得出不是在质问副市长,而是在发泄。

    但没人敢接话。

    因为他们都知道,李一凡不仅是星城市委书记,还是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是赵建国“下派抓落实”的头号实权派,手里现在不仅有组织部的支持,还有省政务办、政研室与发改委一整套协同资源。

    这场“制度改革”,背后已经是省委集体意志。

    ——

    同一时刻,岳西市。

    岳西市委书记易宗林坐在办公室内,神情坚毅地翻阅最新的制度适配报告。

    他是目前全省制度执行效率最快的书记,甚至在省委考察报告中,被单独点名表扬。

    “岳西市已完成全部平台治理制度落地,干部适配指数排名全省第一,干部流动率与执行率匹配度达92%,”这是省委组织部在简报中写的。

    但易宗林没有沾沾自喜。

    “告诉下面,不能有一丝懈怠。李一凡书记既然能把制度推进当成干部选拔的主轴,就说明他不是玩虚的。”

    他看着桌上一份名单,那是岳西市第一轮被“淘汰”的干部清单。

    “这次制度推广,其实是在给所有人做一次实战考核。”

    “不是做出政绩,是做成治理。”

    ——

    与此同时,李一凡正在星城市委召开一场闭门座谈会,参会的都是来自各制度试点城市的“制度型中青年干部”。

    “干部改革,不是单纯换人。”李一凡看着众人,语气淡然,“而是换逻辑。”

    “我们要用制度的规则,筛一批能干事的人;同时,也淘汰一批不肯转、不愿学、不敢动的人。”

    “很多干部过去会材料、会拍照、会搞公关,但现在,我们要的是能拿出骑手社保方案的、能把平台合同条款改到行业第一水准的、能让数据在三个月内反映执行率变化的干部。”

    “你们是潇湘的新一代官员,未来不是靠学历堆起来的,是靠谁能扛得起这座城市、这片省份。”

    这场会议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但没有任何记者,也没有政务公开记录。

    但与会的每一名年轻干部,都明白自己正在被卷入一场巨大的政治选择中。

    留下,就意味着站队制度派,未来能走多远,取决于是否真能跑起来。

    退下,那就是被体制温水煮熟,最终在某个边缘岗位悄然沉没。

    ——

    潇湘省委组织部次日公布全省制度适配干部流动数据。

    在本轮考察中,共有46名科级及副处级干部被“调整岗位”,其中18人进入制度执行组、14人借调至星城市跟训、8人列入跟踪观察名单,还有6人调离现岗位。

    这是潇湘历史上首次将“制度推进”作为核心干部调整理由。

    而李一凡的一句话,也被省委文件原文引用:

    “不干的换掉,真干的提上;干部通道要重新设计,让会干事的人有位置。”

    ——

    而在四九城,多个中央研究机构已关注到潇湘制度推进的新动向。

    大夏社刊发评论文章《制度选人,正在改写地方治理逻辑》:

    “潇湘省的试点改革,不仅针对平台治理结构,更是探索了一种新的人才结构——制度型政务干部。这一实践,有望成为全国干部考核改革的新模板。”

    评论在政务系统引起广泛转发。

    有人嗤之以鼻,认为李一凡不过是“折腾”,有人则默默收藏文章,准备回去组织学习材料。

    但在潇湘这片土地上,没人再敢忽视这个三十九岁的省委副书记了。

    他不仅是一市之主,更已成为这个时代制度改革的实际操盘者。

    这场人事洗牌,才刚刚开始。